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加热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7267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红外线加热烹调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红外线的加热烹调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合在室内或室外在依次层叠的烹调盘上烹调一种以上料理时最大限度减少外部环境对烹调盘的影响的红外线加热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肉眼看不到红外线,其在空气中不易散射,并具备比可视光线更强的穿透力。上述红外线物理学上根据波长大小细分为近红外线(约0.8um-2.0um)、中间红外线(约2.0um-4.0um)、远红外线(约4.0um-1000um)。

在此,上述红外线在加热烹调材料时能够深入渗透到烹调材料而具有温热效果,并且比可视光线或紫外线对烹调材料发挥更强的热作用,因此用于取暖用品或烹调用品。

然而,上述烹调用品为了在烹调盘上进行烹调,具备一个以上烹调盘,且红外线照射方向固定或红外线照射方向仅朝向同一水平面变更,并只能在同一烹调盘上进行烤肉或烤鱼的料理。

例如,上述烹调用品作为红外线照射方向固定而在烹调盘上烹调的结构,其公开在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0833966号以及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209970号中。沿着同一水平面变更红外线照射方向而在烹调盘烹调的结构,则公开在韩国授权实用新型公报第20-0476906号中。

因此,对于风对上述烹调盘的影响使烹调材料不能稳定安置在烹调盘上,从而烹调材料从烹调盘上蹦到使用者处,并且根据风的大小烹调相同材料的时间也不一致,从而在烹调盘上形成不良的烹调环境。从而,上述烹调用品由于在烹调盘上形成的风的影响,在烹调盘上形成不符合目的的温度,而降低使用者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已知技术中的问题而研究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线加热烹调装置,其适合在室外或室内在依次层叠的烹调盘上烹调一种以上料理时,在红外线照射烹调盘的途径上,减少从烹调盘外部吹入烹调盘上方区域的风的影响。

本发明的红外线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烹调盘与第二烹调盘,其依次层叠而相互接触;一下方本体,其位于所述第一烹调盘下方而与所述第一烹调盘接触;一上方本体,其位于所述第二烹调盘上方而对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照射红外线;一固定件,其在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周围用于连接所述下方本体与所述上方本体;以及一折叠管,可拆装于所述上方本体上并围绕上方本体,所述第一烹调盘具有自边缘区至中央区倾斜的凹面形状,且所述第二烹调盘覆盖所述第一烹调盘的所述中央区而露出所述边缘区并与位于所述第一烹调盘的所述边缘区的多个脱离防止件相结合,所述折叠管接触在所述上方本体,并自所述上方本体朝向所述第一烹调盘与第二烹调盘延伸或朝向所述上方本体折叠。

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面向的面是有角的形状或圆形,所述第二烹调盘则由箱子形状、凸面形状、凹面形状中之一而成,各形状具有与脱离防止件相同数量的脱离防止翼,通过所述脱离防止翼安置在所述脱离防止件上。

当所述第二烹调盘是所述凸面形状时,在平面上看所述第二烹调盘在所述脱离防止翼周围由一个圆板而成或两个半圆板的组合而成。

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面向的面是有角的形状或圆形,所述第二烹调盘是将由凸面形状的半圆而成的干式烹调盘与由箱子形状的四角形而成的湿式烹调盘组合而成的,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干式烹调盘用于烧烤或炒菜的料理,所述湿式烹调盘用于汤或炖的料理,所述干式烹调盘具有脱离防止翼,其安置在所述第一烹调盘的所述多个脱离防止件中一部分上。

所述上方本体包括热源,其自所述固定件接收外部电源,而朝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照射所述红外线而加热所述第二烹调盘,所述第一烹调盘通过在所述边缘区照射所述红外线,并自所述第二烹调盘朝所述边缘区传达热而加热所述边缘区,并依次加热被所述边缘区围绕的所述中央区,当所述中央区被加热时,自所述中央区朝所述第二烹调盘放射辐射热而再次加热所述第二烹调盘。

所述上方本体由朝向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开口的容器形状而成并包括位于所述容器形状的开口面的热源,所述折叠管沿着所述容器形状的边缘布置而围绕所述热源,可依次自内向外或自外向内折叠,并引导所述红外线集中照射在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且防止风从外部吹入到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与所述上方本体之间的区域,而最大限度减少所述热源的热损失。

