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2833发布日期:2019-01-22 21:5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现有食品加工机包括具有电机的机座,与机座连接的搅拌杯,搅拌杯内设置粉碎刀对杯内物料进行粉碎和搅拌,为满足用户制作热饮的需求,现有的具备加热功能的食品加工机还包括对搅拌杯内液体加热的发热管或电磁发热装置,但发热管往往占用空间大,使整机占用空间过大,不方便取放。而采用电磁加热装置的食品加工机,结构较为复杂,配件多,生产制造工序多且成本较高,且现有的具备加热功能的食品加工机的加热效率和对物料的加热效果也有待改进。另外,现有具备加热功能的食品加工机,当搅拌刀高速旋转时,加热装置与杯体或机座的振动较大,噪音较大,影响用户体验。因此,食品加工机的加热效果和降噪效果均有待提升,而且加热装置的安装方式也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噪音低的食品加工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包括具有电机和电路板的机座、与机座连接的搅拌杯以及设置于搅拌杯内的粉碎刀,所述搅拌杯包括与机座上端配合的杯座以及与杯座连接的杯体,粉碎刀通过联轴器与电机传动连接,杯体的底部设有发热盘,所述发热盘包括导热板以覆盖在导热板上的电热膜,发热盘中心设有供粉碎刀轴穿过的通孔,通孔与粉碎刀轴之间设有轴承组件,其中,电热膜包括电阻层和设置在电热膜外表面的绝缘层,杯座内设有支撑所述发热盘的支撑台,所述发热盘夹持在杯座支撑台与杯体下端之间,发热膜设置在导热板底部,导热板与搅拌杯之间设有隔热减震件,所述导热板边缘与杯体下端的配合距离为A,5mm≤A≤10mm。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减震件包括设置于发热盘与搅拌杯之间的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包括上密封面和下密封面,所述上密封面与杯体下端口抵接,下密封面与支撑台上端面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的边缘设有限位凸起,所述支撑台上设有与限位凸起对应的凹槽,第一密封圈上设有避让所述限位凸起的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起设置有多个且不等宽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密封圈内侧设有环形安装槽,环形安装槽位于上密封面和下密封面之间,第一密封圈通过环形安装槽套设在导热板的外边缘,上密封面和下密封面上设有三角形筋。

进一步的,所述上密封面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杯体下端的壁厚,所述上密封面的压缩量不大于所述下密封面的压缩量,所述杯体的壁厚为B,7mm≤B≤10mm。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和轴承套,隔热减震件包括设置于通孔与轴承套之间的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侧设有环形凹槽,并通过环形凹槽套设在导热板通孔上。

进一步的,轴承套下方设有防松垫片和刀座紧固件,第二密封圈的上密封面与轴承套下端面抵接,下密封面与所述防松垫片抵接,上密封面和下密封面上设有三角形筋。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减震件包括设置设置在发热盘下方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罩设在杯座底部并将发热盘与机座隔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分体式设置的上密封件和下密封件,上密封面位于上密封件上,下密封面位于下密封件上,上密封件夹持在杯体下端与导热板之间,下密封件夹持在导热板与支撑台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杯座内设有支撑发热盘的支撑台,发热盘夹持在杯座支撑台与杯体下端之间,当粉碎刀高速转动时,所述发热盘被所述杯座和杯体牢牢夹持住,不易发生共振,降低食品加工机工作噪音。另外,覆盖在导热板上的电热膜重量非常小,使发热盘整体重量减小,对支撑台的压力小,更易装夹,增强了发热盘与杯体和杯座装配整体性,而且发热盘的安装增加无需额外的锁紧部件,利于降本。导热板与搅拌杯之间设置隔热减震件,将电热膜边缘的热量与杯体和杯座隔开,电热膜占用空间小,为所述隔热减震件的设置预留充足空间,整机结构也更加紧凑。导热板边缘与杯体下端的配合距离为A,5mm≤A≤10mm,保证所述电热膜覆盖导热板的面积足够大,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使得导热板与杯体下端配合面更大,发热盘安装牢靠,不易发生径向位置偏离,而且杯座支撑台不易受到电热膜热辐射影响。当A小于 5mm时,发热盘安装不够可靠,当A大于10mm时,电热膜覆盖面积相对减小,有效加热面积变小,杯体内液体温度上升缓慢。

