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8956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固定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最早是由两根木轨条组成,后改用铸铁轨,再发展为工字形钢轨。钢轨以连接零件扣紧在轨枕上;轨枕埋在道床内;道床直接铺在路基面上。钢轨承受着多变化的垂直、横向、纵向的静荷载和动荷载,荷载从钢轨通过轨枕和道床传递到路基。轨枕为钢筋混凝土,横向铺设于道床基础上,用混凝土浇筑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了整体道床。钢轨、轨枕、道床是一些不同力学性质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的。

现有钢轨固定与轨枕上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预埋的固定柱或固定桩,下端抗拔力小,容易从混凝土轨枕内拔出;

2.在需要局部调整钢轨高低位置时,存在较大困难,耗费时力;

3.在调整钢轨高度时,固定件弹程小,容易出现断裂或残余变形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通过在预埋柱外表面设置定位孔和螺旋筋,定位孔用于固定螺旋筋,螺旋筋固定于混凝土轨枕内,增加抗拔力,同时用绝缘缓冲垫板、轨下调高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调节轨道高低,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包括:

预埋柱,内部中空且设有内螺纹,外表面设置定位孔和螺旋筋,定位孔用于固定螺旋筋;其中,所述螺旋筋固定于混凝土轨枕内;

轨下垫板,设置于钢轨下部,用于对钢轨(11)起到防滑、绝缘和缓冲的作用并能为扣件系统提供弹性;

铁垫板,设置于所述轨下垫板下部,其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内螺孔和一对外螺孔,所述螺孔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其两端同时对称设置一对内突起和一对外突起;

绝缘调距块,设置于所述铁垫板的内突起与钢轨之间,起到绝缘的作用;

固定条和T型螺栓,所述固定条由棒状金属弯曲呈W形,通过所述T型螺栓固定于所述绝缘调距块和所述铁垫板的外突起上部,并通过所述绝缘调距块(7)扣压钢轨下端,用于固定钢轨防止钢轨爬行和/或平移;

锚固螺栓,穿过所述铁垫板与所述预埋柱螺接,用于固定所述铁垫板。

可选的,所述的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

绝缘缓冲垫板,设置于混凝土轨枕与所述铁垫板之间,起到防滑、绝缘、缓冲和钢轨高度调整的作用;其中,所述绝缘缓冲垫板厚度可为2mm或6mm。

可选的,所述的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

轨下调高垫板,设置于所述轨下垫板下部,用于调节钢轨高度;

铁垫板下调高垫板,设置于所述铁垫板下部,用于调节钢轨高度。

可选的,所述轨下调高垫板或铁垫板下调高垫板由单块或者两块组合使用;其中,所述轨下调高垫板厚度可为1mm、2mm、5mm或8mm,所述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厚度可为8mm。