所述折叠管包括将其内部与外部隔离的多个圆筒管,在所述多个圆筒管中,当两个邻接的圆筒管相互分开而用下方圆筒管围绕上方圆筒管时,在所述下方圆筒管的上端设有自内壁突出而成的第一突出带与在所述上方圆筒管的下端设有自外壁突出而成的第二突出带,并且为了在所述多个圆筒管相互折叠时支撑各个圆筒管的第二突出带,在最下方圆筒管的下端设有自内壁突出而成的第三突出带,并且为拆装于所述上方本体边缘,在最上方圆筒管的上端沿着边缘设有永磁铁或结合突起。

所述折叠管包括在一侧壁具有分开部位而将其内部露出到外的多个分开管,在所述多个分开管中,当两个邻接的分开管相互分开而用下方圆筒管围绕上方圆筒管时,在所述下方圆筒管的上端设有自内壁突出而成的第一突出带与在所述上方圆筒管的下端设有自外壁突出而成的第二突出带,所述多个分开管为了相互折叠时支撑各个分开管的第二突出带,在最下方分开管的下端设有自内壁突出而成的第三突出带,在所述一侧壁的所述分开部位为使一侧分开面与另一侧分开面相附着,在所述分开部位具有沿着所述一侧分开面布置的永磁铁,且为了拆装于所述上方本体,在最上方分开管的上端沿着边缘布置与所述一侧分开面的所述永磁铁不同的永磁铁,或者在所述最上方的所述分开管内壁设有用于挂在所述上方本体边缘的结合突起带。

所述折叠管包括在一侧壁具有分开部位而将其内部露出到外的多个分开管,在所述多个分开管中,当两个邻接的分开管相互分开而用下方圆筒管围绕上方圆筒管时,在所述下方圆筒管的上端设有自内壁突出而成的第一突出带与在所述上方圆筒管下端设有自外壁突出而成的第二突出带,所述多个分开管为了在相互折叠时支撑各个分开管的第二突出带,在最下方分开管的下端设有自内壁突出而成的第三突出带,在所述一侧壁的所述分开部位为使一侧分开面与另一侧分开面接触,在各个分开管的一侧分开面设有母连接件而另一侧分开面设有公连接件,并且设有在结合所述母连接件与公连接件之前通过所述折叠管的所述分开部位容置所述上方本体后挂在所述上方本体边缘的结合突起带。

所述上方本体包括热源,其自所述固定件接收外部电源而朝向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照射所述红外线而加热所述第一烹调盘与所述第二烹调盘,并且可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从烹调盘外部吹到烹调盘上方的风的影响,防止由于风造成的烹调材料脱离烹调盘的情况,并可减少热源的热损失,提高对烹调盘的红外线的热特性,还可提高烹调材料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红外线加热烹调器上安置的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的斜视图。

图2是图1的红外线加热烹调器中的固定件和上方本体的部分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在图1的上方本体上附着的褶皱管的概略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2中固定件和上方本体的连接关系的放大图示的部分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2中固定件和上方本体的连接关系的详细图示的部分斜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图1中上方本体和折叠管的部分斜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图1中上方本体上附着的折叠管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图1中上方本体上附着的折叠管的斜视图。

图9及图10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的斜视图。

图11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凸面形状圆形烹调盘的分解斜视图。

图12及图13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两个凸面形状半圆形烹调盘的斜视图。

图14及图15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一个凸面形状半圆形烹调盘的斜视图。

图16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凹面形状椭圆形烹调盘的分解斜视图。

图17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干式烹调盘和湿式烹调盘的组合的分解斜视图。

图中符号表示:

