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595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诸如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利用显影剂通过显影而形 成的未定影图像转印到诸如纸张等记录介质上,并且通过定影装置对所转印的未定影图像 加热加压并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诸如文字、图形、图案或照片图像等 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包括具有下述结构的带式定影装置。该带式定 影装置包括加热旋转体,其具有被加热单元加热并且旋转的辊子构造;环带,其与加热旋 转体的旋转轴方向的外周表面部分相接触而旋转;以及加压部件,其朝向加热旋转体的外 周表面部分推压环带而形成压力接触部分,以使得保持有未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通过压力 接触部分与加热旋转体之间。在这种类型的带式定影装置中,将保持有未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引导至在加热旋 转体与环带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部分并使记录介质通过,进而对未定影图像加热加压并且 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通常,已知一种带式定影装置和使用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A-2008-233133),该带式定影装置可防止作为记录介质的信封产生褶皱,并且包括加 热辊、形成与加热辊压力接触的咬合区域的加压带以及设置在加压带内部并用于朝向加热 辊按压加压带的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包括设置在纸张通过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弹性小的软 垫和设置在纸张通过方向的下游部分的刚性硬垫,并且该带式定影装置还包括按压切换机 构,该按压切换机构在标准模式和特殊模式之间切换,该标准模式为当对具有均勻厚度的 均勻厚度记录介质进行定影时,使得软垫和硬垫以全部压力朝向加热辊形成压力接触,该 特殊模式为当对在记录介质中包括具有不同厚度的部分的非均勻厚度记录介质进行定影 时,使软垫和硬垫沿着反向加热辊按压方向移动以减小全部压力,随后仅朝向加热辊按压 软垫。根据该定影装置,可以实施这样的定影在对诸如信封等记录介质进行定影时通过切 换到特殊模式来进行定影从而不会在信封上产生褶皱。此外,已知一种带式定影装置和使用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A-2006-17867),该带式定影装置包括两组定影带单元,这两组定影带单元具有形状为 环形并且由多个辊子张紧的定影带,并且该带式定影装置用于在各定影带之间的咬合部分 传送承载未定影调色剂的转印材料,在一部分辊子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弹性层,这些弹性 层的直径和材料以及厚度和硬度相等,各旋转轴设置有相互啮合的具有相等齿数的齿轮, 其余辊子的直径小于上述一部分辊子的直径。根据该定影装置,可消除咬合部分的线速度 差,从而使得咬合部分的形状为平面。因此,可以通过诸如信封等双重转印材料来实施定影 而不会产生褶皱。另外,已知一种定影装置,其不是带式定影装置,而是这种类型具有由加热辊部件和与该加压辊部件形成压力接触的加压辊部件组成的一对辊子部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 到转印材料上,并且仅在使用信封和多页重叠纸张作为转印材料的情况下使得加热辊部件 的线速度与加压辊部件的线速度彼此不同(JP-A-2004-205620)。根据该定影装置,同样在 使用信封或重叠纸张作为转印材料的情况下,可以在防止信封或重叠纸张发生褶皱的同时 提高定影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上产生不必要的 褶皱以便实施稳定的定影而不会使装置复杂化的定影装置,并且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定影 时在诸如信封等特殊记录介质上产生不必要的褶皱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其包括形成有弹性 层的外周表面,并且由加热单元加热并且旋转;环带,其与所述加热辊的沿旋转轴方向的外 周表面部分相接触地进行旋转;以及加压部件,其从所述环带的内周表面侧朝向所述加热 辊的所述外周表面部分推压所述环带而形成压力接触部分,从而使保持有未定影图像的记 录介质穿过所述压力接触部分与所述加热辊之间,其中,所述加压部件包括硬质加压部件 和软质加压部件,所述硬质加压部件设置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中沿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的 下游侧的位置处,并且具有比所述加热辊的所述弹性层的硬度高的硬度,所述软质加压部 件相对于所述硬质加压部件设置在所述通过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处,并且具有比所述加热 辊的所述弹性层的硬度低的硬度以便实施弹性变形,并且,将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和所述软 质加压部件设置为这样的状态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沿着所述加热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 的定影区域中的至少使特定记录介质穿过的特定区域部分,在所述硬质加压部件与所述软 质加压部件之间存在间隙。(2)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如果所述加压部件使所述环带与所述加 热辊分离并且不形成所述压力接触部分,则所述软质加压部件处于这样的突出状态所述 软质加压部件相对于所述硬质加压部件中当形成所述压力接触部分时所述硬质加压部件 最接近所述加热辊的表面部分而沿着靠近所述加热辊的方向突出(所述软质加压部件沿 着靠近所述加热辊的方向超出所述硬质加压部件中当形成所述压力接触部分时所述硬质 加压部件最接近所述加热辊的表面部分)。(3)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当所述加压部件朝向所述加热辊推压所 述环带而形成所述压力接触部分时,与所述硬质加压部件的所述表面部分相比,所述软质 加压部件沿着离开所述加热辊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且被压缩。(4)在根据第(1)或(2)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所述软质加压部件的形状为所述 软质加压部件沿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的尺寸随着远离所述加热辊而逐渐增大。