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6343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切丁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用厨房电气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家里制作各种美食时都会用到丁状食物,如红萝卜丁,洋葱丁,黄瓜丁等等,怎样才能得到所需的丁状食物。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搅切机,食物在搅切过程中不会分离,沉在下面的食物被搅成泥,浮在上面的食物又出现片状,无法得到所需的丁状食物,因此一种能够将食物切丁的家电是目前所急需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将食物切丁的电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切丁机,包括组合安装的主机与杯体,所述杯体中安装有切丁组件,切丁组件包括置物盒、旋转刀架,所述置物盒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杯体内,置物盒与杯体底部形成有容纳空间,且置物盒上设有过滤孔;其中,所述旋转刀架上的刀具设置于所述置物盒中,且旋转刀架与主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以控制所述刀具于所述置物盒内旋转。

如前所述的切丁机,所述杯体中设有一中空套筒,所述主机的输出轴穿设于所述套筒中;所述置物盒底部设有与套筒对应匹配的中空衔接筒,所述旋转刀架下端的连接轴从所述衔接筒穿入并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刀具设置于所述旋转刀架的上端。

如前所述的切丁机,所述旋转刀架的连接轴与所述输出轴用可拆卸的方式套接。

如前所述的切丁机,所述杯体上部设有与所述置物盒匹配的上盖,所述上盖设有入料口。

如前所述的切丁机,所述杯体外侧设有手柄部。

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切丁机组装结构简单、便于清理,将待处理的食物放入置物盒中,启动主机使刀具旋转对食物进行切割,被切成一定大小的食物会从滤孔穿出落入容纳空间内,至此完成切丁操作,相比于搅切机,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完成对食物的切丁处理。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刀架与置物盒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刀架与置物盒安装底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刀架与主机输出轴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识说明如下:

1、主机;100、输出轴;2、杯体;20、手柄部;21、上盖;210、入料口;22、容纳空间;3、置物盒;30、滤孔;31、衔接筒;4、旋转刀架;400、连接轴;5、刀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的切丁机,包括组合安装的主机1与杯体2,所述杯体2中安装有切丁组件,切丁组件包括置物盒3、旋转刀架4,所述置物盒3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杯体2内,置物盒3与杯体2底部形成有容纳空间22,且置物盒3上设有过滤孔30;其中,所述旋转刀架4上的刀具5设置于所述置物盒3中,且旋转刀架4与主机1的输出轴100传动连接以控制所述刀具5于所述置物盒3旋转。为防止食物在切丁过程中从置物盒3中甩出,在杯体2上部设置与其匹配的上盖21,上盖21设有入料口210,待处理的食物从入料口210添加至置物盒3中。

将食物放入置物盒3之前一般会预先切成大块以便处理,启动主机1之后,主机1输出轴100将驱动电机的旋转运动传递至旋转刀架4,旋转刀架4上的刀具5在置物盒3中转动从而实现对食物的切割,当食物被切割刀一定大小时,会从置物盒3的滤孔30落入杯体2的容纳空间22中,从而可以得到丁状食物,不会因为过渡切割或者是搅拌将食物处理成碎泥状。如附图中所示,置物盒3是套入在杯体2内,从而可以轻便的实现拆卸操作,便于更换不同尺寸型号的置物盒3,例如置物盒3上滤孔30的大小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大小的丁状食物,便于厨师对食物进行细化分类处理;又如更换不同高度尺寸的置物盒3,使得置物盒3容量大小不同,可以同时处理不同量的食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杯体2中设有一中空套筒,主机1的输出轴100穿设于所述套筒中;所述置物盒3底部设有与套筒对应匹配的中空衔接筒31,所述旋转刀架4下端的连接轴400从所述衔接筒31穿入并与所述输出轴100传动连接,所述刀具5设置于所述旋转刀架4的上端。通过输出轴100与连接轴400的直接对接,并且两者是隐藏连接与套筒中,实现简单,结构布局合理,有效减小结构占用空间。

旋转刀架4的连接轴400与输出轴100用可拆卸的方式套接。旋转刀架4可以拆取以便进行更换、维护等,例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更换成具有不同刀具数量的或者是刀具之间间隔距离不同的,实现更加良好的食物切丁操作。通常为了便于拿取机器或者是切丁后的食材,会在杯体2外侧设置相应的手柄部2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