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板,反射型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光反射和图像显示方法

文档序号:279298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反射板,反射型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光反射和图像显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反射板、配置有该反射板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个人计算机、电视、文字处理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中,为了小型化、省电和低成本等目的,大多不采用背光而是采用使外部入射的光反射来显示液晶图像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在这样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由于不采用背光,因而高效率地利用来自外部的入射光形成图像是最重要的。
以往,作为这种反射型显示装置,已知有例如图1所示那种结构的显示器。
反射型显示装置的结构大致如下在透光性材料构成的上侧基板216与配置有薄膜晶体管214的下侧基板212之间封入液晶层215。而且,设置用于反射从上侧基板216入射的光的反射板201。
反射板201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如图1(a)所示的配置于上侧基板216与下侧基板212之间的反射板,另一种是如图1(b)所示的配置于下侧基板212背面的反射板。
作为反射板201的结构,如图2(a)所示,提出配设具有彼此大致相同形态的凹状或凸状的反射面的反射部210的结构方案,各反射部210的邻接的反射部之间的配置间隔不完全相同,而具有不规则性。但是,在配设大致相同形态的反射面的结构方面,其配置间隔的偏差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如图2(b)所示,配置间隔具有以平均配置间隔为中心的一定分布,作为反射板整体来看,起着具有大致等间隔的凹凸图案的反射衍射光栅的作用。
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各反射部210乱反射入射光,因而可防止由上侧基板216表面的反射光和反射板201的反射光的方向重合而引起的可视性的降低,同时能够实现宽视角。
然而,在具有上述那样的多个反射部210的反射板201中,因干涉引起的着色大,可视性降低。
图3表示以往的反射板201的凹凸图案的夫琅和费区域的衍射光分布。由此可知,在该衍射光中,除0次光以外,还出现了1次光、2次光等的周期性的极大值(峰)(以下分别把夫琅和费区域的衍射光分布中的0次光、1次光、…、n次光称为0次衍射光、1次衍射光、…、n次衍射光)。
本发明人研讨的结果判明在1次衍射光的强度与其周边角度内的衍射光的强度之差大的情况下观察到由上述干涉引起的着色。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反射板混合配置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第2反射部的配置间隔比第1反射部的配置间隔大,其特征在于,第1反射部和第2反射部具有弯曲为凹状或凸状的反射面;第2反射部的反射面直径或/和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比第1反射部的反射面直径或/和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都小。
这里,所谓“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是指光从垂直于反射板的方向入射时,在弯曲的反射面内,入射光最初到达的部分(反射面中的最高部分)和入射光最迟到达的部分(反射面中最低的部分)之间平行于入射光方向上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反射板配有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其特征在于,配置两反射部,使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重合,并且使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1次衍射光出现在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和1次衍射光之间的角度内。
本发明的光反射方法利用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使光反射,其特征在于,将光反射,以使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重合,并且使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1次衍射光出现在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和1次衍射光之间的角度内。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方法利用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反射的光来显示图像,其特征在于,将光反射,以使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重合,并且使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1次衍射光出现在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和1次衍射光之间的角度内,用光透过率可变的层控制所反射的光的透过率来显示图像。


图1是表示配置有以往的反射板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反射板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以往的反射板的夫琅和费区域内的衍射光分布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反射板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凹凸群1和凹凸群2的大小差异的说明图。
