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6994发布日期:2018-09-15 01:2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把手装置,伴随滑动操作,该车辆把手装置将操作把手连接到基座,该基座预先固定于门上。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把手装置中,抵接部和辅助止动部从操作把手的远端突出。在基座中,设置有引导壁部和可弹性变形的悬臂深侧壁部。

在操作把手滑动的情况下,抵接部抵接引导壁部以按压操作把手的前端。由于按压的关系,深长侧壁部弹性变形,使得抵接部的移动路径打开。在抵接部的引导壁部通过之后,深长侧壁部弹性恢复,使得抵接部锁定于引导壁部。之后,操作把手向旋转远端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8-013961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把手装置中,在用于安装操作把手的滑动操作期间,操作把手的抵接部被压入引导壁部中,从而与通向引导壁部侧的安装路径分离。其结果是,在基座上需要设定仅在操作把手安装时使用的操作把手的移动空间,布局的自由度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装置中,操作把手可以连结到把手基座而不需要用于安装操作把手的多余移动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车门把手装置包括:操作把手2,其从门前表面侧连结到把手基座1,以能够围绕旋转中心旋转;把手基座固定到车辆的门板后表面;止动突起3设置在操作把手2和把手基座1中的任一个中,被接合部4设置在操作把手2和把手基座1的另一个中,伴随着操作把手2向旋转中心侧的滑动,操作把手和把手基座之一与二者中的另一个弹性接合,以限制操作把手2向旋转远端侧的移动,铰链突部5形成为在旋转中心侧从操作把手2的端部突出,把手基座1设置有铰链限制部8,其包括:限制铰链突部5在门板方向上移动的顶壁6,以及铰链突部5的抵接壁7,铰链突部5以内部接触的方式抵接于铰链限制部8,并且在抵接状态下具有与操作把手2的旋转中心相符的内部中心。

门把手装置包括:预先固定在门板背面的把手基座1;以及从门板的前表面侧连结到把手基座1的操作把手2。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操作把手2的连接操作:将操作把手2的一端通过形成在门板上的开口插入门内;并且在对把手基座1的连结操作期间将操作把手2滑动到旋转中心侧(在本说明书中,将门把手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作为基准,将旋转中心方向(在图1(a)和1(b)中,左边)设定为“前侧”,车辆高度方向(在图1(a)中,竖向)设定为“上侧和下侧”,车辆宽度方向(在图1(b)中,竖向)设为“车外侧”,“车内侧”)。

随着滑动操作,形成在操作把手2和把手基座1之一中的止动突起3与形成在操作把手2和把手基座1中另一个的被接合部4弹性接合。在该接合状态下,操作把手2向旋转远端侧(即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由于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之间在旋转中心侧的接合,使得向后移动受到限制,所以不需要在后端部设置止动件。因此,在操作操作把手2的情况下,可以可靠地防止由于止动构件滑动引发异响。

另外,伴随着操作把手2向前移动,通过在接合和分离方向上移动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中的一个以与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中的另一个弹性接合,来执行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之间的接合。在该接合操作中,不需要使操作把手2向特殊方向移动。结果,与上述相关技术的示例不同,不需要在把手基座1上设置用于接合的操作把手2的移动空间,以及避免布局自由度减小。

此外,从操作把手2突出的铰链突部5与把手基座1的铰链限制部8直接接触配合,使得铰链限制部8的内部中心与把手基座1的旋转中心相符,在此情况下,当操作把手2被操作以打开门时,如图7(a)所示,在门外方向(车外侧)上的拉力通过铰链突部5和铰链限制部8的顶壁6施加至旋转中心。因此,可以减小止动突起3上的荷载。

另外,如图7(b)所示,在操作把手2旋转了适当的角度(θ)的状态下,向操作把手2的后方施加拉力(T)时,由铰链限制部8的顶壁6限制向车辆外侧的移动。因此,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的壁表面上仅施加有水平力分量(Th)。该水平力分量(Th)小于拉力(T)。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减小了止动突起3上的荷载。

