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及具有其的食品处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643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及具有其的食品处理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及具有其的食品处理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中杯体侧壁与底部大都成直角,而直角区域处于粉碎刀或扰流器的外部,上述直角区域只能靠杯体里水的流带动此区域里的物料流向粉碎区域,然而此区域的作用相当有限,效率较低,甚至还有可能是粉碎的死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所述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的粉碎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食品处理机,所述食品处理机上设有上述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包括:杯体组件,所述杯体组件内形成有加热腔,所述杯体组件呈底部封闭且上端敞开的圆筒形状,所述加热腔包括位于上部的侧上壁和位于下部的侧下壁,所述侧下壁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上往下的方向上由外向内收缩,且所述加热腔的外侧形成有导热腔,所述导热腔位于所述加热腔下部的外侧,所述导热腔内填充有导热介质,且所述导热介质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接触并至少覆盖所述导热腔底壁的一部分,且所述导热介质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的接触面积在6885平方毫米到73100平方毫米的范围内;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设在所述杯体组件上用于加热所述导热介质,且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侧下壁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上往下的方向上由外向内收缩,这样便于物料回落到加热腔的底部,从而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直筒杯底根部的粉碎死区的问题,进而提高粉碎效率和粉碎细度。另外,由于设置了导热腔,并在导热腔内设置了导热介质,因此,可以通过导热介质传导热量,方便对热量的分散,从而方便均匀加热。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下壁从上往下逐渐向内收缩至所述加热腔的最低点,所述侧下壁的底部呈平板或下凹的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下壁的上周沿与所述侧上壁的下周沿直接连接;或所述侧下壁的上周沿与所述侧上壁的下周沿之间连接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呈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所述过渡部的上周沿与所述侧上壁的下周沿相连,所述过渡部的下周沿与所述侧下壁的上周沿相连,所述过渡部在过轴线的截面上呈内凸的弧形、外凸的弧形、直线形、曲线形或折线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腔的外壁上设有注入口,且所述导热腔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封闭所述注入口的封闭件,所述封闭件包括螺杆和盖板,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盖板相连,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注入口内并与所述导热腔的外壁螺纹连接,所述盖板与所述导热腔的外壁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所述导热腔的外壁贴合并套在与所述螺杆的外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腔设置成包覆所述加热腔的底部,且所述导热腔内的导热介质的液位高度不高于所述加热腔深度的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杯体组件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内限定出所述加热腔;包络层,所述包络层设在所述杯体的下部并位于所述杯体外侧,所述包络层呈上面敞开的盒体形状,所述包络层的上周沿与所述杯体的外表面相连以在所述包络层与所述杯体之间限定出封闭的所述导热腔。

进一步地,所述包络层的上周沿与所述杯体底壁的下表面相连,且所述导热介质注满所述导热腔;或所述包络层包覆所述杯体的下部,且所述包络层的上周沿与所述杯体周壁相连,所述包络层与所述杯体下部的周壁和底壁之间限定出所述导热腔,且所述导热腔包覆所述加热腔的下部,所述导热介质的液位不低于所述加热腔底面或充满所述导热腔;或所述包络层包覆所述杯体的下部,所述包络层呈环形,所述包络层的上周沿与所述杯体周壁相连,所述包络层的下周沿与所述杯体底壁的周缘相连,所述包络层与所述杯体下部的周壁之间限定出所述导热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元件设在所述导热腔的外侧;或所述发热元件设在所述导热腔的外壁面上;或所述导热腔的外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导热介质内外相对的导热板,所述发热元件安装在所述导热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元件设在所述导热腔内,所述导热介质包覆所述发热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发热元件具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与所述导热腔的外壁相连并穿出所述导热腔的外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包括:外壳;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加热容器为上述所述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机头,所述机头可打开地盖在所述加热容器上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加热腔,所述机头上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伸入所述加热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另一个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包括:外壳;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加热容器为上述所述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机座,所述加热容器搁置在所述机座上,所述机座上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伸入所述加热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的示意图;

