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176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产品运输仓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登高车。
背景技术
运输部成品码头及成品仓库主要担负着钢铁产品的仓储及出厂任务。随着钢铁产品的不断升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吊装及运输要求也相应提高。运输部在满足高附加值产品运输要求的同时,结合厂区道路情况,并根据大集成运输形势发展的要求,从欧洲引进了大吨位框架车承担厂区运输作业,不但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减轻了厂区道路的车流量。但由于框架车车型自身高大。在产成品吊运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登上框架车进行挂吊及指挥吊运,每次上下框架车进行挂吊及指挥吊运作业时,只能依靠框架车边上所配置的直梯上下登高作业。由于直梯没有配置拉手及安全围栏,且直梯踏脚为圆杆制作,作业人员在直梯上下时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一旦手没拉住或脚底打滑,就会从直梯上滑倒摔下造成工伤事故,所以挂吊及指挥人员每次通过直梯上下框架车时显得尤为困难和危险,由此造成的事故不计其数,给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现有的大型框架车边上所配置的自带扶梯是垂直与地面的,不利于攀登的。框架自带扶梯的两侧没有配置拉手及安全围栏,所以对于攀登者来说是缺少支撑,产生安全隐患。框架自带扶梯的台阶是圆柱形的,容易造成人员滑到。而两个相邻框架车之间也没有连接,作业人员在框架车之间移动时需要上下2次扶梯,增大了作业风险,在直梯上下时容易滑倒摔下造成工伤事故,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通过一个可以移动和锁止的框架平台使操作人员能够方便的上下框架车,防止作业人员在直梯上下时滑倒摔下造成工伤事故的发生,确保上下框架车挂吊及指挥人员人身安全。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包括支撑框架、走梯和行走轮,所述走梯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上,所述行走轮安装在支撑框架的底部,所述支撑框架底部还装有顶高制动器,所述顶高制动器包括支撑脚、顶升板、顶升曲柄脚蹬、释放曲柄脚蹬和旋转支撑片;所述顶升板的顶面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的底面上,所述支撑脚与顶升板之间设有相配合的滑动套管,所述顶升曲柄脚蹬的拐点铰接在支撑脚的滑动套管上,顶升曲柄脚蹬的顶端通过旋转支撑片铰接在顶升板的滑动套管上,两个铰接点之间还设置有锁止弹簧;所述释放曲柄脚蹬一端固定安装在旋转支撑片上。所述旋转支撑片在滑动套管的铰接点上与顶升板之间也设置有锁止弹簧。所述的支撑框架上端设置有踏板。所述的踏板为网格踏板。所述的支撑框架顶部设置有活动链条。所述走梯两侧设置有栏杆。[0011]所述的行走轮共有两对,支撑框架前端的一对行走轮为定向轮、支撑框架后端的一对行走轮为转向轮。所述顶高制动器共有一对,一对顶高制动器分别设置在一对转向轮的后侧。本实用新型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通过一个可以移动和锁止的框架平台使操作人员能够方便的上下框架车;登高车的走梯上设置有栏杆确保人员上下安全,并通过网格板防止滑倒和减轻自重;平台左右两条通道,方便作业人员在两个框架车之间作业;通道开口使用活动链条控制开闭,便于收放,确保单框架作业时安全;登高车顶高制动器采用曲柄连杆的原理,挂吊及指挥人员可通过登高车踏板、平台上下及进出框架车;本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能有效防止作业人员在直梯上下时滑倒摔下造成工伤事故的发生,确保上下框架车挂吊及指挥人员人身安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工作时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结构主视示意图;图3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中顶高制动器结构示意图;图4为顶高制动器刹车状态示意图;图5为顶高制动器行走状态示意图。图中:1支撑框架、2走梯、3行走轮、4顶高制动器、5踏板、6活动链条、7栏杆、8框架车、31定向轮、32转向轮、41支撑脚、42顶升板、43顶升曲柄脚蹬、44释放曲柄脚蹬、45锁止弹簧、旋转支撑片4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2、3所示,一种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包括支撑框架1、走梯2和行走轮3,所述走梯2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I上,所述行走轮3安装在支撑框架I的底部,所述支撑框架I底部还装有顶高制动器4,所述顶高制动器4包括支撑脚41、顶升板42、顶升曲柄脚蹬43、释放曲柄脚蹬44和旋转支撑片46 ;所述顶升板42的顶面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I的底面上,所述支撑脚41与顶升板42之间设有相配合的滑动套管,所述顶升曲柄脚蹬43的拐点铰接在支撑脚41的滑动套管上,顶升曲柄脚蹬43的顶端通过旋转支撑片46铰接在顶升板42的滑动套管上,两个铰接点之间还设置有锁止弹簧45 ;所述释放曲柄脚蹬44 一端固定安装在旋转支撑片46上;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中顶高制动器4的工作可靠性,所述旋转支撑片46在滑动套管的铰接点上与顶升板42之间也设置有锁止弹簧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框架I上端设置有踏板5,踏板5供操作人员站立,方便操作人员站上框架车8;并且,当本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推入到两个框架车之间时,踏板5还能作为过渡板使操作人员能够直接在相邻两个框架车之间移动。