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801159阅读:来源:国知局
41的正面侧(图2)。排气回收室61,在从箭头Y的方向观察送风单元41时,具有在箭头X方向上位于加热送风室60两侧的2个侧方空间61s和位于加热送风室60上方的上方空间61u (图3)。2个侧方空间61s是加热送风室60的侧壁部71与送风单元41的侧方的外壁部72之间的空间。上方空间61u是加热送风室60的上方壁部74与送风单元41上方的上方外壁部75之间的空间。上方空间61u在箭头X的方向的两端与2个侧方空间61s相连。
[0100]在各侧方空间61s形成有朝向鼓配置区域68开口的开口部73。开口部73具有沿旋转鼓42中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延伸的开口形状。构成开口部73的开口端部的送风单元41的外壁部72,在正面侧的端面具有与鼓配置区域68配合向箭头Y的方向凹陷的凹陷部72r (图2中用虚线图示)。排气回收室61作为回收从喷嘴部65向鼓配置区域68内送出的热风的回收部发挥作用,排气回收室61的开口部73作为其进气口发挥作用。
[0101]循环空气调整室62位于排气回收室61的后方,并且位于加热送风室60的上方。循环空气调整室62经由连通孔76与排气回收室61连通,经由通道77与加热送风室60连通。通道77在加热送风室60中的送风风扇部63的后方开口。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41中,加热送风室60与排气回收室61与循环空气调整室62相连通。由此,构成了以下这样的空气的循环路径。
[0102]从加热送风室60被向鼓配置区域68送出的热风,由于加热送风室60中由送风风扇部63所产生的负压,而从排气回收室61的开口部73被吸引到排气回收室61的侧方空间61s内(箭头RFa)。接着,向排气回收室61的上方空间61u流动(箭头RFb),经循环空气调整室62返回加热送风室60 (箭头RFc)。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41中,通过该加热空气的循环,热源部64的载荷降低,加热效率提高。
[0103]循环空气调整室62具有调整循环空气的湿度和温度的功能。在循环空气调整室62连接有外气导入通道78和排气通道79。循环空气,在循环空气调整室62中与从外气导入通道78导入的外气混合,并且一部分经由排气通道79被排出到外部。由此,循环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减低。循环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通过设置于外气导入通道78以及排气通道79的栗(省略图示)的转速来调整。通过循环空气的湿度降低,使由循环空气的湿度增大所导致的印刷基材11的干燥效率的减低得到抑制。通过循环空气的温度降低,使循环空气的温度超过送风风扇部63的耐热温度的情况得到抑制,送风风扇部63的劣化得到抑制。
[0104]在这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41中,送出热风的缝67沿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排列使得其包围鼓配置区域68,在该缝67的外侧配置有用于获取热风的排气回收室61的开口部73。由此,能够有效地回收从加热区域即鼓配置区域68向外部散逸的热风。另外,能够将与旋转鼓42的圆周侧面42s相对的整个区域用作缝67的形成区域,所以使由热风所实现的印刷基材11的加热效率提高。而且,开口部73配置在加热区域的夕卜侧,所以使吸引存在于加热区域的热空气的情况得到抑制。这样,缝67和开口部73分别形成在不同区域,由此使吹出热风的缝67的功能与回收热风的开口部73的功能相干涉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兼顾印刷基材11的加热效率的提高和热风的回收效率的提高。
[010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41中,相邻地配置有加热送风室60和排气回收室61和循环空气调整室62,该加热送风室60作为生成热风并将其送出的热风的流路发挥作用,该排气回收室61和循环空气调整室62作为从开口部73吸引的热风的流路即吸气流路发挥作用。这样,由于高温的气体流路彼此紧凑地集合,使空气的升温效率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41中,调整流入开口部73的空气的流量即吸气流量QA,使得其大于从各缝67送出的热风的合计流量即送风流量QB。具体而言,构成为,从排气回收室61至该进气口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比送风风扇部63的进气口的开口面积(通道77的开口面积)大。另外,在循环空气调整室62设置有辅助风扇69。由此,送风单元41中空气的循环效率提尚。
