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130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本发明涉及使用银合金等来反射光的反射型或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将该液晶显示装置用作显示部的电子装置。众所周知,液晶显示装置是液晶本身不发光、单单通过控制光的偏振状态来进行显示的装置。因此,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必须作成对于面板以某种形态使光入射的结构,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的显示装置、例如电致发光装置或等离子显示器等有很大的差别。
在此,将液晶显示装置大致分成2种类型,一种是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即,将光源配置在面板的背面一侧,该光通过面板,被观察者辨认,另一种是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即,来自观察一侧的入射光受面板反射,被观察者辨认。
其中,在透射型中,从配置在面板的背面一侧的光源(被称为背灯)发出的光被导光板引导到整个面板后,沿偏振片→背面一侧基板→电极→液晶→电极→观察一侧基板→偏振片这样的路径,被观察者辨认。
与此不同,在反射型中,如果入射到面板上的光沿下述路径到达电极,即,偏振片→观察一侧基板→电极→液晶→电极,则被反射膜反射,沿与刚才来的路径相反的路径被观察者辨认。
这样,在反射型中,由于有光的入射路径、反射路径这样的二重路径,故在各部分中的光损耗较大。因此,如果与透射型比较,由于来自环境的采光(外部光)量没有配置在面板的背面一侧的光源那样多,故被观察者辨认的光量变少,其结果,存在显示画面较暗的缺点。但反射型在下述几个方面与透射型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即,即使在日光照射的室外,其辨认性也高,以及,即使没有光源,也能进行显示。因此,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广泛地作为便携型电子装置的显示部来使用。
但是,在反射型中,在几乎没有来自环境的采光的情况下,存在观察者不能辨认显示这样的本质上的缺点。因此,近年来,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正在出现,该装置的结构是这样的在面板的背面设置背灯,同时将反射膜作成不仅使来自观察一侧的入射光反射、而且使来自背面的光的一部分透过的结构。在该半透射半反射型的装置中,在几乎没有外部光的情况下,通过使背灯点亮而成为透射型,由此来确保显示的辨认性,而在外部光充分的情况下,通过使背灯熄灭而成为反射型,由此,成为可期求低功耗的结构。即,成为下述结构通过根据外部光的强弱来选择透射型或反射型,在确保显示的辨认性的同时,期求低功耗。
在反射型或半透射半反射型中,一般使用铝作为反射膜的构成材料,但近年来,为了使反射率提高以得到明亮的显示,研究了使用银单质或以银为主成分的银合金(以下,称为「银合金等」)的情况。但是,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由银合金等形成了反射膜后,存在一进行某种高温处理则该反射膜的反射率就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在使用银合金等作为反射膜的情况下,提供防止了该反射膜的反射率因其后的高温处理而下降的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首先,本发明者认为,一旦对银合金等的反射膜进行高温处理,则该反射膜的反射率下降,其原因是,该反射膜的晶粒因该高温处理而长大。
因此,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液晶装置是这样的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成为具备下述部分的结构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银的反射膜;在上述反射膜上形成的保护膜;在上述保护膜上设置的第1透明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透明电极上设置的取向膜。按照该结构,在由银合金等形成的反射膜上形成保护膜,以便覆盖其整个表面。因此,在反射膜的形成后,由于即使进行取向膜的高温处理,也能抑制构成反射膜的晶粒的生长,故可防止由此引起的反射率的下降。
在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1布线,上述第1布线具有金属膜,该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比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大。由于在上述第1布线中反射率的下降不成为问题,故使用使晶粒生长的布线或晶粒大的布线,可降低该布线的电阻。
在此,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是0.1nm~6.0nm,上述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是2.0nm~20nm。如果以这种方式分别设定反射膜和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则可分别适当地发挥作为反射膜的功能和作为布线的功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了第1布线中的金属膜。即,在反射膜之后设置第1布线中的金属膜。
再者,较为理想的是,第1布线还具有层叠在上述金属膜上的金属氧化物膜。由于在金属膜上层叠了在化学性质方面较为稳定的金属氧化物膜,故可防止其腐蚀。
另一方面,在液晶装置具有第1布线的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具有在上述第2基板上设置的第2透明电极;以及将输出信号供给上述第1布线的驱动器IC,上述第1布线经导通材料与第2透明电极连接。由于利用导通材料将在第2基板上设置的第2透明电极连接到在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1布线上,故可使布线集中在第1基板一侧。再者,如果在第1布线上设置供给输出信号的驱动器IC,则可减少与外部的连接点的数目。
在此,较为理想的是,避开与上述驱动器IC的连接部分形成了第1布线中的金属膜。这是为了在金属膜与基板的附着性不充分的情况下,防止在施加应力的部分上设置该金属膜。
此外,在液晶装置具有第1布线的结构中,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2布线;以及驱动上述液晶的驱动器IC,上述第2布线具有金属膜,可经上述第2布线对上述驱动器IC供给输入信号。
在此,较为理想的是,在经第2布线对驱动器IC供给了输入信号的情况下,避开与上述驱动器IC的连接部分形成了第2布线中的金属膜。如上所述,这是因为金属膜与基板的附着性不充分的缘故。
再者,在液晶装置具有第2布线的场合,也可作成下述结构还具有对驱动器IC供给输入信号的外部电路基板,上述外部电路基板连接到上述第2布线上,避开与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形成了上述金属膜。这是为了在修复外部电路基板时防止金属膜也剥离。
在液晶装置中,也可作成下述结构还具有连接到上述第1透明电极上的第1布线;以及连接到上述第1布线上的驱动器IC,上述第1布线具有金属膜。在该结构中,利用经第1布线的驱动器IC对第1透明电极供给信号。
在此,较为理想的是,避开与上述驱动器IC的连接部分形成了第1布线中的金属膜。如上所述,这是因为金属膜与基板的附着性不充分的缘故。
此外,在将第1布线连接到第1透明电极的情况下,也可作成下述结构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2布线,上述第2布线具有金属膜,经上述第2布线对上述驱动器IC供给了输入信号。
再者,在具有第2布线的情况下,也可作成下述结构还具有对上述第2布线供给输入信号的外部电路基板,避开与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形成了上述第2布线中的金属膜。
而且,由于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电子装置具备上述液晶装置,故可防止反射膜的反射率的下降,可进行明亮的显示。
但是在反射膜中包含银的情况下,该反射膜的波长/反射率的特性不像一般使用的铝那样平坦,而是存在反射率随着波长的降低而下降的趋势。因此,由包含银的反射性导电膜产生的反射光因蓝色分量的光变少的结果而略带黄色。因此,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液晶装置是这样的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银的反射膜;以及在上述反射膜上形成的保护膜,上述保护膜对于可见光中的短波长一侧的光(蓝)的反射率比对于长波长一侧的光(绿、红)的反射率高。利用该结构,由于蓝色分量的光在被反射膜反射前被保护膜反射的分量变多,故可防止在合并了该保护膜和包含银的反射膜的反射光中略带黄色。
作为这样的保护膜,可考虑包含氧化钛的膜,其折射率最好为1.8以上。
此外,为了防止在反射光中略带黄色,除了利用保护膜使蓝色分量的光较多地反射的结构外,也可利用由着色层进行的校正。即,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液晶装置是这样的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具备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银的反射膜;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的第1透明电极;以及在上述第2基板上设置的第2透明电极,与上述第1透明电极与上述第2透明电极的交叉处对应地形成点,同时利用多个该点构成1个像素,对构成上述1个像素的点分配互不相同的着色层,上述着色层包含蓝色系列和红色系列的着色层,在xy色度图(CIE1931)中,规定为从白色坐标点到透过了上述蓝色系列的着色层的光的坐标点的距离比从白色坐标点到透过了上述红色系列的着色层的光的坐标点的距离长。按照该结构,由于与红色相比,可利用着色层来增强蓝色,故可防止在反射光中略带黄色。
