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5495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片材传送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传送片材的片材传送装置和配有片材传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成像设备内出现片材卡住或者其它异常的情况中,希望的是操作者(例如使用者或者维护工程师)能够有便捷的方案来接近设备的内部构件以便恢复操作。日本专利公开2770321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具有:第一溜槽部件,其可随盖部件的开闭而摆动;和第二溜槽部件,在第一溜槽部件和第二溜槽部件之间形成了片材传送路径,并且第二溜槽部件能相对于本体框架摆动。根据该成像设备,当操作者打开盖部件时,位于第一溜槽部件内侧的第二溜槽部件通过自重而朝向设备本体外侧枢转。这样,位于第二溜槽部件内侧的部件露出,并且实现了操作者可执行恢复操作的状态。

当设有向设备本体外侧枢转的引导部件(例如根据上述专利文献的第二溜槽部件)时,该引导部件会在以大枢转角度枢转时干涉其它部件。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设置管制部件,通过管制部件抵接引导部件的引导表面(即,相对于设备本体而言的外侧表面)来管制引导部件的枢转范围。然而,如果设置这样的管制部件,由管制部件在引导表面上形成的划痕及其它损伤会导致片材损伤部卡住的传送异常,并且片材的传送性能变劣。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片材传送装置,包括:设备本体;盖部件,其包括构造成引导片材的第一引导表面,盖部件构造成在相对于设备本体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引导部件,其支承在设备本体上且能够向设备本体外侧枢转,引导部件包括与第一引导表面对向的第二引导表面和构造成从第二引导表面凹入的抵接部;传送单元,其构造成通过第一引导表面和第二引导表面之间的路径传送片材;和支承在设备本体上的管制部,管制部形成为在盖部件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的状态下抵接抵接部,以便管制引导部件的枢转角度不超过预定角度。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将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并入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来阐明发明原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进给装置的前视图。

图3是可开闭盖打开情况下片材进给装置的前视图。

图4是从竖直路径侧面看时双面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5是双面引导件和管制部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双面引导件、管制部和可开闭盖的透视图。

图7A是可开闭盖处于关闭状态下图4中所示双面引导件和可开闭盖的剖视图。

图7B是放大了图7A中虚线所示区域的放大图。

图7C是在可开闭盖处于打开状态下双面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变例的双面引导件的透视图。

图9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变例的双面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9B是放大了图9A中所示区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采用从前侧(即,图1的视角)看成像设备的状态为基准来描述竖直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成像设备

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201是全色激光束打印机,图1中示出了总体布置。在设备本体(打印机本体)201A(即成像设备本体)内部,成像设备201包括有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201B、在片材P上定影图像的定影单元220等。读取文稿图像数据的图像读取装置202设置在设备本体201A的上部,文稿的支撑面大致水平地放置。片材排出托盘230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202和设备本体201A之间供片材P排出的排出空间中。此外,用于将片材P进给至成像单元201B的片材进给单元201E设置在设备本体201A中。片材进给单元201E包括竖直地布置在设备本体201A下部的片材进给装置100A、100B、100C与100D以及布置在设备本体201A右侧部的手动片材进给装置100M。

成像单元201B是所谓的四鼓式全色成像单元,其具有激光扫描器210、四个处理盒211、和中间转印单元201C。处理盒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各色的调色剂图像。每个处理盒211包括由光电导体构成的感光鼓212(即,图像承载部件)、充电器213(即,充电单元)、显影器214(即,图像显影单元)和未示出的清洁器(即,清洁单元)。储存各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盒215在成像单元201B的上部处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本体201A上。