(5)在根据第(1)或(2)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具有这样的斜 面随着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的上游侧的角部朝向所述通过方 向的下游侧行进而所述斜面靠近所述加热辊(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 方向的上游侧的角部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通过方向的下游侧行进而靠近所述加热辊的斜 面)°(6)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所述硬质加压部件的斜面形成为这样的状态就所述斜面沿着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的长度而言,在所述特定区域部分中沿着 所述加热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分处的长度长于所述特定区域部分中沿着所述加 热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部处的长度。(7)在根据第(1)或(2)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所述软质加压部件固定地设置在支 撑部件上的下述位置处从所述支撑部件的端部向内偏移与所述软质加压部件和所述硬质 加压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距离的位置,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的硬度高于所述软质加压部 件的硬度。(8)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成像装置,其形成未定影图像并且将所述未定影图 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如第(1)或(2)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成像装置转印的 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在根据第(1)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在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上产生不必要的褶皱,由此实施稳定的定 影而不会使装置复杂化。在根据第(2)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在不使定影性能下降的情况下获得本发明第(1)项所述的优点。在根据第(3)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 以更可靠地获得本发明第(1)项所述的优点。在根据第(4)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 以在较长的时间段获得本发明第(1)项所述的优点。在根据第(5)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 以更大程度地减轻穿过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诸如厚纸等记录介质施加于所述加热辊的对 应于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特定区域部分而通过的弹性层部分的载荷。在根据第(6)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在 记录介质是图画纸或OHP(用于过热投影仪的记录纸)的情况下,可以更大程度地防止产生 画面质量缺陷同时获得本发明第(5)项所述的优点。在根据第(7)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中,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 以精确地设置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和所述软质加压部件,由此更可靠地获得本发明第(1)项 所述的优点。根据第(8)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未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 以更大程度地防止在定影时在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上产生不必要的褶皱的情况下形 成图像。


基于以下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图2是示出一部分被去掉的图1中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图2的定影装置中的加压旋转体(一部分被省略)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图3中的加压旋转体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示出图2中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6是示出图2中的定影装置的压力接触部分及其周边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构成图2的定影装置中的加压部件的头部件和垫部件的结构的透视 图;图8是示出图7的加压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示出图7中的加压部件的头部件的顶视图和截面图;图10是图9中的加压部件的头部件沿着Ql-Ql线截取的透视截面图;图IlA和IlB是示出图7中的加压部件尚未被组装(拆分)的状态和已组装加压 部件并使其通过环带与加热辊形成压力接触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是示出已组装图7中的加压部件并使其通过环带与加热辊形成压力接触的 状态的变型例的说明图;图13是示出评估试验的结果的表格;图14A和14B是示出图13中的评估结果的一部分的曲线图;图15是示出垫部件的形状的另一实例的说明图;图16是示出定影装置中的加压部件的结构的另一实例的分解透视图;图17是示出组装图16的加压部件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8是示出在图7中的加压部件的头部件的角部未形成为斜面的情况下压力接 触部分中的压力分布的说明图;图19是示出定影装置中的加压部件(垫部件)的结构的另一实例及其压力接触 部分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0是示出在使用没有间隙的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中产生的信封褶皱的原因的 说明图;以及图21是示出通过图20中的加压部件的压力接触部分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构造(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用于形成多色图像和单色(黑白)图像的彩色打印 机。如图1所示,在未示出的壳体的内部空间中主要设置有成像装置2、纸张传送装置3和 定影装置4。成像装置2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形成将利用作为干式显影剂的调色剂(着 色细粉末)来显影的调色剂图像,最后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诸如纸张等记录介质9上。纸 张传送装置3用于传送记录介质9使记录介质9通过每个成像装置2的转印位置。定影装 置4用于使得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9通过,由此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附图中 的具有箭头的单点划线指示记录介质9的主传送路径。