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49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尘埃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尘埃回收装置,配设在路面清扫车的后部,用于将路面上的尘埃 等回收到设置在路面清扫车的上部的料斗(hopper)中。
背景技术
作为尘埃回收装置已知有如下构成如本申请人的日本专利申请的公开公报的特 开2002-194719号公报(专利文献l)所示,在配置在车辆后轮的后方而向前方扫起路面上 的尘埃等的主刷(brush)的前方,设置垂直的回转式输送机(conveyor),并且在该回转式 输送机的上下任意一方设置与回转式输送机的回转方向反向旋转的反向旋转桨(paddle), 能够借助这些回转式输送机和反向旋转桨将由主刷扫起的尘埃等向上方运送而投入到车 辆上部的料斗中。 此外,图9(A)表示在回转式输送机的上方设置反向旋转桨的尘埃回收装置70, 这里的回转式输送机72具有驱动轴73(上侧的旋转轴),被轴支在壳体(casing) 71的 左右的侧板上而利用马达驱动而旋转;从动轴74,在该驱动轴73的下方被平行地轴支; 环状的链条(chain)75、75,被张设在分别设置在驱动轴73和从动轴74的两端的链轮
(sprocket) 73a、74a之间;横长板状的运送桨76、76......,在左右的链条75、75之间隔着
既定间隔架设多个。此外,反向旋转桨77为,在利用马达驱动(motor driven)而旋转的驱 动轴78上设置横长板状的一对的旋转投入刷79、79。 由此,由设置在下方的未图示的主刷扫起的尘埃D,被向箭头方向旋转驱动的回转 式输送机72的运送桨76接住而在回转式输送机72的前方侧被向上方运送,在回转式输送 机72的上端被交接到反向旋转桨77。在壳体71的前板上形成引导部件(guide member)80, 该引导部件80,在回转式输送机72的上端缘沿着运送桨76的顶端缘的移动轨迹向后方突 出,防止来自运送桨76的尘埃D基于离心力而落下。反向旋转桨77,在壳体71内利用与回 转式输送机72反向旋转而运送接受的尘埃D而将尘埃D向上侧前方的与料斗的连通口 81 投入。能够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而回收尘埃D。 但是,在回转式输送机72中,随着长年使用,由于链销(chain pin)的磨损等而导 致链条75伸长,所以设置其调节机构。其调节机构构成为,使贯通壳体71的侧板的驱动轴 73的两端分别轴支在支承部件82上,所述支承部件82被保持为能够在壳体71的左右的外 侧向上下滑动,借助设置为能够在壳体71的外侧旋转的张力杆(tension rod)83的螺纹进 给而向上方拉起支承部件82,从而使驱动轴73及链轮73a向上方移动而调节链条75的张 紧情况。 通过使驱动轴73如此地上升,驱动轴73和从动轴74的轴线间距离从Ll向L2增 大,如图9 (B)所示,与驱动轴73 —体地上升的运送桨76的顶端与引导部件80的间隔变小。 从而,在初期时(新品时)必须预先确保运送桨76的顶端与引导部件80之间的间隔S,以 便即便调节随着长年劣化而伸长的链条75的张紧情况,运送桨76的顶端与引导部件80也 不会相互干涉。由于该间隙S,借助离心力向运送桨76的顶端侧移动的尘埃D易于下落,使尘埃D的运送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尘埃回收装置,即便设置环状体的调节 机构也不需要在运送桨与引导部件之间预先确保间隙,能够获得尘埃等的良好的运送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配设在路面清扫车的后部的尘 埃回收装置,具有壳体和被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回转式输送机,其特征为,上述回转式 输送机具有上侧及下侧的旋转轴,上下地隔着既定间隔相互平行地配置、且向左右方向延 伸;一对的环状体,被分别张设在上述上侧的旋转轴的左右端部和上述下侧的旋转轴的左 右端部之间;多个运送桨,沿上述环状体的旋转方向隔着既定间隔配置、且被架设在上述一 对的环状体之间,上述尘埃回收装置还具有引导部件,在上述回转式输送机的上升侧的上