[0106]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干燥部40中,通过来自送风单元41的热风的吹送,执行由旋转鼓42支撑而输送来的印刷基材11的干燥。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41中,由热风所实现的印刷基材11的加热效率和热风的回收效果提高。
[0107](3)送风单元的运行状态的切换机构以及由控制部所进行的其切换控制
[0108]在印刷装置10中,有时为了例如维护等而中断印刷处理,印刷基材11的输送暂时停止。在印刷装置10中,在控制部12的控制下,切换送风单元41的运行状态但不停止送风单元41的运行,使得在印刷处理再次开始时干燥部40能够高效地恢复。以下,对用于干燥部40中的送风单元41的运行状态的切换的机构和由控制部12所进行的其运行状态的切换控制进行说明。
[0109]在本实施方式的干燥部40中,送风单元41构成为能够移位(图2、图3)。送风单元41在其底面具有滑轮81,该滑轮81嵌入沿与箭头X平行的方向延伸而配设的轨道44。送风单元41,通过从处于控制部12的控制下的马达等驱动力源80经由环状带等传递的驱动力,在轨道44之上直线往复移动。送风单元41能够在旋转鼓42被收置于鼓配置区域68内的中央的第I位置和旋转鼓42从鼓配置区域68离开的第2位置之间的区间移动。在图3中,位于第2位置时的送风单元41用虚线图示。
[0110]在干燥部40的第2位置设置有送风受风部45。送风受风部45与热风受风部,具有鼓状部件46和支柱部47。鼓状部件46是具有与旋转鼓42大致相同形状的圆柱状部件。鼓状部件46由耐热性高的树脂和/或金属构成。鼓状部件46由支柱部47在与旋转鼓4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以大致相同的配置角度支撑。在送风单元41移动到第2位置时,鼓状部件46在送风单元41的鼓配置区域68被收置在与第I位置的旋转鼓42相同的位置。关于送风受风部45的功能后述。
[0111]图4是表示由控制部12所进行的运行状态的切换控制的流程的说明图。控制部12在印刷处理的执行期间,使送风单元41向第I位置移动、使送风单元41执行对由旋转鼓42输送的印刷基材11的加热(步骤S10)。在印刷处理的执行期间,控制部12有时由于使用者的指令和/或错误的发生,而接受中断印刷处理并停止印刷基材11的输送的外部指令和/或内部指令(步骤S20)。在接受这一指令时,控制部12通过以下处理,使送风单元41向第2位置移动而远离旋转鼓42,不使送风单元41的运行停止(步骤S30?S50)。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送风单元41的运行的停止”,意味着至少热源部64的升温功能停止的状态。
[0112]控制部12,在步骤S30中检测未干燥的印刷图像持续进行印刷基材11的输送和由送风单元41所进行的加热,直至该未干燥的印刷图像经过并离开干燥部40为止。控制部12存储在印刷部30中形成了印刷图像的时刻,基于该时刻和印刷基材11的输送速度,检测在印刷处理中断前在印刷部30形成且未经过干燥部40的未干燥的印刷图像的存在。而且,控制部12基于印刷基材11的输送速度,计算未干燥的印刷图像经过并离开干燥部40的时刻,持续由送风单元41进行对印刷基材11的加热直至计算出的时刻为止。
[0113]控制部12认定在经过了该时刻时未干燥的印刷图像已经过了干燥部40,停止印刷基材11的输送(步骤S40),使送风单元41向第2位置移动(步骤S50)。由此,使在印刷部30形成的印刷图像由于印刷处理的中断而白费的情况得到抑制。
[0114]控制部12使送风单元41持续在第2位置进行运行,直至通过来自使用者的指令等而再次开始印刷处理为止(步骤S60)。如果印刷处理再次开始,则控制部12使送风单元41回到第I位置并使其能够再次开始对印刷基材11的加热(步骤S70)。这样,在印刷处理中断时,通过不使送风单元41的运行停止而是使其预先就退避,由此在再次开始印刷处理时,能够缩短使送风单元41升温到工作温度的时间。因此,使干燥部40恢复工作的效果提高。另外,使停止输送的状态的印刷基材11持续暴露于来自送风单元41的热风而劣化的情况得到抑制。
[0115]位于第I位置时的送风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