成像装置2由利用诸如公知的电子照相法等记录方法专门形成具有黄色(Y)、品 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成像装置20Y、20M、 20C和20K组成。此外,例如,沿着竖直方向串联地布置四个成像装置20 (Y、M、C、K)。每个成像装置(20Y、20M、20C、20K)基本上包括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在图中为逆 时针方向)受到旋转驱动的感光鼓21,并且具有在感光鼓21周围主要设置有以下装置的结 构。主要装置包括充电装置22,其将感光鼓21的表面(图像保持表面)充电至预定的电 位;曝光装置23,其将基于受到图像数据(信号)的颜色分离的四色成分的光H照射到经充电的感光鼓21的表面上,由此形成具有电位差的静电潜像(具有每种颜色成分);显影 装置24化』、(、1(),其利用具有相应颜色(Y、M、C、K)的调色剂将具有每种颜色成分的静电 潜像显影,由此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转印装置25,其具有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借助于纸 张传送装置3 (纸张传送带31)而传送的记录介质9上的转印辊。
例如,通过在接地的圆筒状基体的圆周面上形成具有由有机感光材料构成的感光 层(光导层)的图像保持表面来获得感光鼓21。对于充电装置22,使用向将与感光鼓21 的表面相接触地旋转的充电辊施加充电电压由此实施充电的接触充电法。要使用的曝光装 置23由LED (发光二极管)型记录头和半导体激光扫描装置构成。将图像信号输入到曝光 装置23。通过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对从作为图像生成源的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实 施预定的处理来获得图像信号,所述外部装置例如为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或与图像形 成装置1连接(包括无线电通信)的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读取装置或计算机。对于要使用的显影装置24,在充电状态下通过被施加显影电压的显影辊24a向 感光鼓21的表面供给包含具有预定颜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单组分显影剂或双组分显影 剂)。对于转印装置25,使用向与感光鼓21的表面相接触地旋转的转印辊施加转印电压由 此实施转印操作的接触型转印装置。纸张传送装置3主要由纸张传送带31、多个支撑辊32和33、吸附辊35以及带清 洁装置36组成。纸张传送带31在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在图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 时通过成像装置2 (20)的感光鼓21与转印装置25之间的部分(转印位置)。支撑辊32和 33可旋转地支撑在预期条件下张紧的纸张传送带31。吸附辊35用于将从供纸装置(未示 出)一张接一张地供应的纸张9静电吸附到纸张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带清洁装置36 用于去除附着于纸张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的诸如不必要调色剂或纸粉等附着物。对于要使用的纸张传送带31,利用将预定量的诸如碳等电阻调节剂分散到诸如聚 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中的材料使其成型为预定厚度的呈环形形状的带构 造。支撑辊32构成为驱动辊并且受到从包括未示出的电动机的旋转驱动装置传递的旋转 动力而旋转。在吸附纸张9时从电源装置(未示出)向吸附辊35施加纸张吸附电压。定影装置4具有设置在壳体41中的加热旋转体5和加压旋转体6。加热旋转体 5采用这样的辊子构造通过加热单元对加热旋转体5加热使其将表面温度保持为预定温 度,并且使加热旋转体5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加压旋转体6采用这样的带构造其进 行旋转同时形成以预定的压力与加热旋转体5的几乎沿着旋转轴方向的表面部分相接触 的压力接触部分(定影处理部分)NP。图1中的附图标记39表示将定影后的记录介质9从 定影装置4排出的排出辊对。下面将说明定影装置4的细节。供纸装置主要由至少一个收容盒和送出装置构成。该收容盒收纳将以堆叠状态被 供应到成像装置2(20)的具有预定尺寸和类型的多页记录介质9。送出装置一张接一张地 送出并传送收纳在收容盒中的记录介质9。在供纸装置与成像装置2之间形成有用于传送 记录介质9的传送路径。尽管记录介质9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可以实施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传 送和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即可,但主要使用片材状的记录介质,诸如为纸张、厚纸、透明片材、 明信片或信封等。图像形成装置1以下述方式实施基本的图像形成(打印)。将说明当在记录介质 9的单面上形成由具有四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图像组合而成的全色图像时所实施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在接收到开始图像形成装置(实际为控制装置)1中的打印操作的指示时,成像装 置20 (Y、M、C、K)的感光鼓21和纸张传送装置3的纸张传送带31开始旋转,此外,成像装 置20中的每个充电装置22对每个感光鼓21的图像保持表面充电使图像保持表面具有预 定的极性和电位。随后,曝光装置23对经过充电的感光鼓21的图像保持表面实施基于从 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发送来的图像信号的曝光。因此,在每个感光鼓21的图像保持表 面上形成相对于充电电位具有预定电位差的每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然后,显影装置24 从显影辊24a供应被充电至具有预定极性的调色剂进而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由此形成调 色剂图像。在显影装置24中,实施反转(inverting)显影。这样,在成像装置(Y、M、C、K) 各自的感光鼓21上专门形成具有每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图像。另一方面,从供纸装置(未示出)朝向纸张传送装置3供应具有预定尺寸和类型 的记录介质9,随后依照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操作相关的定时(时刻)利用吸附辊35的静 电作用将记录介质9吸附到旋转的纸张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其后,当记录介质9被纸 张传送带31传送而通过每个成像装置20 (Y、M、C、K)的转印位置时,在接收到由转印装置 25形成的电场的作用时,成像装置20中的感光鼓21上的具有各种颜色(Y、M、C、K)的调色 剂图像被接连转印而依次(按Y、M、C和K的顺序)叠加在记录介质9侧。随后,将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9从纸张传送带31上剥离,然后朝向定影 装置4传送并引导记录介质9。在定影装置4中,在通过加热旋转体5与加压旋转体6之间 的压力接触部分NP时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9加热并加压,以便将调色剂图像的 调色剂熔化并定影到记录介质9上。