端附近沿着上述运送桨的移动轨迹设置;调节机构,能够任意地调节上述上侧的旋转轴的 上下位置;连结机构,连结上述上侧的旋转轴和上述引导部件,以将上述引导部件相对于上 述上侧的旋转轴的位置维持为一定,使上述引导部件与基于上述调节机构的上述上侧的旋 转轴的上下移动连动。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构成中,其特征为,还具有一对的支承部 件,该一对的支承部件被设置为能够在上述壳体的两侧向上下方向滑动、且轴支上述上侧 的旋转轴。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的构成中,其特征为,上述连结机构包含一对 的支承销(Pin),该一对的支承销被设置在上述一对的支承部件的各自上而向上述壳体内 突出、且顶端分别与上述引导部件的两端连结。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或3的构成中,其特征为,上述调节机构包含 螺纹杆(threaded rod),该螺纹杆分别与上述一对的支承部件螺纹接合而向上方突出、且 借助旋转操作而向上下方向螺纹进给上述一对的支承部件。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即便设置环状体的调节机构也不必在运送桨与引导 部件之间预先确保较大的间隙,能够将运送桨与引导部件的位置关系始终维持为一定。由 此,能够降低尘埃等在引导部件的位置从运送桨下落的可能性,能够高效率地运送尘埃等。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使上侧的旋转轴 的上下位置的变更变得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2的效果之外,还能够使用支承部件和 支承销而使向上侧的旋转轴的引导部件的连结简单且正确地进行。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除了技术方案2或3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容易地进行 链条等的环状体的张紧情况的调节。


图1是路面清扫车的整体说明图。 图2是尘埃回收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从料斗侧看尘埃回收装置的箭头方向视图。
图4是A-A线剖视图,(A)表示初期时的状态,(B)表示链条伸长的状态。 图5是尘埃回收装置的上部的左视图,(A)表示初期时的状态,(B)表示链条伸长
的状态。 图6是表示尘埃回收装置的上部(初期时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7是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具有回转式输送机及反向旋转桨的尘埃回收装置的上部的截面说明图, (A)表示初期时的状态,(B)表示链条伸长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l是表示路面清扫车的一例的整体图,路面清扫车l中,在后方的底盘 (chassis) 2上搭载有内设有作业用发动机及吸引鼓风机(blower)等的驱动源收纳部3、 和收纳尘埃D的料斗4,在料斗4的后面设置尘埃回收装置10。符号5是在前后的车轮6、 6之间被设置在底盘2的左右的已知的侧刷,利用侧刷5将路面上的尘埃D向车辆的宽度方 向中央侧扫拢,之后利用设置在尘埃回收装置10的下端的主刷11将尘埃D扫起,将其在尘 埃回收装置10内向上方运送而向料斗4内投入。另外,侧刷5被侧刷罩5a覆盖而能够防 止尘埃的飞散。 图2表示尘埃回收装置10的背面,图3表示从料斗4侧看的箭头方向视图,图4 表示A-A线截面,尘埃回收装置10具有由前板13及后板14、左右的侧板15、 15、上板16形 成且下方开口的侧视L字状的壳体12,在壳体12内的后方收纳主刷ll,在前方收纳回转式 输送机17和反向旋转桨18。 首先,主刷11是如下的已知的构成,旋转体19借助设置在壳体12的外侧的未图 示的电刷马达(brush motor)而在图1中的顺时针地旋转,在该旋转体19的圆周面上,以
