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88257发布日期:2018-09-08 00:49阅读:9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预制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的申请人于2016年12月20日申请的发明专利cn201611181495.8--“一种混凝土预制墙板及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和建造方法”中公开了一种混凝土预制墙板,其采用在墙板边肋预留横向孔洞,插入符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搭接长度的水平钢筋,无需开设贯通整个墙板的横孔,就可以达到预制墙板之间水平钢筋的搭接连接,满足横向水平之间的传递要求,满足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的要求。插入的水平钢筋长度大大缩短,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穿设贯通横向钢筋的工作量和施工难度。

但目前市场现有的混凝土预制墙板生产设备,如申请人于2014年9月22日申请的发明专利cn201410486474.1--“多功能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设备及生产线”,因无法在墙板的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形成横向盲孔,所以并不具备生产上述混凝土预制墙板的能力。

因此,研发设计一种可以生产上述带有横向盲孔的混凝土预制墙板的生产装置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包括下底模、上模盖、侧模和端模,其中,所述下底模由一定数量的、均匀排列的下底模车组成,所述下底模车包括下底座、侧棱和上底座;所述上底座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底模牙柱;所述上底座的下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之字形通孔,所述之字形通孔中设有可沿之字形通孔滑动的杆件,所述下底座设有与之字形通孔长度相对应的长通孔;所述杆件穿过长通孔与下底座活动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当杆件滑动至之字形通孔下端时,将上底座抬高,上底座的上表面与侧棱的上表面平齐;当杆件滑动至之字形通孔上端时,将上底座降低,上底座的上表面低于侧棱的上表面。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所述底模牙柱的上表面为平面或弧形凹面。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上底座两端的底模牙柱的外侧以及相邻两个底模牙柱之间均设有凸块。

本发明任一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所述上模盖包括模盖架及模盖牙柱架,所述模盖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模盖架提拉柱;所述模盖牙柱架与模盖架相互嵌合,且模盖牙柱架可在模盖架中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进行上下位移;模盖牙柱架的下底面均匀分布有若干列模盖牙柱;模盖牙柱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模盖牙柱架提拉柱。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所述模盖架的上表面且位于模盖牙柱架提拉柱一侧的位置上设有活动垫块。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所述模盖牙柱的下表面为平面或弧形凹面。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位于每列模盖牙柱两端的模盖牙柱的外侧以及相邻两个模盖牙柱之间均设有凸块。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其中,所述侧模包括一定数量的沿横向均匀分布的侧模板,位于正中央的侧模板两端均铰接有两块端模,所述端模上呈矩阵方式分布有若干个与芯管外形尺寸相同的通孔;所述侧模板的底面固定有成组立模底座。

本发明所述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下底模、上模盖、侧模和端模组装为成组立模生产装置;插入芯管;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混凝土预制构件初凝后,落下所有下底模车的上底座,抬起模盖牙柱架,抽出芯管;继续养护至完全凝固达到设计强度后,展开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取出混凝土预制构件。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突出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发明专利cn201611181495.8--“一种混凝土预制墙板及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和建造方法”中的混凝土预制墙板,填补了技术上的空白。

(2)本装置通过下底模和上模盖的独特设计,设备占用空间小,制造成本低,实现了混凝土初凝的时候,下底模和上模盖的牙柱脱离墙板,巧妙的避免了上下均采用芯管则整套设备体积庞大、制造成本大大提高的问题;而且混凝土完全凝固后牙柱脱离墙板本体时,上模盖和下底模不需要拆除,有效保证了混凝土的养护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种下底模车的立体图;

图2为第一种下底模车的主视图;

图3为第一种下底模车的俯视图;

图4为第二种下底模车的立体图;

图5为第二种下底模车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为第二种下底模车的主视图;

图7为第二种下底模车的左视图;

图8为下底模车中上底座上升和下降时的状态效果图;

图9为侧模和端模的立体图;

图10为上模盖中模盖牙柱架未提起时的立体图;

图11为上模盖中模盖牙柱架提起后的立体图;

图12为上模盖中模盖牙柱架提起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3为上模盖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组装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及图14所示,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包括下底模、上模盖2、侧模和端模41,其中,下底模由一定数量的、均匀排列的下底模车1组成,下底模车1包括下底座11、侧棱12和上底座13;上底座13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底模牙柱14;上底座13的下部均匀分布有若干个之字形通孔15,之字形通孔15中设有可沿之字形通孔42滑动的杆件16,下底座11设有与之字形通孔15长度相对应的长通孔17;杆件16穿过长通孔17与下底座11活动连接。底模牙柱14的上表面为弧形凹面。在其他变形实施例中,底模牙柱14的上表面也可以为平面。

如图8所示,当杆件16滑动至之字形通孔15下端时,将上底座13抬高,上底座13的上表面与侧棱12的上表面平齐;当杆件16滑动至之字形通孔15上端时,将上底座13降低,上底座13的上表面低于侧棱12的上表面。当混凝土预制构件初凝后,用成孔辅助装置拉动杆件16,使得杆件16滑动至之字形通孔15上端,将上底座13降低,保证移开成孔辅助装置后,上底座13仍能保持位置不变。

在其他有益的变形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上底座13两端的底模牙柱14的外侧以及相邻两个底模牙柱14之间均设有截面为半长圆形或者矩形的凸块18。

如图10-13所示,上模盖2包括模盖架21及模盖牙柱架22,模盖架21的上表面固定有模盖架提拉柱23;模盖牙柱架22与模盖架21相互嵌合,且模盖牙柱架22可在模盖架21中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进行上下位移;模盖牙柱架21的下底面均匀分布有若干列模盖牙柱25;模盖牙柱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模盖牙柱架提拉柱24。模盖架提拉柱23为两排,每排3个;模盖牙柱架提拉柱24为两排,每排4个。

模盖架21的上表面且位于模盖牙柱架提拉柱24一侧的位置上设有活动垫块26。当混凝土预制构件初步成型后,用成孔辅助装置提拉模盖牙柱架提拉柱24,抬起模盖牙柱架21,然后移动活动垫块26至模盖牙柱架提拉柱24下方,垫住模盖牙柱架提拉柱24,保证移开成孔辅助装置后,模盖牙柱架21仍能保持位置不变。

模盖牙柱25的下表面为弧形凹面。在其他变形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平面。

在其他有益的变形实施例中,位于每列模盖牙柱两端的模盖牙柱的外侧以及相邻两个模盖牙柱之间均设有截面为半长圆形或者矩形的凸块。

如图9所示,侧模包括一定数量的沿横向均匀分布的侧模板31,位于正中央的侧模板31两端均铰接有两块端模41,端模41上呈矩阵方式分布有若干个长方形通孔42;侧模板31的底面固定有成组立模底座。

混凝土预制构件成组立模生产装置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下底模、上模盖2、侧模和端模41组装为成组立模生产装置;插入芯管5;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混凝土预制构件初凝后,落下所有下底模车1的上底座13,抬起模盖牙柱架21,抽出芯管;继续养护至完全凝固达到设计强度后,展开成组立模生产装置,取出混凝土预制构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