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2281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的现有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以及粗纱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在粗纱机的前侧上方配设有两条支承轨道,具备筒管吊架的筒管搬送体以在支承轨道自由移动的方式装备于该支承轨道。筒管吊架能够吊挂空纱管或者满纱管。支承轨道固定于沿长边方向配设的多条支承臂,并且支承臂被配置为能够借助升降装置进行升降。升降装置具备:皮带,其一端与支承臂连结,另一端能够进行卷绕;和旋转轴,其与皮带的另一端连结,卷绕皮带。支承臂被配置为能够通过由升降装置的旋转轴进行的皮带的卷绕以及退绕而升降。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第1602757号说明书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中,例如在产生了因筒管吊架与筒管之间的偏芯所引起的顶出、因飞花等异物卡入旋转轴所引起的支承臂的动作不良的情况下,存在支承臂的高度变得不相等的可能性。若支承臂的高度的不相等变得明显则向驱动支承臂以及旋转轴的马达的负载增加因而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检测支承臂的高度的不相等来停止支承臂的驱动系统的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具备:皮带,其一端与筒管支承体连结,另一端能够进行卷绕;皮带卷绕部,其与上述皮带的另一端连结,卷绕上述皮带;以及多条支承臂,它们对上述筒管支承体的升降进行引导,上述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检测单元,其检测多条上述支承臂的高低差;和停止单元,其在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到多条上述支承臂的高低差时停止上述皮带卷绕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检测支承臂的高低差,而停止支承臂的驱动。

上述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具备至少三条上述支承臂,在上述支承臂中的至少是配设于上述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上述支承臂,沿上述支承臂的上下方向具有狭缝,配设于上述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上述支承臂在与上述狭缝相同轴线上具备上述检测单元。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仅在位于筒管交接装置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上述支承臂设置一组检测单元即可,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上述支承臂具备:把持部,其把持筒管支承体;和滑动部,其延伸配置于上述把持部,并相对于具有上述狭缝的上述支承臂的上下方向进行升降,上述滑动部可以具有能够安装上述检测单元的空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共用支承臂,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上述检测单元可以是光电传感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支承臂的高低差。

上述检测单元可以是线闸开关。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不受由飞花所带来的影响地检测支承臂的高低差。

根据该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通过检测支承臂的高度的不相等来停止支承臂的驱动系统的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升降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支承臂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光电传感器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线闸开关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粗纱机;18…筒管支承体;19…筒管交接装置;31…支承臂;37…皮带;38…皮带卷绕部;49…光电传感器;57…停止装置;58…线闸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1~图4对将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粗纱机10具备上部支承式的锭翼11、安装于锭翼11的筒管12、以及筒管轨道13。在锭翼11的上游侧设置有牵伸部14,通过牵伸部14将纱条15拉伸,并借助锭翼11向筒管12卷绕粗纱。在筒管轨道13上以前后两列且呈锯齿状地配设有筒管牙13a。筒管12具备卷绕有粗纱并成为满管的满纱管12f以及未卷绕粗纱的空纱管(未图示)两种。在图1中示出成为满管并从锭翼11取下的满纱管12f。应予说明,在图1中,将与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附图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附图的左右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粗纱机10的筒管交接装置16具备:台车17,其配置于粗纱机10的前方,并且具有能够在其与粗纱机10之间交接筒管12的筒管交接臂;筒管支承体18,其配置于粗纱机10的前方的上方,并且能够在其与筒管交接臂之间交接筒管12;以及升降装置19,其使筒管支承体18升降。

台车17以在铺设于粗纱机10的前方的地面的多根轨道20上移动的方式配设,并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的正转反转而在轨道20上相对于粗纱机10前进或者后退。在台车17的上部配设有支承部件21,在支承部件21设置有作为筒管交接臂的叉具22、23。支承部件21将叉具22、23支承为能够转动。叉具22、23由长短两种叉具形成,并与筒管牙13a的节距对应地在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设置有多个。在叉具22、23设置有未图示的两个筒管吊挂部。台车17能够在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筒管交接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前进位置是能够在台车17的叉具22、23与筒管轨道13之间交接筒管12的位置,后退位置是能够在筒管支承体18与台车17的叉具22、23之间交接筒管12的位置。

