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7564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上并可作垂直和水平移动的车辆起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辆起重机构上并可在所述车辆起重机构和所述车库框架之间滑动的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内的车辆升降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其中:车辆起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垂直轨道,连接第一垂直轨道下端的固定条,设置于第一垂直轨道下部外侧的车辆起重平台和上端的顶部框架,与顶部框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垂直轨道,设置于顶部框架上的滑轮组件,第一动力装置及第四动力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层高低,空间利用率高,存取车时无需整体移动其他车辆,存取车效率高,能耗低,极大地降低了单车位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专利说明】
_种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0002]立体车库,又称之为“机械式停车设备”,是结合机械和电气系统实现存取车辆的大型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停车场容量,现有技术中的立体车库按原理不同主要可分为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巷道堆垛式、垂直升降式及简易升降式,其中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较为常见。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新车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小汽车数量越来越多,机动车保有量大,而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少,导致停车位紧张,全国停车位缺口平均在60 %以上。因此,立体车库成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最佳方案。
[0003]中国专利201410813070.9公开了一种立体车库,包括撑杆、载车板和卷扬机,当需要在二层停放车时,对应的一层不能停车,需要将二层的在载车板下降至一层,汽车开至二层载车板上,再将二层载车板上升至二层;当三层停放车时,对应的二层和一层均不能停放汽车,因此存取车过程复杂,空间利用率低,存取车效率低。
[0004]中国专利201610025724.0公开了一种吊篮式立体车库,汽车开进吊篮中,吊篮在卷扬机和钢丝绳的作用下随着升降轴上升至二层。但此种方式对于多车位多层的立体车库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导致其空间利用率低,且其层高较高,单车位成本高。
[0005]对于大型商业场所,建立大型立体停车库能够有效缓解停车压力,是一种合适的选择,而对于基础设计建设成熟的城市小区,因大型立体停车库占地面积较大,且成本高昂,导致普通居民难以承受,因此较难应用。
[0006]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立体车库一般层高较高,空间利用率低,单车位成本昂贵,且存取车效率低。设计一种能够降低层高,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立体车库,存取车时无需移动其他车辆,同时存取车效率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车库,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存取车效率高,能耗低、单车位成本低且安全性好的特点。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9]—种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上并可作垂直和水平移动的车辆起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辆起重机构上并可在所述车辆起重机构和所述车库框架之间滑动的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内的车辆升降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其中:
[0010]所述车辆起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外侧的两个第一垂直轨道,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垂直轨道下端的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下部外侧的车辆起重平台,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上端固定连接的顶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垂直轨道,设置于所述顶部框架上的滑轮组件,驱动所述滑轮组件的第一动力装置及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顶部的第四动力装置。
[0011 ]所述车库框架包括前排的第一支承柱,与所述第一支承柱一一对应的后排的第二支承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和所述第二支承柱之间的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外侧的若干根第一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柱外侧中部及下部的若干根第二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柱外侧顶部的一根第三纵梁,设置于所述横梁顶面的第一载车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和所述第二支承柱顶部的车库顶板;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三纵梁的数量和等于所述第一纵梁的数量,所述第三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承柱外侧顶部的所述第一纵梁高度相同,所述第二纵梁与其他的所述第一纵梁处于一一对应的高度,所述第一纵梁的顶面开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三纵梁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所述第一载车板上设置有第四滑轨,所述第四滑轨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地方开设有第一喇叭口,所述第一载车板的后部两侧设置有第一汽车限位块。