结束定影而获得的记录介质9在仅在单面上形成图像 的情况下被排出到纸张排出部分(未示出)并且收纳在该纸张排出部分中。这样,对单页记录介质的基本(普通)打印操作结束。此外,在发出连续打印多页 片材的指示的情况下,对应于发出指示的片材数目以相同的方式重复一系列操作。接下来,将说明定影装置4的细节。在定影装置4中,如图2所示,在壳体41中设置有采用辊子构造的加热旋转体5 和采用带构造的加压旋转体6。在图2中,附图标记42表示将作为定影对象的记录介质9 引导至压力接触部分NP的传送引导板,附图标记43a和43b表示形成排出通道的传送导向 肋,且附图标记44表示传送辅助辊。采用辊子构造的加热旋转体5主要由加热辊51、用于对加热辊51加热的加热源 52以及在两端可旋转地支撑加热辊51的固定支撑框架(未示出)组成。在加热辊51中,在金属制圆筒形辊子基材51a的表面上依次形成有由诸如硅橡胶 等材料构成的弹性层51b和由诸如氟树脂等材料构成的防粘层(未示出),该金属制圆筒形 辊子基材51a的长度长于作为定影对象的记录介质9的最大传送宽度。此外,从设置在图 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侧的旋转驱动部分向安装在加热辊51的一个端部的齿轮55传递旋转 动力,从而以预定的速度旋转驱动加热辊51。例如,加热源52由设置在加热辊51的圆筒中的两个卤素灯构成,并且加热源52的两端支撑在定影装置4的壳体41中。此外,在加热辊51中,由未示出的温度检测器检测 加热辊51的表面温度,并且基于检测的相关信息控制加热源52的加热操作。因此,辊子的 表面保持被加热至预定的温度。
如图2至5所示,采用带构造的加压旋转体6主要由下述部件构成环带61,其与 加热辊51的旋转轴方向A(参见图3)的外周表面部分相接触地旋转;加压部件62,其从环 带的内周表面侧朝向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部分推压环带61由此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 ;以 及保持部件63,其设置在环带61的内部空间中,并且用于支撑加压部件62且可旋转地保持 环带61。在图3中未示出环带61和支撑板(63D)。环带61是宽度大致等于加热辊51的长度的圆筒状带。对于要使用的环带61,在 利用诸如聚酰亚胺等合成树脂形成为呈薄圆筒状的带基材的外周表面上设置由氟树脂构 成的防粘层。如图2 5所示,加压部件62由呈细长形状的长度大致等于环带61的宽度的头 部件64和垫部件65构成。头部件64是由诸如合成树脂或金属等材料形成的硬质加压部件,并且设置在压 力接触部分NP中的沿记录介质9的通过方向B的下游侧(记录介质的排出侧)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例中,头部件64形成为呈具有突出部分64a和保持部分64b的形状,该突出部分 64a位于沿记录介质9的通过方向B的下游侧并且用于使得环带61与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 形成压力接触,该保持部分64b位于沿记录介质9的通过方向B的上游侧并且用于保持垫 部件65。此外,突出部分64a设置有平面部分64a-l和弯曲斜面64a_2,该平面部分64a_l 在保持部分46b —侧保持压力接触部分NP的平滑性,该弯曲斜面64a-2在平面部分64a_l 中与保持部分64b相反的一侧沿着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时与加热辊51分离的方向以弯曲 状态倾斜。垫部件65是由诸如橡胶材料等弹性材料形成的软质加压部件,并且设置在压力 接触部分NP中的沿记录介质9的通过方向B的上游侧(记录介质的引入侧)的位置上。在 本实施例中,垫部件65形成为使用硅橡胶而采用细长板状构造。作为硬质加压部件的头部件64形成为具有比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硬度高的 硬度。此外,作为软质加压部件的垫部件65形成为具有比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硬度 低的硬度并且发生弹性变形。由当以一定压力实施加压时被加压部分中的变形量的差值来 表示硬度。如图2 4所示,保持部件63包括内部保持部件63A,其具有用于安装加压部件 62(实际为头部件64)的安装表面部分和用于可旋转地保持环带61的内周表面的带保持部 分;一对端部保持部件63B和63C,其可旋转地保持环带61的两端的内周表面部分;以及支 撑板63D,其支撑内部保持部件63A和端部保持部件63B和63C。支撑板63D保持为这样一 种状态从两端突出而形成的一组两个安装端63e插入到下面将说明的加压旋转体6中的 摇动支撑框架71上所形成的安装孔中。此外,图4中的附图标记68表示安装在支撑板63D的背面以与环带61的内周表 面接触的供油部件,并且例如由浸渍在防粘剂油中的毡部件构成。环带61的内周表面涂覆 有防粘剂油。此外,附图标记69表示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设置在环带61的内周表面与加 压部件62之间的膜部件,并且用于减小环带61与加压部件62之间的摩擦。加压旋转体6通过保持部件63的支撑板63D保持在摇动支撑框架71 (大致中央部分)上,该摇动支撑框架71以设置在记录介质的引入侧的位置上的支撑轴72作为支点 摇动。通过与摇动支撑框架71的自由端71a连接的加压弹簧73利用预定的加压力F推压加压旋转体6使加压旋转体6沿着接近加热旋转体5的方向移动。因此,获得这样的结构通过保持部件63朝向环带61的内周表面推压加压部件62以向压力接触部分NP施加预定 压力。在定影装置4中,如图2或5所示,加压部件62朝向加热辊51推压环带61,从而 在加热辊51与环带61 (加压部件62)之间形成环带61以预定的宽度(沿旋转方向的长 度)与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形成接触的定影压力接触部分NP。这时,在加压部件62中的 头部件64和垫部件65均通过环带61与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形成压力接触 部分NP。此外,当加热辊51如图2所示地旋转时,环带61随着此旋转而沿着箭头所示的方 向旋转。当环带61旋转时,如图5所示,从毡部件68向环带61的内周表面少量连续地涂 覆供应防粘剂油。以下述方式实施压力接触部分NP中的定影。更具体地说,如图5或6所示,当将作为定影对象的保持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 记录介质9引导至压力接触部分NP时,设置在压力接触部分NP的记录介质引入侧的作为 软质加压部件的垫部件65首先朝向加热辊51 (通过环带61)推压记录介质9。随后,设置 在压力接触部分NP的记录介质排出侧的作为硬质加压部件的头部件64 (的突出部分64a) 强有力地朝向加热辊51 (通过环带61)推压记录介质9。这时保持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9在这样的状态下被加热即,在压力 接触部分NP中借助于加压旋转体6的加压部件62中的垫部件65和头部件64朝向加热旋 转体5中的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推压记录介质9,进一步通过加热辊51的旋转传送记录介 质9使记录介质9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结果,当记录介质9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时,对 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加热加压进而将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9上。