筒管支承体18具备:两条支承轨道24、具备筒管吊架25的筒管搬送体26、以及对支承轨道24进行固定的支承板27。支承轨道24与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平行地配设。筒管搬送体26与支承轨道24卡合,并配置为能够沿支承轨道24移动。筒管搬送体26在下表面具有多个筒管吊架25,筒管吊架25以筒管牙13a的排列节距吊挂。筒管吊架25能够吊挂满纱管12f或者空纱管。支承板27与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平行地配设(参照图2)。使筒管支承体18升降的升降装置19设置于粗纱机10的前方以及上方。

如图1及图2所示,升降装置19具有:皮带37,其一端与筒管支承体18连结,另一端能够进行卷绕;和皮带卷绕部38,其与皮带37的另一端连结,卷绕皮带37。在粗纱机10的前方,多根支柱28在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的范围上立设于地面。在支柱28的上端,在前后方向延伸配置的水平架材29固定于支柱28。在支柱28的上侧且靠粗纱机10侧在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上架设有辅助部件30,辅助部件30分别固定于多根支柱28。

在支柱28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28a。在支承板27配设有至少三条以上的多条支承臂31,该支承臂31固定于支承板27,且朝向支柱28延伸配置。支承臂31具有把持支承板27的把持部33、和朝向支柱28延伸配置的滑动部34。把持部33与滑动部34通过螺钉35以及未图示的螺母来紧固。与槽28a卡合的上下两个导辊32经由支轴(未图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滑动部34的靠支柱28侧的端部。通过导辊32沿槽28a转动,从而支承臂31沿支柱28在支承臂31的上下方向上顺畅地升降而引导筒管支承体18的升降。滑动部34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椭圆形状的狭缝36。

在支柱28的前方,在垂直方向上配设有具有规定的厚度的皮带37。在支柱28的下端部设置有卷绕皮带37的皮带卷绕部38。如图2所示,皮带卷绕部38具备:旋转轴41,其经由轴承40而自由旋转地支承于设置于支柱28的支承板39;和卷绕用带轮42,其卷绕安装于旋转轴41的皮带37。皮带卷绕部38分别设置于各支柱28的下端部。

如图2所示,旋转轴41在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配置,并设置为供各皮带卷绕部38共用。在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上配置的多根支柱28中的位于中心位置的支柱28的下端部配置有驱动马达43,驱动马达43与旋转轴41经由齿轮箱44而连结。各卷绕用带轮42通过驱动马达43的正转反转而经由旋转轴41进行正转反转。应予说明,卷绕用带轮42通过驱动马达43的正转而向卷绕皮带37的方向旋转,并且卷绕用带轮42通过驱动马达43的反转而向与卷绕皮带37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退绕的方向)旋转。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水平架材29的前端部与支承臂31的后瑞部的上方分别设置有从动用带轮45,从动用带轮45经由支轴46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沿支柱28垂直地张紧的皮带37挂绕在两个从动用带轮45之后向下方延长,皮带37中的与皮带卷绕部38相反一侧的一端固定于支承板27。皮带37被配设为在卷绕用带轮42与前端部的从动用带轮45之间,皮带37的厚度方向成为前后方向。皮带37的一端与筒管支承体18连结,皮带37的另一端与皮带卷绕部38连结,从而皮带37处于作用有一定的张力的状态。

随着驱动马达43的正转以及反转,支承臂31能够沿各支柱28升降。在卷绕用带轮42向卷绕皮带37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支承臂31向上升的方向移动。另外,在卷绕用带轮42向退绕皮带37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支承臂31向下降的方向移动。

随着支承臂31的上升以及下降,固定于支承臂31的筒管支承体18也同样地进行上升以及下降。筒管支承体18能够在筒管交接位置与搬送位置之间进行升降,其中,筒管交接位置是能够在筒管搬送体26的筒管吊架25与台车17的叉具22、23之间交接筒管12的位置,搬送位置是使筒管搬送体26上升后的位置。应予说明,位于搬送位置的筒管搬送体26能够与未图示的搬送轨道连接,并经由搬送轨道将保持在筒管搬送体26的满纱管12f引导至未图示的细纱工序。应予说明,在图1中示出了筒管支承体18位于搬送位置的状态。

