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2501发布日期:2019-09-21 00:4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吸尘器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和其他表面装置可具有多个部件,每个部件从一个或多个电源(例如,一个或多个电池或电力干线)接收电力。例如,真空吸尘器可包括抽吸马达以在清洁头内产生真空。产生的真空从待清洁表面收集碎屑并将碎屑放置在碎屑收集器中。

为了方便对尘杯内收集的灰尘进行清理,现有吸尘器还存在体积较大,不利于在小空间存放使用;另外尘杯通常设有端盖,端盖可以手动打开,这种打开方式不仅不方便,且密封性能不佳容易造成灰尘的泄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结构小巧灵活,能够一键式快速开启,且密封性能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从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有脏空气入口;马达,所述马达用于产生抽吸力并将空气吸入所述脏空气入口,所述马达连接于所述本体内部;集尘杯,所述集尘杯用于接纳和储存灰尘和碎屑,所述集尘杯连接于本体下方并且被构造成在闭合取向和释放取向之间转换,在所述闭合取向,使所述集尘杯与所述脏空气入口和所述马达流体联接,在所述释放取向,使所述集尘杯与所述脏空气入口和所述马达断开联接,以允许储存在所述集尘杯中的脏物和碎屑从所述集尘杯的开口离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小巧灵活,占用空间少,允许使用者将其储存在附近位置如抽屉中,相关的充电座中,桌面上,从而便于获取以执行相对较小的清洁工作;允许单手持手柄进行操作,通过释放键尘杯盖能够实现一键式快速开启,密封性能好。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集尘杯端部有释放键控制开启的尘杯盖,所述尘杯盖铰接集尘杯,释放键通过释放机构连接尘杯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铰接的方式紧凑简单,释放机构通过释放键来打开尘杯盖。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释放机构包括推杆,释放键连接并与推杆联动,推动释放键联动推杆与尘杯盖抵触,使尘杯盖转动打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选用推杆作为释放机构实现尘杯的开启,简单容易实现,能快速的开启尘杯盖。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上设有键槽,释放键在键槽内移动,推杆位于本体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推杆设在本体内,可以对推杆起到保护作用,整体整洁美观,释放键通过键槽,露出本体外方便操作,同时键槽内留有释放键移动的空间,对释放键有限位作用,防止过度移动推杆。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推杆为T形,本体内设置T形轨槽,推杆在轨槽内移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T形推杆前端接触面接大,可以很好的接触杯盖,或者便于设置其他部件,相应的配有T形轨槽,对推杆起到良好的定位导向作用,使其能够准确的向尘杯盖移动。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T形推杆前端对称连接有两顶板,顶板下部形成斜坡,两顶板下方对称放置一对连杆,连杆下设弹簧,通过弹力连杆抵触在顶板下斜坡上,所述连杆另一端连接转轴,所述转轴下连接一对上钩,所述尘杯盖铰接处设有保持尘杯盖打开的复位弹簧,尘杯盖顶部设有一对下钩,所述上钩与下钩勾连,约束尘杯盖在闭合状态;推动释放键,推杆和顶板前移,顶板斜坡下压连杆使连杆向下转动,下钩脱离上钩,复位弹簧打开尘杯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移动释放键,推杆以及推杆端部的顶板横向移动,顶板下部的斜坡将横向推力转换为竖直方向上的推力,向下推动连杆,连接连杆的转轴转动,转轴上的上钩向上转动,使下构和尘杯盖摆脱约束,此时尘杯盖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下开启;需要闭合尘杯盖时,保持释放键在开启位置,手动关闭尘杯盖,然后松开释放键,弹簧弹力向上推动连杆,连杆向上转动,上钩返回约束位与下钩勾连,连杆给斜坡施力,使顶板、推杆和释放键后退,回归原位。此外,通过弹簧的弹力约束尘杯盖,将尘杯盖紧紧的闭合,保证良好的密封性。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底部设有一对圆形槽,弹簧安装在圆形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圆形槽对弹簧起到定位和保护作用,当然弹簧也可以直接连接在本体底部。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马达后连接有手柄,所述手柄末端连接有便于竖直放置吸尘器的底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设置底座后,可以更方便的放置吸尘器,将底座朝下与地面或其他物体接触,就能竖立摆放吸尘器。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部连接有可移除的吸嘴,所述吸嘴具有旋转关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方便吸嘴的更换维护,也可以用于替换多种类型的吸嘴,增加产品的多样性,该旋转关节可使吸嘴吸取的距离加长,且不受手持式吸尘器较大体积的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连接有插条,所述吸嘴末端适配有插槽,吸嘴可自由连接在本体或底座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可快速吸嘴从本体取下,放置到底座上,节省空间,便于存放,增加使用的灵活性。

