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纸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5119发布日期:2020-11-10 12:0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造纸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造纸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造纸生产中需要进行脱水步骤,cn204530310u公开了“一种提高再造烟叶造纸机湿纸页脱水效率的造纸脱水装置,主要包括上毛毯传导装置和下毛毯传导装置;所述的上毛毯传导装置主要包括上毛毯,用于传导上毛毯的上传导辊组,用于张紧上毛毯的上毛毯张紧装置,与上毛毯配合的吸移装置,设置在上毛毯的内侧的预压上辊,所述的预压上辊与加压装置连接,所述的预压上辊与传动系统连接;所述的下毛毯传导装置主要包括下毛毯,用于传导下毛毯的下传导辊组,用于张紧下毛毯的下毛毯张紧装置,设置在下毛毯的内侧的预压下辊,所述的预压下辊与传动系统连接,所述的预压下辊内设有真空室。”简而言之现有的造纸脱水装置如图1所示,不能很好的使得压力辊挤压毛布脱水,需要通过真空泵进行脱水,这样加大了主电机的负荷,噪音大,耗电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造纸脱水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造纸脱水装置,包括上调节辊组件、上压力辊、下压力辊和毛布,上调节辊组件设置于上压力辊上部一侧,下压力辊设置于上压力辊的下部一侧,上压力辊的中轴线为b,下压力辊的中轴线为h,上压力辊与下压力辊之间设置间隙,毛布上部一侧面与上调节辊组件相接触,毛布另一侧面与上压力辊的前侧面相接触,毛布穿过间隙,穿过间隙后的毛布的一侧面与下压力辊的后侧面相接触;所述上调节辊组件设置于上压力辊的上端面a的上部;所述上调节辊组件包括支架一、支架二和上调节辊,支架一和支架二相平行设置,上调节辊纵向设置于支架一和支架二之间,支架一和支架二下端面距离上端面a的距离为c。

优选的所述上调节辊一侧通过轴承与轴承座一相连接,上调节辊另一侧通过轴承与轴承座二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架一上贯通开设支架孔一,支架孔一数量为若干个,轴承座一两侧开设螺栓孔一,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一和支架孔一,支架孔一和螺栓孔一相匹配对应设置,支架孔一与螺栓孔一相对应设置,轴承座一两侧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与支架一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架二上贯通开设支架孔二,支架孔二数量为若干个,轴承座二两侧开设螺栓孔二,螺栓孔二与支架孔二相匹配设置,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二和支架孔二,支架孔二与螺栓孔二相匹配设置,轴承座二两侧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与支架二相连接。

还包括下调节辊组件,下调节辊组件包括下调节辊支架一、下调节辊一、下调节辊支架二和下调节辊二,下调节辊支架一设置于下调节辊支架二的上部一侧,下调节辊支架二靠近中轴线b的一侧,下调节辊支架一上设置下调节辊一,下调节辊支架二上设置下调节辊二。

优选的所述下调节辊一的上端面位于上调节辊的下端面f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下调节辊支架一包括下调节辊侧支架一和下调节辊侧支架二,下调节辊侧支架一和下调节辊侧支架二相平行设置,下调节辊一纵向设置于下调节辊侧支架一和下调节辊侧支架二之间。

优选的所述下调节辊侧支架一上开设下调节辊支架孔一,下调节辊支架孔一数量为若干个,下调节辊侧支架二上开设下调节辊支架孔二,下调节辊支架孔二数量为若干个。

优选的所述下调节辊一一侧通过轴承与下调节辊轴承座一相连接,下调节辊一另一侧通过轴承与下调节辊轴承座二相连接,下调节辊轴承座一两侧开设螺栓孔三,下调节辊轴承座二两侧开设螺栓孔四,螺栓孔三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一相匹配设置,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三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一,螺栓孔四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二相匹配设置,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四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二。

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压力辊脱水,通过上调节辊组件加大毛布和压力辊的接触面,上调节辊组件单独或配合下调节辊组件从而拉紧毛布能达到好的脱水效果,不用真空泵,减少噪音污染,节省了电量,并相较于真空泵脱水增加了毛布的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现有技术的造纸脱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调节辊组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调节辊支架一和下调节辊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所示的一种造纸结构中的造纸脱水装置,包括上调节辊组件1、上压力辊2、下压力辊3和毛布4,上调节辊组件1设置于上压力辊2上部一侧,下压力辊3设置于上压力辊2的下部一侧,上压力辊2的中轴线为b,下压力辊3的中轴线为h,中轴线b与中轴线h之间的距离为30-40mm,上压力辊2可以根据车速快慢进行直径的大小的选择和相应的调节选择,上压力辊2与下压力辊3之间设置间隙31,毛布4上部一侧面与上调节辊组件1相接触,毛布4另一侧面与上压力辊2的前侧面20相接触,毛布4穿过间隙31,穿过间隙31后的毛布4的一侧面与下压力辊3的后侧面30相接触;毛布4通过上调节辊组件1进入上压力辊2和下压力辊3之间的间隙31,毛布4被上调节辊组件1进行预先调节,使得毛布4能更大程度的与上压力辊2的前侧面20进行接触压紧,上调节辊组件1增加了毛布4与上压力辊2的接触面,而毛布4被拉紧,这些配合作用使得毛布4被脱水的效果更好。