如图2所示,对于在粗纱机10的长边方向上配设的至少三条以上的多条支承臂31而言,在配设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支承臂31设置有作为检测单元的光电传感器49。光电传感器49是透过式的传感器,并且具有投光器47以及受光器48。从光电传感器49的投光器47通过狭缝36向受光器48照射光轴50。

如图3的(a)所示,在配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支承臂31的狭缝36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附近设置有空穴51。调整板52在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观察时在与狭缝36以及空穴51相同轴线上设置有狭缝以及空穴。调整板52的狭缝以及空穴与设置于滑动部34的狭缝36以及空穴5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幅度。调整板52通过将螺钉53插入到调整板52的空穴以及滑动部34的空穴51、并通过未图示的螺母进行紧固而安装于滑动部34。对于狭缝36而言,能够通过调整调整板52的紧固位置来调整狭缝36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如图3的(b)所示,在配设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中一者的支承臂31的狭缝36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附近设置有空穴51。投光器47固定于托架54,托架54通过将螺钉55插入到托架54的未图示的空穴以及滑动部34的空穴51、并利用未图示的螺母进行紧固而安装于滑动部34。

在配设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中另一者的支承臂31的狭缝36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附近设置有空穴51,受光器48与投光器47同样地安装于滑动部34。投光器47以及受光器48在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观察时配设于相同轴线上。投光器47与狭缝36在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观察时配设于相同轴线上。受光器48与狭缝36在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观察时配设于相同轴线上。投光器47以及受光器48能够通过调整托架54的紧固位置来调整上下方向的位置。

如图2所示,筒管交接装置16具备控制装置56,控制装置56根据粗纱机10的运转状态来进行使台车17前进或者后退的马达(未图示)的驱动控制。另外,控制装置56与驱动马达43进行信号连接,并进行使皮带卷绕部38旋转、使筒管支承体18升降的驱动马达43的驱动控制。

筒管交接装置16具备作为停止单元的停止装置57,停止装置57与光电传感器49以及控制装置56进行信号连接。在从光电传感器49的投光器47照射的光轴50例如被遮挡等而未到达受光器48的情况下,停止装置57将停止信号发送到控制装置56。从停止装置57接收到停止信号的控制装置56使驱动马达43的驱动停止。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随着粗纱机10的运转而筒管12成为满管时,停止卷绕,保持满纱管12f的筒管轨道13下降。图1示出筒管轨道13下降后的状态。接下来,台车17朝向粗纱机10前进至前进位置,并在台车17的叉具22、23与筒管轨道13之间进行满纱管12f的交接。接下来,台车17以将满纱管12f吊挂于叉具22、23的状态后退至后退位置(筒管接受位置)。

接下来,位于上升位置的筒管支承体18下降。此时,卷绕用带轮42通过驱动马达43的反转而向退绕皮带37的方向旋转,与皮带37连结的筒管支承体18以及支承臂31借助支承臂31以及筒管支承体18的自重而沿支柱28下降。然后,筒管支承体18下降至筒管交接位置,并在筒管支承体18中的筒管搬送体26的筒管吊架25与台车17的叉具22、23之间进行满纱管12f的交接。

接下来,位于筒管交接位置的筒管支承体18上升。此时,卷绕用带轮42通过驱动马达43的正转而向卷绕皮带37的方向旋转,从而与皮带37连结的筒管支承体18以及支承臂31以将满纱管12f吊挂于筒管吊架25的状态沿支柱28上升。然后,筒管支承体18上升至搬送位置,保持满纱管12f的筒管搬送体26被引导至与未图示的细纱工序等连接的搬送轨道。应予说明,在图1中示出了保持满纱管12f的筒管支承体18位于搬送位置的状态。

在搬送空纱管的情况下,以与上述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即通过其他搬送轨道等将空纱管供给至位于搬送位置的筒管支承体18。保持空纱管的筒管支承体18通过驱动马达43的反转而下降至筒管交接位置,并在其与台车17的叉具22、23之间进行空纱管的交接。然后,台车17朝向粗纱机10前进移动至前进位置,并在台车17的叉具22、23与筒管轨道13之间进行空纱管的交接。将空纱管交给了台车17的叉具22、23之后的筒管支承体18通过驱动马达43的正转而上升至搬送位置。另外,结束了空纱管的交接的台车17后退至后退位置。

