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开关构件、具有其的全半开装置、推拉窗及推拉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765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操作开关构件、具有其的全半开装置、推拉窗及推拉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操作开关构件、具有该操作开关构件的全半开装置、具有该全半开装置的推拉窗及推拉门。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推拉窗及推拉门以其操作方便、不占用室内空间、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以推拉窗为例,在室内需要通风换气时,将推拉窗中的一个窗扇推开即可。但是,在推拉窗打开时,如果没有全半开锁定机构,则外面的人能够很容易地打开窗户而进入室内。因此,为了能够在开窗通风换气时防止外人进入室内,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换气锁。该换气锁具有机构本体部和接受部,所述机构本体部位于推拉窗的室内窗扇的勾企框上,并具有在与窗面垂直的方向上伸缩自如的卡合体9,所述接受部设置在室外窗扇的勾企框上,具有能够在与窗面平行的面内旋转自如的臂部,在该臂部上具有能够供上述卡合体插入的长孔16。在要将推拉窗半开进行换气时,将卡合体9插入长孔16中,推开推拉窗的室内窗扇至无法移动为止。此时,推拉窗的室内窗扇被推开与接受部的臂部的长度相当的距离。在该状态下,外人无法从室外继续对推拉窗进行推拉,从而确保了安全性。

但是,如专利文献1的图4以及图5所示可知,卡合体9即使是在在未使用该换气锁的缩回状态下,也露出在外部,容易卡挂其他部件而引起损坏,从外观上看也不美观。

另外,在使用该换气锁时,虽然卡合体9卡合于长孔16中,但很容易从室内将该卡合解除而使换气锁失去保护室内安全的作用。并且,一旦未成年人在未被监护时解除该卡合体9的卡合,还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将推拉窗推开而从室内爬到室外,这对于高楼层的住家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33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容易损坏的操作开关构件、具有其的全半开装置、具有该全半开装置的推拉窗及推拉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操作开关构件,其包括:

基部;

拉手,所述拉手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部上;以及

轴部,所述轴部安装在所述基部中,能够随着所述拉手的滑动而移动,使得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轴部整体收纳于所述基部,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轴部的前端凸伸于所述基部外。

这种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开关构件在轴部处于缩回状态时可以完全隐藏于基部中,而不会露出在外部,从而不会卡挂其他部件而引起损坏,并且增加了美观性。

优选地,所述轴部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头部,所述头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轴部其余部位的直径,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头部位于在所述基部形成的沉孔中,使得所述轴部不突出于所述基部。

轴部的头部直径变大,可以防止轴部从与操作开关构件配合而构成全半开装置的接受部中脱开,增强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轴部包括轴本体和设置于所述轴本体上的第一驱动结构,所述拉手包括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伸至所述基部中,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接合,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为所述轴本体上的环形槽,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为臂部,所述臂部的自由端与所述环形槽之间配合。

通过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二驱动结构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实现轴部跟随拉手的滑动而移动。圆弧形凹口与环形槽的配合,使得轴部不需要进行周向限位,安装特别方便。

优选地,所述操作开关构件还包括联动部,所述联动部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基部内,所述联动部包括轴孔,所述轴部的后端配合地安装于所述轴孔中,所述联动部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轴孔贯通,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对准所述开口,所述第二驱动结构穿过所述开口接合所述第一驱动结构。

联动部为轴部提供了支承,并可引导轴部在基部内的前后运动。联动部的顶部开口的设计,使轴部在安装于轴孔中后,仍能方便地与拉手进行接合,同时,开口还可用于传递力,将驱动力从拉手同时传递到轴部和联动部。

优选地,所述联动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基部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联动部的外侧壁包括第一弹性梁结构,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梁结构上,当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时,所述第一弹性梁结构朝向所述联动部的内侧弹性变形。

