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491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ー种具有多个干燥组件或干燥组的单层干燥部,在这些干燥组件或干燥组中所有烘缸都设置在上排,而转向辊则设置在下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单层干燥部并且烘缸位于上排而转向辊位于下排的幅材成形机是众所周知的。干燥部总体上构成幅材成形机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因此通常是根据整个机器的全长来设计和构造,其中已经做了很大努力来尽可能减小干燥部的全长。为实现长度的减小,人们将焦点集中在非常紧凑的结构上。为实现紧凑的结构,尝试将干燥部的不同部件设置为尽可能彼此靠近。尤其当将烘缸设置为尽可能彼此靠近吋,能实现干燥部的长度的减小。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将烘缸设置为尽可能彼此靠近时,采用统ー的“烘缸到烘缸的距离”。利用上述方案,能够减小幅材成形机的总长度。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安置幅材成形机的建筑能被建造的较短,并因此使相应的建筑成本更低。然而,由于相邻烘缸和相邻转向辊之间始終需要保持一最小距离,因此采用上述方案,干燥部尺寸的减小是有限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该干燥部出于建筑中所需的容纳空间的考虑而设置得较为紧凑。该目的借助具有如下特征的干燥部来实现。具体地,本申请限定了其它有利的构造。根据本发明,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包括至少两个以连续的顺序设置的干燥组件或者干燥组。每个干燥组件或干燥组具有多个烘缸,其中每个干燥组件中的相邻烘缸之间的节距基本上是固定的。干燥网使幅材以交替方式穿过上述多个烘缸。两个连续的干燥组件的相邻烘缸的中心间距大于每个干燥组件中相邻烘缸之间的节距。因此,在连续的干燥组件之间形成一空隙,该空隙大于每个干燥组件中的烘缸之间的间隙。以上述方式形成的空隙提供了一空间,干燥部的其它部分能容纳在该空间中,以便降低该干燥部的高度。该干燥部可包括用于引导干燥网的导辊,并且有利的是,至少位于干燥组件的输入侧上的导辊(其用于将干燥网转向幅材转移点)被设置在该空隙中。在这种连接中,“设置在该空隙中”的意思是至少该导辊的中心被设置为低于烘缸的最高点。此夕卜,幅材转移点是这样的点,在该点处,幅材从ー个干燥组件的烘缸被转移到接连的干燥组件的干燥网。以这种方式设置的导辊减小了导辊与幅材转移点之间的距离。因此,由网传送到转移点的空气的量減少。因此,使幅材的转移更为稳定。尤其有益的是,至少位于干燥组件的输入侧上的导辊被设置在烘缸的外周缘的最高点所处的水平面以下。通过这种设置,使输入侧上的导辊更为靠近幅材转移点,以使得上述的将导辊设置在空隙中的积极效果进一歩加強。为了降低干燥部的高度,位于每个干燥组件的输出侧上的导辊可被设置在该空隙中。将输出侧上的导辊安置在空隙中提供了用于进一歩降低被设置为用于将干燥网从组件的输出侧引导到组件的输入侧的导辊、并且使结构更为紧凑的基本条件。因此,由于节省了材料,例如由于网长度的减小,使得干燥部的构造成本显著减小。位于组件的输出侧上的导辊可被设置为尽可能靠近烘缸。換言之,干燥组件的输出侧上的导辊的中心可被设置在烘缸的外周缘的最高点所处的水平位置以下。因此,网在烘缸与输出侧上的导辊之间向下运行。有利地,输出侧上的导辊被设置为使得与烘缸及输出侧上的导辊相切的虚线穿过输入侧上的处于该输出侧导辊中心以下的导辊。上述设置确 保了,借助向连续的干燥组件的输入侧上的转移点运行的网,而使错误地附着在网上并被导向输出侧的导辊的幅材尾部被带到正确的路径上。另外,网的运行性提高,并且干燥部能以较低成本来制造。有利地,干燥组件的输出侧上的导辊被设置为高于干燥组件的输入侧上的导辊。这种设置能够使输入侧上的导辊尽可能地靠近幅材转移点,以使得由网向幅材转移点传送的空气量尽可能減少。此外,有益的是,前述的干燥组件的输出侧上的导辊与连续的干燥组件的输入侧上的导辊相重叠,以使得输入侧上的导辊与幅材转移点之间的距离进ー步减小。此外,输出侧上的导辊的降低,提供了位于转移点之前的围绕着烘缸的较长的网的绕接(wire wrap)。由此,提高了烘干效率。为了支撑导辊的轴承座,干燥部还可包括适于支撑轴承座的上部主框架。导辊的轴承座可从下方附连在该上部主框架上。该上部主框架可包括用于每个干燥组件的单个水平梁,该水平梁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导辊,以使导辊的轴承座设置在该上部主框架的下面。