本发明进一步的,还包括充电柄,所述充电柄由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充电柄内部为空腔;所述空腔能够容纳并全包围吸尘器本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端部为空腔入口,所述空腔内靠近第一端部有第一触点用于与吸尘器本体上的第二触点接触进行充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比较现有技术的三面半包围,本发明为全包围式的收纳腔体,与吸尘器本体对接顺畅,吸尘器本体的电池部分放置在底座内更加稳定牢固。

本发明进一步的,所述空腔为长筒状,与吸尘器本体接触部分紧密贴合,所述空腔入口处直径向外渐扩,所述空腔入口处设有半圆形弧板,能够包裹住本体上马达部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腔体为长筒状,保证腔体有一定深度,与本体部分的接触面积交大,保证底座能更牢固的放置本体;与吸尘器本体紧密贴合,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使吸尘器本体放置到腔体内,就能准确的与让触点对接,进行充电,不会出现对接不准确,导致充电失误的现象;由于腔体内部与吸尘器本体紧密贴合,入口向外渐扩,能够保证本体更容易与腔体对接,从而更容易进入到腔体内;设置半圆形弧板,让底座与本体结合时,能进一步包裹住本体上的马达部分,增加底座对本体的包围面积,提高本体放置的稳定性、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吸嘴插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尘杯盖释放键控制视图;

图4为本发明本体内结构示图;

图5为本发明本体分解结构视图;

图6为本发明尘杯盖释放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尘杯底部俯视图;