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以使用诸如信封等采用袋状构造的特定记录介质9A作为 记录介质9,并且可以对特定记录介质9A执行图像形成操作以形成图像。然而,在某些在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9A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9A 通过定影装置4之后在沿着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后端产生不必要的褶皱。对于褶皱的产生,例如如图20所示,当将经由加热旋转体5的加热辊51与采用带 构造的加压旋转体6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NP排出信封时,依照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的加 热辊51的外周表面部分的曲率以弯曲状态传送信封,从而在信封的重叠状态下在表面91 与背面92之间移动速度产生非常小的差异(远离加热辊51而设置的一侧的重叠部分的移 动速度高于接近侧部分的移动速度)。因此,可以认为在稍后被引导至压力接触部分NP的 信封的后端侧在移动速度相对低的一侧的表面(例如表面91)产生松弛,该松弛部分在通 过压力接触部分NP时最后受到挤压,从而导致褶皱。在传统定影装置4中的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的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部分中,如 图21所示,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通过推压加压部件62中的头部件64和垫部件65而在 压力接触部分NP的几乎整个区域中凹陷弯曲。在定影时使得特定记录介质9A与加热辊51 中的弹性层51b的弯曲凹陷部分的曲率相一致地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存在这样的趋势 当曲率增大时,相对于特定记录介质9A的移动速度差值增大。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定影装置4中,如图6或7所示,以下述方式设置构成加压部件62的头部件64 (的突出部分64a)和垫部件65,作为在使用特定记录介质9A的情况下抑 制产生褶皱而采取的对策。
更具体地说,头部件64 (的突出部分64a)和垫部件65设置为这样的状态即,在 压力接触部分NP中沿着加热辊51的旋转轴方向A的定影设定区域E中至少使得诸如信封 等特定记录介质9A通过的特定区域部分(特定定影区域)El中,在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 64a)与垫部件65之间存在间隙S。特定定影区域El对应于压力接触部分NP中的通过区域(的宽度),在该通过区域 中预先设定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9A在定影时从中通过。此外,在采用通过将定影装置 4中的压力接触部分NP的定影设定区域E的中央位置设定为传送时的基准位置来实施与记 录介质9的传送位置相关的限制的传送方法,即所谓的中心定位法的情况下,如果特定记 录介质9A的供给宽度不是可用记录介质9的最大尺寸,则特定定影区域El在其两侧具有 正常定影区域E2和E3 (参见图7)。在正常定影区域E2和E3中,可以在头部件64 (的突出 部分64a)与垫部件65两者之间不存在或两者之间存在间隙S的状态下设置头部件64 (的 突出部分64a)与垫部件6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 10所示,为了将头部件64和垫部件65设置成存在间隙S 的状态,使用在突出部分64a与保持部分64b之间的边界部分(突出部分64a的平面竖壁 表面64a-3与保持部分64b的平面安装表面64b_l交叉的部分)形成有间隙保持部分66 的部件作为头部件64,而使用呈线性长方体形状的部件作为垫部件65。此外,间隙保持部分66形成为存在具有厚度K (沿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B的尺度) 的部分的状态,其中厚度K对应于至少在正常定影区域E2和E3中在垫部件保持部分64b的 安装表面64b-l上要保持的间隙S。特别地,本实例中的间隙保持部分66形成为呈这样的 形状即,厚度K随着从两端的两个正常定影区域E2和E3朝向中心部分的特定定影区域El 行进而逐渐增大(定影区域El的相应部分具有几乎相等的厚度)。此外,间隙保持部分66 形成为高度(厚度)M低于在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与保持部分64b的安装表面64b_l 之间的台阶(高度差)。形成构造成厚度K沿着加热辊51的旋转轴方向A而不同的间隙保持部分66的原 因是在特定定影区域El中可以可靠地保持头部件64 (的突出部分64a)与垫部件65之间 的间隙S。此外,在对作为包括信封的厚纸的记录介质9A实施定影的情况下,需要防止由于 沿记录介质9A的通过方向的前端部分与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表面的压力接触而导致 的损坏。另外,间隙保持部分66形成为小高度(厚度)M的原因是当垫部件65形成压力接 触部分时可保持用于充分弹性变形的空间。垫部件65设置成通过诸如接合等固定单元而固定于形成有间隙保持部分66的头 部件64的安装表面64b-l上,进而完成加压部件62。因此,垫部件65设置并保持为这样 的状态通过具有最大厚度K的间隙保持部分66的存在而形成距离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 64a(实际上是竖壁表面64a-3)的间隔K(相对于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B)(参见图9)。此外,关于垫部件65,如图IlA所示,例如在组装加压旋转体6之前或在拆卸加压 旋转体6时,当加压部件62使环带61与加热辊51分离而不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时,形成 压力接触部分NP的压力接触表面部分65a保持为这样的突出状态该压力接触表面部分 65a从头部件64中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时最接近加热辊51的表面部分(突出部分64a的平面部分64a-l)沿着接近加热辊51的方向(箭头Cl所示的方向)突出。换言之,以这样的厚度(高度距安装表面64b_l的尺度)形成并设置垫部件65 压力接触表面部分65a从头部件64中的突出部分64a的平面部分64a_l突出预定的突出 量α。图IlA中的标记h表示头部件64中的突出部分64a的平面部分64a_l从保持部分 的安装表面部分64b-l起的高度。为此,以这样的尺度形成要应用的垫部件65:非加压状态 下的压力接触表面部分65a的厚度至少大于头部件64中的突出部分64a的平面部分64a_l 的高度h。另外,将垫部件65设定为这样的状态S卩,如图IlB所示,当在组装加压旋转体6 之后加压部件62朝向加热辊51推压环带61以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时,与头部件64的表 面部分(突出部分64a的平面部分64a-l)相比,垫部件65沿着远离加热辊51的分离方向 (箭头C2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被压缩。图IlB中的单点划线J指示突出部分64a的平 面部分64a-l的高度位置。 特别地,垫部件65由如上所述硬度低于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硬度的发生弹 性变形的软质部件构成。因此,当加压部件62朝向加热辊51推压环带61而形成压力接触 部分NP时,垫部件65在受到来自弹性层51b的反作用力时发生弹性变形并被压缩。