再者,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液晶装置是这样的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金属的反射膜;在上述反射膜上层叠的第1透明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布线,上述布线具有金属膜,上述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比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大。
在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具有第1伸出区域,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的一边附近,不与上述第2基板重叠;以及第2伸出区域,位于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在与上述一边交叉的另一边附近,不与上述第2基板重叠,将上述布线设置在上述第1伸出区域和上述第2伸出区域的二者中。
其次,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在该液晶装置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具备下述工序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包含银的反射膜的工序;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保护膜的工序;在上述保护膜上设置第1透明电极的工序;以及在第1透明电极上设置取向膜的工序。按照该方法,在包含银的反射膜上形成保护膜,以便覆盖其整个表面。因此,在反射膜的形成后,由于即使对取向膜进行高温处理,也能抑制构成反射膜的晶粒的生长,故可防止由此引起的反射率的下降。
在此,较为理想的是,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具有金属膜的第1布线的工序,使该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比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大。
此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在该液晶装置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具有下述工序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包含银的反射膜的工序;以及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保护膜的工序,使上述保护膜对于可见光中短波长一侧的光的反射率比对于长波长一侧的光的反射率高。由此,由于蓝色分量的光在被反射膜反射前被保护膜反射的成分变多,故可防止在合并了该保护膜和包含银的反射膜的反射光中略带黄色。
作为这样的保护膜,可考虑包含氧化钛的膜,其折射率最好为1.8以上。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沿X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沿Y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像素的结构和密封剂附近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5是图4中沿A-A’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驱动器IC的安装区附近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背面基板中驱动器IC的安装区附近的局部平面图。
图8(a)~(e)是分别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的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的剖面图。
图9(f)~(i)是分别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的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银和铝的反射特性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沿X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沿Y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液晶面板的布线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驱动器IC的安装区附近的局部剖面图。
图15(a)~(f)是分别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的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的剖面图。
图16(g)和(h)是分别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的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的剖面图。
图17是示出第1或第2实施例的应用例中液晶面板沿X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沿X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沿Y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20(a)~(e)是分别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的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的剖面图。
图21(f)~(i)是分别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的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的剖面图。
图22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应用例中液晶面板沿X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23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另外的应用例中液晶面板沿Y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中的滤色片的特性的图。
图25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由滤色片产生的着色光的xy色度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xy色度图中作为由滤色片产生的蓝色光适当的区域的图。
图27是示出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另外结构的斜视图。
图28是示出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变例的斜视图。
图29是示出作为应用了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的电子装置的一例的个人计算机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30是示出作为应用了该液晶面板的电子装置的一例的移动电话机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31是示出作为应用了该液晶面板的电子装置的一例的数码相机的背面一侧的结构的斜视图。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是半透射半反射型的,即,在外部光充分的情况下,起到反射型的功能,而在外部光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使背灯点亮,主要起到透射型的功能。
<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该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此外,图2是示出该液晶面板沿图1中的X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图3是示出该液晶面板沿图1的Y方向截断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如这些图中所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100的结构是这样的利用掺入了兼作衬垫的导电性粒子114的密封剂110在保持一定的间隙的情况下贴合位于观察者一侧的观察一侧基板200和位于其背面一侧的背面一侧基板300,同时在该间隙中封入了例如TN(扭曲向列)型的液晶160。再有,沿观察一侧基板200的内周边缘在某一方的基板上以边框状形成密封剂110,但为了封入液晶160,在其一部分上开了口。因此,在液晶的封入后,利用封口材料112封死该开口部分。
