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液压起道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6853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轨道的铺设和维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液压起道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不断新建,既有线上的液压起道器,它包括底座、油缸、油缸套、手柄、油箱、杠杆、起道轮手动柱塞泵。这种液压起道器虽然起道效果不错,并且适用于50kg/米至75kg/米的重轨线路作业,这种液压起道器在作业时,关闭回油阀,掀动手柄,两柱塞泵交替动作,油箱内的机械油压入主油缸,使缸体腔内的活塞上升,带动缸套座,通过杠杆托起起道轮,进行起道作业,这种液压起道器虽然也能通过改进在无碴轨道线路进行作业,但是因为工人们在起道工作时需要搬上高架桥,而传统的液压起道器的结构复杂,导致整机质量较重,不方便携带,安装操作不方便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操作方便,效率高的液压起道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液压起道器,包括底座,其特征是:所述底座包括前端和后端,底座的前端上设有起道油缸,起道油缸包括用于起道的起道活塞,底座的后端上设有油箱,所述油箱和起道油缸之间形成有液压回路,底座的后端还是设有用于推动液压使起道活塞上升的推动装置,推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油箱内且用于驱动起道活塞上升的柱塞油泵以及用于驱动柱塞油泵上下往复运动的操作手压把,底座和操作手压把之间活动连接,底座的后端一侧上设有回油阀,底座的后端的另一侧上设有溢流阀,底座上还设有用于打开或闭合回油阀的回油阀扳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连接操作手压把的支架,底座还设有用于放置油箱的第一基座和用于放置支架的第二基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手压把和底座之间为铰连接,操作手压把呈90°弯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箱上设有加油螺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手压把上还设有用于方便提拿、搬运的提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1.适用于无碴客运专线的起道工作。

2.安装操作方便,效率高。

3.结构简单、紧凑,易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液压起道器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底座,2-起道油缸,3-回油阀扳手,4-油箱,5-柱塞油泵,6-操作手压把,7-加油螺钉,8-提把。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液压起道器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新型液压起道器,包括底座1,底座1包括前端和后端,底座1的前端上设有起道油缸2,起道油缸2包括用于起道的起道活塞,底座1的后端上设有油箱3,油箱3和起道油缸2之间形成有液压回路,底座1的后端还是设有用于推动液压使起道活塞上升的推动装置,推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油箱内且用于驱动起道活塞上升的柱塞油泵5以及用于驱动柱塞油泵5上下往复运动的操作手压把6,底座1和操作手压把6之间活动连接,底座1的后端一侧上设有回油阀,底座的后端的另一侧上设有溢流阀,底座1上还设有用于打开或闭合回油阀的回油阀扳手3,油箱上设有加油螺钉7。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通过起道油缸2内的起道活塞进行起道作业,大大减小了所需起道结构,降低了所需塞入轨道的高度,因此只需要将起道油缸2推入铁轨下,掀动操作手压把6,已达到起道工作,设有的加油螺钉7,也能方便换油,不需要整机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底座1上设有用于连接操作手压把6的支架,底座1还设有用于放置油箱4的第一基座和用于放置支架的第二基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操作手压把6有底座1之间的铰连接,操作手压把6呈90°弯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手压把6和底座1之间为铰连接,操作手压把6呈90°弯折,连接方式简单,以及操作稳定,并且将操作手压把6呈90°折弯设置,保证了操作的便捷性,因为90°的折弯结构在掀动时,有着一定的作用力支点,方便用力,从而增加操作的便捷和稳定性,并且作用力不稳定时,推力不足,容易导致柱塞油泵5内的密封圈损坏,因此采用90°折弯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对液压起道器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操作手压把6上还设有用于方便提拿、搬运的提把8,提把8上设有提把套,提把8和操作手压把6之间为铰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操作手压把6上还设有用于方便提拿、搬运的提把8,提把8上设有提把套,增加了在搬运的过程中的便捷程度,以及在搬运的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使用时,先松开需要起道作用部位前后4对以上轨道扣件,再将起道油缸2直接推入钢轨底部,关闭回油阀,掀动操作手压把6,在液压力的作用下就能将钢轨抬起,直至起道需要的高度。

作业结束后,打开回油阀取出机具,用手压起道活塞复零,完成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