此外, 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在这时咬入弹性层51b中。因此,与作为头部件65的表面部分 的平面部分64a-l相比,垫部件65的压力接触表面部分65a沿着远离加热辊51的分离方 向存在。在定影装置4中,在将加压旋转体6组装并设置成在加压旋转体6与加热辊51之 间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的阶段,如图6或IlB所示,在加压部件62中的头部件64与垫部 件65之间存在间隙S。这时,垫部件65在受到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反作用力时发生弹性变形而被 压缩。然而,由于间隙保持部分66的存在,如图6所示垫部件65几乎不变形而保持为方形 截面。实际上,如图IlB所示,垫部件65变形为这样的状态不具有间隙保持部分66的压 力接触表面部分65a的上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挤压也进入间隙S的空间。因此,使得在头 部件64与垫部件65之间存在的间隙S小于组装或安装之前间隙保持部分66的厚度K。此外,在实施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垫部件65的部分(65c)发生弹性变 形而与头部件64的部分(壁表面64a-3)形成接触不存在问题,并且足以进行弹性变形而 在垫部件65与头部件64之间略微留下间隙部分。换句话说,优选的是在组装加压旋转体6 或定影操作的状态下,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与垫部件65之间的间隙(S)不应被完全 填充而消失,而是还应留有间隙。由于间隙S的存在,在压力接触部分NP中,垫部件65朝向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 推压环带61的力减小,使得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推压环带61和弹性层51b的力相应 地增大。结果,在被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推压的部分中,压力接触部分NP中的加热辊 51的弹性层51b的变形相对增大。图6或11中用Pa表示的部分(范围)作为压力接触部 分NP中通过突出部分64a(主要是平面部分64a-l)的推压而形成的压力接触部分范围。因此,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的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通过将原始部分(与在垫 部件65与弹性层51b之间形成的压力接触部分Pb相对应的部分)和变形(压缩)部分组 合在一起而整体呈几乎以S状弯曲的形状,该原始部分为与圆筒形辊子基体部件51a相对应形成的圆筒形状,该变形部分具有与通过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的推压而形成的圆筒形状相反的曲率。因此,当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9A穿过压力接触部分NP时,该特定记 录介质9A表面的移动速度与背面的移动速度的差值减小,从而可以防止产生褶皱。此外,如上所述当垫部件65朝向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推压环带61的力减小时, 压力接触部分NP的宽度(沿记录介质9A的通过方向B的长度)减小。然而,在压力接触 部分NP中,在垫部件65从头部件64中的突出部分64a的平面部分64a_l突出的状态下设 置、组装并安装垫部件65 (参见图11B),从而可以充分保持压力接触部分NP的宽度并且可 以获得良好的定影性能。通过前述内容可知,根据定影装置4,可以对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9A实施不 产生褶皱的良好定影。此外,根据使用定影装置4的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在不会由于褶皱 的产生或定影性能下降而引起定影故障的情况下实施良好的图像形成。供参考,如图21所示在头部件64和垫部件65未设置有间隙S的情况下,在受到 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反作用力时,弹性变形的垫部件65侧不存在用于自由变形的空 间来实施压缩。因此,弹性变形处于硬度通过压缩而增加且在接近于垫部件65侧发生积聚 的状态。结果,垫部件65推压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并使其变形的程度增加,进而通过垫 部件65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的范围Pb扩大。这样,在整个压力接触部分NP中通过弹性 层51b的变形而获得的曲率最终整体增加。图13示出了改善利用定影装置4而引起的信封褶皱的效果相关的评估试验的结^ ο在以下条件下实施评估试验。使用通过在外径为26mm的金属制圆筒形辊子基材 上形成由硅橡胶(JIS-A橡胶硬度40度)构成的弹性层51b (厚度为0.6mm)而获得的加 热辊51。对于环带61,使用外径为30mm并由聚酰亚胺形成的带(厚度为60 μ m)。要使用 的头部件64整体上由通过液晶聚合物所形成的模制产品构成,并且在突出部分64a的平面 部分64a-l具有1 2mm的厚度,突出部分64a从保持部分64b的安装表面64b_l起的高 度h为3mm。所使用的垫部件64由硅橡胶(Asker C (9. 8N)的硬度24度)形成并且形状 为具有5mm的宽度(沿通过方向B的长度)和3. 5 4. 2mm的厚度的方形棒。在定影装置4中,在施加170N的载荷的状态下,借助于包括头(Head)部件64和 垫(PAD)部件65的加压部件62朝向加热辊51推压环带61,于是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ip) NP。加热辊51以90mm/sec的旋转速度旋转并被加热至保持表面温度为180°C。对于特定记录介质9A,使用两种类型的信封(由Columbia制造,形状Com-10,型 号C0125,C0131)。信封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时的供给宽度均为105mm。图12中的“表 面”和“背面”表示两种类型的信封各自的表面和背面。此外,在定影装置4中采用中心定位法。因此,将120mm的区域部分保持为定影设 定区域E (总宽度为220mm)的中央部分中的压力接触部分NP的特定定影区域El。在头部 件64中的保持部分64b的安装表面64b-l上分别以图13所示的间隙(K:图9)和突出量 (α 图9)来设置垫部件65,然后形成压力接触部分ΝΡ。压力接触部分NP具有从垫部件65 通过环带61开始与加热辊51的外周表面形成接触的点到头部件64通过环带61与加热辊 51的外周表面脱离接触的点的范围。在试验中,通过测量当将形成有实心图像的记录介质 9引导至定影装置4的压力接触部分NP中并使记录介质9停止时实心图像的不均勻定影部分的宽度(沿通过方向B的长度)来获得每个压力接触部分NP的宽度(咬合宽度)。对于具有每种结构的定影装置4,通过两种类型的信封来实施定影,并且观察受到 定影的信封以分析在沿通过方向B的上游侧的后端处产生褶皱的情况。在试验中,在信封 上形成与诸如地址等目的地相关的字符信息作为调色剂图像进而对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 进行定影。基于以下基准来评估褶皱的产生情况。 等级0:不产生褶皱。·等级1 在距后端IOmm内侧的范围内产生褶皱。