一个凸起和两个凹槽的设计,能够对联动部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一方面使得轴部能够以一定的保持力而被保持在伸出和缩回这两个状态中,另一方面还能防止联动部和/或轴部在运动行程的末端撞击基部。弹性梁的结构能够为第一凸起提供合适的弹性力,以使第一凸起在滑动到位时自动嵌入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操作开关构件还包括童锁构件,所述童锁构件具有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童锁构件能够运动到所述锁止位置以将所述联动部锁止,所述童锁构件具有操作部,所述基部的后侧壁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操作部穿过所述第一开口突出于所述基部的后侧壁外,通过拨动所述操作部,能够使所述童锁构件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通过设置童锁构件,能够将操作开关构件锁止在轴部凸伸出的状态,从而可防止操作开关构件被误操作而使轴部缩回。通过突出于基部后侧壁外的操作部,能够方便地驱使童锁构件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优选地,所述童锁构件上设有第一条形凸起,所述联动部的底面设有纵向槽,所述第一条形凸起和所述纵向槽的延伸走向与所述联动件的滑动方向一致,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一位置、且当所述童锁构件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条形凸起位于所述纵向槽中,当所述拉手位于第二位置、且当所述童锁构件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条形凸起的前端面抵靠所述联动部的后端面,使得所述联动部不能滑动。

第一条形凸起和纵向槽的配合,能保证联动部的前后滑动不受阻碍,而当第一凸起不再与纵向槽对准时,则又能限制联动部的滑动,从而实现对联动部的锁止。

优选地,所述操作开关构件还包括补强部,所述补强部安装于所述基部的底部,以用于支承所述联动部和所述童锁构件,所述童锁构件的底面上设有第二条形凸起,所述补强部上设有横向槽,所述第二条形凸起装配于所述横向槽中,以便引导所述童锁构件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补强部可对基部的底侧进行封闭,同时支承联动部和童锁构件,并为联动部和童锁构件的滑动提供引导。第二条形凸起与横向槽的配合,为童锁构件自身的运动提供合适的滑动导向,同时限制童锁构件在其他方向上的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条形凸起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横向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凸伸方向相对,当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两侧时,所述童锁构件分别位于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所述横向槽的侧壁包括第二弹性梁结构,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弹性梁结构上,当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滑动地越过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时,所述第二弹性梁结构发生弹性变形。

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能够互相止挡,从而可防止童锁构件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自由运动,而必须在合适的驱动力作用下方可完成,由此可避免误操作。第二弹性梁结构为第二限位凸起提供了弹性退让的能力,从而可允许第一限位凸起顺利越过第二限位凸起,而不会发生剧烈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全半开装置。

所述全半开装置包括前面所述的操作开关构件以及接受部;其中,所述接受部用于在所述操作开关构件的拉手位于第二位置时接合所述轴部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开关构件与接受部一起构成的全半开装置,能够防止轴部处于缩回状态时(即全半开装置处于全开状态时)外露,避免卡挂其它部件而造成损坏。

优选地,所述接受部包括基座和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供所述轴部的前端插入的孔部以及供所述轴部滑动的长孔部,其中,所述长孔部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孔部的宽度尺寸,所述臂部还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臂部的主体倾斜,倾斜的方向为朝向背离所述操作开关构件的方向。

孔部的宽度尺寸大,能够方便轴部的前端进入孔部,而长孔部的宽度尺寸小,则可以防止轴部的前端从中脱出,从而增强半开状态时的安全性。倾斜设置的引导部,可以防止轴部在凸伸出的状态下直接撞击臂部的侧边而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推拉窗或推拉门,其包括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或者包括第一门扇和第二门扇,其中,其具有前面所述的全半开装置,其中,所述操作开关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窗扇或第一门扇的勾企框上,所述接受部安装于所述第二窗扇或第二门扇的勾企框上。

本实用新型的推拉窗或推拉门,能够方便可靠地实现全开或半开,增强安全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操作开关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组装关系。

图2为图1的操作开关构件的分解视图。

图3为图2中的拉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联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联动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基部的仰视示意图。