可选的,所述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

平垫圈和螺母,与所述T型螺栓配合将所述固定条固定于所述绝缘调距块和所述铁垫板的外突起上部。

可选的,所述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

重型弹簧垫圈,设置于所述锚固螺栓与所述铁垫板之间,用于与所述锚固螺栓配合固定所述铁垫板。

可选的,所述预埋柱内螺纹上部设置定位孔。

可选的,所述铁垫板的外突起上端设置圆弧槽,所述固定条的W型下端弯曲落入所述圆弧槽内。

可选的,所述绝缘调距块横截面呈L形。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通过在预埋柱外表面设置螺旋筋,增加了预埋柱的抗拔力;通过绝缘缓冲垫板、轨下调高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调节钢轨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预埋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固定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包括:预埋柱8,内部中空且设有内螺纹,外表面设置定位孔和螺旋筋,定位孔用于固定螺旋筋;其中,所述螺旋筋固定于混凝土轨枕12内;轨下垫板3,设置于钢轨11下部,用于对钢轨(11)起到防滑、绝缘和缓冲的作用并能为扣件系统提供弹性;铁垫板4,设置于所述轨下垫板3下部,其两端对称设置一对内螺孔和一对外螺孔,所述螺孔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其两端同时对称设置一对内突起和一对外突起;绝缘调距块7,设置于所述铁垫板4的内突起与钢轨11之间,起到绝缘的作用;固定条2和T型螺栓1,所述固定条2由棒状金属弯曲呈W形,通过所述T型螺栓1固定于所述绝缘调距块7和所述铁垫板4的外突起上部,并通过所述绝缘调距块7扣压钢轨11下端,用于固定钢轨防止钢轨11爬行和/或平移;锚固螺栓6,穿过所述铁垫板4与所述预埋柱8螺接,用于固定所述铁垫板4。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重型弹簧垫圈15,设置于所述锚固螺栓6与所述铁垫板4之间,用于与所述锚固螺栓6配合固定所述铁垫板4。其中,重型弹簧垫圈15使用能够满足高速运行列车的需要。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埋柱8采用刚性材料,优选材料为玻纤增强聚酰胺,能够保证高速列车运营时不会发生形变或松动,轨下垫板3全橡胶材料制成,绝缘调距块7优选采用玻纤增强聚酰胺材料,锚固螺栓6采用刚性材料,优选材料为合金钢。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绝缘缓冲垫板5,设置于混凝土轨枕与所述铁垫板4之间,起到防滑、绝缘、缓冲和钢轨高度调整的作用;其中,所述绝缘缓冲垫板厚度可为2mm或6mm,使用时单块使用。轨下垫板3材料优选采用天然胶和烟片胶,可以使得铁垫板4与地面绝缘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轨下调高垫板9,设置于所述轨下垫板3下部,用于调节钢轨11高度;铁垫板下调高垫板10,设置于所述铁垫板4下部,用于调节钢轨11高度;绝缘缓冲垫板5,设置于混凝土轨枕与所述铁垫板4之间,起到防滑、绝缘、缓冲和钢轨高度调整的作用。其中,轨下垫板9、轨距挡板下垫板10、绝缘缓冲垫板5可单独使用,或两者或三者组合使用,均用于调节钢轨高度。作为优选的方案,绝缘缓冲垫板5的厚度可为2mm或6mm,轨下调高垫板9厚度可为1mm、2mm、5mm或8mm,铁垫板下调高垫板10厚度可为8mm,绝缘缓冲垫板5、轨下垫板9与轨距挡板下垫板10使用时对钢轨的调高范围为(-4mm)到(26mm)。所述绝缘缓冲垫板5优选橡塑材料,轨下调高垫板9优选采用聚乙烯材料,铁垫板下调高垫板10优选采用聚乙烯材料。如图1A和图1B所示,图1A中使用6mm的绝缘缓冲垫板且未设置轨下调高垫板9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10,图1B设置轨下调高垫板9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10,能够对钢轨6进行调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预埋柱外表面设置螺旋筋,增加了预埋柱的抗拔力;同时用绝缘缓冲垫板、轨下调高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调节轨道高度。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基于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条2采用刚性金属材料,在安装过程中不易发生形变。T型螺栓穿过固定条2中部,与铁垫板4的内螺孔进行螺接,用于将固定条2固定于所述铁垫板4上。

本实施例中,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还包括:平垫圈13和螺母14,与所述T型螺栓1配合将所述固定条2固定于所述绝缘调距块7和所述铁垫板4的外突起上部。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钢轨11两侧对称设置预埋柱8、锚固螺栓6、固定条2和T型螺栓1。其中,所述预埋柱8、锚固螺栓6和T型螺栓1轴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基于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埋柱8内螺纹(81)上部设置定位孔82。其中,定位孔82是为了定位轨枕内钢筋所用,便于工程人员安装操作。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基于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A、图4B和4C分别表示固定条2的主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固定条2材料优选采用60Si2MnA,形状为W形,其由左臂21、与左臂21连接的左肢24、右臂22、与右臂22连接的右肢25及与左臂21、右臂22连接的中肢23一体构成,中肢23为倒置的U形体,如图4C所示,左肢24、右肢25的斜线肢与竖直向的夹角α为17度,左臂21与左肢24、右臂22与右肢25之间均为半径R1等于20mm的圆弧过渡,左肢24与中肢23及右肢25与中肢23之间均为半径R1等于25mm的圆弧过渡,如图4A和图4B所示,固定条2长度L为184mm,宽度W为84-86.5mm,固定条2拱高H为42.5-45mm,固定条2截面直径D为14mm。

本实施例中,铁垫板4的外突起上端设置圆弧槽,左肢24与中肢23之间的连接段及右肢25与中肢23之间之间的连接段向下弯曲,即的W型下端弯曲落入所述圆弧槽内;左臂21与左肢24、右臂22与右肢25及中肢23向下弯曲,即的W型上端端弯曲扣压在绝缘调距块7上。

本实用新型旨在保护一种无碴无挡肩钢轨固定装置,通过在预埋柱外表面设置螺旋筋,增加了预埋柱的抗拔力;通过绝缘缓冲垫板、轨下调高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调节钢轨的高度,在钢轨高低位置发生变化时,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钢轨高低位置调节具有很大的优势,且安装方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纵向可对钢轨进行调节,施工操作方便,并能减少零部件的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