·等级2 在距后端20mm内侧的范围内产生褶皱。·等级3 在超出距后端20mm的范围内产生褶皱。·等级4 产生致使后端的形状改变的褶皱。此外,参照试验的结果,图14A针对每种间隙以曲线示出了相对于垫部件的突出 量压力接触部分NP的宽度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5mm或更宽的宽度来保持良好的定 影性能。此外,图14B针对每种间隙以曲线示出了相对于垫部件的突出量信封褶皱的评估 等级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适合于实际应用的容许等级为等级1或以下。[另一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要使用的垫部件65的形状为具有方形截面的方形棒。另外,例 如还可以使用呈这样形状的部件如图15所示,沿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B的尺度W随着远 离加热辊51而逐渐增大。图15所示的垫部件65呈梯形形状,其中,对于沿通过方向B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而 言,安装表面(底面)65b的宽度W2大于压力接触表面部分65a的宽度Wl。在使用呈这种 形状的垫部件65的情况下,在垫部件65的压力接触部分NP中的定影中,难以由于加压下 的高温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连续的永久应变。这样,可以长期稳定地保持压力接触部分NP的 状态。结果,可以获得长期抑制对特定记录介质9A的定影中产生褶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 下,垫部件65可以呈这样的梯形形状朝向通过方向B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安装表面65b的 宽度W2大于压力接触表面部分65a的宽度Wl。此外,尽管在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中两个平面(64a_l, 64a-3)形成为以近似直角相互交叉为作为沿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B的上游侧的角部 64e (参见图7和10),如图16或17所示,也可以将角部形成为随着朝向通过方向B的下游 侧行进而接近加热辊51的斜面67。斜面67对应于称为所谓的锥形面或圆形面的表面,并 且其表面形状可以为平坦面或弯曲面。参照定影装置4中的压力接触部分NP中的压力分布,如图18所示,通过推压作为 硬质加压部件的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而形成的压力接触部分Pa中的压力最高,通过 推压作为软质加压部件的垫部件65而形成的压力接触部分Pb中的压力与压力接触部分Pa 中的压力相比相对较低。然而,加压部件62的推压力没有直接到达压力接触部分Pc中的 压力,压力接触部分Pc对应于在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与垫部件65之间存在的间隙S。 因此,设定有压力近似为零的低压力状态。因此,在对作为包括信封在内的厚纸的记录介质 9实施定影的情况下,当厚纸的前端部分被引导至压力接触部分NP中并且从压力接触部分 Pc的低压力区域进入且穿过位于下游侧的压力接触部分Pa的高压力区域时,厚纸的前端 部分保持为被强有力地朝向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侧推压。因此,大的载荷瞬间施加于弹性层51b部分,从而损坏弹性层51b的表面。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该损坏而引起画面
质量缺陷。
另一方面,在作为头部件64中的突出部分64a的进入侧的角部(64e)形成为斜面 67的情况下,压力接触部分Pa中的压力分布由于斜面67的存在缓慢升高。因此,当厚纸的 前端部分进入并穿过压力接触部分Pa时,朝向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侧推压的压力减小, 从而使施加于弹性层51b部分的载荷也减小。结果,由于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中厚纸的 前端部分的压力接触而引起的损坏减少。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损坏而引起的画面质量缺陷。此外,如图16所示,斜面67形成为这样的状态该斜面67在特定定影区域El中 沿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B的长度L在中央部分(的长度Li)比该特定定影区域El中沿着 加热辊51的旋转轴方向A的端部(的长度L2和L3)长。优选的是应将斜面67的长度L 设定为进一步短于存在于特定定影区域El外侧的正常定影区域E2和E3中各自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防止在使用涂层纸或OHP片材作为记录介质9来执行定影 时引起所谓的雨滴状画面质量缺陷。换言之,还可以防止引起雨滴状画面质量缺陷,同时防 止在对诸如信封等记录介质9执行定影时产生褶皱并且防止在使用信封或厚纸执行定影 时引起诸如损坏等缺陷。如图18所示,如果压力接触部分NP包括具有头部件64与垫部件 65之间的低压力的部位,则由于在压力接触部分NP中被加热熔化的调色剂流动到具有低 压力的部位(凹处)中而引起雨滴状画面质量缺陷。在在头部件64上形成斜面67的情况下,具有低压力的部分由于斜面67的存在而 扩大。为此,易于引起雨滴状画面质量缺陷。特别地,易于在沿着加热辊的旋转轴方向的端 部区域中引起雨滴状画面质量缺陷。然而,通过在特定定影区域El的中央部分中将斜面67 形成为长并且在端部将斜面67形成为相对较短,可以抑制易于在端部引起的雨滴状画面
质量缺陷。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这样的结构实例在头部件64中形成间隙保持 部分66以便在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与垫部件65之间存在间隙S,但本发明不限于采 用这种技术手段的情况。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如图16或17所示,将垫部件65 固定地安装到硬度高于垫部件65的硬度的支撑板75上并且将整个支撑板75设置在头部 件64中的保持部分64b的安装表面64b-l上。在这种情况下,将垫部件65固定地设置到这样的位置上该位置从支撑板75的一 端75a向内偏移与存在于垫部件65和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之间的间隙S相对应的距 离G。对于支撑板75,可以使用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硬质板或金属板。支撑板75不必呈平板 形状,只要能表现出间隙保持功能即可。根据该结构,可以在存在间隙S的状态下精确而容 易地设置头部件64和垫部件65。这样,还可以可靠地获得防止特定记录介质9A产生褶皱 的效果。此外,在定影装置4中,还可以使用在一定压力下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多孔弹性 部件(例如海绵或多孔橡胶)作为垫部件65,并且在存在间隙S的状态下在头部件64上设 置多孔垫部件65B。然而,如图19所示,可以在不存在间隙S的状态下在头部件64上设置 多孔垫部件65B。在图19中,附图标记65c表示作为孔的空隙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当由多孔弹性部件构成的垫部件65B作为加压部件62的一部分而 形成压力接触部分NP时在受到加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反作用力时可自由地发生弹性变形而没有受到特定限制。因此,在压力接触部分NP中,垫部件65B朝向加热辊51的弹性层 51b推压环带61的力减小,并且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推压环带61和弹性层51b的力 相应地增大。结果,在被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推压的部分中,压力接触部分NP中的加 热辊51的弹性层51b的变形相对增加。因此,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情况几乎相同,在通过压力接触部分NP的加热辊51的 弹性层51b通过将与圆筒形辊子基底部件51a相对应形成的原始圆筒状部分和其曲率与通 过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的推压而形成的圆筒形状的曲率相反的变形部分组合在一起 而整体呈几乎以S状弯曲的形状。因此,同样当诸如信封等特定记录介质9A穿过应用垫部 件65B的压力接触部分NP时,可以减小特定记录介质9A的表面的移动速度与背面的移动 速度的差值,从而可以防止产生褶皱。