上调节辊组件1设置于上压力辊2的上端面a的上部。上调节辊组件1配合上压力辊2用于将毛布4拉紧,使得拉紧的毛布4与上压力辊2接触面更紧密,毛布4能够进行更好的托水。

上调节辊组件1包括支架一11、支架二12和上调节辊13,支架一11和支架二12相平行设置,支架一11、支架二12可以选择方管结构或金属板结构,支架一11、支架二12的长度均为d,d的值为1500mm,上调节辊13纵向设置于支架一11和支架二12之间,支架一11和支架二12下端面距离上端面a的距离为c,c的值≥0mm,上调节辊13一侧通过轴承与轴承座一14相连接,上调节辊13另一侧通过轴承与轴承座二15相连接;

支架一11上贯通开设支架孔一111,支架孔一111数量为若干个,轴承座一14两侧开设螺栓孔一141,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一141和支架孔一111,支架孔一111和螺栓孔一141相匹配对应设置,支架孔一111与螺栓孔一141相对应设置,轴承座一14两侧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与支架一11相连接。

支架二12上贯通开设支架孔二121,支架孔二121数量为若干个,轴承座二15两侧开设螺栓孔二151,螺栓孔二151与支架孔二121相匹配设置,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二151和支架孔二121,支架孔二121与螺栓孔二151相匹配设置,轴承座二15两侧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与支架二12相连接。上调节辊13可以根据情况移动调节,使得经过上调节辊13的毛布4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改变毛布4与前侧面20的接触面。

还包括下调节辊组件5,下调节辊组件5包括下调节辊支架一51、下调节辊一52、下调节辊支架二53和下调节辊二54,下调节辊支架一51设置于下调节辊支架二53的上部一侧,下调节辊支架二53相较于下调节辊支架一51更靠近中轴线b的一侧,下调节辊支架一51上设置下调节辊一52,下调节辊支架二53上设置下调节辊二54;下调节辊组件5配合上调节辊组件1用于灵活调节毛布4的拉紧状态。

下调节辊一52的上端面位于上调节辊13的下端面f的下部;

请重点参阅图4,下调节辊支架一51包括下调节辊侧支架一511和下调节辊侧支架二512,下调节辊侧支架一511、下调节辊侧支架二512可以选择方管结构或金属板结构,下调节辊侧支架一511和下调节辊侧支架二512相平行设置,下调节辊一52纵向设置于下调节辊侧支架一511和下调节辊侧支架二512之间,下调节辊一52可以在下调节辊支架一51之间进行移动,从而调节毛布4的拉紧状态,改变毛布4与上压力辊2和下压力辊3的接触程度从而配合上调节辊组件1对毛布4进行有效的脱水。

下调节辊侧支架一511上开设下调节辊支架孔一5111,下调节辊支架孔一5111数量为若干个,下调节辊侧支架二512上开设下调节辊支架孔二5121,下调节辊支架孔二5121数量为若干个。

下调节辊一52一侧通过轴承与下调节辊轴承座一521相连接,下调节辊一52另一侧通过轴承与下调节辊轴承座二522相连接,下调节辊轴承座一521两侧开设螺栓孔三5211,下调节辊轴承座二522两侧开设螺栓孔四5221,螺栓孔三5211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一5111相匹配设置,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三5211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一5111,螺栓孔四5221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二5121相匹配设置,螺栓同时穿过螺栓孔四5221与下调节辊支架孔二5121。下调节辊支架二53和下调节辊支架一51结构一致此不再赘述,下调节辊二54和下调节辊一52结构一致此不再赘述。

重点参阅图5,使用时预先调节支架一11的位置;

预先调节支架一11的位置,使得c的值≥0mm;

预先调节上调节辊13在支架一11、支架二12上的位置,使得毛布4处于拉紧状态,上压力辊2的前侧面20与毛布4有大的接触面积;

根据情况,调节下调节辊一52在下调节辊支架一51的位置,使得毛布4进一步被拉紧;

或根据情况调节下调节辊二54在下调节辊支架二53的位置,使得毛布4进一步被拉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