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48187阅读:1674来源:国知局
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细纱机上的大牵伸纺纱工艺,特别是棉纺=罗拉双皮圈细纱机牵 伸系统的大牵伸纺纱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现代纺纱装备应用的工艺发展方向,是在提高和稳定各工序品质的基础上,提高 各工序产量,W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装备配置,实现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双降。提高各工序产 量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生产速度,即纺纱装备的罗拉、锭子等速度,运主要受制于 硬件状态,并且速度的提高,对品质是一个敏感因子;二是提高半制品定量,运就需要工艺 技术的突破。半制品定量对下一个工序的质量,是一个敏感因子。因此各工序半制品定量 工艺的决定权,是在下一个工序。运样对纺纱流程来说,通过定量来提升半制品产能,主要 取决于细纱牵伸工艺。只有细纱大牵伸工艺,才能实现粗纱乃至前纺各工序定量的提升,细 纱大牵伸是纺纱工艺高效化的必然。
[0003] 细纱大牵伸的发展方向早已形成业界共识,并且经过了行业同人的艰辛努力。十 年前,申请号为200510029605. 4名称为一种环锭纺纱工艺方法的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纺 纱工艺,此后国内棉纺行业出现了现代纺纱设备的高效工艺创新应用,其W前纺重定量,细 纱大牵伸为主要工艺特征,结合软硬件配置,在大幅度提高纺纱工艺牵伸倍数的同时,改善 纱线品质。高效工艺创造性地在细纱牵伸区设置控制元件,采用优势特征的外摩擦力场布 置,并系统性地完善各项工艺配置,实现50-80倍大倍率牵伸状态下的优质纺纱,使行业内 对纺纱工艺与纺纱效益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0004] 细纱机牵伸工艺在纺纱流程中,是对成纱品质敏感度最高的因素。并且喂入定量 越重,细纱牵伸倍数越大,牵伸工艺对品质的影响越大,对牵伸工艺配置的要求越高,运就 给细纱大牵伸工艺的实施带来难度。 阳0化]为了适应线密度为1000 tex左右重定量粗纱在细纱牵伸过程中工艺上对纤维和 须条的有效控制,细纱牵伸中都采用重加压、紧隔距、强控制的纺纱工艺,在2012年出版的 "现代棉纺牵伸的理论与实践"(该书也是近代唯一有关纺纱牵伸理论的权威专著)一书中 针对现代细纱牵伸装置的工艺和结构特点时指出,现代细纱牵伸装置采用=罗拉双皮圈双 区大牵伸机构,贯彻"重加压、强控制"的工艺原则,加压机构要能满足"重加压工艺"(p6), 该书在第五章中阐述了大牵伸工艺的特征(Pl21),包括重加压工艺:前罗拉100~205N/双 锭(pl32),针对大牵伸适用的V型VC型牵伸机构,中后罗拉加压140~180N/双锭(pl58); 粗纱抢系数106~118 (pl58);后区牵伸倍数1.28~1.60倍(pl58),后区握持距40~60mm (pl58),前区握持距 36~43mm(pl67)。
[0006] 上述大牵伸工艺的系统设置中,通过采用前中后错口的重加压工艺:前X中X后 (120~200x100~180x100~180)N/双锭,前后区紧隔距工艺:前X后(36~43x40~60),较小粗 纱抢系数工艺:1〇6~118,和较大后区牵伸倍数工艺:1. 28~1. 60倍,实施对牵伸须条中纤维 的强控制和强握持,实现对大牵伸状态下重定量须条的高质量牵伸。
[0007] 可见现有细纱工艺技术中,也仍然局限于将一些工艺参数限制在传统常用的范围 内,如粗纱抢系数、后区握持距、前区握持距、后区牵伸倍数、上罗拉直径和上罗拉宽度等 等,并且强调大牵伸要贯彻"重加压、紧隔距、强控制"原则(工艺参数汇总见表1表2)。受 制于工艺认识程度、试验条件及试验难度等影响,很少有进行工艺突破的例证。行业内相关 的教科书、专业手册和试验报告与论文等,都未见运些工艺因子突破权威制约的记载。
[0008] 对于牵伸区纤维运动控制一内外摩擦力应用方面,除了在小范围应用粗纱抢系数 (106~118)产生的内摩擦力外,所谓的摩擦力场设置,主要是针对罗拉握持错口、上下皮圈 销、前后区曲线牵伸通道,W及附加控制元件巧日前、后区控制棒)等外摩擦力控制元件进行 设置,而未见突破性采用大抢系数增强须条内摩擦力的方法用于大牵伸工艺。
[0009] 现有大牵伸工艺W外摩擦力场控制牵伸区须条运动的方法,具有一些目前技术条 件下难W克服的弊端,如重加压、紧隔距、强控制、较小粗纱抢系数、较大后区牵伸等工艺配 置带来的控制力不稳定、牵伸力相对于控制力处于临界状态、较大后区牵伸超出弹性整理 牵伸后的解抢效应、前区低抢须条易于发散、控制元件使须条趋于扁平化、重加压使皮漉易 于变形磨损、牵伸驱动功耗增大、中罗拉易于发生扭振、牵伸专件器材磨损加剧寿命缩短等 等。
[0010] 反映在成纱品质方面主要有:成纱毛羽较高、强力稍低;锭间一致性恶化,线密度 CVb增大;频发性疵点好转,偶发性疵点恶化,布面效果不理想等等。