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中,在与背面一侧基板300的对置面上,在X方向上延伸形成多个公用电极214,而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中,在与观察一侧基板200的对置面上,在Y方向上延伸形成多个段电极314。因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段电极(第1透明电极)314与公用电极(第2透明电极)214互相交叉的区域中利用两电极对液晶160施加电压,故该交叉区域起到子像素的功能。
此外,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中,在从观察一侧基板200伸出的2边上,分别如后述那样利用COG(玻璃上键合芯片)技术安装了驱动公用电极214用的驱动器IC122和驱动段电极314用的驱动器IC124。再者,在该2边中的安装驱动器IC124的区域的外侧,键合了FP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150。
在此,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形成的公用电极214经在密封剂110中掺入的导电性粒子114连接到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形成的布线(第1布线)350的一端上。另一方面,布线350的另一端连接到驱动器IC122的输出一侧凸点(突起电极)上。即,成为驱动器IC122以布线350、导电性粒子114和公用电极214这样的路径供给公用信号的结构。再有,利用布线(第2布线)360连接了驱动器IC122的输入一侧凸点与FPC基板(外部电路基板)150之间。
此外,将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形成的段电极314连接到驱动器IC124的输出一侧凸点上。即,成为驱动器IC124直接对段电极314供给段信号的结构。再有,利用布线(第2布线)370连接了驱动器IC124的输入一侧凸点与FPC基板150之间。
在此,在液晶面板中,实际上如图2或图3中所示,在观察一侧基板200的当前一侧(观察者一侧)设置偏振片121或延迟片123,而在背面一侧基板300的背面一侧(与观察者相反的一侧)设置偏振片131或延迟片133等,但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此外,在背面一侧基板300的背面一侧设置在外部光少的情况下作为透射型使用的背灯,但对此也省略了图示。
<显示区域>
其次,说明液晶面板100中的显示区域的细节。首先,说明观察一侧基板200的细节。如图2或图3中所示,在基板200的外表面上粘贴延迟片123和偏振片121。而在基板200的内表面上形成遮光膜202,在防止子像素间的混色的同时,起到规定显示区域的边框的功能。再者,与公用电极214和段电极314交叉的区域相对应(与遮光膜202的开口区域相对应),以规定的排列设置了滤色片(着色层)204。再有,在本实施例中,R(红)、G(绿)、B(蓝)的滤色片204成为适合于数据系列显示的条状排列(参照图4),以3个R、G、B的子像素构成了大致呈正方形的1个像素,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其次,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平面化膜205是抹平由遮光膜202和滤色片204产生的台阶的膜,在该被平面化了的面上,以带状在X方向(在图2中是纸面左右方向,在图3中是纸面垂直方向)上延伸地形成了多个由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公用电极214。
而且,在平面化膜205或公用电极214的表面上形成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取向膜208,在与背面一侧基板300贴合前,在规定的方向上对其进行摩擦处理。此外,因为在显示区域外没有需要,故在密封剂110的区域附近不设置遮光膜202、滤色片204和平面化膜205。
接着,说明背面一侧基板300的结构。在基板300的外表面上粘贴延迟片133和偏振片131。而在基板300的整个内表面上形成基底膜301。在该基底膜301的表面上再形成反射膜302。该反射膜302由利用低温溅射等技术成膜的银单质或以银为主成分的银合金构成,用于使从观察一侧基板200入射的光反射、再返回到观察一侧基板200上。此时,反射膜302没有必要是完全的镜面,最好是有适度漫反射的结构。为此,希望将反射膜302形成为有某种程度的起伏的面,但关于这一点,由于与本发明没有直接的关系,故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反射膜302上,在每一个子像素中设置了2个使背灯的光透过用的开口部309(参照图4),以便也能作为透射型来使用。再有,在基板300的表面上设置基底膜301的原因是为了提高在该表面上形成的反射膜302与基板的附着性。
其次,在整个内表面上设置了绝缘性的保护膜303,以便覆盖设置有开口部309的反射膜302。该保护膜303除了保护反射膜302外,还兼有作为防止反射膜302的反射率的下降、进而使从观察一侧基板200入射的光中的蓝色分量的光较多地反射的膜的功能。
再者,在保护膜303的表面上,以带状在Y方向上延伸形成了多个由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段电极314。而且,在段电极314或保护膜303的表面上形成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取向膜308,在与观察一侧基板200贴合前,在规定的方向上对其进行摩擦处理。此外,因为在显示区域外没有需要,故在密封剂110的区域附近及其外侧不设置取向膜308或其下层的反射膜302。此外,关于这样的背面一侧基板300的制造工艺,为方便起见,在说明了各种布线之后再详细地叙述。
<密封剂附近>
其次,除了图2和图3外,还参照图4和图5说明液晶面板100中的形成密封剂110的区域附近情况。在此,图4是从观察一侧透视形成密封剂110的区域中安装驱动器IC122的边缘附近区域中的布线的详细的结构的平面图,图5是其沿A-A’的剖面图。
首先,说明公用电极214和布线350。如这些图中所示,观察一侧基板200中的公用电极214延伸到形成密封剂110的区域上,而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中,构成布线350的透明导电膜352延伸到形成密封剂110的区域上,以便与公用电极214相对。因此,如果使兼作衬垫的球形导电性粒子114以适当的比例分散在密封剂110中,则公用电极214和透明导电膜354经该导电性粒子114进行导电连接。
在此,布线350是在背面一侧基板300的相对面中导电连接公用电极214与驱动器IC122的输出端的布线,成为层叠了反射性导电膜352与透明导电膜354的结构。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反射性导电膜352是对由利用高温溅射等技术成膜的银单质或以银为主成分的银合金构成的导电层进行构图得到的。即,本实施例中的反射性导电膜352与反射膜302在对由银合金等构成的导电层进行构图来得到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但导电层本身的成膜工序是不同的。此外,透明导电膜354是对与段电极314为同一ITO等构成的导电层进行构图得到的,使其比反射性导电膜352宽一圈,详细地说,如果从剖面来看,则如图5中所示,从反射性导电膜352伸出的边缘部分与保护膜303相接。但是,在形成密封剂110的区域上,如图2、图3或图4中所示,只设置透明导电膜354,不层叠反射性导电膜352。
其次,说明段电极314的引出。如图3中所示,在保护膜303上被形成了的状态下将段电极314引出到密封剂110的边框外,同时被层叠到对与反射性导电膜352为同一的银合金等的导电层进行构图得到的反射性导电膜312上,作为布线310被引出到驱动器IC124的输出一侧凸点上。在此,在密封剂110的边框外,这样对段电极314进行了构图,使其比处于层叠关系的反射性导电膜312宽一圈,具体地说,如果从剖面来看,则如图5的括弧中所示,从反射性导电膜312伸出的边缘部分与保护膜303相接。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在密封剂110的边框内,反射膜302在导电性方面成为浮置的状态。因此,这样来形成保护膜303,使得反射膜302与段电极314的距离约为2微米,段电极314的每一个成为对于反射膜302不以电容性耦合的结构。
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起见,图2或图3中的导电性粒子114的直径比实际的直径大很多,因此,在密封剂110的宽度方向上看上去就好像只设置1个似的,但实际上如图4中所示,成为在密封剂11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导电性粒子114的结构。
<驱动器IC的安装区、FPC基板的键合区的附近>
接着,说明背面一侧基板300中的安装驱动器IC122、124的区域或键合FPC基板150的区域附近的情况。在此,图6是以布线为中心示出这些区域中的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从观察一侧看其中的驱动器IC122安装区中布线结构的平面图。再有,如上所述,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除了段电极314外,还设置布线350、360、370,但在此,以与驱动器IC122相关的布线350、360为例来说明。
首先,如这些图中所示,将由驱动器IC122产生的公用信号供给公用电极214用的布线350如上所述,由反射性导电膜352与透明导电膜354的层叠膜构成,但在安装驱动器IC122的区域上,与密封剂110的形成区域相同,只设置透明导电膜354,不层叠反射性导电膜352。
