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冻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697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抗冻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冻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用水品质,于是各种净水设备应运而生。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净水设备为安装在管道前端的前置过滤器。

现有的前置过滤器通常为T型结构,上部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进出、水口,下部设置有腔体和位于其内部的过滤网,最下端设置有排污口。该前置过滤器可以安装在进水管道上的水表后,用于拦截管网中产生的沉淀杂质,特别是拦截自来水中的泥沙、铁锈等大颗粒物质。

然而,现有的前置过滤器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使用时,由于所述前置过滤器在使用状态下腔体内都注满了水,该腔体内的水在低温条件下由液态变为固态,整体体积变大,而腔体本身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因而前置过滤器容易被冻坏。当所述前置过滤器被冻坏后,将导致整个用户的用水被中断,从而会大大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综上,针对现有的技术中前置过滤器的上述缺陷,有必要提出一种具有防冻堵功能的抗冻堵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冻堵功能的抗冻堵装置,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抗冻堵装置,包括:

能够容纳水的壳体,

由中心管和阀芯组件配合形成的泄压机构,其中,所述中心管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能与所述壳体内外相连通,所述阀芯组件设置在所述中心管内,

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小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关闭状态;

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大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泄压机构向外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进口端和出口端的盖体,以及用于设置过滤件的筒体,所述筒体与所述盖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且在连接位置设置有密封件。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管设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口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的导热性能优于所述筒体的导热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沿着轴向纵向延伸,其具有相对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在靠近所述下端口的筒壁上设置有增厚层、保温层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导热性能优于所述中心管的导热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组件包括:可滑动设置的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一阀芯相抵靠的第一弹性件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限位件;

其中,所述中心管设置有能与所述第一阀芯配合的密封部;

当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密封部接触,所述中心管处于不连通状态;

当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密封部具有预定距离,所述中心管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中心管的下开口端向外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固定在所述中心管内的调节螺母,相应的,在所述中心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调节螺母相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沿着轴向纵向延伸,其具有相对的上端口和下端口,靠近所述下端口且在所述筒体与所述中心管之间的环空位置设置有排污阀。

进一步的,所述排污阀包括:

套设在所述筒体下端口外的旋筒,所述旋筒能相对与所述筒体转动的同时轴向移动;

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环空内的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的下端抵靠在所述旋筒上;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抵靠在所述第二阀芯与所述中心管之间;

当向上旋动所述旋筒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二阀芯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阀芯、筒体与所述中心管之间形成排污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芯整体呈中空的套筒状,其上端设置有用于和所述中心管配合的第一配合部;