既定间隔植设放射方向的刷20、20......,在车辆前进时通过向前进方向的前方旋转而向
回转式输送机17的下端侧扫起路面上的尘埃D。 接着,回转式输送机17包括作为旋转轴的驱动轴21及从动轴22,向上下隔着既定 间隔平行地配置在左右的侧板15、 15之间;作为一对的环状体的链条23、23被分别张设在 被固装在驱动轴21及从动轴22的两端的上下的链轮21a、22a之间;横长板状的多个运送
桨24、24......,向旋转方向以既定间隔被架设在该链条23、23之间。在该运送桨24的顶
端缘与壳体12的前后板13、14之间形成小的间隙,在与回转式输送机17的上下端对应的 后板14的上部和前板13的下部分别形成沿着与回转式输送机17的旋转相伴的运送桨24 的顶端缘的移动轨迹的圆弧部25、25。 并且,这里的驱动轴21的两端贯通设置在侧板15上的矩形状的透孔26而向壳体 12的外部突出,左侧的端部如图5所示,经由轴承28而被轴支在作为被设置在侧板15的外 部的支承部件的支承板(plate) 27上。该支承板27是如下的板状体通过螺栓(bolt)30、 30连结在形成在侧板15上的一对的上下方向的长孔29、29中从而被支承为以螺栓30能够 在长孔29中移动的行程(stroke)向上下方向滑动,在下部后方设有止转螺栓32,该止转螺 栓32为,头部与从侧板15横向地突设的止动板(sto卯er plate 31抵接而实现驱动轴旋转方向的止转。 此外,在支承板27的上端,弯曲片33朝向外侧被形成为倒L字状,另一方面在弯 曲片33的上方,在侧板15上固装倒U字状的连结片34,在固装在弯曲片33的螺母(皿t) 35 和固装在连结片34上的螺母36之间,作为螺纹杆而螺纹接合上下方向的张力杆37。该张 力杆37是全螺纹螺栓(在整体形成有螺纹的螺栓),形成如下的调节机构,通过旋转操作张 力杆37的上端,螺纹进给支承板27而使其向上下方向滑动。 另一方面,驱动轴21的右侧的端部也如图6所示,被轴支在能够在侧板15的外部 上下地滑动的支承板27上,除了在支承板27上连结使驱动轴21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38 之外的构成与左侧相同。驱动轴21的旋转方向为图4中顺时针方向。
并且,在壳体12内的回转式输送机17的上端附近,在运送桨24的上升侧设置有 引导部件39,该引导部件39被后述的连结机构48越过侧板15、 15而连结在左右的支承板 27、27之间。该引导部件39如图7所示,具有横板40,以截面倒L字状沿着壳体12的左右 方向的大致全长形成;一对的连结板41、41,设置在该横板40的左右两侧,且分别形成圆筒 状的凸台(boss)42;圆弧状的引导板43,被架设在该连结板41、41之间,且随着从横板40
的下端向下方行进而向前方连续状地接近,下端与壳体12的前板13平行。44、44......是
在横板40的前侧与连结板41平行地设置的加强用的肋(rib)。 此外,在壳体12的前板13上形成与引导部件39的主视相同形状的横长孔45,引 导部件39的引导板43的下端从横长孔45向外部前方突出。在前板13的前面,沿着左右 方向以既定间隔设置有多个上下地跨过横长孔45而使引导板43的下端与前板13抵接的
压板46、46......。从而,引导部件39被引导为能够沿着前板13向上下方向滑动。进而,
在壳体12内,在前板13中的引导部件39的上方部,固装有下侧与引导部件39的引导板43 连续状地倾斜的"夂"字状的圆弧板47。 并且,连结机构48,如图8所示,具有连结台49,被固装在支承板27的上部外表 面上;紧固板51,一端被螺栓50固装在连结台49上;支承销52,向紧固板51的另一端被垂 直状地固装、且贯通设置在侧板15上的上下方向的长孔53而向壳体12内突出。在支承销 52的顶端固装有球面部54,利用保持在引导部件39的连结板41的凸台42上的球面轴承 55轴支该球面部54,从而使支承板27和引导部件39连结。在该连结状态下,引导部件27 如图4(A)所示,相对于驱动轴21的位置关系如下与回转式输送机17的旋转相伴的运送 桨24的顶端缘在与引导部件39的引导板43之间残留微小的间隙而移动。由此,驱动轴21 及支承板27若向上下方向滑动,则引导部件39与此连动, 一直维持该位置关系而沿着前板 13向上下方向滑动。 