图1a至图1e是本实用新型几个不同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圈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圈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圈E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加热容器100,

杯体组件1,加热腔11,侧上壁111,侧下壁112,过渡部113,扰流筋114,杯体12,包络层13,

发热元件2,导热板21,接线柱22,

导热腔3,导热介质31,注入口32,翻边部321,

封闭件4,螺杆41,盖板42,密封垫43,

食品处理机200,

外壳210,机头220,搅拌装置221,机座230,盖体240,刀片31,连杆32,电机组件33,连接器34,上连接器341,下连接器3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食品处理机多采用在杯体的底部/外壁设置加热元件,将加热元件的热量传导至杯体中,尽管在此结构上,在杯体与加热元件之间增加导热比较快的金属元件(例如铝),从而增大导热面积,避免热量过于集中。然而,上述方法只能改善热量过于集中,而无法根本解决热量集中,传导不均的问题。也有的采用电磁加热,此时需要控制元件,由于电磁线盘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还有采用真空超导,需要将空腔抽真空,填充超导材料,工艺复杂,可靠性差,报废率高,成本较高。

其中,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中杯体侧壁与底部大都成直角,而直角区域处于粉碎刀或扰流器的外部,上述直角区域只能靠杯体里水流带动此区域内的物料流向粉碎区域,然而此区域的作用相当有限,效率较低,甚至还有可能是粉碎的死区。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食品处理机及其加热容器。以避免或减小热量集中以及存在粉碎死区的问题。

下面结合图1至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100。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100,包括:杯体组件1和发热元件2。

具体而言,结合图1至图5,杯体组件1内形成有加热腔11,杯体组件1呈底部封闭且上端敞开的圆筒形状,待加热的物质(例如豆浆液、牛奶等)可以置于加热腔11内。加热腔11包括位于上部的侧上壁111和位于下部的侧下壁112,侧下壁112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上往下的方向上由外向内收缩,使得侧下壁112为非直筒结构,从而能够更好地避免粉碎死区,而且加热腔11的外侧形成有导热腔3,导热腔3覆盖加热腔11的腔壁的至少一部分,导热腔3内填充有导热介质31(例如导热油等),且导热介质31与加热腔11的腔壁接触。发热元件2设在杯体组件1上用于加热导热介质31,而且发热元件2与加热腔11的腔壁间隔开。由此,不仅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粉碎死区,还可避免发热元件2直接对加热腔11的腔壁加热导致加热不均匀,从而提高加热容器100的使用性能。

其中,侧下壁112可以呈弧形,这样便于物料回落到加热腔11的底部,从而避免直筒杯底根部的粉碎死区,提高粉碎效率和粉碎细度。

参照图1至图1e,导热腔3位于加热腔11下部的外侧,导热腔3内填充有导热介质31,且导热介质31与加热腔11的腔壁接触并至少覆盖导热腔3底壁的一部分,且导热介质31与加热腔11的腔壁的接触面积在6885平方毫米到73100平方毫米的范围内。由此,可以使得热量更多地传递到导热介质31,从而能够在提高热量的利用率的同时,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具体而言,结合图1a至图1e,豆浆机加热腔11杯体直径为D,导热介质31的最高液面到加热腔11底部的高度为H,导热介质31与加热腔11的接触面积为S,则有:S=3.14*D*D/4+3.14*D*H=3.14*D*D/4+4*V*1000000/D=0.85*D*D+4000000*V/D;又因常规豆浆机加热腔11杯体直径D=90mm~160mm的范围内,常规豆浆机的容量V=0.4L~1.7L的范围内,则

1、当H=0,D=90mm时,Smin=0.85*90*90=6885平方毫米;

2、当V=1.7L,D=160mm时,Smax=0.85*160*160+4000000*1.7/160=73100平方毫米;