2、减震件包括设置于发热盘与搅拌杯之间的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的上密封面与杯体下端口抵接,下密封面与支撑台上端面抵接,保证第一密封圈上下均具备足够压缩量,密封更可靠,减震降噪效果也更好。

3、所述导热板边缘设有限位凸起,对发热盘进行周向限位。所述限位凸起还可以设置多个且不等宽设置,实现防呆安装,使得分布在发热盘上的电器元件或接线端子相对于杯座位置准确,便于与杯座内接线端子或耦合器电连接,使杯座内空间分布合理。第一密封圈上设有避让限位凸起的缺口,这样使密封圈相对于发热盘周向固定,提升密封可靠性。

4、所述第一密封圈通过外侧的环形安装槽套设在导热板的外边缘,方便安装且密封圈不易脱落。上密封面和下密封面上均设置三角形筋以增大密封圈的压缩量,使发热盘上下端固定可靠。杯座支撑台对发热盘起到向上的支撑作用,而杯体下端则对发热盘向下施加压力,与杯体下端配合的上密封面的压缩量不大于与支撑台配合的下密封面的压缩量,以更好的承载发热盘和杯体的重量。杯体的壁厚为B,7mm≤B≤10mm,从而使杯体与上密封面径向配合量足够,且杯体强度足够,还能够抵抗电热膜工作状态下所述导热板边缘的温度。当B小于7mm时,杯体强度不足,且与上密封面配合面积过小,杯体与发热盘之间应力集中容易使杯体下端开裂,当B大于10mm时,成本高且难以保证杯体壁厚均匀,而且杯体过重还会增加对发热盘向下的压力,导致杯体和导热板的成本增加。

5、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和轴承套,所述隔热减震件还包括设置于通孔与轴承套之间的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通过内侧的环形凹槽套设在导热板中间的通孔边缘上,从而对发热盘中心靠近粉碎刀和轴承组件的部位进行隔热减震。

6、隔热减震件还包括隔热罩,以将整个发热盘与机座隔开,由于电热膜在纵向上几乎不占用空间,进一步减小了杯座纵向上的体积,从而在保证机座不受到电热膜的热辐射的同时,整机结构紧凑,整个搅拌杯工作震动小,噪音低。

7、第一密封圈还可以为分体式的密封圈,包括上密封件和下密封件,上密封件设置在导热板上边缘与杯体下端之间,下密封件设置在导热板下边缘与支撑台之间,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密封件仅承担纵向上的压力,不承受径向力,也不受来自导热板外侧壁的热量影响,密封圈不易老化,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还能延长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搅拌杯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X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搅拌杯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Y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搅拌杯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发热盘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导热板及电热膜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连接段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接线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自复位式热保护器导通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自复位式热保护器断开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一中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食品加工机实施例二中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机座;

2、搅拌杯;21、杯体;22、杯座;221、支撑台;23、隔热罩;24、杯盖;

3、粉碎刀;31、粉碎刀轴;32、粉碎刀片;33、联轴器;34、轴承组件;341、轴承;342、轴承套;35、刀座紧固件;36、防松垫片;

4、发热盘;41、导热板;411、限位凸起;412、安装孔;413、固定柱;42、电热膜;421、电阻层;4211、环形发热段;4212、第一接入端;4213、第二接入端;422、绝缘层;423、导热绝缘层;424、连接段;4241、银导线;43、通孔;44、第一密封圈;441、缺口;442、环形安装槽;45、第二密封圈;451、环形凹槽;46、上密封面;47、下密封面;48、接线端子;4811、L级接入端子;4812、N级接入端子;4813、L级压片端子;4814、N级压片端子;49、感温探头;

5、热保护器;51、外壳;511、上壳体;512、下壳体;513、导热片;52、容纳腔;521、开口;53、感温件;531、双金属片;532、熔断丝;54、导热硅脂;55、绝缘套;56、第一导电端;57、第二导电端;58、导向柱;