所述中心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第二阀芯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当所述排污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卡接。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所述的抗冻堵装置通过设置由穿设在壳体内的中心管及与设置在中心管内的阀芯组件构成的泄压机构,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小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大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泄压机构向外排出。一般的,该抗冻堵装置设置的进水管道里的水流压力不足以打开该泄压机构。但是,当冬季抗冻堵装置的壳体内的水出现冰冻时,由于冰冻先由周边向中心扩散,当冰冻到一定程度后,壳体内的压力会增大,使得所述壳体内的压力与壳体外的压差达到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此时,所述泄压机构打开,所述壳体内剩余的水可以通过所述泄压机构向外排出,从而实现了抗冻堵功能,避免因所述壳体内的水全部结冰所导致的抗冻堵装置报废的现象,大大提高了抗冻堵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抗冻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抗冻堵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抗冻堵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一种抗冻堵装置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盖体1;筒体2;进口端11;出口端12;过滤件3;第一阀芯41;第一弹性件42;限位件43;密封部44;中心管40;旋筒51;第二阀芯52;第一配合部53;第二配合部54;第二弹性件5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防冻堵功能的抗冻堵装置,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抗冻堵装置,其可以包括:能够容纳水的壳体,由中心管40和阀芯组件配合形成的泄压机构,其中,所述中心管40穿设在所述壳体内且能与所述壳体内外相连通,所述阀芯组件设置在所述中心管40内,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小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大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泄压机构向外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上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可以设置有进口端11和出口端12,所述进口端11和出口端12通过所述壳体内部相连通。所述壳体的内部可以设置有过滤件3,用于对进水管路中的杂质进行过滤。正常使用时,进水管路中的水自所述进口端11进入所述壳体内,水中颗粒较大的杂质被拦截在过滤件3外,而被过滤后的水通过所述过滤件3的中部从所述出口端12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抗冻堵装置还设置有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的泄压机构。具体的,所述泄压机构可以设置在所述抗冻堵装置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与其连通的外部,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泄压机构具有预定开启压力,该泄压机构在其阀芯组件两端受到的压力差大于该预定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可打开,具体的,所述泄压机构开启表示所述中心管40没有被阀芯组件封堵,相应的,所述泄压机构关闭表示所述中心管40被阀芯组件封堵。一般的,该抗冻堵装置设置的进水管道里的水流压力不足以打开该泄压机构。当抗冻堵装置中的水冰冻到一定程度时,该壳体内外压力差才达到所述开启压力。其中,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可以根据抗冻堵装置未完全冻堵时,测定壳体内部的压力获得。相应的,根据测得的开启压力可以设置相应的泄压机构的泄压组件的具体结构,使得该泄压组件与中心管配合时,其预紧力达到所述测定的开启压力。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抗冻堵装置中设置由穿设在壳体内的中心管40及与设置在中心管40内的阀芯组件构成的泄压机构,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小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关闭状态;当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壳体外的压力差大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泄压机构向外排出。一般的,该抗冻堵装置设置的进水管道里的水流压力不足以打开该泄压机构。但是,当冬季抗冻堵装置的壳体内的水出现冰冻时,由于冰冻先由周边向中心扩散,当冰冻到一定程度后,壳体内的压力会增大,使得所述壳体内的压力与壳体外的压差达到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此时,所述泄压机构打开,所述壳体内剩余的水可以通过所述泄压机构向外排出,从而实现了抗冻堵功能,避免因所述壳体内的水全部结冰所导致的抗冻堵装置报废的现象,大大提高了抗冻堵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抗冻堵装置可以应用于过滤器中,此外,所述抗冻堵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容易发生冻堵事件的管路中等,具体的,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可以包括设置有所述进口端11和出口端12的盖体1,以及用于设置过滤件3的筒体2,所述筒体2与所述盖体1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且在连接位置设置有密封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可以包括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的盖体1和筒体2。具体的,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并且在所述螺纹连接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密封件,以保证盖体1与筒体2连接位置配合的密封性,防止水从两者配合的位置渗出。此外,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例如卡接等,本申请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其中,所述进口端11和出口端12可以设置在所述盖体1上,所述过滤件3可以设置在所述筒体2内。正常使用时,进水管路中的水自所述进口端11进入所述壳体内,水中颗粒较大的杂质被拦截在过滤件3外,而被过滤后的水通过所述过滤件3的中部从所述出口端12流出。

所述壳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分体设置所述盖体1和筒体2,一方面可以便于筒体2内过滤件3的更换,另一方面可以将所述盖体1和筒体2的材质设置的不同。