100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4脱离防止件;106第一烹调盘;108固定件;108a固定架;108b驱动部;109马达;109a驱动按钮;109b旋转轴;109c驱动齿轮;110上方本体;110a从动齿轮;111下方本体;112第二烹调盘;112a半圆形烹调盘;112b干式烹调盘;112c湿式烹调盘;114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6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8脱离防止翼;120热源;130排油孔;140褶皱管;151反射膜;152第一圆筒管;153、155插入件;154第二圆筒管;156第三圆筒管;158永磁铁;159、169、190折叠管;162、172第一分开管;163第一永磁铁;164、174第二分开管;165第二永磁铁;166、176第三分开管;167第三永磁铁;168第四永磁铁;178结合突起带;182空洞;183结合孔;184母连接件;186结合突起;188公连接件;200翅翼部;202第三脱离防止突起;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h插入孔;r旋转方向;p1第一突起带;p2第二突起带;p3第三突起带;s1第一面;s2第二面;s3第三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是本发明可实施的特定实施例的示例,并参照附图。这些实施例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足以实施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多项实施例虽互不相同但并不相互排斥。例如,在此记载的关于一实施例的特定形状、结构以及特征,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思想及范围,均可在其他实施例中体现。并且,各公开的实施例内的个别构件的位置或布置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思想及范围,均可进行变更。因此,以下的详细说明并不用于进行限定,更确切地说,本发明的范围只根据权利要求项所请求保护的内容等同的所有范围与所附权利要求项所限定。附图中的类似附图标记是指在多方面相同或类似的功能,但其长度及面积、厚度等及其形状,为便于说明有可能夸大表现。

下面,为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实施本发明,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先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红外线加热烹调器上安置的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的斜视图,图2是图1的红外线加热烹调器中的固定件和上方本体的部分侧视图。

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包括:固定件108、第一烹调盘106、上方本体110、下方本体111和第二烹调盘112。所述第一烹调盘106和第二烹调盘112依次层叠在下方本体111和上方本体110之间而相互接触。所述第一烹调盘106具有从边缘区到中央区倾斜的凹面形状。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为了简略本发明的说明,与第二烹调盘112面向的面具备圆形,但与第二烹调盘112面向的面可具备有角的形状或圆形。所述第二烹调盘112覆盖第一烹调盘106中央区,并将边缘区露出而与位于第一烹调盘106边缘区的多个脱离防止件(图9中104所示)相结合。所述下方本体111位于第一烹调盘106下方而与第一烹调盘106相接触。

所述第二烹调盘112由图1或图9中的箱子形状、图11或图13中的凸面形状、图16中的凹面形状以及如图17所示的凸面与箱子组合的形状中一种而成,各形状具有与脱离防止件104相同数量的脱离防止翼(图9、图11、图13、图16或图17中118所示),并通过脱离防止翼118安置在第一烹调盘106的脱离防止件104上。

所述上方本体110包括热源120,其位于第二烹调盘112上方而与固定件108电连接,并自固定件108接收外部电源而向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照射红外线,从而加热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具体说,所述上方本体110具备由朝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开口的容器形状而成并位于容器形状的开口面的热源120。所述上方本体110为了限定容器形状可由金属与非金属的组合而成。所述固定件108在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周围用于连接下方本体111与上方本体110,并给上方本体110供应外部电源。具体说,所述固定件108包括:用于连接下方本体111与上方本体110的固定架108a、以及在上方本体110周围固定在固定架108a一端而与上方本体110相连的驱动部108b。在此,所述上方本体110可相对于固定件108移动而改变红外线照射高度和照射方向。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在图1的上方本体上附着的褶皱管的概略图。

参照图3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中,所述上方本体110包括:由朝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开口的容器形状而成并位于容器形状开口面的热源(图2中120所示)以及沿着容器形状周围而成,从而围绕热源120的褶皱管140。在此,所述褶皱管140可将其上端撑开得比上方本体110的容器形状的开口面积更大而附着在上方本体110。所述褶皱管140可由金属、非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合而成。

所述褶皱管140可朝第一方向d1延伸或缩短,并且可朝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以地面左右方向延伸弯曲或变形后再复原。因此,所述褶皱管140可将热源120照射的红外线沿着第一方向d1引导到第二烹调盘112,或者从第二烹调盘112折向第一烹调盘(图1中106所示)而沿着第二方向d2朝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引导红外线。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2中固定件和上方本体的连接关系的放大图示的部分侧视图。

参照图4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的固定件108上,所述驱动部108b在其内部具有马达109,通过马达109的旋转轴109b与上方本体110相连接,并通过马达109的驱动将上方本体110朝向固定架108a侧沿着旋转方向r进行旋转。所述马达109是通过在驱动部108b外周突出设置的驱动按钮109a的开、关而进行驱动的。

