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95929发布日期:2019-05-31 20:46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灯光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本发明还涉及该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汽车车门,其上的外把手在目前多为仅具有基本的开关门功能,当然,出于提升外观品质的考虑,有的车门外把手也会采用喷漆或增加电镀装饰亮条,而还有一些车门外把手还会在其内部设置peps感应模块,以可通过智能钥匙实现对车门的遥控解锁、闭锁功能。不过,现有的车门外把手在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着在黑暗环境中不易识别把手位置,造成开关门不便的问题,并且现有的车门外把手因功能简单,也难以对汽车整体的科技感及实用性带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能够提升车门外把手使用的实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包括装设于车门上的外把手本体,还包括:

列队布置于所述外把手本体上的多个提示灯单元;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点亮所述提示灯单元的使能信号;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号接收模块所接收的使能信号,而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循环多轮点亮;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各所述提示灯单元的每轮点亮中,控制点亮的各所述提示灯单元具有不同的颜色。

进一步的,所述使能信号包括所述车门的开启信号,且于每轮点亮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沿由中间至两侧的方向逐个点亮。

进一步的,所述使能信号包括所述车门的关闭信号,且于每轮点亮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沿两侧至中间的方向逐个点亮。

进一步的,所述车门被构造成可由智能钥匙遥控控制,所述使能信号包括所述智能钥匙的寻车信号,且于每轮点亮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由一侧开始逐个点亮。

进一步的,所述使能信号包括所述智能钥匙的接近信号,且于每轮点亮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全部点亮。

进一步的,所述提示灯单元为led光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的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通过在车门外把手上设置多个提示灯单元,以及可根据使能信号而使得提示灯单元点亮及变色,从而能够清楚的示出装设提示灯单元的车门外把手的位置,而提升车门外把手使用的实用性。同时,本发明的车门外把手利用提示灯单元的循环多轮点亮与每轮点亮中的颜色不同,也能够提升车门外把手使用时的科技感及关注度,而可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用于对设置在车门上的外把手本体处的、多个列队布置的提示灯单元进行点亮控制,且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接收点亮所述提示灯单元的使能信号;

s2、根据所接收的使能信号,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循环多轮点亮;

s3、在各所述提示灯单元的每轮点亮中,控制点亮的各所述提示灯单元具有不同的颜色。

进一步的,所述使能信号包括所述车门的开启信号与关闭信号;且为所述车门的开启信号时,于每轮点亮中,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沿由中间至两侧的方向逐个点亮;为所述车门的关闭信号时,于每轮点亮中,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沿两侧至中间的方向逐个点亮。

进一步的,所述车门被构造成可由智能钥匙遥控控制,所述使能信号包括所述智能钥匙的寻车信号,且于每轮点亮中,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由一侧开始逐个点亮。

进一步的,所述使能信号包括所述智能钥匙的接近信号,且于每轮点亮中,控制各所述提示灯单元同步点亮。

本发明的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的控制方法能够清楚的示出装设提示灯单元的车门外把手的位置,而提升车门外把手使用的实用性,且其利用提示灯单元的循环多轮点亮与每轮点亮中的颜色不同,也能够提升车门外把手使用时的科技感及关注度,而可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的结构构成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使能信号为车门开启信号时提示灯单元的点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使能信号为车门关闭信号时提示灯单元的点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使能信号为智能钥匙的找寻信号时提示灯单元的点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使能信号为智能钥匙的接近信号时提示灯单元的点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门外把手,2-提示灯单元,3-信号接收模块,4-第一控制模块,5-第二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流动发光及逐次变色的车门外把手,结合于图1中所示,该车门外把手整体上包括安装于图中未示出的车门上的外把手外把手本体1,还包括列队布置于该外把手本体1上的多个提示灯单元2,用于接收点亮提示灯单元2的使能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块3,以及用于根据信号接收模块3所接收的使能信号,而控制各提示灯单元2循环多轮点亮的第一控制模块4,和用于在各提示灯单元2的每轮点亮中,控制点亮的各提示灯单元2具有不同的颜色的第二控制模块5。

