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紧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26961阅读:来源:国知局
本体12上。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经由第一臂销46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本体12上,第一臂销46在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纵向方向上插入到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大致中心部。
[0034]进一步,在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布置在基部22侧(在箭头B的方向上)的端部上,分别包括分叉的叉形的轭部48。在第一夹紧臂14的轭部48的角部上,稍后描述的联接臂104经由第二臂销50被枢轴地支撑以旋转。
[0035]另一方面,如图7和8所示,在第二夹紧臂16的轭部48上,形成有一对第一定位孔52,以及通孔54,该通孔54布置在第一定位孔52之间。第一定位孔52和通孔54布置在一条线上并且相隔预定距离。第一定位孔52和通孔54在轭部48的厚度-宽度方向上穿透轭部48。
[0036]板状的联接板56的一端插入到第二夹紧臂16的轭部48中,并且通过定位销36插入形成在一端的一对第二定位孔58,同时插入第二夹紧臂16的第一定位孔52中,联接板56相对于第二夹紧臂16的一端被定位。另外,联接板56通过固定螺栓62相对于第二夹紧臂16被固定,固定螺栓62插入第二夹紧臂16中的通孔54,并且与联接板56的螺纹孔60螺合(参见图8)。
[0037]因此,联接板56的另一端侧相对于第二夹紧臂16的端部被固定,从而朝向第一夹紧臂14侧突出。
[0038]另一方面,在联接板56的另一端侧上,形成凸轮凹槽64,稍后描述的辊102插入到凸轮凹槽64中。凸轮凹槽64包括第一凹槽部分(限制凹槽部分)66和第二凹槽部分(旋转凹槽部分)68,第一凹槽部分(限制凹槽部分)66在竖直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凹槽部分(旋转凹槽部分)68连结到第一凹槽部分66的上端,并且相对于上端朝向联接板56的一端侧以预定角度倾斜。第一和第二凹槽部分66、68形成有大致与稍后描述的辊102的直径相等或者比稍后描述的辊102的直径稍微大一些的宽度尺寸。
[0039]进一步,如图9所示,第一凹槽部分66被布置成:当第二夹紧臂16处于夹紧状态时,在联接板56的一端侧的内壁表面放置成大致与配置在本体12上的第二引导体34的侧表面对齐。
[0040]另一方面,在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另一端上,形成夹持部70用于夹紧工件W。具有矩形截面并且彼此面对的夹持部70的夹持表面72形成为竖直表面,其与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纵向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0041]进一步,第一臂销46是轴状,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位置,第一臂销46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纵向方向垂直地插入。另外,第一臂销46的端部被支撑在板体24上。因此,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经由第一臂销46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本体12上,该第一臂销46插入第一和第二夹紧臂14、16的大致中心部。
[0042]此外,在第二夹紧臂16的夹持部70的下方,形成定位构件44,定位构件44垂直于第二夹紧臂16的纵向方向突出。当从上方看时,定位构件44具有三角形形状的横截面,在远离第二夹紧臂16的方向上变尖(参见图2)。另外,在第二夹紧臂16的夹持部70接近工件W以夹持工件W的夹紧状态下,定位构件44和顶部40的卡槽42彼此接合。
[0043]驱动单元18包括:有底的管状缸管74,该有底的管状缸管74配置在本体12的大致中心部中;活塞(可位移体)76,该活塞(可位移体)76配置成用于在缸管74的内部位移;活塞杆(可位移体)78,该活塞杆(可位移体)78连接到活塞76 ;和杆盖80,杆盖80配置在缸管74的开口中并且在允许活塞杆78穿过杆盖位移的同时支撑活塞杆78。
[0044]第一和第二端口 82、84形成在缸管74的侧表面,第一和第二端口 82、84垂直于缸管74的轴线方向(在箭头A和B的方向上)贯穿缸管74。缸管74的内部通过第一和第二端口 82、84与外部连通。第一端口 82配置在缸管74在底侧的一端侧(在箭头A的方向上),然而第二端口 84配置在缸管74在杆盖80侧的另一端侧(在箭头B的方向上)。
[0045]另外,连接到未图示的压力流体供应源的管分别通过管接头86连接到第一和第二端口 82、84。在未图示的切换装置的切换动作下,压力流体被选择性地供应至第一端口82和第二端口 84中的一个。缸管74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被固定到板体24。更具体地,驱动单元18包含流体压力缸,流体压力缸能够使活塞76和活塞杆78在压力流体的供应下沿着轴线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位移。
[0046]活塞76形成为例如盘状,并且具有安装在形成其外周表面中的环形凹槽中的活塞衬垫88。活塞衬垫88设置成与缸管74的内壁表面滑动接触,从而防止活塞76和缸管74之间的压力流体的渗漏。进一步,在活塞76的面对缸管74的一端侧的端表面上,环形阻尼90配置成从端表面突出。因此,如图1所示,当活塞76朝向一端侧(在箭头A的方向上)位移时,由诸如橡胶等等的弹性材料形成的阻尼90抵接缸管74,从而缓冲振动。
[0047]活塞杆78的一端插入活塞76的中心部并且通过与活塞76整体地变形而连接。活塞杆78的另一端穿过杆盖80突出到缸管74的外部。直径先减小再向外扩大的连接部92形成在活塞杆78的另一端上。组成驱动力传输机构20的一部分的块94连接到连接部92。
[0048]杆盖80在插入到缸管74的内侧后由闭锁环闭锁,该闭锁环由缸管74的内周表面接合。同时,安装在杆盖80的内圆周表面上的杆衬垫与活塞杆78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从而防止杆盖80和活塞杆78之间的压力流体的渗漏。
[0049]在基部22上,块形止动部96配置在活塞杆78的下方位置(箭头B的方向),从而当活塞76和活塞杆78在驱动单元18的驱动作用下下降时,连接到活塞杆78的块94抵接止动部96并且限制块94的进一步位移。止动部96的面对驱动单元18的上表面形成有平坦矩形形状横截面,并且止动部96通过螺栓相对于基部22被固定。
[0050]如图1和4所示,驱动力传输机构20包括:±夬94,该块94连接到活塞杆78的另一端;联接销98,该联接销98插入块94的一端;辊102,该辊102经由辊销100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块94的另一端上;和联接臂104,该联接臂104被支撑用于在联接销98和第一夹紧臂14的第二臂销50之间旋转。
[0051]块94在垂直于活塞杆78的轴线方向(箭头A和B的方向)的方向(箭头C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中心部形成有凹槽106 (参见图4),活塞杆78的连接部92插入到凹槽106中。另外,通过将连接部92插入到块94的凹槽106中,块94以相对于活塞杆78的轴线方向垂直的状态被连接,并且可以与活塞杆78整体地位移。
[0052]进一步,块94在纵向方向(箭头C的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并且块94的两端与活塞杆78的轴线的距离大致相等。在块94在第一夹紧臂14侧的一端上,联接臂104的另一端经由联接销98被可旋转地支撑,联接销98插入第一保持部108的一对通孔108a,第一保持部108形成为分叉的叉形形状。
[0053]此外,在块94的一端侧,引导部110相对于第一保持部108的末端形成为阶梯形式。引导部I1形成为与配置在本体12上的第一引导体32的侧表面抵接。
[0054]另一方面,如图1、4和8所示,在块94在第二夹紧臂16侧的另一端侧,辊102布置在第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