此外,还可以采用通过在垫部件65中形成间隙保持部分而存在间隙S的结构。此 夕卜,还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头部件64的突出部分64a的边界壁表面部分64a-3上形成 沿着旋转轴方向A朝向通过方向B的下游侧突出的凹部(凹陷的形状)并且将该凹部的间 隙部分作为间隙S。另外,还可以将特定定影区域El设定为整个定影设定区域E。对于特定记录介质 9A,也可以应用除了信封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记录介质,只要能够抑制产生褶皱即可。此外,可以将用于形成单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装置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成 像装置2。成像装置2不必采用转印法。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 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 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 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 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其包括形成有弹性层的外周表面,并且由加热单元加热并且旋转;环带,其与所述加热辊的沿旋转轴方向的外周表面部分相接触地进行旋转;以及加压部件,其从所述环带的内周表面侧朝向所述加热辊的所述外周表面部分推压所述环带而形成压力接触部分,从而使保持有未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压力接触部分与所述加热辊之间,其中,所述加压部件包括硬质加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中沿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并且具有比所述加热辊的所述弹性层的硬度高的硬度;以及软质加压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硬质加压部件设置在所述通过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处,并且具有比所述加热辊的所述弹性层的硬度低的硬度以便实施弹性变形;并且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和所述软质加压部件设置为这样的状态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沿着所述加热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定影区域中的至少使特定记录介质穿过的特定区域部分,在所述硬质加压部件与所述软质加压部件之间存在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如果所述加压部件使所述环带与所述加热辊分离并且不形成所述压力接触部分,则所 述软质加压部件处于这样的突出状态所述软质加压部件相对于所述硬质加压部件中当形 成所述压力接触部分时所述硬质加压部件最接近所述加热辊的表面部分而沿着靠近所述 加热辊的方向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当所述加压部件朝向所述加热辊推压所述环带而形成所述压力接触部分时,与所述硬 质加压部件的所述表面部分相比,所述软质加压部件沿着离开所述加热辊的方向发生弹性 变形并且被压缩。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软质加压部件的形状为所述软质加压部件沿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方向的尺寸随 着远离所述加热辊而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具有这样的斜面随着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方 向的上游侧的角部朝向所述通过方向的下游侧行进而所述斜面靠近所述加热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硬质加压部件的斜面形成为这样的状态就所述斜面沿着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方 向的长度而言,在所述特定区域部分中沿着所述加热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中央部分处的 长度长于所述特定区域部分中沿着所述加热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部处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软质加压部件固定地设置在支撑部件上的下述位置处从所述支撑部件的端部向 内偏移与所述软质加压部件和所述硬质加压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距离的位置,其中所 述支撑部件的硬度高于所述软质加压部件的硬度。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成像装置,其形成未定影图像并且将所述未定影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将由所述成像装置转印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辊;环带;以及加压部件,其从所述环带的内周表面侧朝向所述加热辊的外周表面部分推压所述环带而形成压力接触部分,从而使保持有未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压力接触部分与所述加热辊之间,其中,所述加压部件包括硬质加压部件和软质加压部件,将所述硬质加压部件和所述软质加压部件设置为这样的状态在所述压力接触部分的沿着所述加热辊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的定影区域中的至少使特定记录介质穿过的特定区域部分,在所述硬质加压部件与所述软质加压部件之间存在间隙。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846947SQ200910252800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市来幸裕, 田中康树, 石田正美, 石野正浩, 难波仁之, 饭酒杯谕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