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丝线的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02159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用于纺丝线的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用于纺丝线的设备
[0001]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和根据权利要求14的前序部分的用于纺丝线的设备。
[0002]已知用于纺丝线的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熔体供应装置和至少一个喷嘴组件(Dusenpaket,喷丝头),该至少一个喷嘴组件具有用于纺丝线的至少一个纺丝喷嘴。加热喷嘴组件,并且因此加热纺丝喷嘴。为了获得良好的丝线性能,重要的是喷嘴组件的温度和纺丝喷嘴内的温度分布尽可能保持在较窄的限度内。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第一壳体壁的第一壳体围绕喷嘴组件布置,而具有第二壳体壁的第二壳体可以围绕第一壳体布置。填充有气态加热介质的加热室设置在第一壳体壁与第二壳体壁之间,其中,加热室能够以底部元件为界。此外,能够设置至少一个吹气冷却装置用于冷却离开纺丝喷嘴的丝线,吹气冷却装置经由连接管线连接至底部元件。
[0003]对获得具有很好的丝线性能的丝线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使喷嘴组件的温度和纺丝喷嘴内的温度分布尽可能保持在较窄的限度内的需求日益增长。
[000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备,在这种设备中,纺丝喷嘴内的温度分布尽可能保持在较窄的限度内。
[0005]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和14的特征实现目的。
[0006]本发明有利地设置成:连接装置被紧固到底部元件,其中,热绝缘件设置在连接装置与底部元件之间。
[0007]以这种方式,热量不会从底部元件消散。在纺丝喷嘴中保持恒温变得更容易。另一优势是能够节能。
[0008]连接装置可具有周向突起,连接装置通过周向突起紧固到底部元件。
[0009]可以设置多个套管,套管安装在突起与底部元件之间并且使突起与底部元件彼此间隔开。因此,连接装置不会直接接触底部元件,借此不会发生直接热传递。
[0010]热绝缘件可布置在由套管形成的空间中。
[0011]连接装置可通过螺纹件紧固到底部元件。螺纹件能够插入穿过突起中的孔并且穿过套管,并且可紧固到底部元件。
[0012]热绝缘件可包括陶瓷材料。这样的陶瓷材料尤其具有良好的热绝缘性能。
[0013]连接装置可以总体上是柱形的,优选地,形状是圆柱形。突起可以是环形的。
[0014]连接装置可以是用于补偿吹气冷却装置相对于底部元件的运动的补偿器,补偿器优选地是波纹管状的设计。
[0015]连接装置能够以气密方式连接吹气冷却装置与底部元件,这样使得不会发生来自吹气冷却装置的空气的错误引导或者发生烟囱效应。因此,空气可以仅在连接装置内流动。由于连接装置以气密方式将吹气冷却装置连接至底部元件,因此来自吹气冷却装置的冷却空气不能通过连接装置或者通过连接装置与吹气冷却装置之间的连接部位或者通过连接装置与底部元件之间的连接部位逸出而冷却底部元件。因此,不会发生将从外部冷却底部元件的错误引导的空气,并且也不会发生烟囱效应。
[0016]第一壳体基本上是柱形的,优选地,形状是圆柱形。
[0017]第二壳体基本上可以是柱形的,优选地,形状是圆柱形。
[0018]可以设置围绕第二壳体壁布置的外壳体的至少一个外壁,其中,在第二壳体壁与外壁之间可布置绝缘室,绝缘室包括绝缘材料,具体地,热绝缘材料。
[0019]外壳体可包括至少外壳体底部和连接至外壳体底部的金属片元件,该金属片元件平行于外壁布置并且延伸到底部元件,金属片元件在连接装置的方向上界定绝缘室,底部元件与金属片元件之间仍有空气间隙。
[0020]以这种方式,温度不会从底部元件消散,原因是金属片元件与底部元件之间仍有空气间隙。因此,外壳体不与底部元件直接连接。
[0021]因此,可以进一步设置一种用于纺丝线的设备,包括:
[0022]-至少一个熔体供应装置,
[0023]-至少一个喷嘴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纺丝喷嘴,
[0024]-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具有围绕喷嘴组件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壁,
[0025]-至少一个第二壳体的至少一个第二壳体壁,围绕第一壳体的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壁布置,
[0026]-至少一个加热室,布置在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壁与至少一个第二壳体壁之间,室填充有气态加热介质,加热室以底部元件的壳体底部为界,
[0027]-至少一个吹气冷却装置,用于冷却离开纺丝喷嘴的丝线,吹气冷却装置经由连接装置连接至底部元件,