为了降低整个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的重量,所述的踏板5为网格踏板。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描述为,所述的支撑框架I顶部设置有活动链条6,本实用新型与框架车之间的通道开口使用活动链条6控制开闭,便于收放,确保安全;为了使操作人员能够安全的在走梯2上下移动,所述走梯2两侧设置有栏杆7。同样为了降低整个登高车的自重,所述的走梯2也才用网格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走轮3共有两对,支撑框架I前端的一对行走轮3为定向轮31、支撑框架I后端的一对行走轮3为转向轮32 ;作为优选所述顶高制动器4共有一对,一对顶高制动器4分别设置在一对转向轮32的后侧,试验表明顶高制动器4安装在此位置时能够达到最佳的制动效果。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推动登高车,将登高车的侧面靠近想要攀登的框架车8,如图4所示,脚踏顶升曲柄脚蹬43,通过顶升板42将支撑框架I顶起,此时锁止弹簧45将曲柄连杆轴销锁定,顶升高度超过转向轮32,这时登高车由定向轮31和顶高制动器4的支撑脚41支撑,由于支撑脚41为平脚,所以登高车不会发生移动,这时可以登上走梯2,对应一侧通道的活动链条6,可以登上框架车8。使用结束后,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脚踏顶高制动器4的释放曲柄脚蹬44,将顶高制动器4的支撑脚41支撑收回,这时登高车由定向轮31和转向轮32支撑,可以移动登高车。使用中可以根据框架车停放数量和位置,选择登高车使用的位置,当登高车放置在相邻两个框架车8之间时,可以同时打开踏板5左右的活动链条6同时上下两个框架车8,和在两个框架车8之间移动。
权利要求1.一种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包括支撑框架(I)、走梯(2)和行走轮(3),所述走梯(2)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I)上,所述行走轮(3)安装在支撑框架(I)的底部,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框架(I)底部还装有顶高制动器(4),所述顶高制动器(4)包括支撑脚(41)、顶升板(42)、顶升曲柄脚蹬(43)、释放曲柄脚蹬(44)和旋转支撑片(46);所述顶升板(42)的顶面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I)的底面上,所述支撑脚(41)与顶升板(42)之间设有相配合的滑动套管,所述顶升曲柄脚蹬(43)的拐点铰接在支撑脚(41)的滑动套管上,顶升曲柄脚蹬(43)的顶端通过旋转支撑片(46)铰接在顶升板(42)的滑动套管上,两个铰接点之间还设置有锁止弹簧(45);所述释放曲柄脚蹬(44) 一端固定安装在旋转支撑片(46)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其特征是:所述旋转支撑片(46)在滑动套管的铰接点上与顶升板(42)之间也设置有锁止弹簧(4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框架(I)上端设置有踏板(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其特征是:所述的踏板(5)为网格踏板。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框架(I)顶部设置有活动链条(6)。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其特征是:所述走梯(2)两侧设置有栏杆(7)。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其特征是:所述的行走轮(3)共有两对,支撑框架(I)前端的一对行走轮(3)为定向轮(31)、支撑框架(I)后端的一对行走轮⑶为转向轮(3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其特征是:所述顶高制动器(4)共有一对,一对顶高制动器(4)分别设置在一对转向轮(32)的后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产品运输仓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登高车。一种双通道可移动转向登高车,支撑框架底部还装有顶高制动器,所述顶高制动器包括支撑脚、顶升板、顶升曲柄脚蹬、释放曲柄脚蹬和旋转支撑片;所述顶升板的顶面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的底面上,所述支撑脚与顶升板之间设有相配合的滑动套管,所述顶升曲柄脚蹬的拐点铰接在支撑脚的滑动套管上,顶升曲柄脚蹬的顶端通过旋转支撑片铰接在顶升板的滑动套管上,两个铰接点之间还设置有锁止弹簧;所述释放曲柄脚蹬一端固定安装在旋转支撑片上。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防止作业人员在直梯上下时滑倒摔下造成工伤事故的发生,确保上下框架车挂吊及指挥人员人身安全。
文档编号E06C1/397GK203008768SQ20122069521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7日
发明者陈健, 孔利明, 曹平, 张振伟, 朱怿诚, 蒋少华, 陆向东, 宗玉龙, 邵毅敏, 毛连宝, 邱勇浩, 闵全福 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