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07591发布日期:2020-05-20 01:4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全面屏由于极高的屏占比,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感官冲击,成为显示面板厂商竞相追求的目标。

目前屏下摄像头常用设计是对显示面板摄像头区域进行挖孔处理,摄像头透光区域不显示画面,这种方式面板穿透率会比较高,但用户显示体验不好,无法呈现全屏的效果;而另一种方式是显示面板上设置显示透光区,并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透光区对应的位置设置屏下摄像头,提高了用户体验,成为显示面板厂商竞相追求的目标,然而,采用此种方式,显示面板的显示透光区的透光率较低,以至于屏下摄像头的拍照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显示面板的显示透光区的透光率较低,以至于屏下摄像头的拍照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以及至少一功能附加区,所述功能附加区中具有至少一显示透光区,所述显示透光区设置有多个第一显示像素,在所述功能附加区之内且对应所述显示透光区的外围设置有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发光;

在所述主显示区设置有多个第二显示像素以及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所述第二显示像素发光;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不同,以使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占据所述功能附加区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占据所述主显示区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面积,和/或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布线空间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布线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数量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包括七个薄膜晶体管、存储电容以及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包括两个薄膜晶体管、存储电容以及发光元件,或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包括四个薄膜晶体管、存储电容以及发光元件,或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包括六个薄膜晶体管、存储电容以及发光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包括七个薄膜晶体管、存储电容以及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包括七个薄膜晶体管、存储电容以及发光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透光区的外围且在所述功能附加区之内还设置有多条信号走线,多条所述信号走线与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电性连接,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共用至少一条所述信号走线,且沿至少一条所述信号走线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信号走线包括电源信号走线,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共用一条所述电源信号走线,且沿所述电源信号走线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包括第一像素阳极,在所述显示透光区设置有至少一透明走线,其中,所述透明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阳极和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以使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发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以及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功能附加区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将驱动显示透光区第一显示像素发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与驱动主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像素发光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不同,通过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数量、器件尺寸以及布线空间以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占据功能附加区的面积,从而增加了显示透光区的面积,提高了显示透光区的透光率,进而提升了屏下摄像头的拍照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附加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采用的2t1c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采用的2t1c电路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采用的4t1c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采用的4t1c电路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采用的7t1c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采用的7t1c电路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透光区的透光率较低,以至于屏下摄像头的拍照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能够解决该缺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为主动矩阵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主显示区100a以及至少一功能附加区100b,其中,所述主显示区100a为主要用于显示图像的区域;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用于放置感光元件,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中具有至少一显示透光区100c,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用于显示图像的同时,可以透过光线以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对应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设置的所述感光元件接收到光信号,其中,所述感光元件可为摄像头、光学触控组件以及指纹识别传感器等,以使所述显示面板能够实现例如拍照功能、光学触控功能以及光学指纹识别等功能。

如图2所示,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中可以设置多个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可以圆形、矩形、圆角矩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每个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为0.36mm2-100mm2,以保证所述显示面板100的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对应设置摄像头时,摄像头能具有良好的拍照效果,并降低工艺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所述显示面板100具有一个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具有一个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进行阐述说明。

由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金属膜层,例如多晶硅层、控制极层以及源漏极金属层等,而金属膜层具有遮光作用,故显示面板100对应设置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区域不具有透光性,而且多个金属膜层对光线存在反射、衍射和干涉等现象,因此将像素驱动电路设置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外围,使得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内由于未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而具有良好的透光性。

如图3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1、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至少两绝缘层104、透明走线105、多个第一显示像素106、多个第二显示像素107以及多条信号走线。

在对应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外围且位于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内的所述基板101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多个第一显示像素106设置于所述绝缘层104远离所述基板10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发光,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包括第一像素阳极1061;多个第二显示像素107设置于所述绝缘层104远离所述基板10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00a内,在对应所述主显示区100a的所述基板101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以驱动多个所述第二显示像素107发光,每个组成所述第二显示像素107的子像素下方均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所述第二显示像素107包括第二像素阳极1071。

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像素定义层108,所述像素定义层108覆盖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所述第二像素阳极1071以及所述绝缘层104。

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有多条透明走线105,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通过所述透明走线105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电性连接,多条所述透明走线105包括位于不同层的至少两层所述透明走线10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透明走线105为三层,所述透明走线105包括第一透明走线1051、第二透明走线1052以及第三透明走线1053,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以及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3分别位于不同层;具体地,设置于相同层的每相邻两条所述透明走线105之间的距离大于2um,以避免同一层相邻两条所述透明走线105之间发生短路;所述透明走线105的线宽大于1um,以避免所述透明走线105由于线宽过小而发生断路。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通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a,以及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a外围且在功能附加区100b内的所述透明走线105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电性连接,也就是说,主要在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设置所述透明走线105。