通过采用不同的结构,可以实现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随着操作把手2的向前移动而彼此接合的构造。例如,在图8(a)所示的结构中,在支点12的周围能够弹性变形的悬臂状的弹性翼片10上设置具有开口的被接合部4,以及止动突起3从操作把手2突出。在该构造中,弹性翼片10随着操作把手2的滑动运动而弹性变形,然后由于弹性翼片10的弹性恢复力而弹性地与被接合部4接合。或者,在图8(b)所示的构造中,止动突起3可以设置在弹性翼片10侧。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作为形成在弹性翼片10中的移动元件的被接合部4(图8(a))或止动突起3(图8(b)),与其中另一个的接收元件相接合。但是,移动元件可以布置在操作把手2侧。例如,可以在操作把手2上设置弹性翼片10,以及,在弹性翼片10中设置止动突起3(参照图9(a))或被接合部4(参照图9(b))。此外,如图9(c)和图9(d)所示,止动突起3可以形成为通过弹簧13沿突出方向偏置而前进和后退的销状件。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把手2向门外移动期间,在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之间,可以设置使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之间保持非接触状态的间隙。

根据此结构,对操作把手2施加用于打开门的操作力,并且将对门外部的移动力施加到操作把手2的旋转中心部,在此情况下,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之间的间隙吸收向车外侧的移动。结果,当操作把手2被操作以打开门时,全部荷载被施加到把手基座1的铰链限制部8的顶壁6上。因此,在操作期间产生的荷载不会施加到止动突起3上。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装置中,被接合部4可以形成为具有开口。通过将被接合部4形成具有开口,能够简化结构,能够完全避免止动突起3从被接合部4意外脱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止动突起3可以设置在操作把手2的旋转中心位置处。

如图7(a)所示,止动突起3可以设置在离开操作把手2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处,以及被接合部4可以形成为以操作把手2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弧形。然而,在将止动突起3配置在操作把手2的旋转中心位置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止动突起3的移动路径,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中的一个作为沿接合和分离方向移动的移动元件,在操作把手2向旋转中心侧滑动时,与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中作为接收元件的另一方相接合,在此状态下,伴随着操作把手2向旋转远端侧滑动,在移动元件与接收元件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中,移动元件在接合与分离方向的线大致垂直于接收元件上操作把手2的操作线。

操作把手2向前方滑动时,通过被接合部4和止动突起3中的一个(移动元件)在接合与分离方向上移动以与被接合部4和止动突起3中的另一个(接收元件)接合,进行被接合部4与止动突起3之间的接合。在接合状态将操作把手2向旋转远端侧拉动的情况下,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彼此抵接,从而限制操作把手2的移动。

在此状态下,在抵接点处,移动元件的接合和分离方向的线大致垂直于旋转远端侧的操作把手2的操作力的操作线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当向后拉操作把手2时,在接合和分离方向上的分力不施加到移动元件。因此,即使在用户向后使劲拉操作把手2的情况下,移动元件和接收元件之间,即在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分4之间的接合状态也不会被释放,因而改善了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止动突起3可以从操作把手2突出,沿着操作把手2的滑动操作方向布置的悬臂弹性翼片10可以形成在把手基座1中,在操作把手2向旋转中心侧滑动操作时,在操作远端方向上,弹性翼片10可以包括固定端,弹性翼片10可以在自由端包括止动抵接片9,在操作把手2向旋转中心侧滑动期间,通过止动突起3与止动抵接片9压接,弹性翼片10可以弹性变形以允许止动突起3通过,以及,被接合部4形成于弹性翼片10上,并且在止动突起3通过之后,由于弹性翼片10的弹性恢复操作,被接合部4与止动突起3弹性地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在车门把手装置被构造为,接合解除部11从止动抵接片9延伸,用以操作弹性翼片10以释放被接合部4的接合,在此情况下,操作把手2可以容易地从把手基座1上移除。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操作把手在安装期间不在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在安装操作把手期间,不需要设置多余的移动空间,并且可以有效地使用把手基座的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门把手装置的主视图。图1(b)是沿着图1(a)的线1B-1B截取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操作把手的俯视图。

