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结构的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钢桁架梁的翻身滑移就位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中庭结构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周围结构为混凝土结构时,中庭结构采用钢结构梁可以缩小梁尺寸,减轻自重,两部分施工需要先施工周围混凝土结构再施工钢结构的部分。当周围混凝土结构尺寸过大时,吊车需要在建筑物外侧吊装中庭钢结构梁,此过程中存在吊车回转半径大,钢结构梁施工困难,无法定位准确,浪费人力物力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桁架梁翻身滑移就位的施工方法,要解决中庭钢结构梁安装时存在吊车回转半径大,钢结构梁施工困难,无法定位准确,浪费人力物力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桁架梁翻身滑移就位的施工方法,所述钢桁架梁包括建筑物的中庭处待安装的纵向钢桁架,纵向钢桁架自周围已完成结构就位至中庭已完成结构上,周围已完成结构与中庭已完成结构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结构柱,所述中庭已完成结构包括待安装纵向钢桁架的第二结构柱、第一结构柱与第二结构柱之间连接的第一结构横梁以及第二结构柱上连接的第二结构横梁,第二结构横梁的标高高于第一结构横梁,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钢桁架梁依次完成的翻身步骤、滑移步骤和就位步骤,
所述翻身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周围已完成结构上铺设拼装平台,在拼装平台上将纵向钢桁架的节段采用卧姿拼合成一整根梁,拼合完成时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和下弦杆均落置在拼装平台上;
步骤二,在纵向钢桁架的两个端部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第一门架,第一门架的立柱与拼装平台固定,第一门架的横梁上设有两个吊耳,每个吊耳上挂有一个倒链,分别为第一倒链和第二倒链,第二倒链相对第一倒链靠近中庭处,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位于第一倒链的下方,第一倒链和第二倒链均固定在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上;
步骤三,通过不断的放松第一倒链和紧拉第二倒链,将上弦杆抬起直至纵向钢桁架拉至立姿,整个过程中纵向钢桁架等同于朝向中庭处移动,下弦杆始终落置在拼装平台上;
步骤四,安装桁架防倾倒支撑,撤掉第一门架;
所述滑移步骤如下:
步骤五,顺着第一结构横梁的方向、在第一结构横梁上居中安装第一滑移轨道梁,所述第一滑移轨道梁与周围已完成结构的标高平齐,第一滑移轨道梁的一端与第一结构柱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可拆卸接长有位于第二结构柱上方的第二滑移轨道梁,所述第二滑移轨道梁的另一端与第二结构横梁的侧部可拆卸连接;
步骤六,在第一滑移轨道梁上安装滑移车;
步骤七,在纵向钢桁架的两个端部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第二门架,第二门架横跨周围已完成结构和中庭处,第二门架的立柱分别与拼装平台和第一滑移轨道梁固定,第二门架的横梁上设有两个吊耳,每个吊耳上挂有一个倒链,分别为第三倒链和第四倒链,第四倒链相对第三倒链靠近中庭处、对齐下方的滑移车,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位于第三倒链的下方,第一倒链和第二倒链均固定在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上;
步骤八,通过不断的放松第三倒链和紧拉第四倒链,将纵向钢桁架自周围已完成结构移入中庭处;
步骤九,将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下放至滑移车上并与滑移车连接,然后撤掉第二门架;
步骤十,采用倒链牵引滑移车在第一滑移轨道梁上向前滑移直至第二滑移轨道梁上;
所述就位步骤如下:
步骤十一,在纵向钢桁架的两个端部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第三门架,第三门架横跨第二结构横梁和第一滑移轨道梁,第三门架的立柱分别与第二结构横梁和第一滑移轨道梁固定,第三门架的横梁上设有一个吊耳,吊耳上挂有第五倒链,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位于第五倒链的下方;
步骤十二,拉紧第五倒链,将纵向钢桁架升起,撤掉滑移车和第二滑移轨道梁;
步骤十三、放松第五倒链,将纵向钢桁架下放,上弦杆就位至预先在第二结构柱上安装好的支座上,然后将其支座连接;
步骤十四,撤掉第三门架和第一滑移轨道梁。
所述拼装平台为楼板。
所述第二门架为第一门架拆除后经过平移再安装得到。
所述第一门架、第二门架或第三门架上设有支撑,所述支撑为斜向支撑杆和/或缆风绳。
所述第一倒链、第二倒链、第三倒链、第四倒链和第五倒链均不小于30吨。
所述步骤十中,在纵向钢桁架的两端设钢丝绳,钢丝绳处于张紧状态。