6、固定支架;61、弹臂;62、伸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3所示,一种结构稳定的食品加工机,本实施例中具体为破壁料理机,包括具有电机和电路板的机座1、与机座连接的搅拌杯2以及设置于搅拌杯内的粉碎刀3,所述搅拌杯包括与机座上端配合的杯座22以及与杯座连接的杯体21,杯体上方盖合有杯盖24,粉碎刀3通过联轴器33与电机传动连接,杯体的底部设有发热盘4,所述发热盘4包括导热板41以及覆盖在导热板上的电热膜42,发热盘中心设有供粉碎刀轴穿过的通孔43,通孔与粉碎刀轴31之间设有轴承组件34,所述电热膜42包括电阻层421和设置在电热膜外表面的绝缘层422,绝缘层的厚度为T,0.01mm≤T≤0.02mm,本实施例中,单层绝缘层的厚度为0.012mm,绝缘层厚度均匀,与电阻层黏贴牢固不易脱落,从而保证电阻层与外界的基本绝缘可靠。而且绝缘层方便喷刷,工艺简单,重复步骤少。所述电阻层和导热板之间还设有导热绝缘层423,以将电阻层和导热板绝缘,并且保证电阻层的热量能够迅速通过导热板传递至杯体内的食材。

如图2所示,杯座22内设有支撑所述发热盘的支撑台221,所述发热盘夹持在杯座支撑台221与杯体下端之间,发热膜设置在导热板底部,导热板41与搅拌杯2之间设有隔热减震件,当粉碎刀3高速转动时,所述发热盘4被所述杯座22和杯体21牢牢夹持住,不易发生共振,降低食品加工机工作噪音。覆盖在导热板上的电热膜重量非常小,使发热盘整体重量减小,对支撑台的压力小,更易装夹,增强了发热盘与杯体和杯座装配整体性,而且发热盘的安装增加无需额外的锁紧部件,利于降本。隔热减震件将电热膜42边缘的热量与杯体和杯座隔开,电热膜占用空间小,为所述隔热减震件的设置预留充足空间,整机结构也更加紧凑。如图3所示,所述导热板41边缘与杯体下端的配合距离为A,5mm≤A≤10mm, 本实施例中A为7mm,这样设置使所述电热膜42覆盖导热板的面积足够大,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使得导热板与杯体下端配合面更大,发热盘安装牢靠,不易发生径向位置偏离,而且杯座支撑台221不易受到电热膜热辐射影响。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隔热减震件包括设置于发热盘4与搅拌杯2之间的第一密封圈44,第一密封圈包括上密封面46和下密封面47,所述上密封面与杯体下端口抵接,下密封面与支撑台221上端面抵接,保证第一密封圈上下均具备足够压缩量,密封更可靠,减震降噪效果也更好。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轴承组件34包括轴承341和轴承套342,隔热减震件包括设置于通孔43与轴承套342之间的第二密封圈45,所述第二密封圈45的外侧设有环形凹槽451,并通过环形凹槽套设在导热板通孔43上,从而对发热盘4中心靠近粉碎刀3和轴承组件34的部位进行隔热减震。轴承套342下方设有防松垫片36和刀座紧固件35,第二密封圈45的上密封面与轴承套342下端面抵接,下密封面与所述防松垫片36抵接,上密封面46和下密封面47上设有三角形筋,以增加第二密封圈的压缩量。

如图6所示,所述导热板41的边缘设有限位凸起411,所述限位凸起设置有多个且不等宽设置,所述支撑台221上设有与限位凸起对应的凹槽,第一密封圈44上设有避让所述限位凸起的缺口441,使第一密封圈相对于发热盘4周向固定,提升密封可靠性的同时,实现防呆安装,使得分布在发热盘上的热保护器组件和接线端子相对于杯座22位置准确,便于与杯座内的耦合器电连接,使杯座内空间分布合理。

第一密封圈内侧设有环形安装槽442,第一密封圈通过外侧的环形安装槽套设在导热板41的外边缘,方便安装且密封圈不易脱落。环形安装槽442位于上密封面46和下密封面 47之间,上密封面46和下密封面47上设有三角形筋,以增大密封圈的压缩量,使发热盘4 上下端固定可靠。

所述上密封面46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杯体下端的壁厚,所述上密封面的压缩量不大于所述下密封面的压缩量,杯座支撑台221对发热盘起到向上的支撑作用,而杯体下端则对发热盘向下施加压力,以更好的承载发热盘和杯体的重量。如图3所示,杯体下端的壁厚为B, 7mm≤B≤10mm,本实施例中B为8mm,从而使杯体21与上密封面径向配合量足够,且杯体强度足够,还能够抵抗电热膜工作状态下所述导热板边缘的温度。