3、导热介质31与加热腔11接触面积S大于73100平方毫米,导热介质31的液面高度就会超过常规豆浆机最大容量时的最高的高度,就会构成无效的导热面积S’,此部分无效的导热面积S’无法将导热介质31中的热量有效的传到加热腔11内的物料,导致热量流失,传导效率降低。同时会增加导热介质31的体积、质量,导致杯体重量增加同时成本增加;

4、导热介质31与加热腔11的接触面积S小于6885平方毫米时,导热介质31与加热腔11的接触面积太小,此时导热介质31中的热量无法快速有效的传到加热腔11内的物料,导热介质31的温度会很高,不利于整个加热装置,同时会导致整个加热的时间加长,工作周期也会相应的加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热腔3设置成包覆加热腔11的底部,且导热腔3内的导热介质31的液位高度不高于加热腔11深度的50%。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将热量通过导热介质31传递到加热腔11,提高加热的均匀性,还可减少导热介质31的使用、降低成本,并减轻加热容器100的重量。

优选地,在实际食品处理机的使用过程中,加热腔11内物料的液位高度与加热腔11深度的比值一般不大于2.7,也就是说,物料的液面高度一般不高于加热腔11深度的37.04%,基于此,可以将导热介质31的液位高度设置成不高于加热腔11的深度的40%(例如设置成加热腔11深度的37.4%)。

进一步优选地,在导热腔3包覆加热腔11下部时导热腔3环绕加热腔11部分的环宽在5毫米到20毫米的范围内。

另外,在食品处理机的使用过程中,发热元件2通电后产生热量,发热元件2产生的热量将会传递至导热介质31,从而通过发热元件2对导热介质31进行加热,同时导热介质31也将热量传递至加热腔11内,从而对加热腔11内待加热的物料进行加热。

由于发热元件2没有直接对加热腔11进行加热,而是选择了采用导热介质31进行导热,导热介质31各处的温度差异比较小,因此,导热介质31将发热元件2产生的比较集中的热量进行分散,从而避免或减小了杯体组件1各处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使得杯体组件1各处均匀加热,最终避免了杯体组件1内局部区域糊底而其它位置加热还没达到要求的问题。

此外,参照图1,侧下壁112上还设有向内延伸的多个扰流筋114,多个扰流筋114间隔布置在加热腔11的内部,由此,能够更好地对物料进行搅拌,避免出现糊底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100,侧下壁112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上往下的方向上由外向内收缩,这样便于物料回落到加热腔11的底部,从而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直筒杯底根部的粉碎死区的问题,进而提高粉碎效率和粉碎细度。另外,由于设置了导热腔3,并在导热腔3内设置了导热介质31,因此,可以通过导热介质31传导热量,方便对热量的分散,从而方便均匀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7,侧下壁112从上往下(例如,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逐渐向内收缩至加热腔11的最低点,侧下壁112的底部呈平板(参照图7和图8)或下凹(参照图1和图6)的弧形。由此,使得物料能够更好地从侧下壁112滑落至侧下壁112的底部,从而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粉碎死区。

例如,在图7和图8的示例中,侧下壁112的底部呈平板形,也就是说,侧下壁112的内底面为平面。在图1和图6的示例中,侧下壁112的底部呈下凹的弧形,由此,可提高粉碎效率。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侧下壁112的底部还可以呈例如波浪曲线状等,侧下壁11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调整。

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侧下壁112的上周沿(例如,图1中侧下壁112的上周沿)与侧上壁111的下周沿(例如,图1中侧上壁111的下周沿)直接连接,由此,使得物料能够更好地从侧下壁112滑落至侧下壁112的底部,从而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粉碎死区。