图9为图2中的童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童锁构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的补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补强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的第一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和图15为图1的操作开关构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童锁构件的工作原理。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接受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接受部的主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俯视示意图。

图19示意地示出了臂部9的引导部93的作用。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拉窗的示意图。

图21示意地示出了图20的推拉窗的半开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背景技术部分所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开关构件,其例如可替换专利文献1中的换气锁的机构本体部而构成全半开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开关构件包括:

基部1;

拉手2,所述拉手2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部上1;以及

轴部3,所述轴部3安装在所述基部1中,能够随着所述拉手2的滑动而移动,使得当所述拉手2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1的(B)所示),所述轴部3整体收纳于所述基部1内,此时可称为轴部3处于缩回状态,当所述拉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1的(A)所示),所述轴部3的前端凸伸于所述基部1外,此时可称为轴部3处于伸出状态。

这种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开关构件在轴部3处于缩回状态时可以完全隐藏于基部1中,而不会露出在外部,从而不会卡挂其他部件而引起损坏,并且增加了美观性。

如图3所示,拉手2例如包括手柄21和拉手本体22,手柄21例如是自拉手本体22的正面一体凸伸出的凸起结构,以便于操作者的手指进行握持,从而操纵拉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拉手本体22的背面例如可以沿着基部1的顶面进行滑动。

如图4所示,所述轴部3包括轴本体31和设置于所述轴本体31上的第一驱动结构32。如图3所示,所述拉手2包括第二驱动结构23,所述第二驱动结构23伸至所述基部1中,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2接合。

通过第一驱动结构32和第二驱动结构23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实现轴部3跟随拉手2的滑动而移动。显然的是,第一驱动结构32和第二驱动结构23应该至少在拉手2的滑动方向上能够互相传递力,从而当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推动拉手2时,第二驱动结构23将借助于第一驱动结构32而使轴部3向前滑动而伸出,反之亦然。

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2和所述第二驱动结构23中的一者包括缺口,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2和所述第二驱动结构23中的另一者包括与所述缺口部配合的配合部。例如,第一驱动结构32可以是轴上的孔或凸起,第二驱动结构23可以是拉手2上的臂部,臂部的端部对应地设有凸起或凹部。再例如,第一驱动结构32可以是轴部2侧壁上的一对缺口,第二驱动结构23则可以是叉形结构,类似于扳手的形状,从而可与该一对缺口配合,以传递力。

通过缺口部和与之配合的配合部,可以快速、简单地实现第一驱动结构32和第二驱动结构23的接合。

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2为所述轴本体31上的环形槽,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驱动结构23为臂部,所述臂部的自由端设置有圆弧形凹口24,所述圆弧形凹口24与所述环形槽之间形状配合,例如二者的半径大致相同,在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大致相同。

圆弧形凹口24与环形槽的配合,使得轴部2不需要进行周向限位,即可将第一驱动结构32和第二驱动结构23相互接合,安装特别方便。在完成安装后,也允许轴部2自由旋转,例如在用于全半开装置时,轴部的端部与对应的接受部接触后,有可能产生单边接触而受力不均,这种情况下,轴部可自由旋转能够防止轴部的损坏。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操作开关构件还包括联动部4,所述联动部4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基部1内。如图5所示,所述联动部4包括轴孔41,所述轴部2的后端配合地安装于所述轴孔41中。

联动部4一方面为轴部3提供了支承,另一方面还可引导轴部3在基部1内的前后运动,也即,可以以联动部4的底面和侧面为引导面进行滑动引导。

如图5所示,所述联动部4的顶部设有开口42,所述开口42与所述轴孔41贯通,其设置位置使得所述轴部3的后端安装于所述轴孔41中时,轴部3上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2对准所述开口42,第二驱动结构23可以穿过所述开口42接合所述第一驱动结构32。

联动部4的顶部开口42的设计,使轴部3在安装于轴孔41中后,仍能方便地与拉手2进行接合。同时,开口42还可用于传递力,将驱动力从拉手2同时传递到轴部3和联动部4,促进三者之间的运动的整体性。

