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流发生管及漩流式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972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漩流发生管及漩流式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管道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漩流发生管。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漩流发生管的漩流式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用管道要求具有快速而强大的排水能力,且不产生过高的排水噪音。排水噪音主要是由于水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与上升的气流或管壁碰撞而产。

现有的建筑管道在排水过程中存在排水噪音大、且在排水量较大时容易产生排水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漩流发生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管道排水噪音大且容易出现排水堵塞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漩流发生管的漩流式排水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漩流发生管,其包括由主管和侧管构成的三通结构。侧管具有连通主管的导流段,导流段具有相对的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相互连接并共同限定导流通道。在从侧管的入水口指向主管的方向上,导流通道的通流截面逐渐缩小,并且导流通道末端连通主管的内腔。

本实施例中通过导流段的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设置,导流通道将形成一个通流面积逐渐减小并向下倾斜的流道;一方面,通流面积逐渐减小使得进入侧管的流水的流速加快,以增大流水在主管内表面的流速,增大离心力效果,利于漩流的产生;另一当面导流通道向下倾斜,给予流水一个向下加速的效果和一个确定的沿竖向的分速度,协同前述加快的水流能够确保产生漩流,避免流水直接落下所带来的碰撞管壁或封堵空气等产生的排水噪音或排水堵塞。

进一步地:

第一导流面为平面,且其与经过侧管的轴线的竖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到75°。

进一步地:

第二导流面为弧形面,且其位于主管的内表面的外侧。

进一步地:

第二导流面靠近侧管的入水口的一侧的位置在第二导流面连接主管内壁的一侧之上,形成沿倾斜向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导流腔。

一种漩流式排水装置,其包括前述任意一种漩流发生管,还包括调心管件和下漩流件。漩流发生管的主管的下端开口通过调心管件连通下漩流件的上端开口。

进一步地:

下漩流件的内表面倾斜连接有若干漩流片,各个漩流片的延伸方向与下漩流件的内表面的轴线异面且夹角小于90°。各个漩流片沿下漩流件的内表面的周向均匀分布。漩流片的上表面与下漩流件的内表面的夹角从其上部到其下部逐渐增大,且漩流片的上表面的上部与下漩流件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漩流片的上表面的下部与下漩流件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

进一步地:

下漩流件包括依次连通的上连接管、漩流管以及下连接管。漩流管为锥形管,且漩流管靠近上连接管一端的开口大于其靠近下连接管一端的开口。漩流片连接于漩流管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

调心管件包括包括预埋件、第一调心件。预埋件包括上管段、位于上管段下方的下管段以及连接上管段和下管段的连接段。预埋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三通道。上管段和下管段均为直筒体。连接段为直径上大下小的锥形管体。第一调心件套设于上管段的内侧,且第一调心件能够沿上管段的周向转动。第一调心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下端开口连通第三通道,上端开口连通主管的下端开口。第一通孔的轴线与第三通道的轴线相互间隔。

进一步地:

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位于第一调心件的外周面、第一通孔的内周面、第一调心件的上端面以及第一调心件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第一空腔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蓄水槽。第一调心件还设有具有第一通道的第一排水件。第一通道的上端贯穿第一调心件的上端面,第一通道的下端伸入至的第一蓄水槽的上边沿之下。第一调心件还具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开设于第一调心件的下端面。第一出水口连通第一空腔和第三通道。第一出水口位于第一蓄水槽之外,且第一出水口位于连接段的内表面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

调心管件还包括第二调心件。第二调心件具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第三通道。第二通孔的轴线与第一通孔的轴线相互间隔。第二调心件位于第一通孔中,且第二调心件能够在第一通孔中沿第一通孔的周向转动。第二调心件还具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位于第二调心件的外周面、第二通孔的内周面、第二调心件的上端面以及第二调心件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第二空腔中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二蓄水槽。第二调心件还设有具有第二通道的第二排水件。第二通道的上端贯穿第二调心件的上端面,第二通道的下端伸入至的第二蓄水槽的上边沿之下。第二调心件还具有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开设于第二调心件的下端面。第二出水口连通第二空腔和第三通道。第二出水口位于第二蓄水槽之外。第二出水口位于连接段的内表面的正上方。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漩流发生管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引导流水产生漩流,排水噪声小,且不容易出现排水堵塞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由于具备上述漩流发生管,同样具备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漩流发生管的立体视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沿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调心管件的立体视图;