参照图6,侧下壁112的上周沿与侧上壁111的下周沿之间可以连接有过渡部113,过渡部113呈轴线沿上下方向(例如,图6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过渡部113的上周沿与侧上壁111的下周沿相连,过渡部113的下周沿与侧下壁112的上周沿相连,这样可以实现过渡部113与侧上壁111以及侧下壁112之间的光滑平顺连接,从而易于物料滑落到侧下壁112的底部。其中,过渡部113在过轴线的截面上可以呈内凸的弧形、外凸的弧形、直线形、曲线形或折线形。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粉碎死区,从而提高粉碎效率,从而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直筒杯底根部的粉碎死区的问题。

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侧下壁112的上周沿与侧上壁111的下周沿之间连接有过渡部113,且过渡部113在过轴线的截面上呈内凸的弧形形状。过渡部113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设置。

参照图5并结合图4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热腔3的外壁上设有注入口32,且导热腔3的外壁上设有封闭件4,封闭件4用于封闭注入口32。通过注入口32可以向导热腔3内注入导热介质31,提高杯体组件1的制作效率,另外,在导热介质31注入完成后,可以通过封闭件4封闭注入口32。

当然,还可以在制作杯体组件1的同时,将导热介质31注入到导热腔3内。另外,封闭件4可以通过焊接、卡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导热腔3的外壁上。

例如,在如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封闭件4包括螺杆41和盖板42,螺杆41的一端(例如,图3中螺杆41的下端)与盖板42相连,螺杆41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螺杆41的上端)伸入注入口32内并与导热腔3的外壁螺纹连接,盖板42与导热腔3的外壁之间设有密封垫43,密封垫43与导热腔3的外壁贴合并套在与螺杆41的外周面上。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以使封闭件4稳定且快速地安装到导热腔3的外壁上,另外,在盖板42和导热腔3的外壁之间设置密封垫43,可以通过密封垫43封闭住注入口32,提高导热腔3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结合图3和图5,注入口32的周沿设有朝导热腔3内延伸的翻边部321,封闭件4与翻边部321螺纹连接。通过设置翻边部321,可以使封闭件4稳定地安装在杯体组件1上,从而提高了封闭件4安装的稳定性,且进一步地提高对注入口32的密封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杯体组件1的底部和周面中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导热腔3。由此,能够更好地将热量传递到导热介质31,从而进一步实现对物料的均匀加热。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杯体组件1的底部的设置有导热腔3,由此,可以更好地对杯体组件1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杯体组件1的周面设置有导热腔3,还可以是在杯体组件1的底部和周面上均设置有导热腔3。导热腔3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调整。

参照图1,杯体组件1包括:杯体12和包络层13。其中,杯体12内限定出加热腔11,包络层13设在杯体12的下部(例如,图1中杯体12的下部),包络层13位于杯体12外侧,包络层13呈上面敞开的盒体形状,包络层13的上周沿与杯体12的外表面相连以在包络层13与杯体12之间限定出封闭的导热腔3。包络层13与杯体12之间限定出导热腔3。使得形成导热腔3的方式简单,简化了杯体组件1的制作工艺,并降低成本。

其中,参照图1,包络层13的上周沿与杯体12底壁的下表面相连,且导热介质31注满导热腔3。这样可以使得热量能够更加充分且均匀地传递到杯体12,从而能够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结合图1a至图1e,也可以是包络层13包覆杯体12的下部,且包络层13的上周沿与杯体12周壁相连,包络层13与杯体12下部的周壁和底壁之间限定出导热腔3,且导热腔3包覆加热腔11的下部,导热介质31的液位不低于加热腔11底面或充满导热腔3。这样能够提高热量的利用率,更好地实现均匀加热。