多个导辊中的至少ー个可被直接支撑在上部主框架上。有利地,位于每个干燥组件的输出侧上的导辊被直接支撑在上部主框架上。为了将干燥组件的输入侧上的导辊设置得尽可能近,将导辊的轴承座经由间隔件(spacer)支撑在上部主框架上。该间隔件可以是从上部主框架向下方(例如竖直向下)延伸的柱。然而,该间隔件能以任何使输入侧上的转向辊尽可能地靠近幅材转移点的合适方法来形成。干燥部的每个干燥组件还可包括由干燥部的底部支撑的转向辊,其中烘缸与转向辊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50mm。此处,“由底部支撑”的意思是通过将轴承座附连在底部而在底部直接地支撑转向辊的轴承座,或者是借助于间隔件或类似物将轴承座支撑在底部而使轴承座间接地被底部支撑。有利地,干燥组件(幅材从相邻的干燥组件转移到该干燥组件上)的转向辊被支撑在比同一干燥组件中的其它转向辊更高的水平位置上。这样的设置使得位于设置在该空隙下方的转向辊与相邻的烘缸之间的烘缸到烘缸的距离能够减小。优选地,每个干燥组件中的两个相邻的烘缸之间的节距被设置为2100mm土 100mm。
此外,从烘缸的中心到下个烘缸的中心量度的两个连续的干燥组件的相邻烘缸之间的距离可被设置为2700mm土 100mm。这样的距离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隙,用以将位置提高的导辊和转向辊容纳在其中。


通过以下參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所做的描述,将显而易见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图I是从操作侧观察时的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的侧视图;而图2是两个相邻的干燥组件之间的幅材转移部的放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在该图中,从操作侧示出了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的一部分。更明确而言,图I示出两个以连续的顺序设置的干燥组件1、2。干燥组件1、2的每ー个均具有多个烘缸3,尽管在图I中,对于左侧干燥组件而言并未被示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干燥组件1、2中设有六个烘缸3。无论如何,干燥组件设置有三至七个烘缸 是有利的。这些烘缸3由分别设置在驱动侧和操作侧上的框架10支撑。如图I所示,每个干燥组件I、2的框架10由竖直梁11和由竖直梁11支撑的水平梁6 (上部主框架)构造而成。详细而言,烘缸3的轴承座由在竖直梁11上形成的搁板或突起部12支撑。如图I所示,操作侧上的所有竖直梁11的突起部12沿机器方向突出,其中五个突起部12沿相对于幅材运行的方向的下游方向突出,而设置在位于网的输出侧上的烘缸3处的ー个突起部12沿相对于幅材运行方向的上游方向突出。这种至少ー个突起处于反向模式(reverse order,逆序)的设置,使干燥组件的框架具有稳定性并且对抵抗框架震动有益。此时,竖直梁11的数量与烘缸3的数量一致,以使每个竖直梁11支撑ー个烘缸3的一个轴承座。然而,其它用于支撑烘缸3的结构也是可行的,如为了稳定性的缘故而为每个干燥组件设置ー个或两个相对于竖直支撑的斜支撑。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所有烘缸3具有相同的直径,并且在每个干燥组件I、2中相邻的烘缸3之间的节距p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每个干燥组件1、2中所述相邻的烘缸3之间的节距P也是固定的。此外,干燥组件1、2中的所有烘缸3设置在同一水平位置上。在该实施例中,从每个干燥组件1、2的烘缸3的烘缸到烘缸的中心间距(节距)是2100mm。然而,在每个干燥组件1、2中烘缸3的这种烘缸到烘缸的距离也可以介于2100mm± IOOmm的范围内。在每个干燥组件I、2中,转向辊8 (在本实施例中有六个)设置在烘缸3的下方。这些转向辊8支撑在底板9上,其中转向辊8的轴承座直接或间接地被支撑在底板9上。稍后将详细描述转向辊8的设置。此外,每个干燥组件1、2上设有干燥网4,该干燥网4设置成环状并以交替方式穿过烘缸3和转向辊8传送幅材。除了烘缸3和转向辊4之外,还设有导辊5a、5b、5c和5d用以引导干燥网4。在本实施例中,三个导棍5a、5b和5d为固定设置,而一个导棍5c以可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并用于张紧干燥网4。这使得用于所述张紧器的支撑结构可以非常简单。