[0012]所述第一垂直轨道包括紧邻所述第一纵梁的第一立柱,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固定连接的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立柱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内侧的若干个第一滑轮;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包括两根第三立柱,连接所述第三立柱的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三立柱内侧的第二滑轮和第三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嵌入所述第一滑轨内,所述第二滑轮嵌入所述第二滑轨内,所述第三滑轮嵌入所述第三滑轨内,所述第二立柱外侧的中间开设有第七滑轨。
[0013]所述车辆起重平台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挡板,底端固定于所述底板上的第四立柱,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第四立柱的加强条,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第五滑轨;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一端的下表面可抵靠在所述固定条的上表面上,所述第四立柱的上部固定有活动卡套,所述活动卡套套设于所述第二立柱上,所述第四立柱的下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八滑轮,所述第八滑轮嵌入所述第七滑轨内,所述第五滑轨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地方开设有第二喇叭口。
[0014]所述滑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顶部框架上的第四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顶部的盖板,设置于所述盖板两侧的滑轮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滑轮固定板之间的连杆,穿设于连杆两端的第五滑轮及固定于所述第四滑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五滑轮转向并与所述第四立柱顶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起重绳索。
[0015]所述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前后两端的升降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中间的第三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器顶部的第二支撑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的四个第六滑轮。
[0016]所述车库框架形成地面停车位、二层停车位及三层以上停车位,任意一个所述地面停车位可以作为初始停车位;所述车辆升降系统包括第二载车板,固定于所述车库框架上的第七滑轮,下端与所述第二载车板固定连接的第二起重绳索及驱动所述第七滑轮转动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载车板设置于所述初始停车位上,所述第二载车板的中部设置有第六滑轨,后部设置有第二汽车限位块,所述第六滑轨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地方开设有第三喇叭口。
[0017]与所述初始停车位相应的二层停车位上未安装第一载车板。
[0018]优选地,所述地面停车位高度为2.0-2.5米,二层停车位高度为1.8-2.0米,三层以上停车位高度为1.8-2.0米。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在原有的地面停车位的基础上建造第二层和第三层停车库,如不影响居民采光可建造第四层,极大地增加了停车位数量,且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原来的停车位;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和车辆起重机构能够实现快速便捷地存取车,降低了层高,提高了车库的空间利用率;存取车过程无需整体移动其他车辆,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存取车效率;采用钢结构,车库内结构简约无设备占据车库内空间,施工周期短,极大地降低了立体车库的成本,单车位成本可降低至10000元以内;车辆起重机构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第一起重绳索有两条,即使发生断电也不会急速下降,因此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左视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主视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俯视图。
[0023]图4为图2的A-A向俯视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起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002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起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0028]图中:1-车库框架、2-车辆起重机构、3-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4-车辆升降系统、5-智能控制系统、6-地面停车位、61-初始停车位、7-二层停车位、8-三层停车位、11-第一支承柱、12-第二支承柱、13-横梁、14-第一纵梁、141-第一滑轨、15-第二纵梁、16-第三纵梁、161-第二滑轨、162-第三滑轨、17-第一载车板、171-第四滑轨、172-第一喇叭口、173-第一汽车限位块、18-车库顶板、21-第一垂直轨道、22-车辆起重平台、23-顶部框架、24-第二垂直轨道、25-滑轮组件、26-第一动力装置、27-固定条、28-第四动力装置、211-第一立柱、212-第一加强板、213-第二立柱、214-第一滑轮、215-第七滑轨、221-底板、222-挡板、223-第四立柱、224-加强条、225-第五滑轨、226-活动卡套、227-凹槽、228-第八滑轮、229-第二喇叭口、241-第三立柱、242-第二加强板、243-第二滑轮、244-第三滑轮、251-第四滑轮、252-盖板、253-滑轮固定板、254-第五滑轮、255-第一起重绳索、256-连杆、31-第一支撑板、32-升降器、33-第三动力装置、34-第二支撑板、35-第六滑轮、41-第二载车板、42-第七滑轮、43-第二起重绳索、44-第二动力装置、411-第六滑轨、412-第二汽车限位块、413-第三喇叭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I包括车库框架I,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I上并可作垂直和水平移动的车辆起重机构2,设置于所述车辆起重机构2上并可在所述车辆起重机构2和所述车库框架I之间滑动的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I内的车辆升降系统4及智能控制系统5,其中:
[0031]如图5所示,所述车辆起重机构2包括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I外侧的两个第一垂直轨道21,连接所述第一垂直轨道21下端的固定条27,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21下部外侧的车辆起重平台22,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21的上端固定连接的顶部框架23,与所述顶部框架2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垂直轨道24,设置于所述顶部框架23上的滑轮组件25,驱动所述滑轮组件25的第一动力装置26及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I顶部的第四动力装置28。所述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6,从而控制所述滑轮组件25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车辆起重平台22上下移动;所述第四动力装置28驱动所述车辆起重机构2水平移动。
[0032]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车库框架I包括前排的第一支承柱11,与所述第一支承柱11一一对应的后排的第二支承柱1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11和所述第二支承柱12之间的横梁1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11外侧的三根第一纵梁14,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柱12外侧中部及下部的两根第二纵梁15,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柱12外侧顶部的第三纵梁16,设置于所述横梁13顶面的第一载车板17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11和所述第二支承柱12顶部的车库顶板18;所述第三纵梁16与所述第一支承柱11外侧顶部的所述第一纵梁14高度相同,所述两根第二纵梁15与其他两根所述第一纵梁14处于一一对应的高度,所述第一纵梁14的顶面开设有第一滑轨141,所述第三纵梁16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滑轨161和第三滑轨162,所述第一载车板17上设置有第四滑轨171,所述第四滑轨171靠近所述第一纵梁14的地方开设有第一喇叭口 172,所述第一载车板17的后部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汽车限位块173。
[0033]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垂直轨道21包括紧邻所述第一纵梁14的第一立柱211,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211固定连接的第一加强板21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212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立柱213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211内侧的三个第一滑轮214;所述第二垂直轨道24包括两根第三立柱241,连接所述第三立柱241的第二加强板242,设置于所述第三立柱241内侧的第二滑轮243和第三滑轮244;所述第一滑轮214嵌入所述第一滑轨141内,所述第二滑轮243嵌入所述第二滑轨161内,所述第三滑轮244嵌入所述第三滑轨162内,所述第二立柱213外侧的中间开设有第七滑轨215。所述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所述第四动力装置28驱动最上层的所述第一滑轮214沿着所述第一滑轨141水平移动,带动所述第二滑轮243和所述第三滑轮244分别沿所述第二滑轨161和所述第三滑轨162水平移动,实现所述车辆起重机构2在所述车库框架I上的水平移动。
[0034]如图1、图5和图8所示,所述车辆起重平台22包括底板221,设置于所述底板221上的挡板222,底端固定于所述底板221上的第四立柱223,连接所述挡板222与所述第四立柱223的加强条224,设置于所述底板221上表面的第五滑轨225;所述底板221靠近所述第一垂直轨道21的一端的下表面可抵靠在所述固定条27的上表面上,所述第四立柱223的上部固定有活动卡套226,所述活动卡套226套设于所述第二立柱213上,所述第四立柱223的下部开设有凹槽227,所述凹槽227内设置有第八滑轮228,所述第八滑228轮嵌入所述第七滑轨215内,所述第五滑轨225靠近所述第一纵梁14的地方开设有第二喇叭口 229。所述第五滑轨225可通过所述第二喇叭口 229与所述第四滑轨171的第一喇叭口 172对接,保证所述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可通过所述第六滑轮35在所述第五滑轨225和所述第四滑轨171之间滑动。
[0035]所述滑轮组件25包括设置于所述顶部框架23上的第四滑轮251,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21顶部的盖板252,设置于所述盖板252两侧的滑轮固定板253,固定于所述滑轮固定板253之间的连杆256,穿设于所述连杆256两端的第五滑轮254及固定于所述第四滑轮251上且通过所述第五滑轮254转向并与所述第四立柱223顶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起重绳索255。所述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26,从而控制所述第四滑轮25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带动所述第一起重绳索255垂直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所述车辆起重机构2沿着所述第一垂直轨道21垂直移动。
[0036]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包括第一支撑板31,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1顶部的前后两端的升降器3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1顶部中间的第三动力装置33,设置于所述升降器32顶部的第二支撑板34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31底部的四个第六滑轮35。所述第三动力装置33为现有技术,能够驱动所述升降器32向上顶起所述第二支撑板34,从而实现汽车轮子与地面的分离,并驱动所述第六滑轮35前后移动。
