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410313阅读:来源:国知局
121与折弯部122共同将外层翻边111包覆,优选地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贴合,这样可以有效地密封外层锅壁110和内层锅壁120之间的封闭空腔130。
[0050]封闭空腔130中设置有能够相变传热的传热介质。内层锅壁120与外层锅壁110之间的封闭空腔130的间距范围可以为1-1Omm,优选地为2_8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封闭空腔130中设置有能够相变传热的传热介质140。传热介质140可由诸如氧化物、超氧化合物以及硅化物等的已知无机物质构成。
[0051]当内锅100放置于煲体中的内锅收纳部中时,可启动位于烹饪器具中的加热装置对内锅100进行加热,内锅100的封闭空腔130中的传热介质140在受热后将发生相变变化,从而将热量快速传递到封闭空腔130中的其他区域。在煮饭过程中,热量从内锅100的整个四周向米饭的中间传递,并利用水的热量对流和直接传递,使米粒快速吸热膨胀并且糊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将外层锅壁110的直接受热面的水平投影面积SO与封闭空腔130中在所述内锅100未被加热时填充有传热介质的空间(S卩,图1中填充有传热介质140的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SI的比例大于0.5,这样使得内锅100底部直接受热面较大,使大部分传热介质在受热面的对应位置,使得热传导距离减小,传热效率更高。在本文中,所谓的外层锅壁110的直接受热面指的是当将内锅100放到内锅收纳后部后外侧锅壁110底部(即底壁或底壁与部分侧壁)与加热装置直接相对的区域,而封闭空腔130中填充传热介质的空间指的是传热介质未受热状态下,在封闭空腔130中所占据的空间,下文提到相似词语时均同本处解释,将不再赘述。
[0052]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内锅100的传热效率和均温效果,将外层锅壁110和内层锅壁120的侧壁大部分区域设置为球面,S卩,外层锅壁110和内层锅壁120中主要与传热介质140接触的部分设置为球面。为了获得良好的均温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将外层锅壁110和内层锅壁120的侧壁的大部分区域设置为弧形面,比如图1所示中将将外层锅壁110侧壁主要与传热介质140接触的部分112(即,虚线以下的部分)和内侧锅壁120侧壁主要与传热介质接触的部分123(即,虚线以下的部分)设置为球面,这样,在传热介质140发生相变后,由底部向上部移动时阻力较小,即热阻较小,传热效率较高;并且,由于在对应的封闭空腔区域中,传热介质14 O到内锅1 O被加热区域的距离基本一致,因而可以获得良好的均温效果。此外,将将外层锅壁110和内层锅壁120的侧壁的大部分区域设置为弧形面还可以增加内锅100的耐温和耐压性能。
[0053]进一步地,为了提尚传热介质的循环效率,进而提尚传热/加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将内层锅壁120的侧壁靠近开口的部分124设置为向内凹的弧形面,通过设置该向内凹的弧形面124(本文中所谓内外是相对所述内锅100的被加热区域而言),使得封闭空腔130顶部区域具有较大空间,这样当发生相变(比如气化)的传热介质传到该区域时可以加速冷却,加快了传热介质液气转换频率,从而使热量传递速度加快,提高了传热效率,同时通过增大该区域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增加内锅的耐温和耐压性能,比如可以使内锅的耐温和耐压性能增加I %?10%。
[0054]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内层锅壁120的侧壁123靠近开口的部分形成有向内凹的弧形面124,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外层锅壁110和内层锅壁120的侧壁均设置为球面。通过形成球面接触面,不仅可以实现更好的均温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内锅100的抗压能力。
[005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装配内层锅壁120和外层锅壁110,将外层锅壁110的侧壁靠近开口部分113设置为直立面,即如图1所示外层锅壁110的侧壁包括位于上方的直立面113和位于下方的球面112,其中下方球形面的形状与内层锅壁120的侧壁123下部的形状相配合,从而便于内锅100的放置和使用,而上方的直立面113的尺寸与外层锅壁110的开口直径Dl—致,均大于内层锅壁120的最大直径D2,从而在将内层锅壁120套合在外层锅壁110的过程中,不易受到阻碍,便于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
[0056]实施例二