具体的,所述盖体1的导热性能可以优于所述筒体2的导热性能。当所述盖体1的导热性能优于所述筒体2的导热性能时,即所述盖体1的热传导性能优于所述筒体2的热传导性能,当出现冰冻时,所述盖体1位置相对筒体2位置先结冰,从而保证背离所述盖体1且与所述筒体2连通的泄压机构位置处不会先结冰,进而保证当壳体内外压力差达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的第一阀芯41能够顺利移动,将水排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2沿着轴向纵向延伸,其具有相对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在靠近所述下端口的筒壁上设置有增厚层、保温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2可以整体呈回转体型,其截面积自其上端口至下端口可以逐渐变小,当然,所述筒体2的具体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的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通过在靠近所述筒体2的下端口处设置增厚层,能够提高所述筒体2下部整体的保温性能,使得在发生冰冻时,该位置发生冰冻的顺序最晚,即能够保证在所述泄压机构打开时,该位置不发生冻堵,从而保证壳体内的水能够顺利被排出,而不会因所述筒体2下端口先发生冰冻而被堵在筒体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筒体2的下端口位置设置保温层的原理同上述设置增厚层,其达到的效果也与设置所述增厚层的方式类似,具体的,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增厚层为所述筒体2上本身形成的,其材质与所述筒体2的材质一致;所述保温层可以是套设在所述筒体2上的,其材质可以为现有的保温材质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此外,可以将所述筒体2的下端口位置增厚的同时设置保温层,以进一步提供该位置的保温性能,保证该位置不会发生冻堵。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40设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40可以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体,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伸入所述壳体的中部。具体的,当所述壳体为中空的回转体时,其具有中心轴线,所述第一端口的位置可以位于或者靠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由于结冰时,一般由外边缘向中心逐渐凝结,当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部时,即处于较晚凝结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将壳体中部的水通过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口进入中心管40后向外排出。此外,所述中心管40的第一端可以距离所述壳体顶部的盖体1预定距离,从而防止发生在盖体1处结冰后将中心管的第一端口密封,从而使得壳体内的水无法从中心管40与阀芯组件组成的泄压机构中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中心管40的第一端口的位置。当所述阀芯组件位于靠近所述中心管40的第一端口的位置时,所述阀芯组件也处于水相对较晚凝结的位置,从而有利于保证所述阀芯组件处于不易被冻堵,当壳体内外压差达到开启压力时,所述中心管与阀芯组件配合形成的泄压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泄压机构向外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2的导热性能优于所述中心管40的导热性能。当所述筒体2的导热性能优于所述中心管40的导热性能时,即所述筒体2的热传导性能优于所述中心管40的热传导性能,当出现冰冻时,所述筒体2位置相对与所述中心管40位置会先结冰,从而保证用于排水的作为阀套的中心管40及泄压组件位置不会先结冰,进而保证当壳体内外压力差达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时,所述泄压机构的泄压组件能够相对中心管40能够顺利移动,将水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中心管40可以作为所述泄压机构的阀套。具体的,所述中心管40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过滤件3内,所述泄压机构的阀芯组件设置在所述中心管40的内部。

具体的,所述泄压组件可以包括可滑动设置的第一阀芯41,与所述第一阀芯41相抵靠的第一弹性件42以及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弹性件42的限位件43;所述中心管40设置有能与所述第一阀芯41配合的密封部44;当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芯41与所述密封部44接触,所述中心管40处于不连通状态;当所述泄压机构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一阀芯41与所述密封部44具有预定距离,所述中心管40处于连通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中心管40的第二端口向外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40作为所述泄压机构的阀套,在靠近其第一端口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密封部44,所述密封部44具体可以为能够与所述第一阀芯41相配合的阶梯孔,所述阶梯孔的孔径自所述第一端口至所述第二端口依次变小。当然,所述密封部44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第一阀芯41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中心管40内,具体的,其上端可以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密封部44配合的卡合部,在所述卡合部位置还可以设置有用于设置密封圈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可以设置有密封圈,当所述第一阀芯41的卡合部与所述中心管40的密封部44相卡合时,所述中心管40的第一端口被封闭。此外,所述第一阀芯41的下端可以抵靠在具有预紧力的第一弹性件42上,例如抵靠在被压缩的弹簧上,从而使得正常情况下,所述第一阀芯41的卡合部与所述中心管40的密封部44处于卡合状态。所述弹簧的预紧力等于所述泄压机构的开启压力。当所述壳体内外压差大于所述弹簧的预紧力时,所述泄压机构才能被打开。