图6是凹凸群1和凹凸群2的配置间隔差异的说明图。
图7是夫琅和费区域内的衍射光分布图,其中(a)表示仅由凹凸群1产生的衍射光分布,(b)表示仅由凹凸群2产生的衍射光分布,(c)表示由反射板整体产生的衍射光分布。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反射板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反射板的一个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反射板的夫琅和费区域内的衍射光分布图,其中(a)表示仅由凹凸群2产生的衍射光分布,(b)表示由反射板整体产生的衍射光分布。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反射板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反射板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第1反射部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反射板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压模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反射板的一个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反射板的其它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位置等不特别限定于特定的记载,本发明的范围也不仅限于此。
(反射板的第1实施例)参照图4~6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反射板结构。
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反射板概略结构的示意图,(a)是平面图,(b)是剖面图。
在反射板1的表面上混合配置多个第1反射部10和多个第2反射部11。为了提高光利用效率,几乎无间隙地排列各反射部。以下,称多个第1反射部10构成的组为“凹凸群1”,多个第2反射部构成的组为“凹凸群2”。
第1反射部10的反射面10a和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1a在大致相同的方向上相邻地设置。因此,两个反射部的反射光的出射方向(0次衍射光的角度)大体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1反射部10的反射面10a和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1a的大小不同。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1a的反射面直径和反射面内的高度差比第1反射部10的反射面10a的反射面直径和反射面内的高度差都小。
但是,实际上,由于各自的反射面10a和反射面11a的直径容许一定的离散(既有有意识地使反射面的直径不规则的情况,也有因加工精度上的问题所引起的尺寸公差范围内的离散的情况),因而可以按如下方法来把握上述大小的差异。
即在对反射板1所包含的所有反射面的直径作成直方统计图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其直方统计图的分布表示有2个极大值,可认为这是由于包含直径不同的2种反射面10a和11a的结果。
图5(a)的例子中,直方统计图的分布具有2个极大值,各分布段在中间重合;在图5(b)的例子中,各分布之间有频度为0的区域;在图5(c)的例子中,各极大值在其顶点附近具有平坦的区域。即使在任一个例子中,相对直径大的一方的分布是凹凸群1的分布,直径小的一方的分布是凹凸群2的分布。在两个极大值中间确定凹凸群1和凹凸群2的边界。
在本实施例中,第1反射部10和第2反射部11的配置间隔不同。具体如图4所示,第2反射部11的配置间隔设置得比第1反射部10的配置间隔大。
由于配置间隔与反射面的直径一样也容许设定一定的离散,因而上述配置间隔的差异可以按如图6所示的直方统计图来把握,或通过比较凹凸群1的平均配置间隔与凹凸群2的平均配置间隔来把握。
如果光照射到上述结构的反射板1上,那么反射板1就起着反射衍射光栅的作用。图7表示夫琅和费区域中衍射光的分布。图7(a)表示仅由凹凸群1产生的衍射光的分布,图7(b)表示仅由凹凸群2产生的衍射光的分布,图7(c)表示由反射板整体产生的衍射光的分布。
本实施例中,第2反射部11的配置间隔设置得比第1反射部10的配置间隔大,因而凹凸群1与凹凸群2的空间频率(配置间隔的倒数)不同。如图7(a)和(b)所示,由于衍射光成为极大值的周期由空间频率决定,因而由凹凸群1产生的1次衍射光的峰呈现的角度与由凹凸群2产生的1次衍射光的峰呈现的角度不同。
如图7(c)所示,反射板1整体的衍射光分布成为由凹凸群1产生的衍射光分布与由凹凸群2产生的衍射光分布成重叠的分布。
第1反射部10的反射面10a与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1a相对于入射光的反射光的出射方向大体一致,因而由凹凸群1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由凹凸群2产生的0次衍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重叠。由此,可获得足够量的反射光。
另一方面,1次衍射光与其他极大值以彼此不同的角度重合,由凹凸群2产生的1次衍射光出现在由凹凸群1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1次衍射光之间,因而看作反射板整体的情况,使1次衍射光的峰减弱(平滑化),1次衍射光的峰与其周边角度内光的强度之差变小,从而可抑制干涉引起的着色。
此外,由于减小第2反射部11的大小,并限于抑制衍射光的干涉引起的着色所必要的足够的大小之内,从而充分确保第1反射部10的大小,所以入射到反射板1的光就会主要被第1反射部10所反射,光利用效率就高,从而可获得足够量的反射光。
再有,本实施例中,虽然混合第1反射部10与第2反射部11这两种类型的反射部来构成,但也可以进一步混合具有不同形态的反射面的第3、第4、…的反射部来构成。从而可进一步减小1次衍射光的峰与其周边角度中的光的强度之差。