其中,本实施例中具体来说,布置在外把手本体1上的各提示灯单元2优选的可为led光源,各led光源装设于固定在外把手本体1上的pcb板上即可,同时,上述的信号接收模块3以及第一控制模块4和第二控制模块5也可集成于该pcb板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块4和第二控制模块5选用现有的led驱动电路便可,以可实现对led光源的亮灭控制和颜色控制。此外,为有利于led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向外的照射,以及出于保障设置提示灯单元2后的外把手本体1的整体外观性,本实施例中在led光源上可布置导光板,并在导光板的外侧罩设一外壳。

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在设置导光板及外壳时,可使得导光板为带雾度的pc板制成,而外壳则可为覆设有epd涂层的pmma板制成,由此不仅可在led光源被点亮时可由外部清晰的看到,且在各led光源未被点亮时,也能够使得处于外壳内的各部件不被看到,从而经由以上的设置可进一步保证在设置led光源后的外把手本体1的整体外观品质。

本实施例中出于对led光源进行保护的角度考虑,各led光源在设置时可为布置在外把手本体1内的一封闭空间中,该封闭空间例如可由外壳与外把手本体1上的pcb板安装基础围构形成。不过,为了保证在工作过程中对led光源的散热性,本实施例中也应注意在外把手本体1上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处设置供热量散失的通道,此时可在设计的散热通道处布设透气薄膜,以在确保散热效果的同时,也可避免粉尘等的进入。

本实施例中对于信号接收模块3而言,其所接收的使能信号主要包括有车门的开启信号及关闭信号,此外,本实施例的外把手本体1也可设置为能够由一智能钥匙进行遥控控制,而此时信号接收模块3所接收的使能信号还进一步的包括有该智能钥匙对外把手本体1的找寻信号,以及该智能钥匙向外把手本体1处的接近信号。在车门为开启或关闭时,以及在智能钥匙对外把手本体1进行寻找或是向外把手本体1靠近时,利用所形成的不同的使能信号,可使得前述的两个控制模块控制各提示灯单元1以不同的点亮模式及颜色被点亮,从而由此可实现对外把手本体1,甚至是外把手本体1所具有的不同状态的识别。

详细来说,如图2至图5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车门外把手在使用时,若信号接收模块3所接收的信号为车门开启信号,此时如图2中所示的,在各提示灯单元2的每轮点亮中,第一控制模块4控制各提示灯单元2沿由中间至两侧的方向逐个点亮,以此可表示车门处于开启过程。当位于两侧最外端的提示灯单元2被点亮,即表示各提示灯单元2完成一轮的点亮过程,具体循环的点亮轮数可视实际需要进行设定,而在每次点亮时,各提示灯单元2的颜色则由第二控制模块5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便可。例如,在车门开启时,提示灯单元2可为循环点亮三轮,且每轮中各提示灯单元2的颜色为从蓝到绿,再到红。

在信号接收模块3所接收的信号为车门关闭信号时,此时如3中所示的,在各提示灯单元2的每轮点亮中,第一控制模块4控制各提示灯单元2沿由两侧至中间的方向逐个点亮,以此可表示车门处于关闭过程。当位于中间最内侧的两个提示灯单元2被点亮,即表示各提示灯单元2完成一轮的点亮过程,具体循环的点亮轮数也可视实际需要进行设定,而在每次点亮时,各提示灯单元2的颜色也由第二控制模块5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便可。

在信号接收模块3所接收的信号为智能钥匙对外把手本体1的找寻信号时,此时如图4中所示的,在各提示灯单元2的每轮点亮中,第一控制模块4控制各提示灯单元2由一侧开始逐个点亮,以此可示意出外把手本体1,而有利于判断车辆的大致位置。当位于另一侧的提示灯单元2被点亮,即表示各提示灯单元2完成一轮的点亮过程,具体循环的点亮轮数亦可视实际需要进行设定,而在每次点亮时,各提示灯单元2的颜色也由第二控制模块5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便可。

在信号接收模块3所接收的信号为智能钥匙的接近信号时,此时如图5中所示的,在各提示灯单元2的每轮点亮中,第一控制模块4控制各提示灯单元2同步点亮,以此可使得各提示灯单元2表现为呼吸灯的状态,而示意出外把手本体1所处的位置。各提示灯单元2由被点亮到熄灭,表示各提示灯单元2完成一轮的点亮过程,具体循环的点亮轮数可设定为智能钥匙距外把手本体1的距离在一额定阈值范围内时停止循环,而在每次点亮时,各提示灯单元2的颜色仍由第二控制模块5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