此外,将从FPC基板150供给的各种信号供给驱动器IC122用的布线360,与布线350相同,由反射性导电膜362与透明导电膜364的层叠膜构成。其中,反射性导电膜362是对与反射性导电膜352为同一的银合金等构成的导电层进行构图得到的,此外,透明导电膜364是对与段电极314或透明导电膜354为同一的ITO等构成的导电层进行构图得到的,使其比反射性导电膜362宽一圈,详细地说,如果从剖面来看,则如图5的括弧中所示,从反射性导电膜362伸出的边缘部分与保护膜303相接。但是,在布线360中的安装驱动器IC122的区域和键合FPC基板150的区域(在图7中省略图示)中,只设置透明导电膜364,不设置反射性导电膜362。
然后,对于这样的布线350、360,例如以下述方式对驱动器IC122进行COG安装。首先,在长方体形状的驱动器IC122的一个面上,在其周围边缘部分上设置多个电极,而在这样的各电极上预先分别形成例如由金(Au)等构成的凸点129a或129b。然后,第1,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中,在应安装驱动器IC122的区域上放置使导电性粒子134均匀地分散在环氧树脂等的粘结剂130中的薄片状的各向异性导电膜,第2,用使电极形成面为下侧的驱动器IC122和背面一侧基板300夹持各向异性导电膜,第3,在对驱动器IC122进行了定位后,经该各向异性导电膜对背面一侧基板300进行加压、加热。
由此,将驱动器IC122中的供给公用信号的输出一侧凸点129a经粘结剂130中的导电性粒子134导电性连接到构成布线350的透明导电膜354上,将输入来自FPC基板150的信号的输入一侧凸点129b经粘结剂130中的导电性粒子134导电性连接到构成布线360的透明导电膜364上。此时,粘结剂130兼作密封剂用来保护7122的电极形成面、使其不受湿气、污染、应力等的影响。
再有,在此,以与驱动器IC122相关的布线350、36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对于与驱动器IC124相关的布线310和将从FPC基板150供给的各种信号供给驱动器IC124用的布线370,也分别如图5中用括弧示出的那样,成为与布线350、360相同的结构。
即,将由驱动器IC124产生的段信号供给段电极314用的布线310,如上所述,成为反射性导电膜312与透明导电膜314的层叠膜,但在安装驱动器IC124的区域上,只设置段电极314的透明导电膜,不设置反射性导电膜312。换言之,避开与驱动器IC124的键合部分形成了反射性导电膜312。
此外,将从FPC基板150供给的各种信号供给驱动器IC124用的布线370,同样成为层叠了反射性导电膜372与透明导电膜374的结构。其中,反射性导电膜372是对与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为同一导电层进行构图而得到的,透明导电膜374是对与透明导电膜314、354、364为同一导电层进行构图而得到的,使其比反射性导电膜372宽一圈,从反射性导电膜372伸出的边缘部分与保护膜303相接(特别参照图5)。但是,在布线370中的安装驱动器IC124的区域和键合FPC基板150的区域上,只设置透明导电膜374,不设置反射性导电膜372。换言之,避开与驱动器IC124的键合部分和与FPC基板150的键合部分形成了反射性导电膜372。
然后,对于作为这样的层叠膜的布线310、370,驱动器IC124与驱动器IC122相同,经各向异性导电膜被连接上去。
此外,对于布线360、370,在键合FPC基板150的情况下,也同样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由此,在FPC基板150中,在聚酰亚胺等的基体材料上形成的布线154分别经粘结剂140中的导电性粒子144对于构成布线360的透明导电膜364和构成布线370的透明导电膜374进行导电性连接。
<制造工艺>
在此,参照图8和图9,说明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艺,特别是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再有,在此,以段电极314和布线350为中心,分成密封剂的边框内(显示区域)、密封剂和密封剂的边框外来说明。
首先,如图8(a)中所示,利用溅射等技术在基板300的整个内表面上淀积Ta2O5或SiO2等,形成基底膜301。接着,如该图(b)中所示,在比较低的温度(约200℃)下利用溅射等技术对银单质或以银为主成分的反射性的导电层302’成膜。作为该导电层302’,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在重量比为约98%的银(Ag)中包含铂(Pt)、铜(Cu)的APC合金,但除此以外,也可使用包含银、铜、金的合金、银、钌(Ru)、铜的合金等。接着,如该图(c)中所示,利用光刻技术和刻蚀技术对导电层302’进行构图,形成开口部309,同时形成反射膜302。
其后,如该图(d)中所示,在基板的整个面上形成例如包含氧化钛的保护膜303,使其覆盖反射膜302。然后,如该图(e)中所示,在比较高的温度(约400℃)下利用溅射等技术对银单质或以银为主成分的反射性的导电层352’成膜。作为该导电层352’,与构成反射膜302的导电层302’相同,希望是银、钯、铜的APC合金或银、铜、金的合金、银、钌(Ru)、铜的合金等。
其次,如图9(f)中所示,利用光刻技术和刻蚀技术对导电层352’进行构图,除了构成布线350的反射性导电膜352外,形成构成布线310、360、370的反射性导电膜312、362、372。其后,如该图(g)中所示,利用溅射法或离子镀法等对ITO等的透明导电膜314’成膜。
接着,如该图(h)中所示,利用光刻技术和刻蚀技术,在密封剂边框内对段电极314进行构图,在密封剂边框外对透明导电膜354、364、374进行构图,形成导电层314’。此时,段电极314、透明导电膜354、364、374的周围边缘部分以与保护膜303相接的方式留下,以免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露出。由此,在导电层314’成膜后,由于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表面不至露出,故可防止这些膜的腐蚀、剥离等。
然后,在涂敷、印刷了例如聚酰亚胺溶液后,进行烧固、形成取向膜308。再者,对该取向膜308进行摩擦处理。关于以后的制造工艺,虽然省略图示,但利用适当地分散了导电性粒子114的密封剂110贴合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背面一侧基板300与同样对取向膜208上进行了摩擦处理的观察一侧基板200,其次,使之成为接近于真空的状态,在密封剂110的开口部分上滴下液晶160。然后,通过返回到常压,在使密封剂边框内浸透了液晶160后,用密封剂112封死该开口部分。其后,如上所述,通过安装驱动器IC122、124和FPC基板150,成为如图1所示那样的液晶面板100。
在这样的第1实施例中,由于成为反射膜302的导电层302’在图8(b)中在低温下成膜,故其反射率高。其后,在该图(e)或图9(i)中,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处理,但由于反射膜302被保护膜303覆盖,故可抑制该反射膜302中的晶粒的生长,其结果,可防止该反射膜302中反射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成为反射性导电膜352的导电层352’在高温下被成膜,故进而在图9(i)中进行高温处理。因此,导电层352’的晶粒变大的结果,其布线电阻变低。即,在本实施例中,在反射膜302中保持反射率高的状态,而在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中,减少了其布线电阻。
再有,反射膜302中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是0.1nm~6.0nm,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中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是2.0nm~20nm,这一点由本申请的发明者进行了确认。
此外,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反射率因晶粒的生长而下降,但由于这些反射性导电膜不是作为反射膜来使用,而是作为布线层来使用,故反射率的下降不成为问题。
<显示工作等>
其次,简单地说明这样的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工作。首先,上述的驱动器IC122对公用电极214的每一个在每个水平扫描期间中以规定的顺序施加选择电压,而驱动器IC124经对应的段电极314分别供给与位于被施加了选择电压的公用电极214的1行子像素的显示内容对应的段信号。此时,按照在公用电极214和段电极314中被施加的电压差,在每个子像素中控制该区域中的液晶160的取向状态。
在此,在图2或图3中,来自观察一侧的外部光通过经过偏振片121或延迟片123,成为规定的偏振状态,再者,经观察一侧基板200→滤色片204→公用电极214→液晶160→段电极314→保护膜303→这样的路径,到达反射膜302,在该处反射,沿与刚才的路径相反的路径返回。因而,在反射型中,通过用在公用电极214与段电极314之间已被施加的电压差使液晶160的取向状态发生变化,在每个子像素中控制外部光中的被反射膜302反射后通过偏振片121最终被观察者辨认的光的量。
再有,在反射型中,关于低波长一侧(蓝色一侧)的光,被位于其上层的保护膜303反射的成分比被反射膜302反射的成分多。在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这样的保护膜303的原因如下。即,在本实施例中,在反射膜302中使用的APC合金的反射率,如图10中所示,不象一般使用的铝(Al)那样是平的,而是随着变成低波长反射率有下降的趋势。因此,由于被反射膜302反射的光的蓝色分量变少,存在略带黄色的趋势,故如果单独地使用反射膜302,则特别是在进行彩色显示的情况下,对色再现性有不良影响。因此,关于蓝色分量的光,与被反射膜302反射的成分相比,此前被保护膜303反射的成分增多。由此,可防止在合并了反射膜302和该保护膜303的反射光中略带黄色。