图3(a)是示出把手基部的前端部的俯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线3B-3B的剖视图。

图4(a)是示出操作把手的连结操作的主视图。图4(b)是从图4(a)的箭头4B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图。

图5(a)至图5(d)是沿图4(b)的线5A-5A截取的剖视图,其示出操作把手的连结操作。图5(a)是与图4(a)对应的图。图5(b)是示出止动突起与止动抵接片相抵接状态的图。图5(c)是示出弹性翼片因止动突起而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图。图5(d)是示出被接合部与止动突起相接合的状态的图。

图6(a)至图6(e)是示出操作把手与把手基座连结状态的图。图6(a)是沿图5(d)的线6A-6A截取的剖视图。图6(b)对应于图6(a),是示出操作把手旋转状态的图。图6(c)是从图5(d)的箭头6C所示方向看到的图。图6(d)对应于图6(c),是示出操作把手旋转状态的图。图6(e)是从图6(c)的箭头6E所示方向看到的图。

图7(a)是示出操作把手位于初始旋转位置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操作把手以预定角度旋转状态的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止动突起与被接合部关系的图。

图9(a)至图9(d)是示出止动突起与被接合部另一示例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a)和图1(b)所示,通过将操作把手2连结到把手基座1而形成门把手装置。为了防止暴露在车辆外侧,把手基座1被固定到门板的背面(未图示),并且在将把手基座1安装于车辆之后,从车辆外侧将操作把手2连结至把手基座1。

为了阻塞形成在下文中说明的把手基座1上的后部开口14b,通过螺栓16将盖件15固定至把手基座1。

致动杆17与把手基座1的后端部连结,以能够绕旋转轴线(C17)旋转。相应地,把手基座1通过线缆装置18等将致动杆17的旋转传递到门锁装置19以操作门锁装置19,门锁装置19保持门的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操作把手2在前端包括铰链突部5,在后端包括致动脚20。在连结状态下,操作把手2以铰链突部5的中心为旋转中心旋转。如图1(b)所示,在操作把手2与把手基座1连结的状态下,从致动脚20的自由端向前方突出的锁定阶部20a被锁定于锁定杆17a,锁定杆17a从致动杆17突出,以及致动杆17随着操作把手2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4(a)和4(b)所示,将操作把手2安装于把手基座1,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通过设置在把手基座1中的前后开口14a和14b以及门板的前后开口(未示出),将操作把手2的铰链突部5和致动脚20插入门中;并使操作把手2的整个部分沿图4(a)和图4(b)所示的箭头方向向前滑动。

在如图4(b)所示设置操作把手2,在该状态下,锁定阶部20a的车辆外表面位于锁定杆17a的内表面的车辆外侧(处理间隙δ),并且锁定杆17a由于操作把手2的向前滑动操作而克服扭转弹簧21的偏置力暂时旋转,以允许锁定阶部20a通过,然后与锁定阶部20a达成压力接触。在这种状态下,锁定阶部20a被压向内侧,从而防止晃动。此外,锁定阶部20a由于操作把手2的旋转而向外移动,使得致动杆17旋转。

另外,操作把手2的铰链突部5的前端面由弧形表面形成,并且柱形止动突起3在弧形表面的中心位置从铰链突部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此外,在把手基座1的前端部形成有包括前端(作为固定端)的悬臂状弹性翼片10。

如图3(b),图5(a)至图5(d)所示,在操作把手2的铰链突部5的竖向上,大致等间隔地平行配置两个弹性翼片10,通过使弹性翼片10的各个自由端在背向方向上弯折而形成止动抵接片9。

另外,如图3(a)所示,在各弹性翼片10上设置有被接合部4。被接合部4是开口,该开口在一个角部所具有的弯曲部具有与操作把手2的止动突起3相同的直径,并且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之间的间隔以及前侧边缘和后侧边缘之间的间隔大于止动突起3的直径。

对应地,在该示例中,在如图5(a)所示的设定操作把手2的状态下,弹性翼片10的止动抵接片9位于操作把手2的止动突起3的移动路径上。如图5(b)所示,在操作把手2从上述状态向前方滑动的情况下,止动突起3与止动抵接片9抵接。