如图4所示,所述隔热减震件还包括设置在发热盘下方的隔热罩23,所述隔热罩罩设在杯座22底部并将发热盘4与机座22隔开,电热膜42厚度薄,在纵向上几乎不占用空间,进一步减小了杯座22纵向上的体积,从而在保证机座不受到电热膜42的热辐射的同时,整机结构紧凑,整个搅拌杯工作震动小,噪音低。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发热盘4还包括与电阻层421电连接的热保护器组件,热保护器组件包括热保护器5和固定支架6,固定支架6设置在导热板41上,热保护器5通过固定支架6固定在发热盘4的下方,并与绝缘层422贴合设置,热保护器包括感知所述电阻层温度的感温件53。

发热盘4设置在杯体底部,所述电热膜42包括电阻层421以及设置在电热膜外表面的绝缘层422,满足绝缘要求的同时,还使得设置在电热膜42上的热保护器组件能够快速精准的检测到电阻层的温度,热保护动作灵敏,避免因传热介质不良而导致热保护器测温滞后。电热膜42层薄且覆盖在导热板上占用空间小,热保护器通过固定支架6固定设置在发热盘上,且与绝缘层422贴合设置,增加了感温件53与电热膜42对应的感温面积,而且进一步缩小了从电阻层421到热保护器感温件53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大降低了电热膜与感温件之间的热量损失,不仅满足绝缘要求,而且感温件直接感知电阻层的温度,感温迅速且精准,食品加工机加热或熬煮程序执行准确,制作出的鱼汤或骨汤口感佳,浓汤中的营养成分释放更充分。另外,固定支架6固定设置在导热板41上,本身就与电热膜42绝缘隔开,热保护器不易损坏,而且方便热保护器的安装固定,简化了发热盘的组装工艺,延长热保护器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热保护器5的数量为两个,一个自复位式热保护器和一个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以对食品加工机进行多重安全防护。当电热膜温度降低到热保护器5断开的设置阈值时,自复位式热保护器自动复位使得电热膜导通继续执行料理机设定的加热程序。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为不可逆的热保护器,串联在电路中用以加强对食品加工机加热程序的安全性控制。

如图11和图12为本实施例中自复位式热保护器,所述热保护器5包括保护外壳51,外壳包括下端开口的容纳腔52,所述感温件位于容纳腔内,并通过开口521与所述绝缘层 422贴合设置,绝缘层422为覆盖在电热膜外表面的一层薄膜,导热效率高,而感温件与绝缘层贴合设置,也即电热膜与感温件为接触式感温,不仅增大了感温件53与电热膜的接触面积,感温更迅速,而且感温件与电阻层通过绝缘层绝缘,安全且占用体积小,热量损失小,感温精准。

保护外壳包括绝缘耐热外壳,本实施例中,具体为耐高温塑胶外壳,即使热保护器外壳51与电热膜贴合设置,也能够保证热保护器外壳与电阻层421的绝缘。所述绝缘耐热外壳包括上壳体511和下壳体512,下壳体底部局部内凹形成所述容纳腔52,所述固定支架 6与绝缘耐热外壳分体式设置,可以选用金属或绝缘固定支架,此时固定支架的结构和材质设置更加多样,本实施例选用金属固定支架6,强度好不易折断,对热保护器的安装固定更可靠。所述固定支架6横跨在上壳体上表面上,固定支架两端设有伸出端62,伸出端62通过螺钉与导热板41上的固定柱413固定连接。固定支架呈片状,固定支架中部设有弹臂61,弹臂61抵住上壳体511的上表面,对热保护器辅助径向锁紧并固定。

所述开口521的面积与热保护器外壳底面面积的比为S1,3/20≤S1≤7/10,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521的面积为50.24mm2,所述热保护器外壳底面面积为288mm2,这样设置既能够使容纳腔52更好的容纳感温件,同时外壳不易变形。所述绝缘耐热外壳底部还固定设有金属导热片513,所述金属导热片513嵌设在外壳底部,且设置在所述感温件53外围,所述感温件和导热片513与所述绝缘层的贴合面积为S2,20mm2≤S2≤1002,本实施例中, S2为62mm2,导热片513能够迅速随电热膜的温度变化而变化,从而使感温件感温更灵敏,同时还进一步增大了热保护器与电热膜42的感温面积,也就使导热片和感温件在水平面的投影与电阻层在水平面的投影的重合面积更大,热量传递也就更迅速,更稳效率更高。当电阻层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热量变化的信息传递也更加准确。