为了清洁的目的,所有导辊5a、5b、5c、5d都设置在网4的环的内側。在每个干燥组件1、2的输入侧,一个导辊5a将干燥网4转向幅材转移点,在该幅材转移点处,幅材从ー个干燥组件I被传递到接连的干燥组件2。更明确而言,在该幅材转移点设有抽吸箱13或者其它减压装置,将幅材从前ー干燥组件I的烘缸3转移到接连的干燥组件的网4上。并且,在每个干燥组件1、2的烘缸3和转向辊之间的袋状空间中设置另外的抽吸箱13以便借助所述减压装置将幅材与烘缸3分离。另外,在每个烘缸下方设有刮刀和具有通风器的刮刀梁。如图I和图2所示,两个连续的干燥组件1、2的相邻的烘缸3的中心间距d大于在每个干燥组件2中相邻的烘缸3之间形成的节距P。換言之,ー个干燥组件I的输出侧上的烘缸3与接连的干燥组件2的输入侧上的烘缸3之间的距离d要比每个干燥部中相邻的烘缸3之间的其它距离或者节距p更大。在本实施例中,中心间距d是2700mm,但是可以介于2700mm土 IOOmm的范围内。通过使距离d大于节距P,形成了空隙g,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用以将干燥组件I、2的部件容纳在其中。如图2中所示,一个抽吸箱13和两个导辊5a、5b设置在空隙g中。在该优选实施例中,ー个干燥组件I的输出侧上的导辊5b和另ー个接连的干燥组件2的输入侧上的导辊5a设置在空隙中。換言之,导辊5a、5b的中心设置在烘缸3的外周缘的最高点所处的水平位置以下。抽吸箱13和输入侧上的导辊5a也完全位于上述水平位·置以下,而输出侧上的导辊5b的最高点基本上处于该水平位置上。导辊5a、5b的轴承座支撑在框架10的水平梁6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在干燥组件1、2的输出侧上的导辊5b的轴承座直接附连到水平梁6。为了将导辊5a的中心设置在低于导辊5b的中心的水平位置处,借助间隔件7或类似物将干燥组件1、2的输入侧上的导辊5a间接地附连到水平梁6。水平梁6设置在烘缸3的外周缘的最高点所位于的水平位置上。此外,设置在空隙g中的导辊5a、5b沿机器方向略微彼此重叠,以使得空隙g能保持尽可能的小。这种设置也减小了随着到来的网而流动到该转移点的气流。导辊5d是安置在最高位置的导辊。安置得最高的导辊5d的中心所处于的高度h主要取决于导棍5a和5c所设置的高度。详细而言,干燥网在安置得最高的导辊5d处被转向的转向角对于干燥网4的运行特性而言很重要。即,仅在相邻的导辊5a或5c的高度也被更改的情况下,最高的导辊5d所安置的高度h才可能被更改,所以该角度基本上保持不变。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尽可能降低最高导棍5d所安置的高度h,输入侧上的导棍5a和输出侧上的导棍5b被安置在空隙g的内部。此外,烘缸的数量或者干燥组件的长度也直接影响安置得最高的导辊5d的中心所设置的高度。在包括六个烘缸3的本实施例中,安置得最高的导辊5d的高度介于3900mm±200mm的范围内。当组件中的烘缸的数量降低时,最高的导棍5d的高度h可降低得更多,例如在设置四个烘缸的情况下可另外降低大约300_。作为比较示例,在现有技术中,安置得最高的导辊的中心设置的高度为约4700mm。如图I所示,在每个干燥组件1、2中,六个转向辊8中的五个以相同的节距p(烘缸3以该节距设置)接连地设置在烘缸3下方。此外,这五个转向辊设置在同一水平位置上。这五个转向辊的转轴相对于烘缸3的转轴移位半个节距p的距离。并且,上述的五个转向辊的轴承座直接支撑在底板9上并且每个转向辊8的圆周表面与相邻的烘缸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在该优选实施例中,该距离是15mm,但无论如何要小于50mm。
ー个干燥组件1、2的六个转向辊8中的ー个转向辊(其为沿机器方向的每个干燥组件1、2的第一转向辊)被借助间隔件14间接地支撑在底板9上,并支撑在比其它五个上述转向辊更高的水平位置处,以使该转向辊8更为靠近烘缸3。该第一转向辊的圆周表面与相邻的烘缸3的圆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和上述转向辊8的每ー圆周表面与上述五个转向辊的相邻的烘缸3之间的距离相等或者不等。利用本发明的设置,干燥组件1、2的高度显著降低。这样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干燥部的机器框架中发生的震动较少。此外,安置得最高的导辊5d能被支撑得更为靠近水平框架6,从而使导辊5d设置得更为稳定。此外,干燥部的最高维护点是容易及达的,例如借助可移动的维护单元而到达。以上对本发明的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本发明的各个细节可以在如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本发明的 范围之内加以变化,并且可不同于以上所描述的示例性的细节。