在此,本申请的发明者将保护膜303(和与反射膜302的边界面)中的折射率n为参数、对(合并了保护膜303和作为APC合金的反射膜302的)反射光的波长/反射率的特性怎样地变化进行了实验。在图10中示出该实验结果。如该图中所示,可判明,如果使保护膜303中的折射率n为1.8以上,则与铝比较,在使反射率维持于高水平的基础上,波长/反射率的特性成为在实用方面平坦的特性。
另一方面,在使位于背面一侧基板300的背面一侧的背灯(图示省略)点亮的情况下,由该背灯产生的光通过经过偏振片131和延迟片133,成为规定的偏振状态,再者,经背面一侧基板300→开口部309→保护膜303→段电极314→液晶160→公用电极214→滤色片204→观察一侧基板200→偏振片121这样的路径,出射到观察一侧。因而,即使在透射型中,也通过用在公用电极214与段电极314之间已被施加的电压差使液晶160的取向状态发生变化,在每个子像素中控制透过了开口部309的光中的通过偏振片最终被观察者辨认的光的量。
因而,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果外部光不充分,则成为反射型,如果外部光较弱,则通过使背灯点亮,主要成为透射型,因此,不管在哪一种类型中,也能进行显示。在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以银为主成分的银合金作为使光反射的反射膜302,还由于通过用保护膜303来覆盖该反射膜302,可抑制构成该反射膜302的银合金的晶粒的生长,防止了反射率的下降,故因返回到观察一侧的光增多的结果,在具有反射型功能的情况下,可进行明亮的显示。
另一方面,由于布线310、350、360、370成为分别层叠了段电极314、透明导电膜354、364、374与由与反射膜302为同一导电层构成的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结构,故与用某一种的单一层形成布线的情况相比,可期求降低电阻。再者,由于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是对用高温溅射技术成膜的导电层352’进行构图得到的,故其结晶中的平均晶粒直径比用低温溅射技术得到的导电层302′的结晶中的平均晶粒直径大。
因此,由于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电阻比反射膜302的电阻低,故在段电极314中的层叠部分或布线350、360、370的层叠部分中,可将电阻值抑制得较低。特别是,由于在从FPC基板150到驱动器IC122的输入一侧凸点的布线360中包含供给公用信号的驱动器IC122的电源线,故被施加较高的电压,而且,该布线距离与布线370相比较要长。因此,如果布线360的电阻高,则不能忽略电压降的影响。与此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的布线360中,由于可利用层叠来期求降低电阻,故电压降的影响减少。
再者,由于分别以不露出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表面的方式来覆盖段电极314、透明导电膜354、364、374,故可以防止因水分侵入而引起腐蚀等,其结果是提高了可靠性。
此外,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设置的公用电极214经导电性粒子114和布线350被引出到背面一侧基板300上,再者,利用布线360绕回到驱动器IC124的安装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是无源矩阵型的,但与FPC基板150的键合在单面的1个部位上进行即可。因此,可期求安装工序的简化。
另外,在段电极314中安装驱动器IC124的区域中,没有层叠反射性导电膜312。此外,在布线350中被包含在密封剂110内的区域和安装驱动器IC122的区域中,不层叠反射性导电膜352,只有透明导电膜354。同样,在布线360中安装驱动器IC122的区域和键合FPC基板150的区域中,不层叠反射性导电膜362,只有透明导电膜364,此外,在布线370中安装驱动器IC124的区域和键合FPC基板150的区域中,不层叠反射性导电膜372,只有透明导电膜374。
这是因为,由于银合金等与其它材料的附着性较差,故不宜设置在施加应力的部分上。即,如果优先考虑降低布线的电阻,则希望作成在段电极或透明导电膜的整个下层形成反射性导电膜的结构,但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因在驱动器IC的安装工序中的连接不良的发生,在更换该驱动器IC时,由于附着性低,故存在该反射性导电膜从基板剥离的可能性。此外,导电性粒子114、134、144由在塑料等的非导电性粒子的表面上覆盖金(Au)等金属的粒子构成,但关于与该覆盖金属的附着性,以透明导电膜的单层为佳。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被包含在密封剂110中的区域、安装驱动器IC122、124的区域和键合FPC基板150的区域中,不层叠由银合金等构成的反射性导电膜,只形成由ITO构成的透明导电膜,可防止反射性导电膜的剥离于未然。
<第2实施例>
在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使用低温溅射技术,形成反射率高的反射膜302(导电层302’),另一方面,使用高温溅射技术,形成布线电阻低的的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导电层352’)。但是,在第1实施例中,在银合金等的成膜中,因为需要低温、高温溅射这2次,故存在制造工艺相应地复杂的缺点。在这里,对1次即可完成反射膜或反射性导电膜等那样的银合金膜的成膜的第2实施例加以说明。
在该第2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关于液晶面板100的整体结构,与第1实施例(参照图1)大致相同,但在其内表面的结构中,有一些差别。即,关于沿X方向和Y方向的每一个方向截断时的结构,分别如图11和图12所示那样,没有将保护膜303设置在密封剂的边框和密封剂的边框外,只在密封剂的边框内以覆盖反射膜302的方式来形成,在这一点上与图2和图3中示出的第1实施例不同。
因此,在布线310、350、360、370中的层叠部分中,如图13或图14中示出的局部剖面图那样,不设置保护膜303。因此,将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或透明导电膜314、354、364、374的周围边缘部分设置成与基底膜301相接。在此,图13是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布线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是相当于第1实施例中的图5的图,图14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中驱动器IC的安装区附近的局部剖面图,是相当于第1实施例中的图6的图。
再有,关于其它的结构,由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故其说明从略。
<制造工艺>
其次,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第2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艺、特别是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再有,在此,也与第1实施例相同,以段电极314和布线350为中心,分成密封剂的边框内(显示区域)、密封剂和密封剂的边框外来说明。再有,在第2实施例中,关于到在基底膜301上利用低温溅射技术对成为反射膜302的导电层302’成膜的工序为止,与第1实施例(参照图8(a)、(b))是共同的,因此,以之后的工序为中心来说明。
即,如图15(c)中所示,利用光刻技术和刻蚀技术对利用低温溅射技术成膜的导电层302’进行构图,在密封剂边框内在形成开口部309的同时形成反射膜302,在密封剂边框外除了反射性导电膜352外,还同时分别形成反射性导电膜312、362、372。
其后,如该图(d)中所示,在密封剂边框内,形成例如由氧化钛等构成的保护膜303,使其覆盖反射膜302。然后,在约400℃的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此时,由于构成反射膜302的银合金等的晶粒受到保护膜303抑制,故不使该晶粒生长,因而,该反射膜302的反射率不会下降。另一方面,关于构成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银合金等,由于该晶粒生长,故反射率下降,但布线电阻也减少了。
其后,与第1实施例中的图9(g)、图9(h)、图9(i)相同。即,第1,如图15(f)中所示,利用溅射法或离子镀法等对ITO等的透明导电膜314’成膜,第2,如图16(g)中所示,对导电层314’进行构图,分别形成段电极314和透明导电膜354、364、374,使其分别覆盖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第3,如图16(h)中所示,在密封剂边框内形成由聚酰亚胺等有机膜构成的取向膜308,并对该取向膜308进行摩擦处理。
然后,与第1实施例相同,经过观察一侧基板200与背面一侧基板300的贴合、液晶160的注入和封口以及安装在驱动器IC122、124和FPC基板150上,成为第2实施例的液晶面板100。再有,关于显示工作,也与第1实施例相同。
