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装置及其开闭方法、压力调节装置、液体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855297阅读:来源:国知局
2被设置于阀座54与受压板48 (可动部462)之间。
[0068]如根据图2可理解为,阀体52的封闭部64A位于基部62与阀座54之间,并作为通过与阀座54接触而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的密封件而发挥功能。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与阀座54中的第一流道Rl侧的表面(以下,称为“封闭面”)S接触。
[0069]图3为对图2中的阀体52的附近进行放大的剖视图。如图3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为包含由弹性材料(弹性体)相互一体形成的基础部722和周缘部724的弹性体。基础部722为圆环状的部分,周缘部724为沿着基础部722的外周边缘的圆环状的部分。第一实施方式的周缘部724从基础部722的表面起向W方向的正侧突起,并且从基础部722的外周面向外侧(在与W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与轴线C相反一侧)突起。阀座54的封闭面S为平面,相对于此,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中的与封闭面S对置的对置面为曲面。
[0070]在以上的结构中,由于在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被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的通常状态下,通过弹簧SI对阀体52进行施力从而使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因此,如图2以及图3例示的那样,被维持在阀体52对阀座54的贯穿孔H进行闭塞的状态(以下,称为“关闭状态”)。即,第一流道Rl和第二流道R2被阻断。另一方面,例如,当因由液体喷射头34实施的油墨的喷射或来自外部的抽吸而引起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降低时,如图2中由点划线图示的那样,封闭体46的可动部462向阀座54侧位移,被设置于可动部462上的受压板48克服由弹簧S2给予的施力而对阀体52的阀轴66进行按压。即,可动部462作为对应于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负压)而进行位移的隔膜而发挥功能。当第二流道R2内的压力进一步降低时,通过阀轴66被可动部462 (受压板48)按压,从而阀体52克服弹簧SI的施力而向W方向的负侧(封闭体44侧)进行移动,从而如图3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A从阀座54分离的状态(以下,称为“打开状态”)。在打开状态下,阀座54的贯穿孔H被开放,第一流道Rl和第二流道R2经由贯穿孔H而相互连通。
[0071]在以上例示的打开状态下,从液体容器14经由液体供给管16而被供给至第一流道Rl的油墨穿过贯穿孔H而流入第二流道R2。当通过来自第一流道Rl的油墨的供给而抑制了第二流道R2的负压时,阀体52通过弹簧SI的施力而向W方向的正侧(可动部462侧)移动,从而再次转变为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的关闭状态。即,第一流道Rl和第二流道R2被阻断,从而停止从第一流道Rl对第二流道R2的油墨的供给。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为,第一实施方式的阀体52以与第二流道R2的压力变动联动的方式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移动。即,通过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向W方向的正侧以及负侧进行移动,从而控制了贯穿孔H的开闭(开放/闭塞)。如上所示,当阀体52相对于封闭面S的接触/分离多次反复时,在封闭面S中的阀体52所接触的区域内可能堆积油墨的含有物(典型的为颜料)。
[0072]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40的关闭状态包含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为,如前所述,通过向第二流道R2的油墨的供给而阀体52从打开状态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从而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的状态。如上所述,通过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l内的压力增加,从而如图3例示的那样,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状态下,转变为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移动的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为,用于去除因阀装置40的反复开闭而引起的堆积物(例如颜料等的油墨的含有物)的动作状态。
[0073]图4为放大了第二状态下的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的剖视图。在图4中,由点划线一并记载了第一状态下的封闭部64A的外径。如图4例示的那样,在第二状态中,通过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从而阀体52的封闭部64A被按压在封闭面S上,从而从第一状态发生变形。具体而言,如图4例示的那样,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中的与阀座54的封闭面S接触的接触面在与W方向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以轴线C设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与第一状态进行比较,以周缘部724的顶端部从封闭面S分离的方式周缘部724发生变形。如以上的例示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状态中,通过阀体52的封闭部64A与阀座54的封闭面S相互接触的状态下,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移动,从而以去除(具体而言,刮出)封闭面S的堆积物的方式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发挥作用。
[0074]如以上例示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相对移动。因此,例如与仅在第一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阀体52进行移动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有效地去除因阀装置40的开闭而引起的封闭面S的堆积物。如以上那样,由于有效地去除封闭面S的堆积物,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实现了能够适当地对第二流道R2的压力进行调节的可靠性较高的压力调节装置32。
[0075]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阀体52的封闭部64A由弹性体构成,因此,在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使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容易地进行移动。在以上的例示中,尤其,由于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封闭部64A的周缘部724的表面)为曲面,因此,从阀体52作用于封闭面S上的应力集中在较窄的范围内。因此,具有通过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的接触而容易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即提高密封性)的优点和能够有效地去除封闭面S的堆积物的优点。
[0076]第二实施方式
[007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例示的各方式中对于作用或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挪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各自的详细的说明。
[0078]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阀装置40的结构图。第二实施方式的阀体52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置换为图5的封闭部64B的结构。如图5例不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B为,以第二流道R2侧(可动部462侧)的外径D2小于第一流道Rl侧(基部62侧)的外径Dl的方式横截面的外径沿着W方向而连续地发生变化的圆锥台状的弹性体。另一方面,形成于阀座54上的贯穿孔H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为跨及W方向的全长而内径Q被维持为固定的正圆孔。封闭部64B中的第二流道R2侧的端部的外径(即最小直径)D2小于贯穿孔H的内径Q,封闭部64B中的第一流道Rl侧的端部的外径(即最大直径)Dl大于贯穿孔H的内径Q (D2 < Q < Dl)。在封闭部64B中顶端侧的一部被插入至贯穿孔H中的状态下,阀体52被配置于第一流道Rl内。
[0079]通过从阀体52与阀座54相互分离的打开状态起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进行移动,从而如图5例示的那样,转变为封闭部64B的外周面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缘接触的关闭状态的第一状态。即,阀体52中的于关闭状态下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即封闭部64B的外周面)包含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即锥形面)。
[0080]当在第一状态下加压输送装置28使第一流道Rl内的压力增加时,如图5中由虚线所图示的那样转变为,在使封闭部64B与阀座54的接触持续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封闭部64B发生弹性变形并且阀体52向W方向的正侧移动的第二状态。S卩,在第二状态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向W方向进行移动。在第二状态中,堆积于阀座54中的贯穿孔H的内周边缘的附近(阀座54的封闭面S或贯穿孔的内周面)的油墨的含有物通过由封闭部64B实施的按压而被去除。
[0081]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由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阀体52和阀座54相互接触的关闭状态下,阀体52相对于阀座54而进行相对移动,从而实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为相对于W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因此,例如,具有即使在封闭部64B中产生了蠕变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阀体52而对贯穿孔H进行闭塞的优点。
[0082]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向与第一状态下的阀体52的移动相同的W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S卩,与在第二状态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在与W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简化阀装置40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状态中,阀体52中的与阀座54接触的接触面在于第一状态下与阀体52移动的W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因此,具有与接触面向W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容易去除阀座54的堆积物的优点。
[0083]第三实施方式
[0084]图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阀装置40的结构图。第三实施方式的阀体52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A置换为图6的封闭部64C的结构。如图6例不的那样,第三实施方式的封闭部64C为,基础部742与接触部744被一体形成的弹性体。基础部742为圆环状的部分,接触部744为被形成为沿着基础部742的外周边缘的圆环状
...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