所述步骤十中,预先在第一滑移轨道梁和第二滑移轨道梁上标记刻度,在第一滑移轨道梁和第二滑移轨道梁上设置两道钢板限位板,钢板限位板之间的宽度大于钢桁架梁的宽度。
所述钢桁架梁还包括建筑物的中庭处待安装的横向钢桁架,所述第一结构柱之间连接有第一结构纵梁,所述横向钢桁架的一端与纵向钢桁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结构柱连接,横向钢桁架的端部连接有可拆卸的补长钢梁,所述横向钢桁架的安装方式与纵向钢桁架的方式相同,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在各自的步骤中分别对应安装在纵向钢桁架和第一结构纵梁上,所述横向钢桁架的滑移车最终运行至纵向钢桁架和第一结构纵梁上;
所述第三门架为悬挑架,立柱分别设置在纵向钢桁架和第一结构纵梁上,悬挑架的横梁上设有一个吊耳,吊耳上连接有第六倒链,第六倒链与横向钢桁架的端部固定并吊起,然后切除掉补长钢梁下放横向钢桁架,并将横向钢桁架的端部与纵向钢桁架的侧部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自制的门架,同时利用周围已完成的楼板结构完成钢结构桁架梁的拼装,然后再次采用自制的门架,同时利用靠近中庭的周围已完成的梁柱结构传力对钢结构桁架梁进行靠近中庭的移动;周围已完成结构中的梁上设置滑移梁,并在滑移梁上安装滑移车,使钢结构桁架梁落置在滑移车上后可以继续整体沿梁的方向移动钢结构桁架梁;然后第三次采用自制门架将钢结构桁架梁安装在预设位置。
本发明三次采用自制门架,门架可拆卸制作方便,只需要在梁的两端各自设置一个,通过已完成结构进行传力,完成对钢结构桁架梁的一系列施工,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门架靠近钢桁架梁的待安装位置,对钢桁架的安装准确性可控性提高。采用本发明不需要大型吊车的参与,只需要工人和倒链即可完成钢结构桁架梁的施工,节省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施工位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步骤一中拼装平台和步骤二中第一门架安装完成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步骤二中倒链与梁连接完成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步骤三中梁姿势转变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步骤三中梁姿势转变完成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步骤四完成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步骤七完成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步骤八起始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步骤八过程中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步骤八完成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步骤九下放示意图。
图15是步骤十滑移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步骤十完成示意图。
图18是步骤十一完成示意图。
图19是步骤十二完成示意图。
图20是步骤十三完成示意图。
图21是步骤十四完成示意图。
图22是横向钢桁架滑移示意图。
图23是横向钢桁架切除补长钢梁后采用悬挑架吊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1-纵向钢桁架、2-第一结构柱、3-第二结构柱、4-第一结构横梁、5-第二结构横梁、6-拼装平台、7-第一门架、8-第一倒链、9-第二倒链、10-防倾倒支撑、11-第一滑移轨道梁、12-第二滑移轨道梁、13-滑移车、14-第二门架、15-第三倒链、16-第四倒链、17-第三门架、18-第五倒链、19-支座、20-限位板、21-横向钢桁架、22-第一结构纵梁、23-补长钢梁、24-第六倒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一种建筑物的中庭空间处钢结构梁的安装,周围已完成结构均为混凝土结构。这种钢桁架梁翻身滑移就位的施工方法,所述钢桁架梁包括建筑物的中庭处待安装的纵向钢桁架1,纵向钢桁架自周围已完成结构就位至中庭已完成结构上,周围已完成结构与中庭已完成结构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结构柱2,所述中庭已完成结构包括待安装纵向钢桁架1的第二结构柱3、第一结构柱2与第二结构柱3之间连接的第一结构横梁4以及第二结构柱3上连接的第二结构横梁5,第二结构横梁5的标高高于第一结构横梁4。
所述施工方法包括钢桁架梁依次完成的翻身步骤、滑移步骤和就位步骤。
所述翻身步骤如下:
步骤一,参见图2-3所示,在周围已完成结构上铺设拼装平台6,本实施例中,所述拼装平台6为楼板。在拼装平台6上将纵向钢桁架的节段采用卧姿拼合成一整根梁,拼合完成时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1.1和下弦杆1.2均落置在拼装平台上6。