在该第2实施例中,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是对构成反射膜302的银合金等的导电层302’进行构图得到的,利用其后的退火处理使晶粒生长,因此,其电阻比反射膜302的电阻低。另一方面,由于反射膜302被保护膜303覆盖,故该晶粒的生长受到抑制,其结果是反射率不下降。因而,按照第2实施例,在维持了防止第1实施例中反射膜302的反射率下降和减少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布线电阻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反射膜或反射性导电膜等那样的银合金膜的成膜只要1次即可,故可期求制造工艺的简化。
<第1和第2实施例的应用>
在第1、第2实施例中,由于包含银的反射膜302被保护膜303覆盖,故在导电性方面成为浮置状态。因此,特别是邻接的段电极314相互间经反射膜302进行电容耦合,存在显示品位下降的可能性。
因此,在实施例中,将保护膜303形成得较厚,使得反射膜302与段电极314的距离为约2微米,作成两者不进行电容耦合的结构。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加厚了的保护膜303不均匀,则导致因液晶盒间隙的混乱引起显示品位的下降。
因此,希望作成如图17所示那样以大致同一宽度对反射膜302进行构图、以便从平面上来看与段电极314重叠的结构。如果以这种方式来构成,则即使保护膜303有一些变薄,某一段电极314与其正下方的反射膜302进行电容耦合,但由于与邻接的段电极314难以进行电容耦合,故也能防止显示品位的下降。再者,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可设置段电极314与其正下方的反射膜302的连接点、作成以物理的方式连接两者的结构。
<第3实施例>
在上述的第1、第2实施例中,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设置了滤色片20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作成设置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的结构。
但是,在形成了反射膜302后,必须在反射膜302的上表面上设置滤色片。在此,例如在使用含有着色材料的丙烯酸系列的树脂作为滤色片的情况下,必须留意下述问题由于使该树脂干燥、硬化的高温处理,组成反射膜302的银合金等的晶粒生长,存在反射率下降的可能性。
在这里,留意了这一点,对于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设置了滤色片的第3实施例加以说明。
在该第3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关于液晶面板100的整体结构,与第1实施例(参照图1)相同,但关于其内表面的结构,则有一些差别。图18和图19分别是示出沿X方向和Y方向的每一个方向截断了液晶面板时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如这些图中所示,滤色片305不设置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而是设置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因此,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不设置遮光膜202或平面化膜205(参照图2、图3),在图中,直接设置了构成公用电极214的透明导电膜。此外,在观察一侧基板200的相对面或公用电极214的表面上设置取向膜208。
此外,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中,在保护膜303的表面上,与公用电极214和段电极314的交叉区域相对应、以条状排列(参照图4)设置了R(红)、G(绿)、B(蓝)各色的滤色片305。
再者,为了使因这些各色的滤色片305产生的台阶平面化,设置了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平面化膜307,在该被平面化了的面上,以带状在Y方向上延伸形成了多个由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段电极314。而且,在段电极314或平面化膜307的表面上形成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取向膜308,在与观察一侧基板200贴合前,在规定的方向上对其进行摩擦处理。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302在密封剂110的边框内在导电性方面成为浮置状态。因此,这样来形成保护膜303、滤色片305和平面化膜307,使得反射膜302与段电极314的距离约为2微米,成为段电极314中的每一个不与反射膜302进行电容性耦合的结构。
此外,本实施例的保护膜303除了是保护反射膜302的膜外,还兼有作为防止反射膜302的反射率因形成滤色片305时的高温处理而下降的膜、进而使从观察一侧基板200入射的光中的蓝色分量的光较多地反射的膜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显示区域外没有需要,故在密封剂110的区域附近及其外侧不设置取向膜308、其下层的平面化膜307和保护膜303。因此,如图19中所示,在密封剂110的区域附近,在基底膜301的表面上形成段电极314。
再者,关于本实施例的布线310、350、360、370,由于与第2实施例相同,故关于其剖面结构、驱动器IC周边的结构,与图13和图14相同。
<制造工艺>
其次,参照图20和图21,说明第3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艺,特别是背面一侧基板的制造工艺。再有,在此,与第1、第2实施例相同,以段电极314和布线350为中心,分成密封剂的边框内(显示区域)、密封剂和密封剂的边框外来说明。再有,在第3实施例中,关于直至在基底膜301上采用低温溅射技术对成为反射膜302的导电层302’成膜的工序为止,与第1、第2实施例(参照图8(a)、图8(b)和图15(a)、图15(b))是共同的,因此,以之后的工序为中心来说明。
即,如图20(c)中所示,利用光刻技术和刻蚀技术对采用低温溅射技术成膜的导电层302’进行构图,在密封剂边框内在形成开口部309的同时形成反射膜302,在密封剂边框外除了反射性导电膜352外,还同时分别形成反射性导电膜312、362、372。
其后,如该图(d)中所示,在密封剂边框内,例如形成由氧化钛等构成的保扩膜303,使其覆盖反射膜302。然后,如该图(e)中所示,在该保护膜303上,使用光刻、印刷、移印等的技术,以规定的排列形成R(红)、G(绿)、B(蓝)各色的滤色片305。在此,滤色片305由含有红色、绿色、蓝色的某一种着色材料的丙烯酸系列树脂构成。因此,在保护膜303上形成了该树脂后,为了使其干燥、固化而进行高温处理,但由于组成反射膜302的银合金等的晶粒的生长被保护膜303所抑制,故可防止该反射膜302的反射率下降。另一方面,利用该高温处理,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布线电阻由于晶粒的生长而减少。
再有,为了防止因邻接的子像素相互间的混色引起的对比度的下降,也有在滤色片的间隙中设置铬等的遮光层的情况,但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图示。
接着,如图21(f)中所示,为了滤色片305的保护和平面化,利用丙烯酸树脂或环氧树脂形成平面化(外涂层)膜307。其后,如该图(g)中所示,在被平面化膜307进行了平面化的面上,利用溅射等技术对ITO等的透明导电层314’成膜。
其次,如该图(h)中所示,利用光刻技术和刻蚀技术,对导电层314’进行构图,在密封剂边框内形成段电极314,在密封剂边框外形成透明导电膜354、364、374。此时,段电极314、透明导电膜354、364、374的周围边缘部分以与基底膜301相接的方式留下,以免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露出。
由此,在导电层314’的成膜后,由于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表面不至露出,故可防止这些膜的腐蚀、剥离等。
然后,如该图(i)中所示,形成由聚酰亚胺等的有机膜构成的取向膜308,对该取向膜308进行摩擦处理。关于以后的制造工艺,与第1、第2实施例相同,经过观察一侧基板200与背面一侧基板300的贴合、液晶160的注入、封口和安装在驱动器IC122、124和FPC基板150上,成为第3实施例的液晶面板100。再有,关于显示工作,也与第1实施例相同。
在该第3实施例中,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是对构成反射膜302的银合金等的导电层302’进行构图得到的,利用其后的滤色片305或取向膜308的高温处理使晶粒生长,因此,其电阻比反射膜302的电阻低。另一方面,由于反射膜302被保护膜303覆盖,故该晶粒的生长受到抑制,其结果是反射率不下降。因而,按照第3实施例,与第2实施例相同,可实现防止反射膜302的反射率下降和减少反射性导电膜312、352、362、372的布线电阻。
<第3实施例的应用>
在第3实施例中,由于包含银的反射膜302被保护膜303覆盖,故成为在导电性方面浮置的状态。因此,特别是邻接的段电极314相互间经反射膜302进行电容耦合,存在显示品位下降的可能性。因此,在实施例中,这样来形成保护膜303、滤色片305和平面化膜307,使得反射膜302与段电极314的距离约为2微米,作成两者不进行电容耦合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中,因滤色片的有无而容易产生台阶,如果因平面化膜307的缘故表面最终变得不均匀,则因液晶盒间隙的混乱导致显示品位的下降。
因此,希望作成如图22所示那样以大致同一宽度对反射膜302进行构图、以便从平面上来看与段电极314重叠的结构。如果以这种方式来构成,则即使反射膜302与段电极314的距离变窄,某一段电极314与其正下方的反射膜302进行电容耦合,但由于与邻接的段电极314难以进行电容耦合,故也能防止显示品位的下降。再者,也可设置图23中的连接点CP、作成以物理的方式连接段电极314与被构图了的反射膜302这两者的结构。
<第4实施例>
