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8820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



背景技术:

基床是港口海岸工程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重力式构件坐落其上,其主要功能是将上部结构传来的力传递到地基上。对非岩石地基,采用水下安装的预制构件时,应设置基床,基床可分为明基床、暗基床和混合基床,其中暗基床适用于地基条件较差的条件下。在安装预制构件之前应先进行基槽挖泥及基床处理:一般采用直接浇筑水下混凝土的方式浇灌基槽,经水下施工员抹平处理。在基床达到强度要求后,将预制构件直接放置在混凝土基床之上。该施工过程中的水下作业环境复杂,难度大,对潜水员的要求较高;另外,如果基床顶面处理不平,使得预制构件与基床顶面密实差,上部结构不稳定,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优化水下混凝土基床施工过程并提高施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包括构件主体、导管、注浆管和垫块,所述构件主体包括底板和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与所述底板的周边的末端固定连接构成上方开口的大腔体,所述大腔体内的底板上开设有注浆孔,所述导管固定连接所述注浆孔,所述注浆管可拆卸连接所述导管。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中部位置并与底板、外侧板固定连接将大腔体分割成多个小腔体,在每个小腔体的底板上开设有注浆孔。

进一步的,所述垫块可拆卸地卡合于所述底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为混凝土导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结构稳定可靠,适于水下混凝土基床的施工,减少了经水下施工员抹平基床的步骤,使施工过程更加简单,而且还使水下混凝土基床的顶面与带底构件的贴合度更高,提高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的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用于水下混凝土基床搁置面的密封,充分利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自流平特性,实现“软碰硬”,提高带底构件与混凝土基 床的紧密度,使结构更稳定,并且还不需潜水员水下抹平,降低工作量,减小水下操作的风险。

3、本实用新型的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用于水下混凝土基床搁置面的密封,更适用于复杂条件下,如基槽不平整,在安装带底构件之前通过调整垫块的高度及位置,可快速便捷的调整好带底构件等的底面位置,不至于使带底构件等发生倾斜造成危险。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水下混凝土基床施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用于水下混凝土基床施工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用于水下混凝土基床施工示意图二;

其中,

11、底板,111、注浆孔,12、外侧板,13、内侧板,14、小腔体,2、混凝土导管,3、垫块,4、水下底面,41、基槽,5、混凝土基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详细描述。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包括构件主体、混凝土导管2、注浆管(图中省略)和垫块3,所述构件主体包括底板11、外侧板12和内侧板13,所述外侧板12与所述底板11的周边的末端固定连接构成上方开口的大腔体,所述内侧板12位于所述底板11的中部位置并与底板11、外侧板12固定连接将大腔体分割成多个小腔体14,在每个小腔体14的底板11上开设有注浆孔111,所述混凝土导管2固定连接所述注浆孔111,所述注浆管可拆卸连接所述混凝土导管2,垫块3可拆卸地卡合于所述底板11上。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1可以是平面、曲面等规则面或者其他不规则面,带底构件的材质可以是混凝土、钢或其他满足基床力学性能的材质。本实施例中的带底 构件结构稳定可靠,适于水下混凝土基床5的施工,将混凝土经注浆管、混凝土导管2、注浆孔111注入基槽41中,减少了经水下施工员抹平基床的步骤,使施工过程更加简单,而且还使水下混凝土基床5的顶面与带底构件的贴合度更高,提高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水下混凝土基床施工,先在水下底面4上开设基槽41,然后采用直接浇筑水下混凝土的方式浇灌基槽41,经水下施工员对混凝土进行抹平处理。在混凝土基床5达到强度要求后,将预制构件直接放置在混凝土基床5之上。该施工过程中的水下作业环境复杂,难度大,对潜水员的要求较高;另外,如果混凝土基床5的顶面处理不平,使得预制构件与混凝土基床5的顶面密实差,上部结构不稳定,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底构件与水下混凝土基床间的密封体系用于水下混凝土基床搁置面的密封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水下底面4开设基槽41,处理垫块3预放置位置处的基础;

步骤二,将垫块3放置于基槽41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垫块3的高度;

步骤三,将注浆管连接混凝土导管2;

步骤四,将构件主体放置于垫块3上,调整构件主体的平面位置;

步骤五,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经注浆管、混凝土导管、注浆孔注入基槽中。

在基槽41较平整时,上述步骤二可替换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垫块3的高度,并将垫块3卡合于底板11上,步骤四可替换为将构件主体和垫块3一起放置于基槽41中,并调整构件主体的平面位置。这样在构件主体进入水中之前完成垫块3和构件主体的组合以及注浆管和混凝土导管2的连接,从而简化了水下作业流程。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注入基槽中后,垫块3也一并被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包裹使垫块3成为水下混凝土基床的一部分。上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的垫块3的高度与基槽41的深度相等,使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注入至基槽41中使不分散混凝土与底板11紧密贴合,当然也可以在垫块3的顶部放置柔性材料(比如防腐木、高性能橡胶材料等)对垫块3上的带底构件的高程进行调整。上述施工充分利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自流平特性,实现“软碰硬”,提高带底构件与混凝土基床5的紧密度,使结构更稳定,并且还不需潜水员水下抹平,降低工作量,减小水下操作的风险。上述施工更适用于复杂条件下,如基槽41不平整,在安装带底构件之前通过调整垫块3的高度及位置,可快速便捷的调整好带底构件等的底面位置,不至于使带底构件等发生倾斜造成危险。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