[0057]与内锅100类似,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锅200包括外层锅壁210和内层锅壁220,外层锅壁210和内层锅壁220均包括侧壁和底壁,底壁均大致为圆形,侧壁从底壁向上延伸。外层锅壁210和内层锅壁220均形成有开口,内层锅壁锅壁220通过外层锅壁210的开口套设在外层锅壁210中,内层锅壁220与外层锅壁210之间形成容纳传热介质240的封闭空腔230。与实施例一的内锅100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内锅200的外层锅壁210侧壁的下半部分端211和内层锅壁220侧壁下半部分221设置球面,而外层锅壁210侧壁的上半部分212和内层锅壁220侧壁的上半部分222则设置为直立面,这样内锅200上半部分的横截面呈圆形,因而内锅200被称为“圆形”内锅。本实施例的内锅200通过将内锅200的外层锅壁210的下半部分端211和内层锅壁220下半部分221设置为球面可以降低传热介质发生相变后由底部向顶部流动时的热阻,提高传热效率,而将外层锅壁210的上半部分212和内层锅壁220的上半部分222则设置为直立面则便于将内层锅壁装配在外侧锅壁中。类似地,外层锅壁210和内层锅壁220也设置有折弯部、翻边等,在此不再赘述。
[0058]此外,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将外层锅壁210的直接受热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与实施例一类似,未示出)与封闭空腔230中在所述内锅200未被加热时填充有传热介质的空间(SP,图2中填充有传热介质240的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SI的比例大于0.5,这样使得内锅200底部直接受热面较大,使大部分传热介质在受热面的对应位置,使得热传导距离减小,传热效率更高。
[0059]实施例三
[0060]与内锅100类似,如图3A和图3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锅300包括外层锅壁310和内层锅壁320,外层锅壁310和内层锅壁320均包括侧壁和底壁,底壁均大致为圆形,侧壁从底壁向上延伸。外层锅壁310和内层锅壁320均形成有开口,内层锅壁锅壁320通过外层锅壁310的开口套设在外层锅壁310中,内层锅壁320与外层锅壁310之间形成容纳传热介质的封闭空腔330。与实施例一的内锅100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内锅300的外层锅壁310侧壁靠近底壁的一端311和内层锅壁320侧壁靠近底壁的一端321设置为弧形面,而外层锅壁310侧壁的大部分区域312和内层锅壁320侧壁的大部分区域322则设置为直立面,因而内锅300整体大致呈圆柱体,因而称为“圆柱形内锅”。本实施例的内锅300通过将内锅300的外层锅壁310侧壁靠近底壁的一端311和内层锅壁320侧壁靠近底壁的一端321设置为弧形面可以降低传热介质发生相变后由底部向顶部流动时的热阻,提高传热效率,而外层锅壁310侧壁的大部分区域312和内层锅壁侧壁的大部分区域322设置为直立面,则便于将内层锅壁420装配在外侧锅壁410中。类似地,外层锅壁310和内层锅壁320也设置有折弯部、翻边等,在此不再赘述。
[0061]此外,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将外层锅壁310的直接受热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与实施例一类似,未示出)与封闭空腔330中在所述内锅300未被加热时填充有传热介质的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SI的比例大于0.5,这样使得内锅300底部直接受热面较大,使大部分传热介质在受热面的对应位置,使得热传导距离减小,传热效率更高。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大内锅300底部空间,进而便于容纳更多传热介质,可以如图3A所示,将外层锅壁310的底壁设置为圆形,而将内层锅壁320的底壁设置为向内凹的弧形面(内凹与前述类似指的是向内锅被加热区域凹陷),或则为了更加有利于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到传热介质中,如图3B所示将外层锅壁310和内层锅壁320的底壁均设置为向内凹的弧形面,这样由于内锅300向内凹陷,四周相对密闭,可以减少加热装置的热量从内锅300底部的四周扩散。
[0062]实施例四
[0063]与内锅100类似,如图4A和图4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锅400包括外层锅壁410和内层锅壁420,外层锅壁410和内层锅壁420均包括侧壁和底壁,底壁均大致为圆形,侧壁从底壁向上延伸。外层锅壁410和内层锅壁420均形成有开口,内层锅壁锅壁420通过外层锅壁410的开口套设在外层锅壁410中,内层锅壁420与外层锅壁410之间形成容纳传热介质的封闭空腔430。与实施例一的内锅100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内锅400的外层锅壁410侧壁的下半部分411和内层锅壁320侧壁下半部分421设置为弧形面,而外层锅壁侧壁410的上半部分412和内层锅壁420侧壁的上半部分422则设置为直立面,因而内锅400的纵截面大致呈半椭圆状,因而称为“椭圆形内锅”。本实施例的内锅400通过将内锅400的外层锅壁410侧壁的下半部分411和内层锅壁320侧壁下半部分421设置为弧形面,可以降低传热介质发生相变后由底部向顶部流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