步骤二,参见图2-4所示,在纵向钢桁架的两个端部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第一门架7,第一门架的立柱与拼装平台固定,第一门架的横梁上设有两个吊耳,每个吊耳上挂有一个倒链,分别为第一倒链8和第二倒链9,第二倒链9相对第一倒链8靠近中庭处,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1.1位于第一倒链8的下方,第一倒链8和第二倒链9均固定在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1.1上。
步骤三,参见图5-7所示,通过不断的放松第一倒链8和紧拉第二倒链9,将上弦杆1.1抬起直至纵向钢桁架拉至立姿,整个过程中纵向钢桁架等同于朝向中庭处移动,下弦杆1.2始终落置在拼装平台上。
步骤四,参见图8所示,安装桁架防倾倒支撑10,撤掉第一门架7。
所述滑移步骤如下:
步骤五,参见图9所示,顺着第一结构横梁4的方向、在第一结构横梁4上居中安装第一滑移轨道梁11,所述第一滑移轨道梁11与周围已完成结构的标高平齐,第一滑移轨道梁11的一端与第一结构柱2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可拆卸接长有位于第二结构柱3上方的第二滑移轨道梁12,所述第二滑移轨道梁12的另一端与第二结构横梁5的侧部可拆卸连接。
步骤六,参见图9所示,在第一滑移轨道梁11上安装滑移车13。
步骤七,参见图9所示,在纵向钢桁架的两个端部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第二门架14,第二门架横跨周围已完成结构和中庭处,第二门架14的立柱分别与拼装平台6和第一滑移轨道梁11固定,第二门架的横梁上设有两个吊耳,每个吊耳上挂有一个倒链,分别为第三倒链15和第四倒链16,第四倒链16相对第三倒链15靠近中庭处、对齐下方的滑移车13,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1.1位于第三倒链15的下方,第一倒链8和第二倒链9均固定在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1.1上。
步骤八,参见图10-13所示,通过不断的放松第三倒链15和紧拉第四倒链16,将纵向钢桁架自周围已完成结构移入中庭处。
步骤九,参见图14所示,将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下放至滑移车13上并与滑移车连接,然后撤掉第二门架14。
步骤十,参见图15-17所示,采用倒链牵引滑移车13在第一滑移轨道梁11上向前滑移直至第二滑移轨道梁12上。为保证纵向钢桁架滑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在纵向钢桁架的两端设钢丝绳,钢丝绳处于张紧状态,确保纵向钢桁架的平面外稳定;为保证纵向钢桁架滑移过程中的同步性,预先在第一滑移轨道梁和第二滑移轨道梁上标记刻度,为保证纵向钢桁架在滑移过程中的同步性,在第一滑移轨道梁和第二滑移轨道梁上设置两道钢板限位板20,钢板限位板之间的宽度大于钢桁架梁的宽度。
所述就位步骤如下:
步骤十一,参见图18所示,在纵向钢桁架的两个端部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第三门架17,第三门架17横跨第二结构横梁5和第一滑移轨道梁11,第三门架17的立柱分别与第二结构横梁5和第一滑移轨道梁11固定,第三门架17的横梁上设有一个吊耳,吊耳上挂有第五倒链18,纵向钢桁架的上弦杆1.1位于第五倒链18的下方。
步骤十二,参见图19所示,拉紧第五倒链18,将纵向钢桁架升起,撤掉滑移车13和第二滑移轨道梁12。
步骤十三、参见图20所示,放松第五倒链18,将纵向钢桁架下放,上弦杆就位至预先在第二结构柱上3安装好的支座19上,然后将其支座连接。
步骤十四,参见图21所示,撤掉第三门架17和第一滑移轨道梁11。
所述第二门架可以为第一门架拆除后经过平移再安装得到。所述第一门架、第二门架或第三门架上设有支撑,所述支撑为斜向支撑杆和/或缆风绳。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架上设有至少四根斜支撑,所述第二门架上设有至少一根斜支撑和至少三根缆风绳,所述第三门架上设有至少两根斜支撑和至少两根缆风绳。所述第一倒链、第二倒链、第三倒链、第四倒链和第五倒链均不小于30吨。
参见图22所示,所述钢桁架梁还包括建筑物的中庭处待安装的横向钢桁架21,所述第一结构柱2之间连接有第一结构纵梁22,所述横向钢桁架21的一端与纵向钢桁架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结构柱2连接,横向钢桁架21的端部连接有可拆卸的补长钢梁23,所述横向钢桁架的安装方式与纵向钢桁架的方式相同,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在各自的步骤中分别对应安装在纵向钢桁架1和第一结构纵梁22上,所述横向钢桁架21的滑移车最终运行至纵向钢桁架1和第一结构纵梁22上。
参见图23所示,所述第三门架为悬挑架,立柱分别设置在纵向钢桁架1和第一结构纵梁22上,悬挑架的横梁上设有一个吊耳,吊耳上连接有第六倒链24,第六倒链24与横向钢桁架21的端部固定并吊起,然后切除掉补长钢梁23下放横向钢桁架21,并将横向钢桁架21的端部与纵向钢桁架1的侧部固定连接。
以待安装的钢结构梁的两侧梁为轨道,根据以上施工方法逐步将所有钢结构梁安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