另一方面,反向旋转桨18 —端被轴支在设置在左侧的侧板15上的轴承56上,在 借助设置在右侧的侧板15上的驱动马达57而旋转的驱动轴58上,在以驱动轴58作为中 心的点对称位置上一体地固装有横长板状的一对的旋转投入刷59、59。在此的驱动轴58的 旋转方向与回转式输送机17的旋转方向相反(图4中逆时针方向)。壳体12的上板16的 后方部分沿着旋转投入刷59的顶端缘的旋转轨迹形成为半圆状,且为旋转投入刷59所滑 接的半圆部60。此外,在前板13中的反向旋转桨18的前侧上方部分,形成向料斗4的连通 □ 61。 在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路面清扫车1中,利用主刷从路面上向车辆行进方向的前方扫起的尘埃D,在下方的圆弧部25中向回转式输送机17的运送桨24、24......上被捞起
而在回转式输送机17的前方侧被向上方运送,在上端部向反向旋转桨18投出而载置在半 圆部60上。此时,运送桨24基于上述的引导部件39与驱动轴21的位置关系的设定,在使 顶端缘相对于引导部件39的引导板43接近的状态下移动,因此即便尘埃D由于离心力而 向运送桨24的顶端侧移动,也能够借助引导部件39的引导板43阻止从运送桨24的下落。 此外,向反向旋转桨18侧的尘埃D的投射方向也稳定。 接着,被载置在半圆部60上的尘埃D,被捞起到反向旋转桨18的旋转投入刷59 上,沿着半圆部60的内周逆时针旋转,利用向上投出(overhandthrow)而从反向旋转桨18 的上侧向连通口 61投出,向料斗4内投入。另外,在该回转式输送机17及反向旋转桨18 的驱动时,借助设置在驱动源收纳部3中的吸引鼓风机而产生向连通口 61的吸入气流,因 此在运送时产生的细微的尘埃及轻的垃圾都被从连通口 61向料斗4吸引。
并且,在由于长年使用而在链条23上产生伸长的情况下,在放松支承板27的螺栓 30的状态下,若如图4(B)那样地分别旋转操作左右的张力杆37而使支承板27向上方滑 动,则链轮21a与驱动轴21 —起上升,因此,能够调节链条23的张紧情况而消除松弛。在 该支承板27的上升时,与其一体的引导部件39也连动而同时上升,因此,即便驱动轴21和 从动轴22的轴线间距离从Ll向L2变化,(Ll < L2),与驱动轴21及链轮21a的位置关系 不变化。从而,在调节了链条23的张紧情况后,回转式输送机17的运送桨24的顶端缘在 使顶端相对于引导部件39的引导板43接近的状态下移动。S卩,能够将基于引导部件39的 尘埃D的下落防止功能从初期时(新品时)开始维持为一定。 如此地,根据上述方式的尘埃回收装置10,利用将引导部件39相对于驱动轴21的 位置维持为一定的连结机构48连结驱动轴21和引导部件39,使引导部件39与基于张力杆 37的驱动轴21的上下移动连动,从而即便设置张力杆37也不必在运送桨24与引导部件39 之间预先确保大的间隙,能够将运送桨24和引导部件39的位置关系始终维持为一定。从 而,降低在引导部件39的位置处尘埃D从运送桨24下落的可能性,能够高效率地运送尘埃 D。 特别是在此,使驱动轴21轴支在被设置为能够在壳体12的两侧向上下方向滑动 的一对的支承板27、27上,令连结机构48为被设置在各支承板27上而向壳体12内突出、 其顶端分别与引导部件39的两端连结的支承销52、52,从而使用支承板27和支承销52能 够简单且正确地进行向驱动轴21的引导部件39的连结。 此外,调节机构为被螺纹接合在各支承板27上而向上方突出、借助旋转操作向上
下方向螺纹进给支承板27的张力杆37,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链条23的张紧情况的调节。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回转式输送机的上侧的旋转轴为驱动轴,下侧的旋转轴为从
动轴,但是也可以相反。此外,分别在下方设置回转式输送机、在上方设置反向旋转桨,但是
即便将此反置,在下方设置反向旋转桨,在上方设置回转式输送机,使从反向桨交接的尘埃
等从回转式输送机向料斗投入,也能够借助连结机构将上侧的旋转轴与引导部件的位置关
系维持为一定。 进而,回转式输送机的形态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可以进行适宜的设定变更,也可代 替链轮和链条而采用皮带轮(pulley)和带(belt)、在上下的旋转轴之间巻绕宽度宽的环 状带而在带的表面设置运送桨等。