[0037]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车库框架I形成地面停车位6、二层停车位7和三层停车位8,任意一个所述地面停车位6可以作为初始停车位61;所述车辆升降系统4包括第二载车板41,固定于所述车库框架I上的第七滑轮42、下端与所述第二载车板41固定连接的第二起重绳索43及驱动所述第七滑轮42转动的第二动力装置44,所述第二载车板41设置于所述初始停车位61上,所述第二载车板41的中部设置有第六滑轨411,后部设置有第二汽车限位块412,所述第六滑轨411靠近所述第一纵梁14的地方开设有第三喇叭口 413。所述第六滑轨411可通过所述第三喇叭口 413与所述第五滑轨225的所述第二喇叭口 229对接,保证所述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可通过所述第六滑轮35在所述第五滑轨225和所述第六滑轨411之间滑动。通过所述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所述第二动力装置44,驱动所述第七滑轮4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起重绳索43升降,从而实现汽车的升降。
[0038]与所述初始停车位61相应的二层停车位7上未安装第一载车板,所述第二载车板41可上升到所述二层停车位7的高度上,从而将汽车升至二层。
[0039]优选地,所述地面停车位6高度为2.0-2.5米,二层停车位7高度为1.8-2.0米,三层停车位8高度为1.8-2.0米。
[0040]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0041 ] 一、停车过程如下:
[0042](一)、先将汽车停在所述第二载车板41上,轮胎位于第六滑轨411的两侧,使用者在智能控制系统5中输入相应的停车位,智能控制系统5自动识别,控制第二动力装置44,驱动第七滑轮4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起重绳索43上升,从而将汽车上升至二层停车位7;同时所述车辆起重机构2在第一动力装置26的驱动下,水平移动到汽车所在的二层停车位7外侧,车辆起重平台22与第二载车板41水平对接,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在第三动力装置33的驱动下沿第五滑轨225滑至汽车底部的第六滑轨411上,此时升降器32上升将汽车向上顶起,汽车轮胎脱离地面,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带动汽车从第六滑轨411滑回第五滑轨225的合适位置,此时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上的升降器32下降,汽车轮胎接触车辆起重平台22。
[0043](二)、如果汽车需要停放在二层,则智能控制系统5直接控制第四动力装置28驱动车辆起重机构2的最上层的第一滑轮214沿第一滑轨141水平移动至目标车位外侧,如果汽车需停放至三层,则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第一动力装置26动作,驱动第四滑轮251转动,拉动第一起重绳索255,拉动车辆起重平台22向上移动至三层,再控制车辆起重机构2水平移动至目标车位外侧;然后,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的第三动力装33驱动升降器32上升将汽车向上顶起,汽车轮胎脱离地面,第三动力装33驱动第六滑轮35转动,从而带动汽车从第五滑轨225滑至第四滑轨171的合适位置,然后升降器32下降,汽车轮胎接触第一载车板17,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滑回车辆起重平台22上,智能控制系统5自动提示:停车成功。
[0044]二、取车过程如下:
[0045](—)、使用者在智能控制系统5中输入相应的停车位,车辆起重机构2在智能控制系统5的控制下,移动至对应的停车位外侧,在第三动力装置33的驱动下,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沿第五滑轨225滑至汽车底部的第四滑轨171,升降器32上升将汽车顶起,汽车轮胎脱离地面,第三动力装置33驱动第六滑轮35转动,带动汽车从第四滑轨171滑至第五滑轨225的合适位置,然后升降器32下降,汽车轮胎接触车辆起重平台22;
[0046](二)、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车辆起重机构2移动至与初始停车位61对应的二层停车位7的外侧,同时第二动力装置44驱动第七滑轮42转动,使第二起重绳索43上升,将第二载车板41上升至与车辆起重平台22相平的位置;此时,第三动力装置33驱动升降器32上升,将汽车顶起,使汽车轮胎脱离地面,第三动力装置33驱动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3,带动汽车从第五滑轨225滑至第六滑轨411的合适位置,然后升降器32下降,汽车轮胎接触第二载车板41 ;汽车停放稳后,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第二动力装置44,驱动第七滑轮42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起重绳索43下降,第二载车板41逐步下降到地面层,待第二载车板41放稳后,智能控制系统5自动提示:取车成功,请上车。
[0047]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为一个三层或四层的立体停车库,如果共有N个地面停车位6,其中N-1个地面停车位6可以照常使用,另一个地面停车位6作为初始停车位61用于存取车时车辆的进出;提供与地面停车位6对应的N-1个二层停车位7,N个三层或N个四层停车位8,总共可提供3 X N-2或4 X N-2个停车位,且基本不影响周围环境,存取车时间为20-30秒。当不需要存取车时,智能控制系统5控制车辆起重平台22停靠在三层停车位8的高度,以保证地面公路车辆的畅通,即使是消防车也能通过。
[0048]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地面实际停车位的数量增长立体停车库的长度,并根据实际存取车时间增加车辆起重机构2及车辆升降系统4的数量;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侧向停车的立体车库。
[004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在原有的地面停车位的基础上建造第二层和第三层停车库,如不影响居民采光可建造第四层,极大地增加了停车位数量,且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原来的停车位;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和车辆起重机构能够实现快速便捷地存取车,降低了层高,提高了车库的空间利用率;存取车过程无需整体移动其他车辆,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存取车效率;采用钢结构,车库内结构简约无设备占据车库内空间,施工周期短,极大地降低了立体车库的成本,单车位成本可降低至10000元以内;车辆起重机构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第一起重绳索有两条,即使发生断电也不会急速下降,因此安全性高。