所述上方本体110相对于驱动部108b进行旋转,从而在一个旋转角度上,根据热源120不同区,自热源120照射面至第二烹调盘112的面向的面之间的距离有可能不同。优先为,所述上方本体110的旋转可选自0°(上方本体110与第二烹调盘112最大面积重叠的状态)至90°(上方本体110与第二烹调盘112最小面积重叠的状态)的照射范围内,并且可重复或间歇进行。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图2中固定件和上方本体的连接关系的详细图示的部分斜视图。

参照图5所示,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的固定件108中,所述驱动部108b如图4所示在其内部具有马达109,并具有将马达109的旋转轴109b朝上方本体110内部延伸而在上方本体110中旋转轴109b被贯通的驱动齿轮109c。并且,所述上方本体110具有与驱动齿轮109c相结合的环状从动齿轮110a。在此,所述驱动部108b基于驱动齿轮109c与从动齿轮110a的啮合,通过马达109的驱动将上方本体110朝固定架108a侧沿着旋转方向(图4中r所示)进行旋转。所述上方本体110通过驱动部108b进行旋转,在一个旋转角度,根据热源120的各区域,自热源120照射面至第二烹调盘112的面向的面之间距离有可能不同。

另外,与其不同的是,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变形,所述驱动部108b具有在其内部固定的齿轮固定轴109b,并具有将齿轮固定轴109b朝上方本体110内部延伸而在上方本体110中齿轮固定轴109b被贯通的从动齿轮109c。在此,所述上方本体110具有与从动齿轮109c相啮合的环状驱动齿轮110a,基于驱动部108b与齿轮的组合,接收外力而相对于驱动部108b进行被动旋转。

整体上,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与其变形例中,所述上方本体110通过驱动部108b旋转,在一个旋转角度,根据热源120的不同区,自热源120照射面至第二烹调盘112的面向的面之间的距离有可能不同。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图1中上方本体和折叠管的部分斜视图,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图1中上方本体上附着的折叠管的分解斜视图。图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图1中上方本体上附着的折叠管的斜视图。

参照图6所示,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还包括可拆装于上方本体110的折叠管159。在此,虽然部分图示了所述上方本体110,但其由朝第一烹调盘(图1中106所示)与第二烹调盘(图1中112所示)开口的容器形状而成并在容器形状的内部包括热源(图1中120所示)。优先为,所述折叠管159可包括自内向外或自外向内依次折叠的至少两个圆筒管。为了有助于说明本发明,假设所述折叠管159由第一至第三圆筒管152、154、156而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由至少一个圆筒管而成。所述第一至第三圆筒管152、154、156分别由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组合而成。所述第一至第三圆筒管152、154、156为了防止通过内壁吸收红外线,分别在其内壁涂覆含有银(ag)、铝(al)、钙(ga)、钛(ti)以及鋅(zn)中至少一种的反射膜151。并且,在所述第二圆筒管154上端朝第三圆筒管156外壁设有第一突起带p1,所述第一突起带p1沿着第二圆筒管154内壁位于相同高度。在所述第三圆筒管156下端朝着第二圆筒管154内壁设有第二突起带p2。所述第二突起带p2沿着第三圆筒管156外壁位于相同高度。

当所述第二及第三圆筒管154、156从第一圆筒管152上延伸时,所述第二及第三圆筒管154、156由于第一突起带p1与第二突起带p2的接触而折叠管159的移动受限。在此,所述第一突出带p1与第二突出带p2可分别位于第一圆筒管152上端与第二圆筒管154下端。所述第三圆筒管156在上端沿着边缘设有永磁铁158。当所述第三圆筒管156附着在上方本体110时,所述上方本体110的第一面s1与第三圆筒管156中永磁铁158的第二面s2接触。与其不同的是,所述永磁铁158为了具备与图8的结合突起带178相似的形状,可用位于第三圆筒管156内壁的环状结合突起(附图中未图示)代替。所述结合突起可沿着第三圆筒管156内壁上方突出设置。

当所述第三圆筒管156围绕上方本体110时,所述第三圆筒管156滑动插在上方本体110上后可通过结合突起挂在上方本体110边缘。进而,当所述第一至第三圆筒管152、154、156朝所述上方本体110折叠或从上方本体110分离并折叠时,为使所述第一圆筒管152支撑第二及第三圆筒管154、156,所述第一圆筒管152在其下端具有自内壁突出而成并延伸至第二及第三圆筒管154、156下面的第三突起带p3。

