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960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强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板。
背景技术
常见的是玻璃钢复合板是将多片单层平面结构的机织物叠合后再由树脂复合,这样就制成了实心结构的板材。但该种板材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的重量较大,冲击强度不理想。中国专利号为97214499.4的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高强复合板,它含金属骨架和玻璃纤维布,还含有将金属骨架与玻璃纤维布固化在一起的凝固树脂层,在加厚结构中,还含有与树脂固化在一起的填充层。该高强复合板虽然在强度上有一定的提高,但重量更重,影响到某些性能指标。虽然目前有以蜂窝状芯板或泡沫芯板两表面复合于玻璃钢层的夹层结构玻璃钢复合板,但其容易剥离,且冲击强度上不理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航天、建筑、交通等各种行业中都需要能减轻重量、以提高有效载荷、性能更好的材料。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质轻而坚固的增强复合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立体状织物芯,立体状织物芯具有2~6个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经线与纬线编织而成的织物面层,织物面层之间由连接经线间隔在上下对应的位置之间呈“8”字形站立连接,织物面层和连接经线的外部均包覆有树脂层。
上述织物面层之间的距离为3~50mm。
上述立体状织物芯的经线与纬线为玻璃纤维、碳纤维或玄武岩纤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1、本实用新型由玻璃纤维、碳纤维或玄武岩纤维织成的网络型结构的立体状织物芯经树脂复合后而成,当上述纤维吸收树脂后,纤维的张力加强,纤维成挺直状态,织物芯自然撑开,固化后形成轻型坚固且具有一定厚度的增强复合板。由于本实用新型是网络型结构的织物芯,所以其密度很低,本增强复合板经样品检测,密度仅为0.2~0.3g/cm3,冲击强度大于80KJ/m2,相比现有技术,本增强复合板性能上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本增强复合板由于是一体结构,所以不容易剥离,具有较好的层间剥离强度;此外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候性,在隔热性能、电性能、声学性能等具有很强的设计性。
2、本实用新型的加工方便,立体状织物芯可在专门设备上完成,加以树脂复合即成。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3为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状织物芯的结构简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和图2所示的是实施例1的单排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立体状织物芯具有3个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经线与纬线编织而成的织物面层1,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经线与纬线为玻璃纤维、碳纤维或玄武岩纤维。连接经线2依次在面层1之间间隔在上下对应的位置之间呈“8”字形站立连接(见图1并可参见图3),相邻的侧面上连接经线2呈“1”字形(见图2)。织物面层1和连接经线2的外部均包覆有树脂层3。织物面层1之间的距离h在3~50mm之间,可根据需要选择,例选择为30mm。连接经线2包覆有树脂层3后所形成的形状基本上是杆状,由于连接经线2软性且是“8”字形站立连接,所以由连接经线2和树脂层3形成的杆并不是很有规律的,可能会在有些杆上留有一些缝隙。
本实施例的立体状织物芯在立体织机上完成。立体织机集经编、纬编、织机于一体。立体状织物芯的门幅为1200mm~3000mm,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立体状织物芯浸在树脂中,然后上工装,待固化后即成双夹层增强复合板。树脂可以选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立体状织物芯具有2个织物面层(见图3),层高为50mm,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所形成的增强复合板为单夹层增强复合板。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根据需要提供3~5夹层、层高在3~50mm之间的增强复合板。
权利要求1.一种增强复合板,其特征在于它具有立体状织物芯,立体状织物芯具有2~6个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经线与纬线编织而成的织物面层(1),织物面层(1)之间由连接经线(2)间隔在上下对应的位置之间呈“8”字形站立连接,织物面层(1)和连接经线(2)的外部均包覆有树脂层(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复合板,其特征在于织物面层(1)之间的距离(h)为3~5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强复合板,其特征在于立体状织物芯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经线与纬线为玻璃纤维、碳纤维或玄武岩纤维。
专利摘要一种增强复合板,具有立体状织物芯,立体状织物芯具有2~6个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经线与纬线编织而成的织物面层,织物面层之间由连接经线间隔在上下对应的位置之间呈“8”字形站立连接,织物面层和连接经线的外部均包覆有树脂层。本实用新型由玻璃纤维、碳纤维或玄武岩纤维织成的网络型结构的立体状织物芯经树脂复合后而成,当上述纤维吸收树脂后,纤维的张力加强,纤维保持挺直状态,织物芯自然撑开,固化后形成轻型坚固的增强复合板。本实用新型的加工方便,立体状织物芯可在专门设备上完成。
文档编号B32B27/06GK2923306SQ20062012376
公开日2007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2日
发明者吴伯明 申请人:吴伯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