还可以是包络层13包覆杯体12的下部,包络层13呈环形,包络层13的上周沿与杯体12周壁相连,包络层13的下周沿与杯体12底壁的周缘相连,包络层13与杯体12下部的周壁之间限定出导热腔3,从而能够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另外,将包络层13包覆在杯体12的外侧,可以提高杯体组件1的稳定性,相对于将包络层13设置在杯体12内侧而言,避免了由于包络层13与杯体12之间密封不良导致导热介质31泄露等安全问题,提高了加热容器100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包络层13包覆杯体12的底部,且包络层13的至少一部分与杯体12之间限定出导热腔3,包络层13的周沿与杯体12的周壁或底壁相连。包络层13与杯体12周壁的下部以及底壁间隔开以限定出导热腔3。在食品处理机工作时,发热元件2对导热腔3加热,使得导热腔3内的导热介质31的热量较为均一,然后通过导热腔3可以将热量传导至加热腔11的侧壁和底壁上,使得侧壁和底壁同时加热,从而提高加热的均一性。

如图1和图4所示,为了方便杯体12与包络层13的配合,提高杯体组件1的制作和装配效率,杯体12下部的径向尺寸小于上部的径向尺寸,且包络层13的周壁与杯体12周壁的上部大体齐平。使得杯体组件1的外形美观,而且便于杯体组件1的装配与制作。

另外,杯体12的侧下壁112可以呈弧形,杯体12底部的弧形与侧下壁112的弧形的弧度可以一致或不一致。由此,便于物料回落到杯体12的底部,从而避免直筒杯底根部的粉碎死区,提高粉碎效率和粉碎细度。

此外,如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包络层13的上周沿与杯体12的底壁相连,且包络层13的底壁与杯体12的底壁间隔开以限定出导热腔3。从而在杯体12的底部限定出导热腔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包络层13的上周沿与杯体12环焊连接。从而提高了包络层13与杯体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避免导热介质31漏出,或待加热的物品流入导热腔3。

结合图1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介质31顶部的高度不低于加热腔11底部的高度。使得导热介质31可以与加热腔11接触,以方便通过导热介质31将发热元件2的热量传导至加热腔11,并使杯体12内各处的温度较为一致。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介质31充满导热腔3。使得导热效果好。

优选地,导热介质31为液态导热介质。方便将导热介质31注入到导热腔3内,易于加热容器100的使用和维护。

参照图1,发热元件2设在导热腔3内,导热介质31包覆发热元件2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发热元件2设置在导热腔3内直接对导热介质31进行加热,由于导热介质31包覆了发热元件2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发热元件2的热量可以快速地传导至导热介质31,而且还可以避免热量的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导热介质31完全包覆发热元件2,也可以选择采用导热介质31包覆发热元件2的至少一部分,只需要导热介质31可以将发热元件2产生的热量分散并传到至加热腔11内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由于将发热元件2设置在了导热腔3的内部,因此,需要将电能引导至发热元件2上,使得发热元件2通电并发热。例如,本实用新型中的发热元件2具有接线柱22,接线柱22可以用于发热元件2的通电,而且可以将接线柱22与导热腔3的外壁相连,使得接线柱22的位置稳定,从而提高了发热元件2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为了方便接线柱22连接电源,可以将接线柱22设置成穿出导热腔3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中接线柱22的固定方式可以包括多种,例如,将接线柱22接线焊在导热腔3的外壁上,或者将接线柱22与导热腔3的外壁一体成型(例如采用二次注塑工艺)。当然,还可通过螺母固定接线柱22。

优选地,发热元件2为发热管,发热管的两端(参照图1中发热元件2的左右两端)形成接线柱22。使发热管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另外,在固定了接线柱22后,发热管也稳定地固定在导热腔3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发热元件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6至图9,发热元件2设在导热腔3的外侧,这样可以避免发热元件2直接对加热腔11内的物料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加热的均匀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元件2可以设置在杯体组件1的其它位置,例如,将发热元件2设置在导热腔3的外壁的外表面上。优选地,可以在导热腔3的外壁面上设置与导热介质31内外相对的导热板21(参照图6至图9),导热板21可以设在包络层13的底壁或侧壁的外侧,发热元件2安装在导热板21上。发热元件2对导热板21加热,导热板21上各处的温度较为均匀,然后导热板21的热量传导至导热腔3,并通过导热腔3内的导热介质31传导至加热腔11,温度的两次均匀,进一步地减小了加热腔11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加热腔11各处温度的均匀性。