所述第三突起带p3用于支撑第二圆筒管154的第二突起带p2及第三圆筒管156的第二突起带p2。在此,所述第一圆筒管152与第二圆筒管154在其内壁分别具有插入件153、155。所述插入件153、155分别在其内部具有插入孔h。所述插入件153位于第一圆筒管152内壁的经过中央区的下方侧。所述插入件153图示成平面,但并不限与此,例如,整体上沿着第一圆筒管152内壁带状位于相同高度。

所述插入件155位于第二圆筒管154内壁的经过中央区的上方。所述插入件155图示成平面,但并不限与此,例如,整体上沿着第二圆筒管154内壁带状位于相同高度。所述第二圆筒管154及第三圆筒管156分别插进插入件153、155。

当所述第二圆筒管154及第三圆筒管156接触在第一圆筒管152的第三突出带p3时,所述插入件153、155在折叠管159内壁依次垂直布置。所述插入件153受到外力的作用而相对于第一圆筒管152调节第二圆筒管154的折叠高度。所述插入件155受到外力的作用而相对于第二圆筒管154而调节第三圆筒管156的折叠高度。基于所述折叠管159形状,所述折叠管159自热源(图2中120所示)朝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图1中112所示)延伸,而引导红外线集中照射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并遮挡风从外部吹入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与上方本体110之间的区域,从而可最大限度减少热源120的热损失。并且,所述折叠管159朝向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延伸而与第一烹调盘106及第二烹调盘112接触。

另外,所述永磁铁159可用形状记忆合金代替。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在常温会比上方本体110容器形状边缘撑开得更大,比常温高的温度下会比容器形状边缘变窄从而可与上方本体110接触。

参照图7所示,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还包括可拆装于上方本体110的折叠管169。所述折叠管169可代替图6的折叠管159。所述折叠管169能够代替折叠管159而发挥图6中折叠管159对上方本体110进行相同的动作与功能。具体说,所述折叠管169具有分开一侧壁而将其内部露出到外的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62、164、166,但并不限与此,例如,可由至少一个分开管而成。在此,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62、164、166,由于第一至第三突起带(图6中p1、p2、p3所示)而限制其在折叠管169上移动。

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62、164、166可由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组合而成。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62、164、166在其内壁可分别涂覆图6所示的反射膜151。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62、164、166在折叠管169分开部位沿着一侧分开面设有第一至第三永磁铁163、165、167。所述第一至第三永磁铁163、165、167在折叠管169分开部位可与另一侧分开面相接触。所述第三分开管166在其上端沿着边缘具有第四永磁铁168。

所述第四永磁铁168的第三面s3可附着在上方本体110的第一面(图6中s1所示)。与其不同的是,所述第四永磁铁168可用图8中的结合突起带178代替而位于第三分开管166内部。所述结合突起带178可沿着第三分开管166内壁的上方如图8所示突出设置。

当所述第三分开管166围绕上方本体110时,所述第三分开管166利用结合突起带178挂在上方本体110边缘。

另外,所述第四永磁铁168可用形状记忆合金代替。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62、164、166通过第一至第三永磁铁163、165、167分别形成完整的圆筒管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在常温下撑开得比上方本体110容器形状的外径更大,供应比常温高的温度时会比容器形状的外径窄从而接触在上方本体110。

并且,所述折叠管169可朝第一烹调盘(图1中106所示)与第二烹调盘(图1中112所示)延伸而与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接触。所述折叠管169如图6所示具备插入件153、155而能够调节折叠管164、166的折叠高度。

参照图8所示,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还包括可拆装于上方本体110的折叠管190。所述折叠管190可代替折叠管159,发挥图6所示对上方本体110的折叠管159进行相同的动作与功能。具体说,所述折叠管190具有分开一侧壁而将其内部露出到外的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72、174、176,但并不限与此,例如,可由至少一个分开管而成。在此,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72、174、176由于第一至第三突出带(图6中p1、p2、p3所示)而限制其在折叠管190上移动。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72、174、176可由金属、非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组合而成。

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72、174、176在其内壁上可分别涂覆图6中反射膜151。所述第一至第三分开管172、174、176在各折叠管190的分开部位,在一侧分开面周围具有母连接件184而在另一侧分开面具有公连接件188。