多个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中的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之间可以通过一层或两层或三层所述透明走线105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分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之间通过三层所述透明走线105电性连接

继续参考图3,所述绝缘层104为四层,具体包括第一绝缘层1041、第二绝缘层1042、第三绝缘层1043以及第四绝缘层1044;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1041覆盖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在所述第一绝缘层1041上设置有第一透明走线1051,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另一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所述第二绝缘层1042覆盖所述第一绝缘层1041以及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在所述第二绝缘层1041上设置有第二透明走线1052,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所述第三绝缘层1043覆盖所述第二绝缘层1041以及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在所述第三绝缘层1043上设置有第三透明走线1053,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3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所述第四绝缘层1044覆盖所述第三绝缘层1043以及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3;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所述第四绝缘层1044上;多个所述第二像素阳极1071,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00a的所述第四绝缘层1044上;其中,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3、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以及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电性连接,相邻两层所述透明走线之间以所述绝缘层上的过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以及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3在所述基板10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采用此种叠层布线的方式,有利于增加所述透明走线105的数量,从而增大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面积,以提高其透光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通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00a,以及部分位于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的所述透明走线105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电性连接,也就是说,也可以同时在所述主显示区100a设置所述透明走线105,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和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可进一步地增加所述透明走线105的布线空间,避免出现位于同一层且相邻的所述透明走线105之间的间距较窄而出现短路的问题。

如图4所示,图4与图3的区别在于,在所述第一绝缘层1041上设置有第一透明走线1051,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另一部分从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延伸至所述主显示区100a;所述第二绝缘层1042覆盖所述第一绝缘层1041以及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在所述第二绝缘层1042上设置有第二透明走线1052,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00a;所述第三绝缘层1043覆盖所述第二绝缘层1042以及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2从所述主显示区100a经过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延伸至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所述第四绝缘层1044覆盖所述第三绝缘层1043以及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3;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之间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透明走线1053、所述第二透明走线1052以及所述第一透明走线1051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靠近所述主显示区100a的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的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通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00a,以及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外围且在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内的所述透明走线105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连接;远离所述主显示区100a的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的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通过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以及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外围且在功能附加区100b内的所述透明走线105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电性连接,以减少所述透明走线105需要的整体布线空间,且可进一步增加所述透明走线105的数量。

在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之内且位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外围的所述基板101上还设置有多条所述信号走线,用于传输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的信号至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由于所述信号走线也具有遮光作用,故将所述信号走线设置于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外围,使得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内由于未设置有所述信号走线而进一步提升其透光性。

具体地,所述信号走线可以包括第一信号走线和第二信号走线,其中,所述第一信号走线可以包括扫描线、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发光的发光信号线、控制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复位的复位线;所述第二信号走线可以包括数据线,用于传输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的数据电压。

具体地,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所述信号走线以及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占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的面积小于或等于50%,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阳极1061占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面积小于50%,以保证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具有足够的透光面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为600~10000um。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3、图4,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两绝缘层104之间的导电层109,所述导电层109位于所述主显示区100a,所述第二显示像素107的所述第二像素阳极1071通过所述导电层109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驱动所述第二显示像素107发光,能够增强导电性。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电层109的布线方式和材料、所述第二像素阳极1071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电性连接方式可以与所述透明走线105相同,且与所述透明走线105采用同一制程制得,有利于节省工艺步骤,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以及所述信号走线占据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的面积大小将会影响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大小,具体地,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及信号走线占据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的面积越大,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大小;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以及信号走线占据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的面积越小,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越大。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采用不同的电路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占据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占据所述主显示区100a的面积,从而增大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

其中,不同的电路结构可以表现在器件面积以及布线结构等方面,故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器件面积以及布线结构,使其电路结构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电路结构不同,从而为所述透光显示区100c留出必要的空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从以上两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器件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器件面积,其中,所述器件面积主要由器件数量以及器件尺寸决定,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器件主要指的是组成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薄膜晶体管器件以及存储电容。

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器件数量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器件数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所述主显示区100a的所述第二显示像素107发光的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采用7t1c电路,所述7t1c电路包括七个薄膜晶体管和一个存储电容;因此,用于驱动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所述第一显示像素106发光的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则可以采用2t1c电路、4t1c电路以及6t1c电路中的任意一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也可以采用4t1c电路或6t1c电路,具体地,当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采用4t1c电路时,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可以采用2t1c电路;当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采用6t1c电路时,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可以采用2t1c电路或4t1c电路,为了清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采用7t1c电路为例进行阐述说明。