所述弹性件的上端抵靠在所述第一阀芯41上,其下端抵靠在限位件43上。

具体的,所述限位件43可以为固定在所述中心管40内的调节螺母,相应的,在所述中心管40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调节螺母相配合的内螺纹。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母的位置可以改变所述第一弹性件42的预紧力。具体的,例如,当需要调大所述预紧力时,可以将所述调节螺母上移;当需要调小所述预紧力时,可以将所述调节螺母下移。此外,所述限位件43的形式并不限于上述调节螺母的形式,例如还可以为多级卡合的结构等,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2沿着轴向纵向延伸,其具有相对的上端口和下端口,靠近所述下端口且在所述筒体2与所述中心管40之间的环空位置设置有旋转式排污阀。

在抗冻堵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所述壳体与所述过滤件3之间的环空内会寄存较多的杂质,通过设置所述排污阀可以将上述杂质向外排出。具体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所述壳体与所述中心管40之间处于封闭的卡合状态,当需要排污时,可以旋转所述排污阀,使得所述壳体与所述中心管40相错开,形成排污通道,从进口端11进入的水进入所述壳体与所述过滤件3之间的环空后,可以通过所述排污通道向外排出,当排污结束后,逆向旋转所述排污阀至预定位置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其中,所述预定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在所述筒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标志位,或者在所述筒体2的外壁上设置卡合部等,当然,所述预定位置的确定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具体的,所述排污阀可以包括:套设在所述筒体2下端口外的旋筒51,所述旋筒51能相对与所述筒体2转动的同时轴向移动;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环空内的第二阀芯52,所述第二阀芯52的下端抵靠在所述旋筒51上;第二弹性件55,所述第二弹性件55抵靠在所述第二阀芯52与所述中心管40之间;当向上旋动所述旋筒51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55,带动所述第二阀芯52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阀芯52、筒体2与所述中心管40之间形成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阀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排污阀向外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式排污阀可以包括套设在所述筒体2下端口的旋筒51,所述旋筒51能相对与所述筒体2转动的同时实现轴向移动。例如,所述筒体2靠近下端口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相应的,在所述旋筒5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其匹配的内螺纹,当两者相对转动时,能够实现沿着轴向的移动。此外,所述旋筒51可以只相对所述筒体2轴向移动,相应的,所述筒体2与所述旋筒51设置有卡合机构,当所述旋筒51相对所述筒体2上移,以打开所述排污阀时,所述筒体2和旋筒51通过所述卡合机构定位。当然,所述旋筒51与所述筒体2配合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旋筒51可以整体呈圆筒形,其下端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中心管40的开孔,该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中心管40的外径,使得所述旋筒51的下端面与所述中心管40之间形成有环形开口。所述旋筒51的上端与所述筒体2相配合。具体的,配合方式可以为上述螺纹连接,此外,在螺纹连接的位置还可以设置有密封件,以保证两者配合的密封性。

所述第二弹性件55具体可以为弹簧的形式,其可以设置在所述筒体2与所述中心管40之间,当当向上旋动所述旋筒51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55,带动所述第二阀芯52向上移动,所述第二阀芯52和筒体2与所述中心管40之间形成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阀处于开启状态,所述壳体内的水能通过所述排污阀向外排出。当所述旋筒51复位后,所述第二弹性件55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所述第二阀芯52与所述中心管40相密封接触,所述排污阀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第二阀芯52整体呈中空的套筒状,其上端设置有用于和所述中心管40配合的第一配合部53;所述中心管40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第二阀芯52配合的第二配合部54;当所述排污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部53与所述第二配合部54相卡接,当所述排污阀处于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二阀芯52的第一配合部53与所述中心管40的第二配合部54相错开,形成环形开口,从而便于与所述中心管40、旋筒51之间的环形开口配合形成排污通道。此外,在所述中心管40设置所述第二配合部54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凹槽,相应的,在所述凹槽中设置密封圈,以保证所述排污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液体不会从两者之间漏出。所述第二阀芯52与所述筒体2之间也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圈,以防止液体从两者之间的间隙流出。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