所述母连接件184由纽扣形状而成并在其内部设有朝向公连接件188开口的空洞182,以空洞182为准在空洞下方与上方分别设有结合孔183。

所述公连接件188由条状而成,并在一侧边缘以棒条为准朝相反方向设有结合突起186。所述母连接件184与公连接件188在结合孔183中分别容置结合突起186进行结合。

所述第三折叠管176在其上端具有结合突起带178。结合所述母连接件184与公连接件188之前,所述折叠管190通过分开部位结合在上方本体110后,所述结合突起带178可挂在上方本体110边缘。并且,所述折叠管190朝第一烹调盘(图1中106所示)与第二烹调盘(图1中112所示)延伸而与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接触。所述折叠管190具备如图6所示插入件153、155而调节折叠管174、176的折叠高度。

图9及图10是在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的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的斜视图。

参照图9及图10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中,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面向的面具有圆形,但并不限与此,例如,可具备有角的形状或圆形,自圆形面的中心朝圆形面边缘放射状延伸,并自圆形面朝向内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限制第一烹调盘106上烹调材料的移动,并限制自烹调材料流出的油的移动。

在此,所述第一烹调盘106在中心具有如图15所示排油孔130。并且,所述第一烹调盘106在边缘区具有多个脱离防止件104。所述脱离防止件104包括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另外,所述第二烹调盘112由朝图1中上方本体110开口的箱子形状的四角形烹调盘而成。

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在四个角落分别具有脱离防止翼118。所述脱离防止翼118安置在第一烹调盘106的脱离防止件104上,而夹在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之间。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可烹调一种以上料理。

图11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的凸面形状圆形烹调盘的分解斜视图。

参照图11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上,所述第二烹调盘112为了代替图9中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可由凸面形状的圆形烹调盘而成。所述第二烹调盘112中面向图1的上方本体110的面具有圆形,自圆形面的中心至圆形面边缘放射状延伸,以圆形面中心为准形成多个同心圆,并具有自圆形面朝内侧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功能在图9及图10的说明中已记载。所述第二烹调盘112沿着圆形面的边缘相隔相同间隔具有四个脱离防止翼118。所述脱离防止翼118安置在第一烹调盘106的脱离防止件104上而夹在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之间。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可烹调一种以上料理。

图12及图13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的两个凸面形状半圆形烹调盘的斜视图。

参照图12及图13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上,所述第二烹调盘112为了代替图9的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可由两个凸面形状的半圆形烹调盘112a而成。优先为,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具有将图11中凸面形状的圆形烹调盘分开两半而相互面向的两个凸面形状的半圆形烹调盘112a,并且在两个凸面形状的半圆形烹调盘112a的相互面向的两个分开面上,分别具有翅翼部200。在此,一翅翼部200在该分开面中心设有段差,从该分开面中心附近开始沿着分开面位于不同高度。

另一翅翼部200在其分开面中心设有段差,从其分开面中心附近开始沿着其分开面位于不同高度,而与对应翅翼部200错开。当所述两个凸面形状的半圆形烹调盘112a通过翅翼部200相结合时,所述两个翅翼部200可相互插入结合。并且,当所述两个凸面形状半圆形烹调盘112a通过翅翼部200相结合后,所述第二烹调盘112与图11中第二烹调盘112相似,具备如图13所示的四个脱离防止翼118,但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分为两个凸面形状半圆形烹调盘112a,因此与翅翼部200直接面向的一个脱离防止翼118分为两半,各具一半。所述脱离防止翼118安置在第一烹调盘106的脱离防止件104上而夹在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之间。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可烹调一种以上料理。

图14及图15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的一个凸面形状半圆形烹调盘的斜视图。

参照图14及图15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上,所述第二烹调盘112为了代替图9的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可由一个凸面形状的半圆形烹调盘112a而成。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对应于图12的第二烹调盘112的一半。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具有三个脱离防止翼118。具体说,自所述第二烹调盘112的翅翼部200远隔的一脱离防止翼118安置在第一烹调盘106中一个特定的脱离防止件104上,而夹在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二烹调盘112的翅翼部200直接面向的一脱离防止翼118安置在一个所选的脱离防止翼118上,从而夹在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三脱离防止突起202或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与第三脱离防止突起202之间。

在此,所述第三脱离防止突起202可位于脱离防止件104中的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之间。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可烹调一种以上料理。