图8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手柄,2、马达,3,本体,4、吸嘴,5、集尘杯,6、底座,30、释放键,31、键槽,32、推杆,33、轨槽,34、连杆,35、转轴,36、上钩,37、弹簧,38、顶板,39、圆形槽,50、尘杯盖, 51、下钩,52、复位弹簧,301、第一端部,302、第二端部,6、底座,60、插条,61、充电柄,62、弧板,63、空腔,64、开关孔,65、电源接口,66、支撑底板,67、第二触点,601、第一端部,602、第二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包括本体3,所述本体3从第一端部301延伸到第二端部302,所述第一端部301设有脏空气入口;马达2,所述马达2用于产生抽吸力并将空气吸入所述脏空气入口,所述马达2连接于所述本体3内部;集尘杯 5,所述集尘杯5用于接纳和储存灰尘和碎屑,所述集尘杯5连接于本体3下方并且被构造成在闭合取向和释放取向之间转换,在所述闭合取向,使所述集尘杯5与所述脏空气入口和所述马达2流体联接,在所述释放取向,使所述集尘杯5与所述脏空气入口和所述马达2断开联接,以允许储存在所述集尘杯5中的脏物和碎屑从所述集尘杯的开口离开;所述集尘杯5端部有释放键30控制开启的尘杯盖5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结构小巧灵活,占用空间少,允许使用者将其储存在附近位置如抽屉中,相关的充电座中,桌面上,从而便于获取以执行相对较小的清洁工作;允许单手持手柄进行操作,通过释放键30尘杯盖50能够实现一键式快速开启,密封性能好。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集尘杯5端部有释放键控制开启的尘杯盖50,所述尘杯盖50铰接集尘杯5,释放键30通过释放机构连接尘杯盖5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铰接的方式紧凑简单,释放机构通过释放键来打开尘杯盖50。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释放机构包括推杆32,释放键30 连接并与推杆32联动,推动释放键30联动推杆32与尘杯盖50抵触,使尘杯盖50转动打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选用推杆32作为释放机构实现尘杯的开启,简单容易实现,能快速的开启尘杯盖50。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本体3上设有键槽31,释放键30 在键槽31内移动,推杆32位于本体3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推杆32设在本体3内,可以对推杆32起到保护作用,整体整洁美观,释放键30通过键槽31露出在本体外方便操作,同时键槽31内留有释放键30移动的空间,对释放键有限位作用,防止过度移动推杆。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推杆32为T形,本体内设置T形轨槽33,推杆32在轨槽33内移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T形推杆32前端接触面接大,可以很好的接触杯盖,或者便于设置其他部件,相应的配有T形轨槽 33,对推杆32起到良好的定位导向作用,使其能够准确的向尘杯盖移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所述T形推杆32前端对称连接有两顶板38,顶板38下部形成斜坡,两顶板38下方对称放置一对连杆34,连杆34下设弹簧37,通过弹力连杆34抵触在顶板38下斜坡上,所述连杆34另一端连接转轴35,所述转轴35下连接一对上钩36,所述尘杯盖50铰接处设有保持尘杯盖打开的复位弹簧52,尘杯盖50 顶部设有一对下钩51,所述上钩36与下钩51勾连,约束尘杯盖50 在闭合状态;推动释放键30,推杆32和顶板38前移,顶板38斜坡下压连杆34使连杆34向下转动,下钩51脱离上钩36,复位弹簧52 打开尘杯盖5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移动释放键30,推杆32以及推杆端部的顶板38横向移动,顶板38下部的斜坡将横向推力转换为竖直方向上的推力,向下推动连杆34,连接连杆的转轴35转动,转轴35 上的上钩36向上转动,使下构51和尘杯盖50摆脱约束,此时尘杯盖50在复位弹簧52的作用力下开启;需要闭合尘杯盖50时,保持释放键30在开启位置,手动关闭尘杯盖50,然后松开释放键30,弹簧37弹力向上推动连杆34,连杆34向上转动,上钩36返回约束位与下钩51勾连,连杆34给斜坡施力,使顶板38、推杆32和释放键 30后退,回归原位。此外,通过弹簧的弹力约束尘杯盖,将尘杯盖紧紧的闭合,保证良好的密封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所述本体3底部设有一对圆形槽39,弹簧37安装在圆形槽39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圆形槽39对弹簧37起到定位和保护作用,当然弹簧37也可以直接连接在本体3底部。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马达2后连接有手柄1,所述手柄 1末端连接有便于竖直放置吸尘器的底座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设置底座6后,可以更方便的放置吸尘器,将底座6朝下与地面或其他物体接触,就能竖立摆放吸尘器。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二端部302连接有可移除的吸嘴4,所述吸嘴具有旋转关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方便吸嘴4的更换维护,也可以用于替换多种类型的吸嘴4,增加产品的多样性,该旋转关节可使吸嘴吸取的距离加长,且不受手持式吸尘器自身较大体积的影响,当清洁例如茶几底下、桌面文件夹底下,该旋转关节可以调整整体的吸附角度,可以进入吸嘴自身外形尺寸更深的距离吸尘,使吸嘴类似平行于地面或桌面,从而更深距离的进入。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6上连接有插条60,所述吸嘴4末端适配有插槽,吸嘴4可自由连接在本体3或底座6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可快速吸嘴4从本体3取下,放置到底座6上,节省空间,便于存放,增加使用的灵活性。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放置手持式吸尘器的底座,该手持式吸尘器与底座可拆卸连接,底座可以对手持式吸尘器进行充电,主要结构如下:一种吸尘器底座,充电柄61:充电柄61由第一端部601延伸至第二端部602,充电柄61内部为空腔63;空腔63能够容纳并全包围吸尘器本体3的一部分,第二端部602为空腔入口,如图4和图 6所示,空腔63内靠近第一端部601有第一触点30用于与吸尘器本体上的第二触点67接触进行充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如图2和图3所示,相比较现有技术的三面半包围,本发明为全包围式的收纳腔体,与吸尘器本体3对接顺畅,吸尘器本体3的一部分放置在底座6内更加稳定牢固,本实施例放置在底座6内的本体部分为电池盒31。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空腔63为长筒状,与吸尘器本体3接触部分紧密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腔体为长筒状,保证腔体有一定深度,与本体部分的接触面积交大,保证底座6能更牢固的放置本体;与吸尘器本体3紧密贴合,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使吸尘器本体 3放置到腔体内,就能准确的与让触点对接,进行充电,不会出现对接不准确,导致充电失误的现象。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空腔63入口处直径向外渐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腔体内部与吸尘器本体3 紧密贴合,入口向外渐扩,能够保证本体更容易与腔体对接,从而更容易进入到腔体内。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