并且,本实施例中,由弯曲为凹状的反射面10a、11a来构成,也可以采用弯曲为凸状的反射面等。
本实施例中,使反射面11a的直径和面内的高度差比反射面10a的直径和面内的高度差都小,但也可以仅使直径和面内高度差中的任一方较小。特别是,仅使反射面的直径较小的构成为好。这是由于在制造上控制直径的大小比控制面内高度更容易。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反射板的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重点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同时,对于相同的构成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反射板的第2实施例)参照图8和图9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反射板结构。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反射板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8(a)是平面图,图8(b)是剖面图。图9是本实施例的反射板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9(a)是本实施例的反射板,图9(b)说明第1实施例的反射板制造方法。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2反射部11重叠在第1反射部10上而形成。作为重叠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1a整体包含在第1反射部10的反射面10a的内侧;反射面11a的一部分与反射面10a的一部分重合;反射面11a跨过多个反射面10a;等等。
按照这种结构,与第1实施例各第1反射部10与第2反射部11不重合配置的结构相比,可使第1反射部10之间更密集。即,如图8(b)所示,可减小邻接的两个或多个第1反射部10之间的山形部分13的体积。
这样的反射板1的凹凸形状,一般是将称为压模24的金属模具按压在作为反射板材料的树脂27上并加压成形(后详述)。由于压模24的形状做成正好与反射板1的凹凸形状反转的形状,因而与第1实施例的压模24的凹谷部分29相比,本实施例的压模24的凹谷部分28(对应于山形部分13)的体积变小。
这样,在将压模24按压在树脂27上来成形凹凸形状时,即使小的压力,也由于反射板材料集中在凹谷部分28,而容易进行加压成形。
再有,即使将这样的第1反射部10与第2反射部11重叠并混合在一起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反射板的第3实施例)参照图10和图11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反射板的结构。图10(a)是本实施例的仅由凹凸群2产生的衍射光的分布图,图10(b)是反射板整体产生的衍射光的分布图。图11是具有本实施例的反射板的反射型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根据下式来设定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1a的面内高度差d。
d=(2N+1)λ/4n (N整数)其中,λ是可见光波长,n是叠层于反射板1上的反射板表面部件的折射率。作为反射板表面部件,例如在如图11(a)所示的反射板1配置于上侧基板16与下侧基板12之间的情况下,注入插入在反射板1与液晶层15之间的层(丙烯树脂等)或液晶层15本身,在反射板1如图11(b)所示那样连接于下侧基板12的背面侧的情况下,注入在反射板1的表面上涂敷的粘接剂或粘合剂等。
比较第1反射部10与第2反射部11,由于配置间隔大的第2反射部11的绝对数量少,因而凹凸群1的1次衍射光强度比凹凸群2的1次衍射光强度大。
可是,按照上述结构,第2反射部11的弯曲反射面11a中的最低的部分所反射的光与最高部分所反射的光的光路差为2d·n=(N+1/2)λ因相位分布达到最大(相位差为λ/2),所以,如图10(a)所示,由凹凸群2产生的1次衍射光的强度增大。这样,凹凸群1和凹凸群2的1次衍射光的强度变得接近,如图10(b)所示,可进一步抑制因干涉所引起的着色。
再有,作为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 1a的面内高度差d的具体值,上式中,代入N=0、λ=0.4μm~0.7μm、n约等于1.46,可获得d=0.1μm~0.2μm。
(反射板的第4实施例)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反射板结构。图12(a)是本实施例的反射板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12(b)是反射部的配置间隔的分布图。
本实施例中,将第2反射部11的配置间隔设定为第1反射部10的配置间隔的大致2倍。由于配置间隔按上述那样容许设定一定的离散,实际上,如图12(b)所示,决定各反射部的配置间隔为凹凸群2的平均配置间隔b为凹凸群1的平均配置间隔a的大致2倍。
衍射光为极大值的周期与衍射光栅的凹凸周期(即反射部的配置间隔的倒数)成比例。所以,如果取配置间隔为大致2倍,1次衍射光呈现的角度就为大致1/2倍。
因而,按照上述结构,凹凸群2产生的1次衍射光的峰所呈现的角度约为凹凸群1产生的1次衍射光的峰所呈现角度的一半,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干涉所引起的着色。
(反射板的第5实施例)参照图13~图15,说明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反射板结构。
图13是本实施例的反射板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14是配置在图13的反射板表面的第1反射部的剖面结构的说明图。图15是图13的反射板中的第1反射部配置的说明图。
在反射板101的表面上混合重合配置多个第1反射部113和多个第2反射部120。为了提高光利用效率,各反射部几乎无间隙地排列。以下,称多个第1反射部113构成的组为“凹凸群1”,多个第2反射部120构成的组为“凹凸群2”。
