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1122阅读:8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电实验演示仪的改进,尤其是一种将尖端放电和静电感应 综合演示的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中,有很多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演示仪器,如尖端放 电、避雷针演示仪、静电感应盘、静电跳球、摆球和静电除尘等。但它们只演示了静电现象中 的某个知识点,没有将它们有效地综合起来进行探究、构想,静电学知识融合性差,缺乏突 破性和新颖性,对学生的启发性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存在的不足,拓展教材中现有的静电现象实验演示 仪,综合应用静电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供一种启发学生思考、具有较强探索性和挑战性的 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由 底座、静电感应起电机、尖端放电针、铝盘、验电器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电感应起电 机、验电器分别安装在底座的左、右两端;底座的上部、验电器的左侧设滑道,在滑道上方左 右并排设置两个铝盘,铝盘呈圆形,铝盘下设划柄,划柄下设滑块,滑块与滑道相配合;所述 的尖端放电针设在静电感应起电机和铝盘之间,通过螺钉安装在支座上,支座固定在底座 上。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静电感应起电机通过导线、插片与尖端放电针相连 接,右侧铝盘通过导线与验电器上的小球相连接。所述的静电感应起电机和验电器为已知 技术。该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的实验原理是静电感应起电机产生的电荷经由导线聚 集在尖端放电针上,导体表面曲度越大的地方,所聚集的电荷就越多,曲度越小的地方,电 荷聚集就少,在导体尖端,曲度极大,电荷密集,电场很强,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而形成大量 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导致空气击穿,发生尖端放电现象;空气被电离产生 的与尖端同性电荷的离子就飞向左侧圆形铝盘,由于静电感应与之相对的右侧圆铝盘就带 与左侧圆铝盘异性的电荷,右侧铝盘通过导线与验电器导电球相连,验电器就会带电,进而 验电器的指针发生偏转。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使用的经典实验仪器相比,该静电现象综合 演示装置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具有静电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操作方法 简单易行,实验原理通俗易懂,趣味性、启发性较强;学生可以通过本实验装置很好地理解 有关静电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制作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由底座1、静电感应起电机2、尖端放电针3、铝盘4、验电器5构成。其 特征在于静电感应起电机2、验电器5分别安装在底座1的左、右两端;底座1的上部、验电 器5的左侧设滑道6,在滑道6上方左右并排设置两个铝盘4,铝盘4呈圆形,铝盘4下设划 柄10,划柄10下设滑块11,滑块11与滑道6相配合;所述的尖端放电针3设在静电感应起 电机2和铝盘4之间,通过螺钉7安装在支座12上,支座12固定在底座1上,静电感应起 电机2通过导线9、插片8与尖端放电针3相连接,右侧铝盘通过导线9’与验电器5上的小 球相连接。
权利要求一种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由底座(1)、静电感应起电机(2)、尖端放电针(3)、铝盘(4)、验电器(5)构成。其特征在于静电感应起电机(2)、验电器(5)分别安装在底座(1)的左、右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上部、验电器 (5)的左侧设滑道(6),在滑道(6)上方左右并排设置两个铝盘(4),铝盘(4)呈圆形,铝盘 (4)下设划柄(10),划柄(10)下设滑块(11),滑块(11)与滑道(6)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尖端放电针(3) 设在静电感应起电机(2)和铝盘(4)之间,通过螺钉(7)安装在支座(12)上,支座(12)固 定在底座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静电感应起电机(2)通 过导线(9)、插片(8)与尖端放电针(3)相连接,右侧铝盘通过导线(9’ )与验电器(5)上 的小球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由底座、静电感应起电机、尖端放电针、铝盘、验电器构成。静电感应起电机、验电器分别安装在底座的左、右两端;底座的上部、验电器的左侧设滑道,在滑道上方左右并排设置两个铝盘,尖端放电针设在静电感应起电机和铝盘之间,静电感应起电机通过导线、插片与尖端放电针相连接,右侧铝盘通过导线与验电器上的小球相连接。与目前使用的经典实验仪器相比,该静电现象综合演示装置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具有静电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实验原理通俗易懂,趣味性、启发性较强;学生可以通过本实验装置很好地理解有关静电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文档编号G09B23/18GK201629081SQ20102013861
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3日
发明者张 杰, 王伟华 申请人:张 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