所述发热盘包括高温加热区域和低温加热区域,所述电阻层421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环形发热段4211,环形发热段4211能够在导热板上分布更广泛,提高导热板41上电阻层421的覆盖面积的同时,多个环形发热段之间的电连接也更简单可靠。高温加热区域和低温加热区域的设置使得搅拌杯内分别与高温加热区域和低温加热区域对应的液体进行不对称的翻滚,在加热过程中使液体混合搅拌更充分,翻腾效果更明显,营养释放更充分,也避免了液体在粉碎刀高速旋转带动下形成同一方向规则运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温加热区靠近发热盘4外边缘周向设置,低温加热区靠近发热盘4中心周向设置,外围的液体在粉碎刀的高速旋转带动下线速度最大,使得与发热盘4外围对应的杯体21内的液体先翻滚,并由外围向中心翻滚,粉碎加热后的体液营养和口感更好。本实施例中,靠近发热盘外边缘的环形发热段4211的宽度不大于靠近发热盘中心的环形发热段4211的宽度,使得高温加热区域的电阻层421横截面积更小,高低温区域温差设置根据环形发热段的宽度进行调节,温差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程序要求进行自由调节,适应性好且高低温区域设置合理。具体的,如图8所示,靠近发热盘4边缘的环形发热段4211 的宽度为e,4.5mm≤e≤6mm,本实施例中e为5mm,额定功率下,高温加热区域加热温升迅速,杯体液体翻腾效果更明显。

同心设置的环形发热段4211由发热盘中心向外边缘共设置4~7圈,本实施例中设置 5圈,且同一环形发热段等宽设置,5圈环形发热段由外向内的宽度依次为e、d、c、b、a,本实施例中,d=e=5mm,c=b=5.1mm,a=5.3mm,使得靠近导热板边缘的环形发热段4211 形成所述高温加热区域,而靠近导热板中心的环形发热段形成所述低温加热区域,且位于同一环形上的电阻层421温度相同,而杯体内被粉碎刀带动的同一圆周上的液体线速度相同,这样使相同线速度的液体对应相同的加热温度,对液体的加热搅拌控制更精准。而设置5圈环形发热段保证电阻层421的有效发热面积,又使得导热板中心和边缘具有足够的安全绝缘距离,同时预留了导热板41与杯座和杯体的安装固定位置,发热盘设计合理紧凑,成本与加热效果更优。

如图10所示,发热盘4包括与电阻层电连接的接线端子48以及所述热保护器。热保护器固定设置在发热盘4上,实时监控电阻层的温度并对电热膜42进行过热保护。接线端,48和热保护器5在发热盘上的安装位置处与电阻层绝缘,不能够分布电阻层,从而使设置接线端子和热保护器的位置形成所述低温加热区域,而不设置接线端子48和热保护器5 的发热盘区域形成高温加热区域,这样可以根据接线端子48和热保护器5的设置位置灵活设定高低温加热区域。

相邻的两个环形发热段4211通过连接段424串联,所述连接段的电阻率小于所述电阻层的电阻率。连接段424负责将多段环形发热段串联即可,而不参与发热,这样设置可以将连接段424的宽度减小,不占用电阻层的分布面积,有效提高环形发热段的效率,还使多个环形发热段之间的连接简单可靠。具体的,所述连接段包括银导线4214,耐热且耐高温,通过银导线4214将相邻环形发热段之间宽度较窄的电阻层短路,从而使横截面小的连接段只起到导电作用而不起到发热作用,以保证整个电热膜中各个环形发热段之间电连接稳定可靠。

连接段沿导热盘的径向设置,连接段424的宽度小于环形发热段的宽度,不仅节省了空间,而且通过减小连接段424的电阻率来保证电连接的顺畅和安全,同时避免连接段与环形发热段的连接处发热不均或者温度过高,影响整个发热盘的发热稳定性。具体的,如图 9所示,所述连接段424由靠近导热板向背离导热板方向依次包括导热绝缘层423、电阻层 421、所述银导线4214及绝缘层422,相当于所述银导线4214将连接段位置处的电阻层短路,连接段相当于导线将多个环形发热段串联连接,使得有效发热段全部由电阻层的环形发热段承担,连接段绝缘更安全,而且环形发热段和连接段的加工也更简单快捷。

