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出料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0526阅读:1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出料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出料斗。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公路、桥梁、水坝以及房屋建设中都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传统的混凝土均是在施工现场搅拌加工而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及噪音污染,尤其是在一些繁华地段的施工场地,现场制作混凝土的上述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

近年来,商品混凝土由于其方便、快捷以及制造过程污染小等优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作为商品混凝土的搅拌设备,混凝土搅拌站也由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混凝土搅拌站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为搅拌主机,另一个则是用于将搅拌主机拌合好的混凝土卸入相应的搅拌车的砼出料斗,其中砼出料斗包括斗体和设于斗体下部的斗门。生产过程中,首先通过搅拌主机对混凝土进行拌合,拌好后的混凝土首先落入砼出料斗的斗体中,然后再由斗体导入至相应的搅拌车。

通过以上对混凝土搅拌站的工作过程的描述可知,在其卸放混凝土的过程中,砼出料斗的斗体是会受到落料的冲击的,尤其是对于斗体的下部锥段来说,从搅拌主机中下落的混凝土将直接落在该部分上,因此极易被磨损、破坏。目前,为了防止斗体被磨损,常用的办法是在斗体的内侧加装耐磨衬板,但是由于斗体的下口小,且是混凝土进料的正下方,混凝土下料冲击大,砂石与斗体滑动磨擦剧烈,出料斗下部衬板的更换频繁,其维护成本很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公开号为CN20351048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砼出料斗,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斗体和斗门,而且斗体的内侧设有围绕其出料口的、环形的藏料夹槽。这种砼出料斗通过混凝土在藏料夹槽中逐渐堆积并借此形成一个混凝土衬垫,借此避免后续的混凝土直接撞击斗体的内壁,避免了斗体的损坏。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藏料夹槽中形成的混凝土衬垫最大的高度和厚度是一定的,当需要出料的混凝土的量变大时,部分混凝土会直接冲击混凝土衬垫上方的斗体内壁,从而给斗体内壁带来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出料斗,具有减少混凝土撞击斗体内壁,从而减少给内壁带来损伤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出料斗,包括斗体和设置在斗体底部的出料口,所述斗体的内壁上铰接有多个倾斜向下设置的挡料板,所述挡料板与所述斗体的内壁之间设有弹性件以使所述挡料板能实现上下摆动,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在所述斗体的内壁上且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挡料板的下表面;所述挡料板上固定连接有集料板,所述集料板与挡料板之间形成有开口向上的藏料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生产完后的混凝土从出料斗出料时,混凝土即落在挡料板上,挡料板将斗体的内壁与混凝土分隔开,从而较少了混凝土之间撞击,减少了斗体内壁的损坏;混凝土落在挡料板上时,挡料板即可绕挡料板与斗体内壁的铰接处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被压缩,出料完成后挡料板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再次恢复至初始状态;同时混凝土在下落的过程中会聚集在藏料槽内,从而在斗体的内壁上和挡料板的内壁上形成一个隔离带,后续下落的混凝土就只会冲击隔离带,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混凝土对斗体内壁和挡料板表面的冲击,从而减少的斗体内壁和挡料板的损坏;并且在随着挡料板的转动,集料板逐渐远离斗体的内壁,即相当于增加了藏料槽的容积,从而随着下落混凝土的量的增加,形成的隔离带也相应的增加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料板设置在所述挡料板的上部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形成的隔离带可以与斗体的内壁相接触,从而减少了混凝土对斗体内壁的撞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料板上靠近所述挡料板处设有卸料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卸料口可以对藏料槽内的混凝土进行卸料,当出料完成后,堆积在藏料槽内的混凝土即从卸料口中流出,从而减少在藏料槽中凝固的混凝土,从而使挡料板能够自由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自然状态下,所述挡料板的端部与所述出料口的边缘相对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出料的混凝土的量较小时,混凝土可以直接从出料口下落而不与挡料板和斗体内壁接触,随着出料量的增加,一旦混凝土无法直接从出料口中,即会落入到挡料板上;这样在出料量较小时,减少了挡料板的工作压力,在出料量较大时,使挡料板能够及时将混凝土与料斗内壁隔离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料板的内壁上位于所述弹性件的上方固定有防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挡料板转动的过程中,挡料板与斗体内壁之间会形成一小段间隙,少量混凝土会从这个间隙中泄露出,防泥板可以将这部分混凝土与弹性件隔开,防止混凝土粘接在弹性件上,使弹性件失去弹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泥板呈弧口向下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混凝土流至防泥板上时,即从防泥板上向两侧滑落,减少了混凝土在防泥板上聚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料板的下表面上固定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延伸至相邻所述挡料板的间隙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挡料板向下转动后,相邻挡料板之间会形成有间隙,混凝土易从这个缝隙中漏出从而对斗体内壁形成撞击,防护板可以阻挡这部分混凝土,从而减少了混凝土对斗体内壁的撞击,减少了斗体内壁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料板的端部设有呈弧形设置的导流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板有助于混凝土从挡料板上流出,从而减少了混凝土在挡料板上聚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挡料板和弹性件,并在挡料板上固定集料板,在混凝土出料的过程中,挡料板将混凝土与斗体的内壁分隔开,同时在集料板与挡料板之间形成隔离袋,减少了混凝土对斗体内壁的撞击,从而减少了斗体内壁的损坏;