如图5所示,所述联动部4的外侧壁(例如左右两侧壁)上设有第一凸起43,所述基部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参见图8),当所述拉手2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43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中,当所述拉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43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2中。

一个凸起和两个凹槽的设计,能够对联动部4在前后方向上进行限位,一方面使得轴部3能够以一定的保持力而被保持在伸出和缩回这两个状态中,防止其轻易被改变状态而导致误操作,另一方面还能防止联动部4和/或轴部3在运动行程的末端撞击基部1。

如图6所示,所述联动部4的外侧壁包括第一弹性梁结构44,所述第一凸起43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梁结构44上,当所述第一凸起43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二凹槽12之间时,所述第一弹性梁结构44朝向所述联动部4的内侧弹性变形。

第一弹性梁结构能够为第一凸起43提供合适的弹性力,以使第一凸起43在滑动到位时自动嵌入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中,并且只有在来自拉手2的推动力达到一定的力度时才能从第一凹槽11或第二凹槽12中滑出。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操作开关构件还包括童锁构件5,所述童锁构件5具有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拉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即当所述轴部3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童锁构件5能够运动到所述锁止位置以便将所述联动部4锁止。

通设置童锁构件5,能够将操作开关构件锁止在轴部凸伸出的状态,从而可防止操作开关构件被误操作而使轴部缩回。

如图9所示,所述童锁构件5上设有第一条形凸起51,所述联动部的底面设有纵向槽45,所述第一条形凸起51和所述纵向槽45的延伸走向与所述联动件4的滑动方向一致,当所述拉手2位于第一位置、且当所述童锁构件5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条形凸起51位于所述纵向槽45中,当所述拉手2位于第二位置、且当所述童锁构件5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第一条形凸起51的前端面抵靠所述联动部4的后端面,使得所述联动部4不能滑动。

在图1中,童锁构件5处于解锁位置,拉手2处于第二位置,此时,第一条形凸起51完全位于纵向槽45的外部,如图14所示,童锁构件5可沿横向滑动到第一条形凸起51偏离纵向槽45的位置,即锁止位置,此时第一条形凸起51的前端面抵靠联动部4的后端面,如图15所示。

第一条形凸起51和纵向槽45的配合,能保证联动部4的前后滑动不受阻碍,而当第一凸起51不再与纵向槽45对准时,则又能限制联动部4的滑动,从而实现对联动部4的锁止。

如图9、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童锁构件5具有操作部52,所述基部1的后侧壁设有第一开口13,第一开口13例如沿横向延伸,所述操作部52穿过所述第一开口13突出于所述基部1的后侧壁外,通过拨动所述操作部52,能够使所述童锁构件5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操作部52优选设置成较小的尺寸,使得儿童难以拨动。

通过突出于基部1后侧壁外的操作部52,能够方便地驱使童锁构件5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运动,从而对操作开关构件进行锁止和解锁。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操作开关构件还包括补强部6,所述补强部6安装于所述基部1的底部,以用于支承所述联动部4和所述童锁构件5。

补强部6可对基部1的底侧进行封闭,同时支承联动部4和童锁构件5,并为联动部4和童锁构件5的滑动提供引导,例如,联动部4和童锁构件5的底面均支承于补强部6的上表面上,并沿补强部6的上表面滑动。

优选地,如图10所示,所述童锁构件5的底面上设有第二条形凸起53,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补强部6上设有横向槽61,所述第二条形凸起53装配于所述横向槽61中,以便引导所述童锁构件5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运动。

第二条形凸起53与横向槽的配合,可为童锁构件5自身的运动提供合适的滑动导向,同时还可限制童锁构件5在其他方向上的运动。

优选地,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条形凸起53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54,如图12所示,所述横向槽61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62,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4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2的凸伸方向相对,当所述童锁构件5分别位于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2的两侧。