[005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库框架,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上并可作垂直和水平移动的车辆起重机构,设置于所述车辆起重机构上并可在所述车辆起重机构和所述车库框架之间滑动的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内的车辆升降系统及智能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车辆起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外侧的两个第一垂直轨道,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垂直轨道下端的固定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下部外侧的车辆起重平台,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上端固定连接的顶部框架,与所述顶部框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垂直轨道,设置于所述顶部框架上的滑轮组件,驱动所述滑轮组件的第一动力装置及设置于所述车库框架顶部的第四动力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库框架包括前排的第一支承柱,与所述第一支承柱一一对应的后排的第二支承柱,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和所述第二支承柱之间的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外侧的若干根第一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柱外侧中部及下部的若干根第二纵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柱外侧顶部的一根第三纵梁,设置于所述横梁顶面的第一载车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和所述第二支承柱顶部的车库顶板;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三纵梁的数量和等于所述第一纵梁的数量,所述第三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承柱外侧顶部的所述第一纵梁高度相同,所述第二纵梁与其他的所述第一纵梁处于一一对应的高度,所述第一纵梁的顶面开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三纵梁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滑轨和第三滑轨,所述第一载车板上设置有第四滑轨,所述第四滑轨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地方开设有第一喇叭口,所述第一载车板的后部两侧设置有第一汽车限位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包括紧邻所述第一纵梁的第一立柱,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固定连接的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立柱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内侧的若干个第一滑轮;所述第二垂直轨道包括两根第三立柱,连接所述第三立柱的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三立柱内侧的第二滑轮和第三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嵌入所述第一滑轨内,所述第二滑轮嵌入所述第二滑轨内,所述第三滑轮嵌入所述第三滑轨内,所述第二立柱外侧的中间开设有第七滑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起重平台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挡板,底端固定于所述底板上的第四立柱,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第四立柱的加强条,设置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第五滑轨;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第一垂直轨道的一端的下表面可抵靠在所述固定条的上表面上,所述第四立柱的上部固定有活动卡套,所述活动卡套套设于所述第二立柱上,所述第四立柱的下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八滑轮,所述第八滑轮嵌入所述第七滑轨内,所述第五滑轨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地方开设有第二喇叭□ O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顶部框架上的第四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轨道顶部的盖板,设置于所述盖板两侧的滑轮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滑轮固定板之间的连杆,穿设于连杆两端的第五滑轮及固定于所述第四滑轮上且通过所述第五滑轮转向并与所述第四立柱顶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起重绳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底式车辆移动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前后两端的升降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中间的第三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升降器顶部的第二支撑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的四个第六滑轮。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库框架形成地面停车位、二层停车位及三层以上停车位,任意一个所述地面停车位可以作为初始停车位;所述车辆升降系统包括第二载车板,固定于所述车库框架上的第七滑轮,下端与所述第二载车板固定连接的第二起重绳索及驱动所述第七滑轮转动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载车板设置于所述初始停车位上,所述第二载车板的中部设置有第六滑轨,后部设置有第二汽车限位块,所述第六滑轨靠近所述第一纵梁的地方开设有第三喇叭口。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初始停车位相应的二层停车位上未安装第一载车板。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停车位高度为2.0-2.5米,二层停车位高度为I.8-2.0米,三层以上停车位高度为1.8-2.0米。
【文档编号】E04H6/18GK205604795SQ201620406097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5月6日
【发明人】陈载发
【申请人】陈载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