如图4所示,在支承臂31沿支柱28下降时,在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支承臂31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支承臂31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产生不相等的情况下,在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配设的至少三条以上的多条支承臂31彼此之间产生高低差。若在支承臂31彼此之间产生高低差,则光轴50被遮挡而不通过设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滑动部34的狭缝36。若从投光器47向受光器48照射的光轴50不通过狭缝36而无法到达受光器48则停止装置57向控制装置56发送停止信号,从停止装置57接收到停止信号的控制装置56使驱动马达43的驱动停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若在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配设的至少三条以上的多条支承臂31彼此之间产生高低差,则光轴50不通过设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滑动部34的狭缝36而被遮挡。若光轴50被遮挡则停止装置57向控制装置56发送停止信号,从停止装置57接收到停止信号的控制装置56使驱动马达43的驱动停止。

由此,筒管交接装置16能够检测支承臂31的高低差,并通过停止驱动支承臂31的驱动马达43来停止支承臂31的驱动。并且,由于具备光电传感器49作为检测单元,从而在支承臂31彼此之间产生了高低差的情况下从投光器47照射的光轴50不会到达受光器48,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支承臂31的高低差。

(2)筒管交接装置16具备至少三条支承臂31,在支承臂31中的配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支承臂31,沿该支承臂31的上下方向具有狭缝36。而且,配设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支承臂31在与配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支承臂31的狭缝36相同轴线上安装有光电传感器49。

由此,由于仅在配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支承臂31设置一组光电传感器49即可,所以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3)支承臂31具备把持部33以及滑动部34,滑动部34具有能够安装构成光电传感器49的投光器47以及受光器48的空穴51。

由此,支承臂31能够在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及两端以外位置共用,从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在具备线闸开关(wiretripswitch)58作为检测单元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粗纱机的筒管交接装置16相同。

如图5所示,作为检测单元的线闸开关58由在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线59、与线59的一端连接的紧固部60、以及与线59的另一端连接的开关61构成。紧固部60以及开关61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光器47以及受光器48相同的安装方式安装于配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支承臂31。线59从紧固部60通过配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支承臂31的狭缝36内并与开关61连接。

筒管交接装置16具备控制装置56,控制装置56根据粗纱机10的运转状态来进行使台车17前进或者后退的马达(未图示)的驱动控制。另外,控制装置56与未图示的驱动马达43进行信号连接,并进行使皮带卷绕部38旋转使筒管支承体18升降的驱动马达43的驱动控制。

筒管交接装置16具备作为停止单元的停止装置57,停止装置57与线闸开关58以及控制装置56进行信号连接。若对线闸开关58的线59作用规定的张力则开关61启动而向停止装置57发送停止信号。从停止装置57接收到停止信号的控制装置56使驱动马达43的驱动停止。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支承臂31沿支柱28下降时,在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支承臂31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支承臂31在上下方向的高度上产生不相等的情况下,在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配设的至少三条以上的多条支承臂31彼此之间产生高低差。若在支承臂31彼此之间产生高低差,则线59被配置于筒管交接装置1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以外位置的支承臂31的狭缝36按压而张力增大。若线59的张力超过规定的张力以上则开关61启动而向停止装置57发送停止信号。从停止装置57接收到停止信号的控制装置56使驱动马达43的驱动停止。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4)由于具备线闸开关58作为检测单元,从而与采用光电传感器作为检测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不受例如因飞花之类的障碍物所带来的影响地检测支承臂31的高低差。

应予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

○狭缝36可以不是椭圆形状,可以是长方形。

○调整板52的狭缝以及空穴可以不与设置于滑动部34的狭缝36以及空穴51在上下方向具有相同的幅度,调整板52的狭缝的上下方向的幅度以及空穴的上下方向的幅度可以长于也可以短于设置于滑动部34的狭缝36以及空穴51。

○光电传感器49可以不设置于滑动部34,可以设置于把持部33。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狭缝36设置于把持部33。

○光电传感器49可以不是透过式,可以是反射式。

○向停止装置57的控制装置56发送停止信号并不限定于光轴50被狭缝36遮挡而未到达受光器48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虽然从投光器47照射的光轴50通过狭缝36,但也可以在上述光轴50因设置于投光器47的支承臂31与设置于受光器48的支承臂31之间的高低差而未达到受光器48时,停止装置57向控制装置56发送停止信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