[0028]-围绕至少一个第一壳体壁布置的外壳体的至少一个外壁,其中,在第二壳体壁与外壁之间设置有绝缘室,绝缘室包含绝缘材料,其中,外壳体包括外壳体底部,
[0029]其中,该设备优选地设置为:
[0030]-外壳体包括至少一个金属片元件,该金属片元件连接至外壳体底部,平行于外壁布置并且延伸到底部元件,该金属片元件朝向连接装置界定绝缘室,底部元件与金属片元件之间仍有空气间隙,这样使得金属片元件不会连接至底部元件。
[0031]该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外壳体不会直接与底部元件连接,因此,热量不会经由外壳体消散。
[0032]以下为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
[0033]附图示意性示出了:
[0034]图1是用于纺丝线的设备,
[0035]图2是用于纺丝线的设备的截面图,
[0036]图3是连接装置的细节,
[0037]图4是连接装置和外壁的细节。
[0038]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纺丝线的设备1。熔体在熔融装置2中熔化并且经由熔体供应管线20被供应至测量装置12。从那里,熔体被按压通过设置在喷嘴组件4中的纺丝喷嘴并且以细丝或纤维35的形式拉出。在离开纺丝喷嘴之后,例如,细丝借助于吹气冷却装置27利用空气在开炉柱中冷却,并且冷却的纤维33然后可以缠绕在滚筒上或沉积在罐中。可在本文中未示出的牵引装置中直接或稍后拉出细丝。熔融装置2、熔体供应管线20以及测量装置12是熔体供应装置的一部分。喷嘴组件是用于纺丝喷嘴的保持件。
[0039]图2是详细地示出用于纺丝线的设备1的一部分。未示出熔融装置2,而且也未示出吹气冷却装置27。具有至少一个纺丝喷嘴的喷嘴组件4布置在第一壳体8中。然而,仅示意性地示出喷嘴组件4。仅示出喷嘴组件4的外周边以指示喷嘴组件4的位置。第二壳体10围绕第一壳体8布置,且填充有气态加热介质的加热室14布置于第一壳体8与第二壳体10之间。
[0040]第二壳体10具有第二壳体壁6以及布置在第二壳体壁6的上端处的壳体盖29。布置在第二壳体10中的第一壳体8具有第一壳体壁3以及布置在第一壳体壁的顶端处的壳体盖16。第一壳体壁3的与上端相对的下端经由具有壳体底部28的底部元件25连接至第二壳体壁6的与上端相对的下端。壳体底部28是加热室14的壳体底部28并且在向下的方向上对其进行限定。壳体底部28是底部元件25面向加热室14的侧面。第一壳体8打开到底部使得喷嘴组件4可以插入第一壳体中。
[0041]图2示出了将吹气冷却装置27 (未示出)连接至底部元件25的连接装置50。连接装置50被固定到底部元件25上,且热绝缘件布置于连接装置50与底部元件25之间。这在图3和图4中更详细地示出,并且将参考图3和图4更详细地描述。
[0042]测量装置12布置在第一壳体8的上方。在测量装置12与布置在第一壳体8中的喷嘴组件4之间,熔体管线26布置为将熔体从测量装置12引导到喷嘴组件4。测量装置12和第一壳体8两者至少部分地被加热室14围绕并且因此可借助于设置在加热室14中的气态加热介质加热。
[0043]熔体然后经由熔体供应管线20从熔融装置2引导到测量装置12。熔体供应管线20在加热室14外部布置在加热供应管线22中。以这种方式,熔体供应管线20受热。加热供应管线22将气态加热介质供应至加热室14。
[0044]熔体供应管线20具有设置于其上的熔体阻断装置24,熔体阻断装置被适配为通过提高压力而减小熔体供应管线20的横截面,并且因此至少暂时地中断熔体到测量装置12的供应。
[0045]优选地,第一壳体8和/或第二壳体10是圆柱形。这样的优点是更少地发生热损耗。以这种方式,能够节能。第一壳体8和/或第二壳体10可替换地还具有另一形状。例如,它们可具有平行六面体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壳体将包括四个第一壳体壁并且第二壳体将具有四个第二壳体壁。
[0046]图2进一步示出了用于连接温度传感器的套管79。
[0047]在图3和图4中详细地示出的壳体底部28形成为从第一壳体壁3朝向第二壳体壁6倾斜,这样使得在壳体底部28上收集的冷凝液朝向第二壳体壁排出。在加热室14中形成的冷凝液在壳体底部28上蓄积。然而,由于壳体底部28的轮廓,冷凝液朝向第二壳体壁6排出。以这种方法,冷凝液不会在第一壳体壁3上聚集。这样的优点是温度可以保持恒定,尤其在喷嘴组件4中保持恒定。
[0048]出口 32设置在第二壳体壁6中。冷凝液排放管线30连接至该出口 32。由于壳体底部28的轮廓,在加热室14中形成并在壳体底部28上聚集的冷凝液可以被引导至出口32,在出口处冷凝液可经由冷凝液排放管线30被排出。
[0049]如在图3中可见的,冷凝液供应管线30优选地布置为使得至少一部分冷凝液排放管线30定位得比壳体底部28的最低点低。
[0050]在本申请中,应当进一步提及,底部和顶部理解为使得第一壳体8的壳体盖16和第二壳体10的壳体盖29布置在顶部,而底部元件25与壳体底部28布置在底部。在本发明中,下部意味着某物布置在较低位置。此外,由于重力冷凝液一直向下流。
[0051]如在图3中可以看出,壳体底部28的最低点40设置在第二壳体壁6附近。壳体底部28的最低点40设置得比布置在第一壳体8中的喷嘴组件4的底部42低。这样的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