并且,连接机构也可以如下省略连结台及紧固板而直接将支承销固装在支承板 上,或将支承销固定在引导部件侧而使其在支承板侧轴支,或取代支承销而利用从支承板 或引导部件向对方侧一体形成的突起等。此外,支承销及突起等中的设置在侧板上的长孔 的贯通部分若为长圆形或矩形,则即便不使用压板也可以进行引导部件的上下移动的引 导。进而,引导部件自身的形态、上下及前后的尺寸的变更当然可以对应于运送桨的移动轨 迹而进行适宜地变更。例如可以考虑在上述方式中省略横板及肋、将引导部件仅作为在两 端具有连结板的引导板而与支承板连结等的简略化。 此外,在上述方式中,相对于支承板的引导部件的连结位置为固定的,但是也可以 考虑如下例如令具有支承销的紧固板的螺栓紧固部分成为长孔,并且令连结台及支承板 中的支承销的贯通部分也成为长孔,从而能够相对于支承板上下地调节支承销的安装位 置,能够调节相对于支承板(上侧的旋转轴)的引导部件的位置。 另一方面,调节机构也可以取代作为全螺纹螺栓的张力杆而采用其他的构成,例 如利用操纵杆等拉起杆及金属线的构成,及利用弹簧及气体弹簧(gas spring)等利用外力 向上方拉起旋转轴的构成等。 以上,某种程度特定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例,但是这些当然可以进行种种的变 更。从而,应理解为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及主旨的情况下通过与本说明书中特定地 记载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实施本方面。
权利要求
一种尘埃回收装置,是被配设在路面清扫车的后部的尘埃回收装置,具有壳体和被设置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回转式输送机,其特征为,上述回转式输送机具有上侧及下侧的旋转轴,上下地隔着既定间隔相互平行地配置、且向左右方向延伸;一对的环状体,被分别张设在上述上侧的旋转轴的左右端部和上述下侧的旋转轴的左右端部之间;多个运送桨,沿上述环状体的旋转方向隔着既定间隔配置、且被架设在上述一对的环状体之间;上述尘埃回收装置还具有引导部件,在上述回转式输送机的上升侧的上端附近沿着上述运送桨的移动轨迹设置;调节机构,能够任意地调节上述上侧的旋转轴的上下位置;连结机构,连结上述上侧的旋转轴和上述引导部件以将上述引导部件相对于上述上侧的旋转轴的位置维持为一定,使上述引导部件与基于上述调节机构的上述上侧的旋转轴的上下移动连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埃回收装置,其特征为,还具有一对的支承部件,该一对的支 承部件设置为能够在上述壳体的两侧向上下方向滑动、且轴支上述上侧的旋转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埃回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连结机构包含一对的支承销,该 一对的支承销设置在上述一对的支承部件各自上而向上述壳体内突出、且顶端分别与上述 引导部件的两端连结。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尘埃回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调节机构包含螺纹杆,该螺 纹杆分别与上述一对的支承部件螺纹接合而向上方突出、且借助旋转操作而向上下方向螺 纹进给上述一对的支承部件。
全文摘要
在尘埃回收装置中,将回转式输送机的上侧的旋转轴设置为能够上下移动,并且利用将相对于上侧的旋转轴的引导部件的位置维持为一定的连结机构连结上侧的旋转轴和引导部件,使引导部件与上侧的旋转轴的上下移动连动。从而,即便设置环状体的调节机构也不需要在运送桨与引导部件之间预先确保间隙,且能够获得尘埃等的良好的运送效率。
文档编号E01H1/04GK101736712SQ20091017466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0日
发明者加藤治之, 和田悟知 申请人:丰和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