接下来,在操作把手2进一步滑动的情况下,如图5(c)所示,籍由相应的止动突起3使相对的弹性翼片10弹性变形而后退,以允许止动突起3通过。接下来,在止动突起3位于对应被接合部4的位置时,相对的弹性翼片10弹性恢复,使得作为移动元件的被接合部4弹性地与作为接收元件的止动突起3相接合,如图5(d)所示。

在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相适配的状态下,止动突起3或者说操作把手2,其向后方的移动受到被接合部4的周壁的限制。在该状态下,如图1(b)所示,在操作把手2的致动脚20的后端面与盖件15之间确保适当的间隙。因此,在操作把手2旋转状态下,可以可靠地避免与盖件15之间发生滑动。

另外,在止动突起3适配至被接合部4的状态下,向后方拉动操作把手2时,在图5(d)的箭头F所示方向上对弹性翼片10施加力。另一方面,该力垂直于图5(d)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在该方向上,从各固定端向后延伸的悬臂式弹性翼片10与止动突起3之间的接合被释放。因此,即使在向操作把手2施加箭头F所示的拉力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弹性翼片10施加箭头R所示方向上的力的分量,以及,在操作把手2的操作期间,不会不小心地释放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之间的接合。

另外,在该示例中,如图5(d)所示,在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彼此接合的部分构造为与箭头F相垂直的情况下,即使在箭头F所示的方向上施力于操作把手2,也不会产生箭头R所示方向上的力的分量。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彼此接合的部分可以任意地构造成彼此线接触或表面接触。

此外,作为悬臂弹性翼片10的固定端的支点12,以及,止动突起3和被接合部4彼此接合的部分,二者可以构造成在向后拉动操作把手2产生的力的方向(箭头F)的同一直线上,从而不产生该力的分量(箭头R),在箭头R方向上的力的作用会释放弹性翼片10和止动突起3之间的接合。

另外,在如图6(a)至图6(e)所示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相适配的状态下,铰链突部5与形成在把手基座1上的铰链限制部8抵接。铰链限制部8包括顶壁6和抵接壁7。在铰链突部5的弧形表面抵接抵接壁7的状态下,操作把手2的整个部分向内侧的运动受到门板的限制。同时,弧形表面以内部接触的方式与顶壁6直接接触,以及,铰链突部5的内部中心在操作把手2旋转期间提供旋转中心。

另外,在本示例中,铰链限制部8的抵接壁7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悬臂状,并在操作把手2与把手基座1连结的状态下与铰链突部5的前端压力接触。由此,通过抵接壁7对操作把手2施加偏置力,并因此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彼此压力接触,防止操作把手2晃动。

另外,在操作操作把手2用来开门的情况下,操作把手2的操作力(P)用作按压铰链突部5的铰链限制部分8的力,其施加于顶壁6,如图6(a)和6(b)所示。另一方面,在铰链限制部8的顶壁6中,上下边缘与把手基座1的前端部的上下壁面连结,并且前端边缘与把手基座1的前端壁面连结。因此,顶壁6具有高刚性和强度。另外,由于设定了止动突起3与被接合部4的内周壁面之间的间隙d,操作力(P)不会施加在止动突起3上。因此,能够改善操作把手2操作时的强度。

另外,如图6(e)所示,在门板固定于把手装置的状态下,接合解除部11从门板背面露出。因此,通过以箭头所示的方向操作接合解除部11,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把手2从把手基座1上取下。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e)所示,将露出开口22(弹性翼片10从此向车辆外侧露出)设置在把手基座1中,并且在露出开口22中设置悬伸侧边22a,在此的情况下,通过将手指直接插入悬伸侧边和接合解除部11之间的间隙内,可以简单地移除操作把手2。

虽然已经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5年12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5-249636),其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列表]

1:把手基座

2:操作把手

3:止动突起

4:被接合部

5:铰链突部

6:顶壁

7:抵接壁

8:铰链限制部

9:止动抵接片

10:弹性翼片

11:接合解除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