第一限位凸起54和第二限位凸起62能够互相止挡,从而可防止童锁构件5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自由运动,而必须在合适的驱动力作用下方可完成,由此可避免误操作。

如图12所示,所述横向槽61的侧壁包括第二弹性梁结构63,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2位于所述第二弹性梁结构63上,当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4滑动地越过所述第二限位凸起62时,所述第二弹性梁结构63发生弹性变形。

第二弹性梁结构63为第二限位凸起62提供了弹性退让的能力,从而可允许第一限位凸起54顺利越过第二限位凸起62,而不会发生剧烈磨损。

如图11所示,所述补强部6包括第一卡扣结构64,从而所述补强部6可通过第一卡扣结构64安装于所述基部1的底部。

卡扣结构可以将补强部6可靠地安装至基部1,安装便捷,不易脱落。

如图7所示,所述基部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口14,所述拉手2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开口14与所述轴部3接合。

第二开口14可以为拉手2提供合适的滑动导向和限位,而通过设置第二开口14的尺寸与拉手2的尺寸的合理比例,可以使拉手2完全覆盖第二开口14,增加美观性。

如图3所示,所述拉手2包括第二卡扣结构25,从而,拉手2可借助于第二卡扣结构25安装于基部1上,其中所述第二卡扣结构25穿过所述第二开口14卡合所述第二开口14的内侧边缘。

通过卡扣结构进行安装,使得拉手2很容易装配到位,且装配后不易脱落。

如图4所示,所述轴部3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头部33,所述头部33的直径大于所述轴部3其余部位的直径,例如,头部33可以设置成凸缘状。

轴部3的头部33直径变大,可以防止轴部3从与操作开关构件配合而构成全半开装置的接受部中脱开,增强安全性和可靠性。

如图7所示,所述基部1的两侧还包括与其一体形成的第一安装部15和第二安装部16,所述第一安装部15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6的底部均设有安装孔17,以用于穿设相应的安装紧固件,例如螺钉等,从而可将基部进行固定。

通过第一安装部15和第二安装部16,可以方便地将操作开关构件安装到相应的结构件(例如勾企框,勾企框为窗扇关闭时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重叠的竖向框体)上。

如图2所示,所述操作开关构件还包括第一盖部7和第二盖部8,以用于分别覆盖所述第一安装部15和所述第二安装部16。第一盖部7和第二盖部8优选采用对称的结构。

第一盖部7与第二盖部8能够保护和隐藏相应的安装紧固件(例如螺钉等),防止淋雨锈蚀,同时可增强美观性。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安装部15和/或所述第二安装部16与所述基部1的结合处设有滑槽18,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盖部7和/或所述第二盖部8具有能够沿所述滑槽18滑动的竖条部71,竖条部71相对于滑槽18的滑动安装方向例如为从基部1的顶面朝向底面滑动。

通过竖条部71与滑槽18的滑动配合,可以方便地将相应的盖部安装到位,简化安装过程,提高安装效率。

第一盖部7和/或第二盖部8上还设有第三卡扣结构72,其用于在相应的盖部滑动安装到位后卡接对应的安装部的底面,从而将盖部牢固地安装到位。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全半开装置,其包括本实用新型前面所述的操作开关构件以及接受部;其中,所述接受部用于在所述操作开关构件的拉手2位于第二位置时接合所述轴部3的前端,例如头部33。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开关构件与接受部一起构成的全半开装置,能够防止轴部处于缩回状态时(即全半开装置处于全开状态时)外露,避免卡挂其它部件而造成损坏。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开关构件的其它优点,还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全半开装置具有安全性高、可防止误操作、避免儿童操作等优点。

如图16-18所示,所述接受部包括基座8和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基座8的臂部9。

基座8上例如设有安装孔81,以供相应的安装紧固件(例如螺钉)穿过,从而将接受部安装至相应的结构(例如勾企框)上。

所述臂部9具有供所述轴部3的前端插入的孔部91以及供所述轴部3滑动的长孔部92,其中,所述长孔部92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孔部91的宽度尺寸。