例如,如图5a所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采用2t1c电路,所述2t1c电路包括两个薄膜晶体管以及一个存储电容,两个薄膜晶体管包括驱动晶体管dtft和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其中,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控制极连接扫描线scan,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第一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一极以及所述发光单元的阳极,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第二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控制极和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一端;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二极连接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二端以及数据线;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所述发光元件的阴极连接第二电源信号走线vss。

再如,如图6a所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采用4t1c电路,所述4t1c电路包括四个薄膜晶体管以及一个存储电容cap,四个薄膜晶体管包括驱动晶体管dtft和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以及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其中,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控制极连接扫描线scan,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第一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一极以及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第二极,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第二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控制极和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控制极,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的第一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二极和数据线data,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的第二极连接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控制极连接控制信号线em,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第二极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阳极;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二极连接数据线data;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所述发光单元的阴极连接第二电源信号走线vss。

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器件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器件尺寸,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采用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存储电容cap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采用的薄膜晶体管以及存储电容cap的尺寸,以使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器件面积相比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器件面积进一步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采用的电路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采用的电路结构相同,例如,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均采用7t1c电路,如图7a所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包括七个薄膜晶体管以及一个存储电容cap,七个薄膜晶体管包括驱动晶体管dtft和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第四开关晶体管stft4、第五开关晶体管stft5、第六开关晶体管stft6,其中,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控制极连接第一扫描线scan[n-1],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stft6的第一极以及复位信号线vi,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第二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控制极和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控制极以及第二扫描线scan[n],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的第一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一极以及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stft4的第二极,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的第二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控制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的控制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第一极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二极,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第二极连接所述数据线data;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stft4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stft5的控制极以及控制信号线em[n],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stft4的第一极连接发光元件的阳极;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stft5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的第二极以及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的第二极,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stft5的第二极连接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stft6的控制极连接第二扫描线scan[n],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stft6的第一极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阳极,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stft6的第二极连接所述复位信号线vi以及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的第二极。所述存储电容cap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所述发光单元的阴极连接第二电源信号走线vss。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光元件为主动矩阵式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布线空间小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103的布线空间,可通过挤压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中的所述信号走线与器件的占据空间以及改变所述信号走线与器件的位置关系,以使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结构更为紧凑,从而为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留出必要的空间。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共用至少一条信号走线,所述信号走线可以为包括扫描线scan、数据线data、控制信号线em、复位信号线vi、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以及第二电源信号走线vss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共用一条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的左右两侧且保持对称,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布线空间,增大了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

具体地,如图5b所示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采用的2t1c电路结构的布线结构图,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共用一条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存储电容cap、发光元件以及数据线data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的左右两侧,且分别保持对称设置。

如图6b所示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采用的4t1c电路结构的布线结构图,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共用一条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存储电容cap、发光元件、以及数据线data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的左右两侧,且分别保持对称设置。

如图7b所示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采用的7t1c电路结构的布线结构图,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共用一条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两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所述驱动晶体管dtft、所述第一开关晶体管stft1、所述第二开关晶体管stft2、所述第三开关晶体管stft3、所述第四开关晶体管stft4、所述第五开关晶体管stft5、所述第六开关晶体管stft6、存储电容cap、发光元件以及数据线data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走线vdd的左右两侧,且分别保持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均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器件,由于这里采用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漏极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是没有区别的。为区分薄膜晶体管除控制极即栅极之外的两极,将其中一极称为源极,另一极称为漏极。此外,按照薄膜晶体管的特性区分可以将薄膜晶体管分为n型薄膜晶体管或p型薄膜晶体管,在应用中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像素电路中各元器件的类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可均为p型晶体管;或者,薄膜晶体管可均为n型晶体管;或者,部分薄膜晶体管为n型薄膜晶体管,部分薄膜晶体管为p型薄膜晶体管,容易理解的是,当采用n型薄膜晶体管时,其第一极可以是源极,第二极可以是漏极,当采用p型薄膜晶体管时,其第一极可以是漏极,第二极可以是源极。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像素驱动电路岛10,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岛10包括多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岛10是将多个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呈岛状集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而集中聚集在一起是相对于像素驱动电路较分散而言的,可进一步增大所述显示透光区100c的尺寸。

具体地,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岛102包括m×n个阵列排布的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其中,m表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行数,n表示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102的列数,m和n均为正整数,m和n中至少之一为大于1。m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128,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28。进一步地,m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且小于64,n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6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0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对应所述功能附加区100b设置,其中,所述感光元件可为摄像头以及光学触控组件。

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将驱动显示透光区第一显示像素发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与驱动主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像素发光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不同,通过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器件数量、器件尺寸以及布线空间以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占据功能附加区的面积,从而增加了显示透光区的尺寸,提高了显示透光区的透光率,进而提升了屏下摄像头的拍照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