图6为图5中的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第一调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

图9为图8的B-B剖视图;

图10为图5中的第二调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C-C剖视图;

图12为图10的D-D剖视图;

图13为图5的一个纵向剖视图;

图14为图5的爆炸图;

图15为图4中的下漩流件的立体视图;

图16为图14沿XV-XV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6中的预埋件的预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的三个排水通道的示意图。

图标:001-漩流式排水装置;010-调心管件;021-第一排水通道;022-第二排水通道;023-第三排水通道;100-预埋件;101-第三通道;102-环形配合槽;110-上管段;111-条筋;120-下管段;130-连接段;140-外护套;141-环筋;150-隔水环;160-连接座;161-连接孔;162-空槽;200-第一调心件;201-第一通孔;202-第一空腔;203-第一蓄水槽;204-第一通道;205-第一出水口;206-第一空间;207-第一配合孔;208-第一进水口;210-第一排水件;221-第一外筒;222-第一内筒;231-第一顶壁;232-第一底壁;240-第一凸环;250-第二凸环;261-第一隔板;262-第二隔板;270-第一封孔块;271-第三隔板;272-第四隔板;273-第一隔间;300-第二调心件;301-第二通孔;302-第二空腔;303-第二蓄水槽;304-第二通道;305-第二出水口;306-第二空间;307-第二配合孔;308-第二进水口;310-第二排水件;321-第二外筒;322-第二内筒;331-第二顶壁;332-第二底壁;350-第三凸环;361-第五隔板;362-第六隔板;370-第二封孔块;371-第七隔板;372-第八隔板;373-第二隔间;400-漩流发生管;401-第一导流面;402-第二导流面;403-导流通道;410-主管;420-侧管;430-导流段;440-侧管接头;500-下漩流件;501-载流面;510-上连接管;520-漩流管;521-漩流片;530-下连接管;600-楼板;700-墙体;810-下模板;820-保护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漩流发生管400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以从另一个方向展示图1中的漩流发生管400。请配合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的种漩流发生管400包括由主管410和侧管420构成的三通结构。其中侧管420包括侧管420接头和导流段430。导流段430一端连通主管410,另一端连通侧管接头440。侧管接头440用于连接其他排水管,导流段430用于将进入侧管420的流水引导进入主管410,并通过其特殊结构的设置引导流水先主管410中产生漩流,即沿主管410内壁旋转下流,避免流水撞击管壁或空气,降低排水噪声,并避免流水封堵主管410截面形成空气柱阻碍排水。

图3是图1沿III-III线的剖视图。为实现产生漩流的效果,导流段430可设置成如图2中的结构。请参见图3,导流段430具有相对的第一导流面401和第二导流面402,第一导流面401和第二导流面402相互连接并共同限定导流通道403。在从侧管420的入水口指向主管410的方向上,导流通道403的通流截面逐渐缩小,并且导流通道403末端连通主管410的内腔。为实现导流通道403的通流截面逐渐缩小,可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流面401设置为平面,且其与经过侧管420的轴线的竖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到75°。请继续参见图3,第二导流面402为弧形面,且其位于主管410的内表面的外侧。第二导流面402靠近侧管420的入水口的一侧的位置在第二导流面402连接主管410内壁的一侧之上,形成沿倾斜向下方向延伸的导流通道403。

基于上述第一导流面401和第二导流面402的设置,导流通道403将形成一个通流截面逐渐减小并向下倾斜的导流通道403;一方面,通流截面逐渐减小使得进入侧管420的流水的流速加快,以增大流水在主管410内表面的流速,增大离心力效果,利于漩流的产生;另一当面导流通道403向下倾斜,给予流水一个向下加速的效果和一个确定的沿竖向的分速度,协同前述加快的水流能够确保产生漩流,避免流水直接落下所带来的碰撞管壁或封堵空气等产生的排水噪音或排水堵塞。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001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漩流式排水装置001,其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漩流发生管400,还包括调心管件010和下漩流件500,漩流发生管400连通调心管件010的上水口,下漩流件500连通调心管件010的下水口。