例如,当将该操作开关构件和接受部分别安装在推拉窗的第一勾企框和第二勾企框上时,在推拉窗完全关闭时,轴部3可以顺利地插入孔部91中,此后,如果需要打开推拉窗,则在第一勾企框相对于第二勾企框移动的过程中,轴部3将带动臂部9枢转,并同时滑入长孔部92中,直至滑到长孔92的端部,此时臂部9达到最大枢转程度,限制第一勾企框与第二勾企框之间的进一步相对运动。此即半开状态。要退出半开状态,则需要将推拉窗完全关闭,随后解开童锁机构的锁止,将轴部3拉回到缩回状态,第一勾企框便可以无阻碍地相对于第二勾企框运动,直至推拉窗完全打开为止。

容易想到的是,当开关操作部的轴部3设有直径变大的头部33时,所述长孔部92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头部33的直径,而所述孔部91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头部33的直径,使得轴部3滑动至长孔部92中以后,轴部3的头部33将不能从长孔部92中脱出,除非重新滑动到孔部91中。

由于孔部91的宽度尺寸大,所以能够方便轴部3的前端进入孔部,而由于长孔部92的宽度尺寸小,则可以防止轴部3的前端从中脱出,从而增强半开状态时的安全性。

所述臂部9还具有引导部93,所述引导部93相对于所述臂部9的主体倾斜,倾斜的方向为朝向背离所述操作开关构件的方向倾斜。

基座8和/或臂部9构造为薄壁构件,例如钣金件,其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

该倾斜设置的引导部93,可以防止轴部3在伸出的状态下直接撞击臂部的侧边而造成损坏。具体可参见图19,操作开关构件安装于第一勾企框100上,接受部安装于第二勾企框200上。在第一勾企框100朝向第二勾企框200运动的过程中,如果轴部3处于伸出状态,且恰巧童锁机构处于锁止位置时,使得轴部3无法运动到缩回状态,那么,在运动到A状态时,轴部3的前端靠近引导部93,由于引导部93倾斜设置,使得轴部3的前端可以碰到引导部93的表面上,而不是直接撞击臂部侧边缘,在进一步运动到B状态的过程中,轴部3的前端推压引导部93,使得臂部9发生弹性退让(例如因臂部9的局部弹性变形和/或基座8的局部弹性变形),直至到达C状态时,轴部3的前端进入臂部9的孔部91中,臂部9则回弹至正常位置,使操作开关构件与接受部接合在一起,直接进入半开状态。

可以想到的是,如果臂部9上不设置引导部93,则轴部3的侧壁将直接撞击臂部9的侧边缘,结果将导致操作开关构件与接受部二者中的至少之一损坏。

而在轴部3处于伸出状态,且童锁机构处于解锁位置时,倾斜设置的引导部93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地,当轴部3的前端接触到引导部93的表面时,进一步的运动将会使轴部3从伸出状态向缩回状态运动,从而当第一勾企框100相对于第二勾企框200的运动终止时,轴部3可以至少缩回至不与臂部9干涉的位置,从而保护操作开关构件与接受部均不会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推拉窗,如图20所示,其包括第一窗扇10以及第二窗扇20,其中,该推拉窗具有本实用新型前面所述的全半开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开关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窗扇的勾企框,即第一勾企框100上,所述接受部安装于所述第二窗扇的勾企框,即第二勾企框200上。

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全半开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推拉窗能以安全、可靠、便捷的方式实现全开或半开,并且能防止儿童误操作。

如图21所示,当处于半开状态时,也即,操作开关构件的轴部伸出而接合接受部的臂部时,第一窗扇10的最大开启缝隙30的宽度大约等于臂部9的长度,具体地,大约等于长孔部的端部到臂部转轴的距离,从而确保安全性。

容易想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推拉窗换成推拉门时,本实用新型的全半开装置同样适用。因此,具有该全半开装置的推拉门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