优选地,如图6所示,导热板21设在加热腔11的底部。具体而言,导热腔3覆盖加热腔11的底部,且导热板21设置在导热腔3的底部。以方便发热元件2连接电源,便于走线和其它元件(例如控制板)的安装和布置。

参照图6和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200,包括:外壳210、加热容器以及机头220。

具体地,加热容器设在外壳210内,加热容器为上述的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100,机头220可打开地盖在加热容器100上用于封闭或打开加热腔11,机头220上设有搅拌装置221,搅拌装置221伸入加热腔11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食品处理机200,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热容器100,可以起到均匀加热的目的,提高了加热的均匀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食品处理机200也可以为搅拌装置221下置的食品处理机200。具体而言,食品处理机200还包括机座230,加热容器100搁置在机座230上,搅拌装置221设在机座230上并伸入加热腔11内。

另外,杯体组件1还包括盖体240,盖体240盖在杯体12上。

参照图8,进一步地,外壳210可拆卸地支撑在机座230上,搅拌装置221包括:刀片31、连杆32、电机组件33和连接器34。

具体而言,刀片31设在加热腔11内,连杆32可转动地设在加热容器100的底部,且连杆32的上端与刀片31相连,电机组件33设在机座230上,连接器34包括上连接器341和与下连接器342可分离地相连的下连接器342,上连接器341与连杆32相连并相对固定,下连接器342可旋转地安装在机座230上并与电机组件33相连。

通过设置上连接器341和下连接器342,使得壳体和加热容器100配合形成的组件与机座230可分离的连接,可以方便食品处理机200的使用,以及方便食品处理机200的使用、清理和维护,而且还降低了维护的成本。

结合图1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杯体组件1包括:杯体12和包络层13。其中,杯体12的侧上壁111与侧下壁112之间设有过渡部113,杯体12内限定出加热腔11,包络层13设在杯体12的下部并位于杯体12外侧,包络层13与杯体12之间限定出导热腔3。形成导热腔3的方式简单,简化了杯体组件1的制作工艺,并降低成本。

另外,将包络层13包覆在杯体12的外侧,可以提高杯体组件1的稳定性,相对于将包络层13设置在杯体12内侧而言,避免了由于包络层13与杯体12之间密封不良导致导热介质31泄露等安全问题,提高了加热容器100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处理机的加热容器100,在杯体12的底部或者(和)外壁上设置一密闭的腔体(即导热腔3),在密闭的腔体里注入高沸点低膨胀,传导系数高的导热介质31例如导热液体。发热元件2置于密闭腔体中/外,通过密闭的腔体里液体的热量均匀,将热量均匀传导到杯体12里,从而避免热量过于集中,造成的热惯性大引起的溢出,或者糊底。

杯体12的侧下壁112呈弧形,便于物料回落到杯体12底部,从而避免直筒的根部的粉碎死区,提高粉碎效率和粉碎细度。

如图1所示,将装有发热元件2的包络层13通过环焊的方式焊接在杯体12上,确保二者之间构成密封,不会渗漏,从而构成密闭的导热腔3。然后再将导热介质31通过注入口32注入构成密闭的导热腔3,通过封闭件4以及密封垫43,将导热介质31密封在密闭的导热腔3中。

杯体12的侧下壁112为非直筒结构例如弧形,粉碎物料会回落在的弧形杯体12的底部,此时物料处于刀片31或扰流器附近,从而处于粉碎的高效区。使得不会像直筒杯一样,在刀片离心力下在侧壁与底部交接处集中大量物料,构成粉碎的死区或者粉碎效率低的区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