图16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的凹面形状椭圆形烹调盘的分解斜视图。

参照图16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10上,所述第二烹调盘112为了代替图9中箱子形状四角形烹调盘,可由凹面形状的椭圆形烹调盘而成。在此,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在具有椭圆形几何特征的长轴两端的长轴周围或椭圆形边缘具有四个脱离防止翼118。所述脱离防止翼118安置在第一烹调盘106的脱离防止件104上,而能够夹在第一脱离防止突起114与第二脱离防止突起116之间。

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可烹调一种以上料理。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可利用需要汤汁或不需要汤汁的烹调材料进行烹调。

图17是图1的第一烹调盘上安置的干式烹调盘和湿式烹调盘的组合的分解斜视图。

参照图17所示,在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上,所述第二烹调盘为了代替图9中箱子形状的四角形烹调盘,可由干式烹调盘112b(凸面形状的半圆形烹调盘)与湿式烹调盘112c(箱子形状的四角形烹调盘)的组合而成。在此,所述干式烹调盘112b与湿式烹调盘112c是根据在烹调料理材料后是否在第二烹调盘112上剩余汤汁而进行区分的。

所述第二烹调盘112仅在干式烹调盘112b上具有两个脱离防止翼118。所述脱离防止翼118的功能在图11至图15中进行了说明。当所述第二烹调盘112安置在第一烹调盘106上时,所述第二烹调盘112通过干式烹调盘112b与湿式烹调盘112c可与第一烹调盘106接触。

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可烹调一种以上的料理。优先为,在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干式烹调盘112b上可盛放如烧烤或炒菜等无需汤汁的烹调材料进行烹调。在所述湿式烹调盘112c上可盛放如汤或炖等需要汤汁的烹调材料进行烹调。

下面,参照图1至图4说明本发明的红外线加热烹调器的利用方法。

参照图1至图4所示,可准备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所述红外线加热烹调器100在下方本体111与上方本体110之间可具有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在此,所述下方本体111与上方本体110可通过固定件108相连。所述上方本体110包括与固定件108电连接的热源120。继而,在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上可准备一种以上的烹调材料。

在所述固定件108供应外部电源。所述固定件108可对上方本体110的热源120施加外部电源。所述热源120可对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照射红外线。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可自热源120接收红外线照射,但所述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接收红外线加热的程度不同,关于热流动应将其分开考虑。

所述第一烹调盘106是对第一烹调盘106的边缘区照射红外线,并自第二烹调盘112朝第一烹调盘106的边缘传达热,而加热第一烹调盘106的边缘区,并依次加热被第一烹调盘106边缘区围绕的中央区,当加热第一烹调盘106的中央区时,自第一烹调盘106的中央区朝第二烹调盘112放射辐射热而再次加热第二烹调盘112。

在此,当所述上方本体110的热源120被图3的褶皱管140围绕时,由于所述褶皱管140的可变更形状的自身特征,可将热源120的红外线照射集中在第二烹调盘112或集中在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并且,当所述上方本体110相对于如图4所示固定件108的驱动部108b旋转时,所述上方本体110与热源120可将红外线照射范围集中在第二烹调盘112或集中在第一烹调盘106与第二烹调盘112。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为了在室内或室外利用位于烹调盘上方的热源在烹调盘上烹调料理,具有围绕热源并可拆装于热源周围的折叠管,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从烹调盘外部吹到烹调盘上方的风的影响,且可防止由于风而烹调材料脱离烹调盘。

本发明为了在室内或室外利用位于烹调盘上方的热源在烹调盘上烹调料理,具有围绕热源并可拆装于热源周围的折叠管,因此通过折叠管最大限度减少自热源照射的红外线的照射途径露出到外,从而可减少热源的热损失。

本发明在利用位于烹调盘上方的热源在烹调盘上烹调料理时,将围绕热源的折叠管朝向烹调盘延伸,因此可将来自热源的红外线的照射集中在烹调盘,从而能够提高对烹调盘的红外线的热特性。

本发明在室内或室外利用围绕烹调盘上方热源的折叠管在烹调盘上烹调料理时,可迅速对烹调材料施加适当的温度,因此可减少热源所需电力损失,并且不会烧焦从而提高对烹调材料的使用者的口感。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