在上述的第1、第2和第3实施例中,考虑到在反射膜302中蓝色分量的光受到衰减并反射这一点,作成利用在反射膜302的表面上设置的保护膜303使蓝色分量的光较多地反射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关于与红色、绿色分量相比相对地提高被反射膜302衰减的蓝色分量的光的功能,也可作成具有保护膜303以外的层、膜的结构。
在这里,说明使滤色片具有这样的功能的第4实施例。
再有,该第4实施例中的保护膜303不象第1、第2和第3实施例那样具有作为使蓝色分量的光较多地反射的膜的功能,而只是具有反射膜302的保护(和抑制因高温处理引起的晶粒的生长)的功能。因此,作为第4实施例中的保护膜303,可使用SiO2或SiN等单纯透明性材料。
此外,关于第4实施例中的滤色片,可以如第1、第2实施例那样设置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此外,也可如第3实施例那样设置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总之,以具有下述的特性的方式设定R(红)、G(绿)、B(蓝)的颜色即可。
图24是示出关于本实施例中的滤色片的R、G、B各色的透射率/波长的特性的图。再有,在该图中,将透射光的强度为最大的透射率作为100%来归一化。
其次,图25是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1931标准表色系列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滤色片的透射光R、G、B的xy色度图。
如该图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从W(白色在此,定为x=0.300,y=0.301)来看,透过了蓝滤色片的光的坐标B比透过了红滤色片的光的坐标R位于外侧,故B的色度比G或B高。
即,在本实施例中,这样来设定滤色片的透射光特性,使得从B的坐标到W的坐标的距离L1比从G的坐标到W的坐标的距离L2或特别是从R的坐标到W的坐标的距离L3长。具体地说,在这样的B的坐标中被设定的颜色,如图26中所示,包含在xy色度图中的一般的色区、即蓝绿(BG)和蓝(B)的区域中。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只看透过了滤色片的光,则蓝色分量的光得到增强。但是,被增强了蓝色分量的光因包含银的反射膜302的反射,而蓝色分量被衰减地出射到观察一侧。因此,朝向观察一侧的反射光(回光)成为在强度和量方面恰当地平衡了的白色。
<液晶面板的其它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成了利用驱动器IC122来驱动公用电极214、利用驱动器IC124来驱动段电极314的结构(参照图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7中所示,也可应用于使两者成为1个芯片的类型。
在该图中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在X方向上延伸形成多条公用电极214这一点上与实施例相同,但在经布线350分别从左侧引出上半部分的公用电极214、从右侧引出下半部分的公用电极214并与驱动器IC126连接这一点上与实施例不同。
在此,驱动器IC126将实施例中的驱动器IC122、124作成1个芯片,因此,在密封剂110的边框外,都与段电极314连接。即,在密封剂边框外,虽然是层叠了反射性导电膜312与段电极314的布线310,但在与驱动器IC126连接的区域中,由于没有层叠反射性导电膜312,故与段电极314连接。
而且,FPC基板150从外部电路(图示省略)经布线360(370)供给控制驱动器IC126用的信号等。再有,在图27中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果公用电极214的条数少,则也可作成只从单侧一方引出该公用电极214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图28中所示,也可应用于在液晶面板100上不安装驱动器IC126的类型。即,在该图中示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利用倒装芯片等的技术将驱动器IC126安装在FPC基板150上。此外,也可使用TAB(带式自动键合)技术,作成用其内引线键合驱动器IC126,而用其外引线键合液晶面板100的结构。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随着像素数的增加,与FPC基板150的连接点数也增加。
<应用例、变例>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成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也可不设置开口部309,作成单纯的反射型。在作成反射型的情况下,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从观察者一侧照射光的前灯,来代替背灯。
此外,在作成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一定在反射膜302上设置开口部309。即,利用某种结构使来自背面一侧基板300的入射光的一部分经液晶160被观察者辨认即可。例如,如果将反射膜302的膜厚作得非常薄,则不设置开口部309就能起到半透射半反射型图形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中,作成利用在密封剂110中掺入了的导电性粒子114来期求公用电极214与布线350的导通的结构,但也可作成在密封剂110的边框外另外设置的区域中期求导通的结构。
总之,由于公用电极214与段电极314处于互相相对的关系,故也可在观察一侧基板200上形成段电极,同时在背面一侧基板300上形成公用电极。
另外,在实施例中,作成在没有使用开关元件的情况下驱动液晶的无源矩阵型,但也可作成在每个子像素中设置TFD(薄膜二极管)元件或TFT(薄膜晶体管)元件、利用这些元件来驱动的结构。
此外,在实施例中,作为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作为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再者,在实施例中,作为液晶使用了TN型,但也可使用具有BTN(双稳态扭曲向列)型、铁电型等有存储器性能的双稳态型或高分子分散型、进而是将在分子的长轴方向和短轴方向上在可见光的吸收方面具有各向异性的染料(宾)溶解在一定的分子排列的液晶(主)中、使染料分子与液晶分子平行地排列的GH(宾主)型等的液晶。
此外,可作成在不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相对于两基板排列在垂直方向上、而在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相对于两基板排列在水平方向上那样的垂直取向(垂面取向)的结构,也可作成在不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相对于两基板排列在水平方向上、而在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相对于两基板排列在垂直方向上那样的平行(水平)取向(沿面取向)的结构。这样,在本发明中,作为液晶或取向方式,可应用于各种情况。
<电子装置>
其次,说明将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用于具体的电子装置的几个例子。
<其1移动型计算机>
首先,说明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移动型个人计算机的例子。图29是示出该个人计算机的结构的斜视图。在图中,计算机1100由包括键盘1102的主机部1104和液晶显示单元1106构成。该液晶显示单元1106通过在前面叙述的液晶面板100的背面附加背灯(图示省略)来构成。由此,如果有外部光,就作为反射型,如果外部光不充分,就通过使背灯点亮作为透射型,这样就能辨认显示。
<其2移动电话机>
其次,说明将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移动电话机的显示部的例子。图30是示出该移动电话机的结构的斜视图。在图中,移动电话机1200除了具备多个操作按钮1202外,还具备受话口1204、送话口1206,同时具备液晶面板100。再有,根据需要,在该液晶面板100的背面上也设置提高可视性用的背灯(图示省略)。
<其3数码相机>
再者,说明将液晶显示装置用于取景器的数码相机。图31是示出该数码相机结构的斜视图,但关于与外部装置的连接,只是简单地示出而已。
在通常的照相机中,用被摄物体的光学图像使胶片感光,与此不同,在数码相机1300中,利用CCD(电荷耦合器件)等摄像元件对被摄物体的光学图像进行光电变换,生成摄像信号。在此,成为在数码相机1300的机壳1302的背面设置上述液晶面板100、根据由CCD摄得的摄像信号来进行显示的结构。因此,液晶面板100起到显示被摄物体的取景器的功能。此外,在机壳1302的正面一侧(在图中是背面一侧),设置了包含光学镜头或CCD等的光接收单元1304。
在此,如果摄影者确认在液晶面板100上被显示的被摄物体的图像并按下快门按钮1306,则将该时刻的CCD的摄像信号传送、存储在电路基板1308的存储器中。此外,在该数码相机1300中,在机壳1302的侧面上设置了视频信号输出端1312和数据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1314。而且,如图中所示,根据需要,分别将电视监视器1430连接到前者的视频信号输出端1312上,将个人计算机1440连接到后者的数据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1314上。再者,成为采取规定的操作将存储在电路基板1308存储器中的摄像信号输出到电视监视器1430或个人计算机1440的结构。