流水从漩流发生管400流入,通过调心管件010,并从下漩流件500流出。漩流发生管400和下漩流件500分别设置漩流结构,用于引导流水以漩流形式流下,确保排水落水顺畅,以降低流水与管壁之间的碰撞等产生的噪声,减小水流噪声对管边环境的影响。另外,由于落水过程中水流基本为贴着管壁旋转流下,管壁中心处不会被流水封断,不影响管体的通气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实施例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001仅仅用于排除沉箱积水时,上述的漩流发生管400可以省略;相似地,当本实施例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001仅仅用排除来自漩流发生管400的流水时。

漩流发生管400的结构请参见实施例一中的文字描述及对应的附图。

图5为图4中的调心管件010的立体视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的调心管件010包括预埋件100、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调心管件010的上端开口设置于第二调心件300,下端开口设置于预埋件100的下部。第一调心件200套设于预埋件100中,并可相对预埋件100偏心转动;第二调心件300套设于第一调心件200中,并可相对第一调心件200偏心转动。通过两级的偏心转动,可调节调心管件010的上端开口与其下端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即本调心管件010能够适用于连接不同相对位置漩流发生管400和下漩流件500。

下面将给出能够实现以上描述的预埋件100、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

图6是图5中的预埋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预埋件100包括上管段110、位于上管段110下方的下管段120以及连接上管段110和下管段120的连接段130。上管段110和下管段120均为直筒体;连接段130为直径上大下小的锥形管体。上管段110、连接段130以及下管段120的内侧面连接形成贯穿预埋件1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三通道101。

请继续参见图6,预埋件100还包括外护套140,外护套140套设在下管段120的外侧且与下管段120之间具有开口朝下的环形配合槽102。进一步地,上管段110的外侧面上设有沿竖向延伸的条筋111。外护套140的上端,可选地,连接在连接段130的外壁上。外护套140的外侧面上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筋14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外护套140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沿外护套140轴线分布的环筋141。

请再次参见图6,上管段110的外侧面还设有隔水环150。隔水环150沿上管段110的径向向外凸出。

请再次参见图6,外护套140的外侧面的下端沿周向分布有多个连接座160;连接座160具有连接孔161。各个连接座160远离下管段120的轴线的一端与下管段120的轴线之间的彼此不等。连接座160的下端面具有空槽162,使连接座160下端与楼板600的模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为间隔的线型,而不是一整个平面,避免了连接的不平稳。

图7是图5中的第一调心件200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图7、图8、图9共同呈现第一调心件200的结构。

请配合参见图7、图8、图9,第一调心件200包括第一外筒221、第一内筒222、第一顶壁231以及第一底壁232;第一内筒222的内侧面围成第一通孔201;第一通孔201贯穿第一调心件2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第一内筒222偏心地套设在第一外筒221中,第一内筒222和第一外筒221之间形成沿上下开口的第一空间206;第一顶壁231和第一底壁232分别封闭第一空间206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第一外筒221、第一内筒222、第一顶壁231以及第一底壁232共同围成第一空腔202,所围成的第一空腔202位于第一调心件200的外周面、第一通孔201的内周面、第一调心件200的上端面以及第一调心件200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

第一外筒221和第一内筒222之间连接有相互间隔的第一隔板261和第二隔板262;第一隔板261和第二隔板262的下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底壁232的上端面并向上延伸至第一顶板的下方,形成第一蓄水槽203,所形成的第一蓄水槽203开口向上且位于第一空腔202中。

第一顶壁231具有连通第一空腔202的第一配合孔207及盖合第一配合孔207的第一封孔块270;第一封孔块270的下端面连接有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相互间隔设置;第三隔板271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外筒221和第一内筒222相抵接,第四隔板27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外筒221和第一内筒222相抵接。第一进水口208设置在第一封孔块270,且位于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之间。

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均位于第一蓄水槽203中,且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的下边沿均向下延伸至第一隔板261和第二隔板262的上边沿之下;第一顶壁231位于第三隔板271和第四隔板272之间的部分开设有第一进水口208;第一进水口208与位于第三隔板271、第四隔板272之间的第一隔间273共同构成第一通道204,所构成的第一通道204的上端贯穿第一调心件200的上端面,下端伸入至第一蓄水槽203的上边沿之下。