构成凹凸群1的各个第1反射部113具有彼此大致相同形态的弯曲为凸状的反射面117。具体地说,如图14所示,第1反射部113呈现倾斜切断立起的圆柱状凸部118的形状,该面构成弯曲为凸状的反射面117。如图13所示,各反射面117从反射板101的一侧的端部区域A到另一侧的端部区域B,其入射光与反射光之间的角度(反射角度)θ逐渐增大,形状发生变化。
此外,如图15所示,第1反射部113沿中心线(垂直二等分线)116以预定间隔配置,同时,沿以该中心线116上设定的中心点114a为中心的同心圆a1,…,an(n自然数)配置。在相同的同心圆上配置反射角度θ相等的反射面。
反射面117的顶点119的位置和反射面117的本身的形状与作为目标的出射域114一致。而且,该反射面117不具有光从垂直于反射板101的方向入射时与入射光垂直的平面(切面),其前端尖,因而反射光几乎不会向图中右方向(与出射域11相反的方向)出射。
沿相同的同心圆配置的多个第1反射部113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但为了将反射光向共同的出射域114汇集,按照第1反射部113的位置使反射面117面对的方向稍有不同。即,如图14(b)、(c)所示,设定各反射面117的方向,使连接反射面117的顶点119和中心117c的直线140通过出射域114的中心112。
另一方面,构成凹凸群2的第2反射部120分别具有彼此大致相同形态的弯曲为凸状的反射面121。第2反射部120的反射面121也与上述第1反射部113的反射面117一样,设定形状和方向,以便使反射光向出射域114汇集。因此,接近的第1反射部113和第2反射部120的反射光的出射方向(0次衍射光的角度)大体一致。
本实施例中,第2反射部120的反射面121的反射面直径和反射面面内高度差被设定得均小于第1反射部113的反射面117的反射面直径和反射面面内高度差。此外,就配置间隔来说,第2反射部120的配置间隔设定得比第1反射部113的配置间隔大。这点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
按照上述结构,入射到反射板101的入射光107,从沿同心圆a1配置的反射面117出射为以角度θ1为强度中心的反射光108,从沿同心圆an配置的反射面117,出射为以角度θ3(θ3>θ1)为强度中心的反射光109。
如图15所示,各反射面117反射的反射光108、115、109汇聚于反射板101的竖直上方区域的外部,形成大致圆形的出射域114。
这样,将反射光汇聚在某一被限定的出射域114内,就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而获得足够量的反射光。
而且,由于可获得上述第1实施例中那样的作用效果,因而可抑制干涉引起的着色。
(反射板的制造方法)说明上述结构的反射板的制造方法。可以用称为压模的金属模具大量复制反射板的凹凸群1和凹凸群2的形状,用图16说明作为其制造方法的2P法。
(a)准备下侧基板12,在其上涂敷电子束光刻胶22。
(b)用电子束微细加工光刻胶22,形成凹型形状,制作凹凸形状原盘23。
(c)然后,通过电铸法将镍等压模材料堆积在原盘23上,制作压模24。
(d)把压模24与原盘23分离开,压模24成为对应于上述凹型形状的凸型形状,构成为凹凸形状的金属模具。
下面,用图17来说明反射板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在制作作为反射板1的模型的原盘23之后,通过电铸法制作压模24,在该压模24上形成反射板表面形状的反转图案24a。
然后,如图17(a)所示,在玻璃基板或透明树脂膜等的透明基板12(在压模透过紫外线的情况下,基板12不必是透明的)上滴下紫外线固化树脂25之后,将压模24从紫外线固化树脂25上面下降到基板12上,在基板12与压模24之间按压并扩散紫外线固化树脂25,从而在基板12与压模24之间充填紫外线固化树脂25。
接着,如图17(b)所示,从基板12一侧对紫外线固化树脂25照射紫外线,通过光固化反应使紫外线固化树脂25固化。将压模24从紫外线固化树脂25上剥离下来,如图17(c)所示,在紫外线固化树脂25表面上反转出压模24的反转图案24a,从而复制出第1反射部10和第2反射部11的形状。
之后,通过溅射形成等,在紫外线固化树脂25的表面上堆积铝或银之类的金属薄膜,形成如图17(d)所示的反射膜26。按照如上步骤,制成反射板1。
下面,用图18来说明上述反射板1的其它制造方法。如上所述,在制作作为反射板1的模型的原盘23之后,用电铸法制作出压模24,在该压模24上形成反射板表面形状的反转图案24a。
但是,如图18(a)所示,在基板12上旋涂丙烯等树脂27之后,如图18(b)所示,将压模24从树脂27上面降下来按压树脂27。于是,如图18(c)所示,在树脂27表面上反转出压模24的反转图案24a,复制出第1反射部10和第2反射部11的形状。
之后,通过溅射形成等,在树脂27的表面上堆积铝或银之类的金属薄膜,形成如图18(d)所示的反射膜26。按照如上步骤,制成反射板1。
(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下面,再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反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反射显示装置中,可适用上述各实施例的任一个反射板。
反射型显示装置大致被构成为在由透光性材料构成的上侧基板16与配置了薄膜晶体管14的下侧基板12之间,封入液晶层15。然后,设置用来反射从上侧基板16侧入射的光的反射板1,液晶层15是可改变来自反射板1的反射光的透过率的层。
反射板1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如图11(a)所示的配置于上侧基板16与下侧基板12之间的反射板,另一种是如图11(b)所示的配置于下侧基板12背面的反射板。一般,前一种类型多用于彩色反射型显示装置,后一种类型多用于黑白反射型显示装置。
制作前一种类型的反射板1时,在如图17或图18所示的工序之前,在下侧基板12的表面上安装薄膜晶体管14。另一方面,在上侧基板16的里面形成黑色矩阵或彩色滤光膜、透明电极等,在上侧基板16的表面上贴上偏振光板,形成表面基板。然后,在上侧基板16与下侧基板12之间夹入液晶层15,由此作成反射型显示装置。
这样构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设置于上侧基板16表面侧的前面光或太阳光等来自外部的入射光17被反射板1反射,进行图像显示。此时,可抑制由反射板1产生的1次衍射光的峰与其周边角度内的强度之差,使其较小,从而可进行没有干涉引起的着色的可视性良好的图像显示。
(电子设备的实施例)图19和图20表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例。