[0011]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有效克服上述大牵 伸工艺的弊端,在粗纱大抢系数、细纱前区大握持距、细纱后区大握持距和小后区牵伸倍数 工艺应用方面,突破传统纺纱工艺和现有大牵伸纺纱工艺对工艺参数的束缚,巧妙运用粗 纱大抢系数产生大内摩擦力在牵伸中对须条牵伸力和纤维控制力的增强。相比于外摩擦力 场的作用,粗纱大抢系数产生的大内摩擦力对牵伸过程的作用力更为有效、均衡和稳定。
[0013]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适于粗纱重定量、细 纱大牵伸纺纱工艺,一根或一根W上粗纱平行喂入细纱机的牵伸系统,适纺细纱线密度 6-60tex,喂入粗纱定量600-1200tex,W平行状态被牵伸,细纱机总牵伸倍数20-120倍,经 牵伸加抢后卷绕到纱管上成纱;对于棉型短纤维纺纱,粗纱公制抢系数为100-160,细纱前 区大握持距为45-50毫米,细纱后区大握持距为65-75毫米和小后区牵伸倍数为1. 10-1. 18 倍。
[0014] 所述细纱机的牵伸系统由前、中、后罗拉和对应的上罗拉构成,中上下罗拉上设置 皮圈。
[0015] 现有细纱大牵伸纺纱工艺与本发明细纱大牵伸纺纱工艺主要参数(棉型短纤维纺 纱,包括纯棉纤维和棉型化纤及其混纺纱)对比数据见表1。
[0016] 表1:
在上述工艺条件下,细纱机其它牵伸工艺参数也进行了突破性设置,其中,前上罗拉直 径为31-36mm、宽度为18-22mm和加压为70-100N/双锭;中上罗拉直径为29. 5-30. 5mm、加 压为80-100N/双锭;上皮圈或/和下皮圈宽度20-24mm;后上罗拉加压为70-90N/双锭工 艺参数的范围。
[0017] 粗纱大抢系数、细纱后区大握持距、细纱前区大握持距和细纱小后区牵伸倍数的 结合,可W称之为新型大一小"细纱大牵伸工艺。同时辅W前上罗拉大直径窄宽度和轻 加压、中上罗拉采用大直径胶漉和轻加压、上下皮圈窄宽度、后上罗拉轻加压等系统性的配 套工艺,使在加压减轻50%W上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错口握持力和皮圈系统驱动力。整个牵 伸系统成为"轻加压、大隔距、柔控制"的大牵伸纺纱工艺。
[0018] 采用本发明的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使整个牵伸系统性能,因工艺参数的合理 配置优化,适纺线密度范围更宽、粗纱定量更大、细纱总牵伸倍数更大,无论是纺纱的短周 期效应,还是运行的长周期效应,无论是显性的运行维护成本,还是隐性的管理成本,都显 示出显著的优势效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W下实施例仅用于解释 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0] 实施例1,纺制长绒棉纯棉精梳纱: 本发明的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适于粗纱重定量、细纱大牵伸纺纱工艺,一根粗纱喂 入细纱机的牵伸系统,纺制细纱线密度化ex,喂入粗纱定量60化ex,经牵伸加抢后卷绕到 纱管上成纱;粗纱公制抢系数为140,细纱前区大握持距为46毫米,细纱后区大握持距为70 毫米和小后区牵伸倍数为1. 10倍。
[0021] 本发明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在粗纱大抢系数、细纱前后区大握持距和小后区 牵伸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突破的工艺配置。在上述工艺条件下,细纱机其它牵伸工艺参数也 进行了突破性设置,前上罗拉直径为36mm、宽度为18mm和加压为80N/双锭;中上罗拉胶漉 直径为30mm、加压为80N/双锭;上皮圈或/和下皮圈宽度20mm;后上罗拉加压为75N/双 锭。
[0022] 实施例2,纺制细绒棉纯棉普梳纱: 本发明的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适于粗纱重定量、细纱大牵伸纺纱工艺,一根粗纱喂 入细纱机的牵伸系统,纺制细纱线密度59.Itex,喂入粗纱定量1200tex,经牵伸加抢后卷 绕到纱管上成纱;粗纱公制抢系数为160,细纱前区大握持距为45毫米,细纱后区大握持距 为65毫米和小后区牵伸倍数为1. 12倍。
[0023] 本发明细纱机大牵伸纺纱工艺,在粗纱大抢系数、细纱前后区大握持距和小后区 牵伸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突破的工艺配置。在上述工艺条件下,细纱机其它牵伸工艺参数也 进行了突破性设置,前上罗拉直径为34mm、宽度为20mm和加压为85N/双锭;中上罗拉胶漉 直径为29. 5mm、加压为IOON/双锭;上皮圈或/和下皮圈宽度20mm;后上罗拉加压为90N/ 双锭。
[0024] 实施例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