权利要求
1.一种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包括 至少两个干燥组件(1、2),其以连续的顺序被设置,并具有多个烘缸,其中相邻烘缸(3)之间的节距(p)基本上是固定的;以及干燥网(4),其使幅材被传送为以交替方式穿过上述多个烘缸, 其中两个连续的干燥组件(1、2)的相邻烘缸(3)的中心间距(d)大于每个干燥组件(1、2)中相邻的烘缸(3)之间的节距(P),以便在连续的干燥组件(1、2)之间形成大于每个干燥组件(1、2)中的所述烘缸(3)之间的节距(p)的空隙(g)。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干燥部,其中每个干燥组件(1、2)还包括用于引导所述干燥网(4)的导辊(5a、5b),并且其中至少一位于所述干燥组件(1、2)的输入侧上并用于将该干燥网(4)转向幅材转移点(t)的导辊(5a)被设置在该空隙(g)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部,其中至少位于所述干燥组件(1、2)的输入侧上的导辊(5a)被设置在所述烘缸(3)的外周缘的最高点所处的水平位置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干燥部,其中每个干燥组件(1、2)的输出侧上的导辊(5b)被设置在该空隙(g)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部,其中所述干燥组件(1、2)的输出侧上的导辊(5b)的中心被设置在所述烘缸(3)的外周缘的最高点所处的水平位置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干燥部,其中所述干燥组件(1、2)的输出侧上的导辊(5b)被设置在比所述干燥组件(1、2)的输入侧上的导辊(5a)更高的水平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部,还包括上部主框架¢),该上部主框架(6)适于支撑所述导棍(5a、5b)的轴承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干燥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导辊(5a、5b)的轴承座被直接支撑在该上部主框架(6)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干燥部,其中该输入侧上的导辊(5a)的轴承座经由间隔件(7)支撑在该上部主框架(6)上。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部,其中每个干燥组件(1、2)还包括多个转向辊(8),所述转向辊⑶由该干燥部的底部(9)支撑,其中所述烘缸(3)与所述转向辊(8)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5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干燥部,其中幅材从相邻的干燥组件(I)所转移到的干燥组件(2)的转向辊(8)被支撑在比所转移到的干燥组件(2)中的其它转向辊(8)更高的水平位置上。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部,其中每个干燥组件(1、2)中的两个相邻烘缸(3)之间的节距(P)被设置为2100mm± 100mm。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部,其中两个连续的干燥组件(1、2)的相邻烘缸(3)的中心间距(d)被设置为2700mm± 100mm。
全文摘要
一种幅材成形机的干燥部,包括至少两个干燥组件(1、2),这两个干燥组件以连续的顺序设置,并具有多个烘缸,其中相邻的烘缸(3)之间的节距(p)基本上是固定的;以及干燥网(4),其将幅材传送为以交替方式穿过这些烘缸。两个连续的干燥组件(1、2)的相邻的烘缸(3)的中心间距(d)大于每个干燥组件(1、2)中相邻的烘缸(3)之间的节距(p),以便在连续的干燥组件(1、2)之间形成大于每个干燥组件(1、2)中的多个烘缸(3)之间的节距(p)的空隙(g)。
文档编号D21F5/04GK102704312SQ2011103789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8日
发明者埃斯科·斯坎特泽 申请人:美卓造纸机械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