再有,作为电子装置,除了图29的个人计算机、图30的移动电话机和图31的数码相机外,还可举出具备液晶电视、取景器型或监视器直视型的磁带录像机、车辆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笔记本、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可视电话、POS终端、包含触摸屏的装置等。而且,作为这些各种电子装置的显示部,当然可应用上述的显示装置。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在反射型或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使用银合金等作为反射膜的情况下,防止该反射膜的反射率因其后的高温处理而下降,同时将布线的电阻抑制得较低。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其特征在于,具备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银的反射膜;在上述反射膜上形成的保护膜;在上述保护膜上设置的第1透明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透明电极上设置的取向膜。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1布线,上述第1布线具有金属膜,该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比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大。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是0.1nm~6.0nm,上述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粒子直径是2.0nm~20nm,
4.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了上述金属膜。
5.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布线还具有层叠在上述金属膜上的金属氧化物膜。
6.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第2基板上设置的第2透明电极;以及将输出信号供给上述第1布线的驱动器IC,上述第1布线经导通材料与第2透明电极连接。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避开与上述驱动器IC的连接部分形成了上述金属膜。
8.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2布线;以及驱动上述液晶的驱动器IC,上述第2布线具有金属膜,经上述第2布线对上述驱动器IC供给了输入信号。
9.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避开与上述驱动器IC的连接部分形成了上述金属膜。
10.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上述驱动器IC供给输入信号的外部电路基板,上述外部电路基板连接到上述第2布线上,避开与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形成了上述金属膜。
11.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连接到上述第1透明电极上的第1布线;以及连接到上述第1布线上的驱动器IC,上述第1布线具有金属膜。
12.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避开与上述驱动器IC的连接部分形成了上述金属膜。
13.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2布线,上述第2布线具有金属膜,经上述第2布线对上述驱动器IC供给了输入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上述第2布线供给输入信号的外部电路基板,避开与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形成了上述第2布线中的金属膜。
15.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液晶装置。
16.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银的反射膜;以及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的保护膜,上述保护膜的对于可见光中的短波长一侧的光(蓝)的反射率比对于长波长一侧的光(绿、红)的反射率高。
17.如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护膜包含氧化钛。
18.如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护膜的折射率在1.8以上。
19.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其特征在于,具备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银的反射膜;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的第1透明电极;以及在上述第2基板上设置的第2透明电极,与上述第1透明电极与上述第2透明电极的交叉处对应地形成点,同时利用多个该点构成1个像素,对构成上述1个像素的点分配互不相同的着色层,上述着色层包含蓝色系列和红色系列的着色层,在xy色度图(CIE1931)中,规定为从白色坐标点到透过了上述蓝色系列的着色层的光的坐标点的距离比从白色坐标点到透过了上述红色系列的着色层的光的坐标点的距离长。
20.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金属的反射膜;在上述反射膜上层叠的第1透明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布线,上述布线具有金属膜,上述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比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大。
21.如权利要求20中所述的液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伸出区域,设置在上述第1基板的一边附近,不与上述第2基板重叠;以及第2伸出区域,位于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在与上述一边交叉的另一边附近,不与上述第2基板重叠,将上述布线设置在上述第1伸出区域和上述第2伸出区域的双方中。
22.一种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在该液晶装置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其特征在于,具备下述工序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包含银的反射膜的工序;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保护膜的工序;在上述保护膜上设置第1透明电极的工序;以及在第1透明电极上设置取向膜的工序。
23.如权利要求22中所述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具有金属膜的第1布线的工序,使该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比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大。
24.一种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在该液晶装置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包含银的反射膜的工序;以及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保护膜的工序,使上述保护膜的对于可见光中的短波长一侧的光的反射率比对于长波长一侧的光的反射率高。
25.如权利要求24中所述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其包含氧化钛作为上述保护膜。
26.如权利要求25中所述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保护膜的折射率在1.8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使用银合金等作为反射型或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反射膜的情况下,防止该反射膜的反射率因其后的高温处理而下降。液晶显示装置成为在利用密封剂110贴合基板200、300的同时、在该间隙中封入了液晶160的结构。其中,在基板200的相对面上设置了公用电极214,而在基板300的相对面上设置了基底膜301、由银合金等构成的反射膜302、覆盖该反射膜302的保护膜303和段电极314。在此,由于保护膜303在高温处理中抑制反射膜302的晶粒的生长,故可避免反射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布线350由晶粒比反射膜302大的反射性导电膜352和对与段电极314为同一的层进行构图得到的透明导电膜354的层叠膜构成。
文档编号G02F1/1343GK1326180SQ01122200
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25日
发明者花川学, 日向章二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