其二,通过设置防泥板,减少了混凝土粘接在弹性件上,减少了弹性件出现失去弹性的情况发生;

其三,通过设置防护板,减少了混凝土从挡料板的之间的缝隙中漏出而撞击斗体内壁,从而减少了斗体内壁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沿斗体轴线的剖视图。

图中:1、斗体;11、出料口;12、防泥板;2、挡料板;21、导流板;22、防护板;3、集料板;31、藏料槽;32、卸料口;4、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混凝土搅拌站出料斗,如图1所示,斗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1,斗体1的内壁上铰接有多个挡料板2,相邻挡料板2相互贴合,挡料板2的下表面靠近相邻挡料板2的交界处设有防护板22,防护板22延伸至相邻挡料板2的间隙处;挡料板2的上部分固定连接有倾斜向上的集料板3,从而在集料板3与挡料板2之间形成有开口向上的藏料槽31,在出料的过程中混凝土可集聚在藏料槽31内形成隔离带;集料板3上靠近挡料板2的出开设有卸料口32,卸料口32的大小根据混凝土在藏料槽31中的流速来确定,在单位时间内,藏料槽31中的进料量大于卸料口32的卸料量,从而使混凝土可以在藏料槽31中聚集形成隔离带;为了使混凝土在挡料板2上下滑的更加顺利,在挡料板2的端部还设有呈弧形设置导流板21。

如图1和图2所示,挡料板2和斗体1的内壁之间设有弹性件4,弹性件4为弹簧或者弹性橡胶柱,弹性件4的一端固定在挡料板2的下表面且另一端固定在斗体1的内壁上,弹性件4的设置使挡料板2可以实现上下的摆动,在自然状态下,挡料板2的端部与卸料口32的边沿相对齐,自然状态是指挡料板2未受压时的状态;由于在挡料板2转动的过程中,挡料板2与斗体1内壁之间会形成一小段间隙,少量混凝土会从这个间隙中泄露出,为了减少这部分混凝土粘接在弹性件4的表面导致弹性件4弹性减小,在斗体1上位于弹性件4的上方设有防泥板12,防泥板12与弹性件4平行设置,其长度与弹性件4完全压缩时的长度相等,且防泥板12呈弧口向下的弧形,这样当混凝土落在防泥板12上时,即从防泥板12的两侧滑落。

当生产完后的混凝土从出料斗出料时,混凝土即落在挡料板2上,挡料板2将斗体1的内壁与混凝土分隔开,从而较少了混凝土之间撞击,减少了斗体1内壁的损坏;混凝土落在挡料板2上时,挡料板2即可绕挡料板2与斗体1内壁的铰接处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弹性件4被压缩,出料完成后挡料板2在弹性件4的弹性力作用下再次恢复至初始状态;同时混凝土在下落的过程中会聚集在藏料槽31内,从而在斗体1的内壁上和挡料板2的内壁上形成一个隔离带,后续下落的混凝土就只会冲击隔离带,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混凝土对斗体1内壁和挡料板2表面的冲击,从而减少的斗体1内壁和挡料板2的损坏;并且在随着挡料板2的转动,集料板3逐渐远离斗体1的内壁,即相当于增加了藏料槽31的容积,从而随着下落混凝土的量的增加,形成的隔离带也相应的增加了;当出料完成后,堆积在藏料槽31内的混凝土即从卸料口32中流出,从而减少在藏料槽31中凝固的混凝土,从而使挡料板2能够自由的转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