第一底壁232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口205,第一出水口205连通第一空腔202和第三通道101;第一出水口205位于第一蓄水槽203之外。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蓄水槽20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一出水口205。

第一外筒221的上边沿沿其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环240。第一内筒222的下边沿沿其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凸环250。

当积水从第一进水口208经过第一空腔202进入第三通道101时,会在第一蓄水槽203存蓄一定的水,第一排水件210的第一通道204的下端位于第一蓄水槽203存蓄的水的水面之下,能够避免第三通道101中的臭气通过第一空腔202和第一进水口208返出,达到能够排水和避免通气的水封效果。

图10是图5中的第二调心件300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C-C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D-D剖视图,图10、图11、图12共同呈现第一调心件200的具体结构。

如图10、图11、图12所示,第二调心件300包括第二外筒321、第二内筒322、第二顶壁331以及第二底壁332;第二内筒322的内侧面围成第二通孔301;第二通孔301贯穿第二调心件30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第二内筒322偏心地套设在第二外筒321中,第二内筒322和第二外筒321之间形成沿上下开口的第二空间306;第二顶壁331和第二底壁332分别封闭第二空间306的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第二外筒321、第二内筒322、第二顶壁331以及第二底壁332共同围成第二空腔302,所围成的第二空腔302位于第二调心件300的外周面、第二通孔301的内周面、第二调心件300的上端面以及第二调心件300的下端面四者围成的空间内。

第二外筒321和第二内筒322之间连接有相互间隔的第五隔板361和第六隔板362;第五隔板361和第六隔板362的下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底壁332的上端面并向上延伸至第二顶板的下方,形成第二蓄水槽303,所形成的第二蓄水槽303开口向上且位于第二空腔302中。第二内筒322的上端向上延伸凸出第二顶壁331的上表面。

第二顶壁331具有连通第二空腔302的第二配合孔307及盖合第二配合孔307的第二封孔块370;第二封孔块370的下端面连接有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相互间隔设置;第七隔板371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外筒321和第二内筒322相抵接,第八隔板372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外筒321和第二内筒322相抵接。第二进水口308设置在第二封孔块370,且位于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之间。

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均位于第二蓄水槽303中,且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的下边沿均向下延伸至第五隔板361和第六隔板362的上边沿之下;第二顶壁331位于第七隔板371和第八隔板372之间的部分开设有第二进水口308;第二进水口308与位于第七隔板371、第八隔板372之间的第二隔间373共同构成第二通道304,所构成的第二通道304的上端贯穿第二调心件300的上端面,下端伸入至第二蓄水槽303的上边沿之下。

第二底壁332上开设有第二出水口305,第二出水口305连通第二空腔302和第三通道101;第二出水口305位于第二蓄水槽303之外。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蓄水槽30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二出水口305。

第二内筒322的下边沿沿其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三凸环350。

当积水从第二进水口308经过第二空腔302进入第三通道101时,会在第二蓄水槽303存蓄一定的水,第二排水件310的第二通道304的下端位于第二蓄水槽303存蓄的水的水面之下,能够避免第三通道101中的臭气通过第二空腔302和第二进水口308返出,达到能够排水和避免通气的水封效果。

图13为图5的剖视图,图14为图5的爆炸视图。请参见图13、图14,本调心管件010的预埋件100、第一调心件200以及第二调心件300的组装方式为,将第一调心件200从上方套入预埋件100的第三通道101中,再将第二调心件300从上方套入所述第一调心件200的第一通孔201中。