环形发热段4211的有效长度为800mm~1200mm,本实施例中,环形发热段4211的有效长度总和为896mm,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食品加工机的加热功率与环形发热段的分布形状相适配,环形发热段4211的长度还能够更好的保证电阻层与杯体的对应面积,满足对食品加工机杯体底壁加热效率,制作出的浓汤或饮品口感和营养更佳。

所述环形发热段4211的最大外径为R,100mm≤R≤110mm,所述电热膜的有效发热面积为S,4500mm2≤S≤5500mm2,所述环形发热段4211的最小内径为r,40mm≤r≤ 45mm。本实施例中,R为104mm,r为43mm,相应的,电热膜42的有效发热面积S为 4500mm2,这样设置电热膜42的面积合理,与杯体形状相匹配,单位时间内温度升高的范围,与食品加工机制作浓汤时的程序匹配度更好,尤其是制作鱼骨汤时,升温阶段将骨汤内的营养物质释放,等温度达到最高并将鱼骨汤煮沸后,再进行充分的熬煮,使浓汤口感细腻均匀。

电阻层421最外圈的环形发热段与绝缘层422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1,2.8mm≤ L1≤4mm,电阻层最内圈的环形发热段与通孔43外围的绝缘层42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 2.8mm≤L2≤4mm,具体的,L1和L2均为3.3mm,保证电阻层与导热板之间绝缘可靠性,爬电距离符合安规要求。

所述发热盘还包括感温探头49,导热板41上设有与电热膜隔开设置的安装孔,所述感温探头49通过安装孔412伸入杯体内以测量杯体内的食材温度,这样通过直接方式测量食材温度更准确,而且发热盘上的电热膜为柔性薄膜,可通过调整环形发热段4211的分布位置从而合理避开所述感温探头,可操作性更好。

所述感温件5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与所述电阻层42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并贴合设置,从而使感温件53感知到的电热膜温度最接近所述电阻层421的温度,而且重合面积越大,则感温件测量到的电热膜温度越迅速也越迅速准确。所述电阻层的热负荷为Q, 25W/cm2≤Q≤40W/cm2,本实施例中,Q为35W/cm2,满足食品加工机对杯体21内食物进行加热或沸腾的要求,而且温度易于控制,用户操作使用更加安全。

所述自复位式热保护器包括绝缘耐热外壳,具体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热保护器包括分别与电阻层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端56、第二导电端57,第一导电端56和第二导电端 57至少部分的位于绝缘耐热外壳51内,所述感温件根据电热膜的温度变化从而控制第一导电端56和第二导电端57的导通和断开。具体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伸出绝缘外壳的部分分别与电阻层的接线端子电连接,位于绝缘耐热外壳内的部分在常态下为导通状态,当电阻层的温度高于预设值时,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断开。

具体的,所述自复位式热保护器的感温件53包括双金属片531,所述双金属片531 与电热膜42接触设置并随电热膜的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具体的,所述第一导电端56为悬臂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端和双金属片之间设有绝缘导向柱58,第一导电端通过导向柱随双金属片531联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金属片531是可恢复式的,则当电热膜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双金属片回弹使电路导通,可再次执行加热动作。

开口向下的容纳腔顶部设有供导向柱58穿过的通孔,所述双金属片横向设置在容纳腔52内,如图11所示,电热膜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双金属片中部下凹使第一导电端56的悬空端搭接在第二导电端57上以使热保护器5与电阻层421导通。如图12所示,电热膜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双金属片531中部向上凸起并通过导向柱58将所述第一导电端的悬空端顶起,以使第一导电端56和第二导电端57断开,对食品加工机进行过热保护。绝缘外壳 51底部的容纳腔不仅为双金属片提供容纳和热变形空间,还使得双金属片与导向柱联动可靠。双金属片与电热膜贴合设置,双金属片与电阻层在竖直方向具有更大的重合面积,感温更准确。