图19表示的是便携式电话30。便携式电话30包括显示器(图像显示装置)31、拔号盘32、天线33等。其中,若采用上述反射型显示装置来作为显示器31,则可进行没有干涉引起的着色的可视性良好的图像显示。
图20表示便携式信息终端40。便携式信息终端40包括触摸屏(图像显示装置)41、盖板42、输入部43等。其中,若采用上述反射型显示装置来作为触摸屏41,则可进行没有干涉引起的着色的可视性良好的图像显示。
除便携式电话30和便携式信息终端40外,本发明的反射板或反射型显示装置还可用于例如个人计算机、监视器、电视、文字处理器、ATM终端、POS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
(实例)以下,说明基于上述实施例的一个实例。
首先,作为以往的反射板1,制作出仅由表1所示的第1反射部构成的反射板。然后,作为本发明实例的反射板2,制作出混有表1所示的第1反射部和第2反射部的反射板。其中,如上述第2实施例所述,重合地配置第1反射部和第2反射部。
表1

此外,表1中的“配置距离”、“面内高度差”和“直径”都是平均值。
将这样的反射板组装到反射型显示装置中,确认可视性的结果,在使用反射板1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观察到干涉引起的着色,而在使用反射板2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中,没有观察到干涉引起的着色,可获得良好的可视性。
如以上的说明,本发明由于混有衍射光分布彼此不同的2种类型以上的反射部,因而反射板整体的1次衍射光的峰减弱,可使1次衍射光的峰与其周边角度内的强度差减小。因此,可抑制干涉引起的着色,而提高可视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反射板,混合配置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所述第2反射部的配置间隔比所述第1反射部的配置间隔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反射部和所述第2反射部具有弯曲为凹状或凸状的反射面;所述第2反射部的反射面直径或/和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比所述第1反射部的反射面直径或/和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反射部与所述第1反射部重叠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在可见光波长为λ,叠层于该反射板上的反射板表面部件的折射率为n时,所述第2反射部的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d为d=(2N+1)λ/4n(N整数)。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反射部的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的范围是0.1μm~0.2μm。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反射部的配置间隔略为所述第1反射部的配置间隔的2倍。
6.一种反射板,配有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其特征在于配置两反射部,使所述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所述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重合,并且使所述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1次衍射光出现在所述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和1次衍射光之间的角度内。
7.一种反射型显示装置,配有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板和在该反射板的上方使来自该反射板的反射光的透过率可变的层。
8.一种电子设备,配有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射型显示装置作为图象显示装置。
9.一种光反射方法,用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使光反射,其特征在于,将光反射,以使所述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所述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重合,并且使所述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1次衍射光出现在所述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和1次衍射光之间的角度内。
10.一种图像显示方法,用多个第1反射部和多个第2反射部反射的光来显示图像,其特征在于将光反射,以使所述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与所述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以大致相同的角度重合,并且使所述多个第2反射部产生的1次衍射光出现在所述多个第1反射部产生的0次衍射光和1次衍射光之间的角度内;由使光透过率可变的层控制所述反射的光的透过率来显示图像。
全文摘要
提供可抑制干涉引起的着色从而提高可视性的反射板。混合配置多个第1反射部(10)和多个第2反射部(11),此时,第2反射部(11)的反射面(11a)的直径和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比第1反射部(10)的反射面(10a)的直径和反射面的面内高度差都小,第2反射部(11)的配置间隔比第1反射部(10)的配置间隔大。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442731SQ03106359
公开日2003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6日
发明者松下元彦, 船本昭宏, 青山茂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