图15是本实施例中的下漩流件500的立体视图(为清晰表达漩流片的设置方式,图15中的漩流片521以虚线表示);图16是图15沿XV-XV线的剖视图。请配合参见图15、图16,本实施例中的下漩流件500包括依次连通的上连接管510、漩流管520以及下连接管530。上连接管510用于连接调心管件010的下端开口。漩流管520为锥形管,且漩流管520靠近上连接管510一端的开口大于其靠近下连接管530一端的开口。漩流管520的内表面倾斜连接有若干漩流片521,各个漩流片521的延伸方向与漩流管520的内表面的轴线异面且夹角小于90°;各个漩流片521沿漩流管520的内表面的周向均匀分布。漩流片521的上表面为用于承载和引导水流的载流面501,漩流片521的上表面与漩流管520的内表面的夹角从其上部到其下部逐渐增大,且漩流片521的上表面的上部与漩流管520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漩流片521的上表面的下部与漩流管520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本实施例中的漩流片521的载流面501与漩流管520的内表面的夹角从其上部到其下部逐渐增大,且载流面501的上部与漩流管520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载流面501的下部与漩流管520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使载流面501的上部的法线方向指向远离漩流管520轴线的方向,即当流水经过载流面501的上部时,受到载流面501指向所述漩流管520内表面的支撑力,有利于水流继续贴在漩流管520的内表面流动,有利于持续漩流效果;载流面501的下部的法线方向指向靠近漩流管520轴线的方向,即当流水经过载流面501的下部时,受到载流面501指向所述漩流管520轴线的支撑力,使得水流顺畅地流出漩流管520,并通过下连接管530流出本实施例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001。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下漩流件500的漩流管520为带有漩流片521的锥体结构,这样既具有使水流呈现漩流状态,又使得旋转水流呈现汇集加强的状态,旋转的水流依靠离心作用紧贴管道内壁旋转流下,管道中心自然形成畅通的空气通道,减少了空气与水流的撞击和水流堵塞现象,大大提升了管道的通气和排水能力,并有效降低了流水噪声。

本实施例中的漩流式排水装置001的安装主要包括预埋件100预埋步骤、第一偏心件和第二偏心件安装步骤以及漩流发生管400和下漩流件500连接步骤。

图17为本实施例的预埋件100的预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楼板600的下模板810支设完成后,如图17所示,将预埋件100固定连接在下模板810上的适当位置。为防止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落入预埋件100的第三通道101中,在浇筑前可设置一个保护盖820盖合预埋件100的上端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预埋件100的固定位置可通过调整其与墙体700之间的距离来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可根据所需的离墙距离选择合适的连接座160来抵触墙体700,通过连接座160的长度来控制预埋件100距离墙体700的距离。预埋件100的固定位置设置好后,用钢钉从连接孔161处钉入,将预埋件100固定在楼板600的底模板上,然后即可进行楼板600的浇筑。

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预埋件100上的环筋141和条筋111均嵌入混凝土结构中,环筋141的作用是加强预埋件100与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强度,并且能够起到限制预埋件100上下方向的位移,确保预埋后预埋件100位置固定,使预埋件100的侧面与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之间的防水性能。条筋111亦可增加上管段110与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强度,并且能够限制预埋件100沿其轴线转动的自由度,保证预埋件100与浇筑后的楼板600的混凝土结构相对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相对位移产生缝隙的情况,保证其与浇筑后楼板600混凝土的连接强度。

图18为图17安装第一调心件200、第二调心件300、漩流发生管400以及下漩流件500后的结构示意图,即本实施例的漩流式排水装置001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在前述预埋件100预埋完成后,取下保护盖820(参见图17),然后依次安装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请参照图18或图19,其中第一调心件200的安装方法为,将第一调心件200从预埋件100的上管段110套入第三通道101中,使得第一凸环240的下端面贴合预埋件100的上端面,第一通孔201(第一通孔201请参见图13,下同)连通第三通道101。通过圆柱形的周面配合,第一调心件200能够在第三通道101中沿第三通道101的周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01的轴线与第三通道101的轴线相互间隔,因此第一调心件200转动时,其轴线的运动轨迹为绕第三通道101的轴线旋转一周的圆。

第一调心件200安装完成后,进行第二调心件300的安装。其安装方法为,将第二调心件300从上方套入第一调心件200的第一通孔201中直到第二调心件300的下端面贴合第二凸环250的上端面,并使第二通孔301(第二通孔301请参见图13,下同)连通第三通道101。可选地,可使第二调心件300的外周面贴合第一通孔201的内侧面,以实现两者的密封配合以及使第二调心件300能够在第一通孔201中沿第一通孔201的周向转动。第二通孔30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201的轴线相互间隔,因此在转动第二调心件300时,第二调心件300的轴线的运动轨迹为绕第一通孔201的轴线旋转一圈的圆。