所述热保护器和接线端子围绕所述通孔设置。具体如图10所示,所述电阻层设有第一接入端4212和第二接入端4213,所述接线端子包括与第一接入端电连接的L级接入端子 4811,以及与第二接入端电连接的N级接入端子4812,所述接线端子还包括L级压片端子 4813和N级压片端子4814,所述第一接入端和L级接入端子之间通过L级压片端子连接,第二接入端和N级接入端子之间通过N级压片端子连接,保证电阻层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使接入电路的导线或接线端子避免受到电阻层的高温影响,使整个膜加热电路安全可靠。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5具体为熔断体,所述感温件为熔断丝532,所述熔断丝532通过导线与所述电阻层电连接,熔断体还包括与电热膜接触设置的导热绝缘外壳51,所述熔断丝设置在导热绝缘外壳内,熔断丝与导热绝缘外壳之间还设有导热层,具体为导热硅脂54。将电热膜的温度通过导热绝缘外壳和导热硅脂传递至熔断丝532,熔断丝在竖直方向上与电阻层421至少部分重合,从而使电阻层的温度能够以最短路程和最快速度传递至熔断丝,热传递效率高且热损失少,熔断丝532高温熔断以对食品加工机进行过热保护。所述导热板41上设有与电热膜绝缘的固定柱413,本实施例中,所述熔断体与所述固定柱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两个热保护器和接线端子以及感温探头均围绕导热板通孔分布。

可以理解的,所述感温件表面还可以设置导热硅脂,感温件通过导热硅脂与绝缘层贴合设置,电阻层的温度通过绝缘层传递至导热硅脂,再由导热硅脂传递至感温件,由于绝缘层的膜层薄,导热硅脂导热性能好,而且对感温件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感温件灵敏度降低或变形,同时还对与感温件接触设置的电热膜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感温件损坏电热膜表面膜层,从而延长了电热膜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固定支架与绝缘耐热外壳还可以一体式设置,一体式设置简化组装,减少配件。

可以理解的,热保护器外壳还可以包括金属外壳,此时固定支架需与金属外壳分体式设置,且固定支架为绝缘塑胶或绝缘陶瓷固定支架,固定支架通过金属外壳将热保护器固定在发热盘上,从而保证热保护器与导热板绝缘。

可以理解的,所述绝缘耐热外壳还可以为陶瓷外壳,耐热性能更好。

可以理解的,所述发热盘设置一个自复位式热保护器,或者设置一个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

可以理解的,所述热保护器数量为多个,多个热保护器均为自复位式热保护器,或者多个热保护器均为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密封圈包括分体式设置的上密封件和下密封件,上密封面位于上密封件上,下密封面位于下密封件上,上密封件夹持在杯体下端与导热板之间,下密封件夹持在导热板与支撑台之间,密封件仅承担纵向上的压力,不承受径向力,也不受来自导热板外侧壁的热量影响,密封圈不易老化,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还能延长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感温探头还可以直接抵接在导热板上以间接测量杯体内的食材温度。

可以理解的,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还可以采用不可恢复式双金属片结构,从而提升热保护器的安全保护性能。

可以理解的,所述高温加热区域和低温加热区域仅由所述电阻层环形发热段的宽度变化进行限定,而接线端子、热保护器组件围绕通孔且均匀设置,使得电阻层在周向上发热均匀,杯体内液体加热面积和温度也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热盘还可以应用在豆浆机的杯体上,通过发热盘上的电热膜对豆浆机杯体进行加热,而发热盘上的热保护器组件固定可靠、占用空间小,热保护器的感温件直接感知所述电热膜的温度,从而对豆浆机进行过热保护,不仅使豆浆机加热和熬煮等程序执行精准可靠,而且使用更加安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热保护器组件的结构不同。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热保护器包括两个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具体的,所述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为两个熔断体。所述感温件为熔断丝,感温件外部设有绝缘套55,熔断体通过绝缘套55与所述绝缘层贴合设置,从而感知电热膜42的温度,绝缘套55不仅起到绝缘作用,还相对于感温件的保护壳体,将感温件与电热膜充分隔离防护,而且此种热保护器与发热盘的固定方式更简单,简化了固定支架结构,降低了热保护器组件的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熔断体通过固定支架6固定在导热板上,所述固定支架6一端包括弧形弹臂 61,弹臂向下压紧绝缘套55,固定支架另一端设有伸出端62,伸出端62上设有螺钉孔,螺钉穿过螺钉孔并与导热板41上的固定柱固定连接,以将所述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固定在导热板上。

可以理解的,所述非自复位式热保护器还可以为非自复位式的温控器,并通过不可复位的双金属片实现过热保护。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