在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的安装完成后,根据上面的描述,第一调心件200能够在预埋件100中偏心转动,第二调心件300能够在第一调心件200中偏心转动,这样,在预埋件100固定的情况下,第二调心件300的第二通孔301的轴线的运动轨迹(即第二轴线能够覆盖的范围)为一个环形,其内径等于第三通道10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20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外径等于第三通道101的轴线与第二通孔301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调心件200和第二调心件300安装完成后,本调心管件010即安装完成。接下来可使用本调心管件010来连接漩流发生管400和下漩流件500。

下漩流件500可从下方直接插入环形配合槽102中,然后注胶粘合。优选地,环形配合槽102的宽度可设置成大于下漩流件500的厚度,以使在下漩流件500具有一定的位置误差时,也能正常装入。

通过转动第一调心件200和/或第二调心件300,使得第二通孔301的轴线与漩流发生管400的主管410的轴线对正,然后将漩流发生管400从上方插入第二通孔301中直到漩流发生管400的下端面贴合第三凸环350的上端面,再注胶粘合漩流发生管400和第二调心件300。通过以上步骤即完成了漩流发生管400和下漩流件500的安装。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通孔301具有大范围的可调整的范围,因此即使漩流发生管400的安装位置有较大的偏差,也能够通过调整第二通孔301的位置,使其正对漩流发生管400的位置,保证漩流发生管400的竖向连接。

请配合参见图20,在漩流发生管400和下漩流件500安装在本漩流式排水装置001上之后,共具有三个排水通道:

第一排水通道021为从漩流发生管400的主管410和侧管420进入经过第三通道101进入下漩流件500的通道;该排水通道的水流首先经过漩流发生管400产生漩流,即水流沿着管壁螺旋下流,水流从漩流发生管400下端开口流出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继续贴这管壁落到预埋件100的连接段130的锥形内表面上,并沿着连接段130的锥形内表面和下管段120的圆柱面继续螺旋下流至下漩流件500的内表面;流下的水在下漩流件500内表面设置的漩流片521的作用下继续以漩流的方式下流。整个流水过程能够始终维持漩流,避免水流径直落下或产生紊流与管壁之间碰撞发出噪声,影响附近空间的环境(尤其是室内空间);

第二排水通道022为从浇筑完成后的楼板600上(包括如卫生间沉箱中的积水)通过第一通道204和第一空腔202后从第一出水口205流入第三通道101和下漩流件500的通道;第二排水通道022可形成水封,能够隔断第一排水通道021中的臭气,使其不能通过第二排水通道022返回进入楼板600上的空间,影响楼层中的空气;并且第二排水通道022的流水在预埋件100的连接段130的的锥形内表面上与第一通道204的流水汇合,一并以漩流的方式流下;

第三排水通道023为为从浇筑完成后的楼板600上(包括如卫生间沉箱中的积水)通过第二通道304和第二空腔302后从第二出水口305流入第三通道101和下漩流件500的通道第三排水通道023可形成水封,能够隔断下漩流件500中的臭气,使其不能通过该排水通道返回进入楼板600上的空间,影响楼层中的空气;并且第三排水通道023的流水在预埋件100的连接段130的的锥形内表面上与第一通道204的流水汇合,一并以漩流的方式流下。

上述三个排水通道能够同时实现立管的排水以及楼层内积水(包括沉箱内积水)的排出,结构简单,实用性高,并且具有水封功能,避免下漩流件500中的臭气进入楼层中。并且三个排水通道的流水均以漩流的方式流下,避免水流径直落下或产生紊流与管壁之间碰撞发出噪声影响附近空间的环境。

本调心管件010在安装好漩流发生管400和下漩流件500后,可方便地进行试水。其操作方法是,用塞子塞堵第一进水口208和第二进水口308,然后在楼板600上蓄水进行试水。试水完成后可取出塞子放水。本调心管件010采用取出和塞入塞子的方法进行试水,操作方便,且便于多次试水。

在本实施例中,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文中所述,本调心管件010仅仅用预埋件100和第一调心件200便可具有调心的功能、方便对正漩流发生管400的效果。此时,漩流发生管400连接在第一调心件200的第一通孔201。当然设置第二调心件300后,调心的范围或功能进一步增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