中间转印单元201C包括卷绕在驱动辊216a和张紧辊216b上的中间转印带216(即,中间转印体),并且布置在四个处理盒211上方。中间转印带216布置成接触各处理盒211的感光鼓212,并且由驱动单元(未示出)所驱动的驱动辊216a带动而沿逆时针方向(即,箭头Q方向)转动。中间转印单元201C具有初次转印辊219,初次转印辊在与各感光鼓212对向的位置处接触中间转印带216的内周面,并且初次转印部T1形成为中间转印带216和感光鼓212之间的夹持部。此外,成像单元201B包括二次转印辊217,二次转印辊在与驱动辊216a对向的位置处接触中间转印带216的外周面。二次转印部T2形成为二次转印辊217和中间转印带216之间的夹持部,在该二次转印部T2,承载在中间转印带21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P上。

在如上所述布置的各处理盒211中,通过激光扫描器210在感光鼓212的表面上绘出静电潜像,并且从显影器214供给调色剂来形成带负极性电荷的各色调色剂图像。通过给初次转印辊219施加正极性的转印偏压,在各初次转印部T1处将调色剂图像多层地顺序转印(即,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6上。

与上述调色剂成像处理同时地,把从片材进给单元201E进给的片材P朝向对准辊对240传送,在对准辊对240处,通过对准辊对240校正片材P的偏斜。在与全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6上的转印时刻匹配的时刻,对准辊对240将片材P传送至二次转印部T2。通过给二次转印辊217施加正极性的转印偏压,在二次转印部T2处把承载于中间转印带216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P上。

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被定影单元220加热和加压,并且彩色图像定影到片材P上。定影有图像的片材P被排出辊对225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230并且支承在该托盘上。当要在片材P的两面形成图像时,通过设置在反向传送单元201D中的能够正向/反向转动的反向传送辊对222来以转回运动方式移动已经穿过定影单元220的片材P。之后,片材P经由重新传送路径R再次传送至成像单元201B,以在片材P的背面上形成图像。

片材进给装置

接下来,将参照从顶部起第三个片材进给装置100C描述片材进给装置的结构。从顶部起的第一、第二和第四片材进给装置100A、100B和100D包括与片材进给装置100C类似的部件,因而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具有类似结构和操作方式的部件,并且将省去详细说明。注:尽管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201包括四个片材进给装置100A、100B、100C和100D,但是,可另外在例如片材进给装置100D下面设置类似结构的片材进给装置。

如图2中所示,片材进给装置100C包括盒103、进给单元101和片材传送单元104,并且经由在设备本体201A内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路径126(参见图1)进给片材P。盒103(即储存部)或者支承片材P的支承单元包括盒壳106、托盘105、托盘升降板109、尾端管制板120等。盒壳106通过从成像设备201的前侧沿前后方向(即,图1纸面的垂直方向)移动而能够可移除地安装到设备本体201A上。托盘105支承片材P并且可升降,并且用于升降托盘105的托盘升降板109存储在盒壳106中。尾端管制板120设置成接触支承在托盘105上的片材P在片材进给方向上的尾端部,通过尾端管制板120抵接片材P的尾端部且片材的前端部抵接盒壳106的内壁来确定片材P的位置。

托盘105的下部由托盘升降板109支承,并且设置成可绕设置在片材进给方向上比尾端管制板120更靠上游侧(即,图2中的左侧)的枢轴105a在竖直方向上枢转。托盘升降板109经由传动部连接至升降电机(未示出),托盘升降板通过由升降电机驱动并围绕枢轴109a沿竖直方向枢转来升降托盘105。

进给单元101把支承在盒103上的片材P一张一张地分开进给,进给单元101包括拾取辊102、进给辊107、分离辊108等。这些辊(102、107和108)布置成使得它们的轴向沿垂直于片材进给方向的方向(也就是说,图2纸面的垂直方向)设置。进给辊107安装到可枢转地支承在片材进给框架125上的片材进给驱动轴107A上。片材进给驱动轴107A经由传动部连接到片材进给电机(未示出)上,并且使进给辊107沿着片材进给方向转动。分离辊108安装到分离辊轴108A上,分离辊轴108A相对于片材进给驱动轴107A的相对位置固定,并且,与进给辊107转动方向相反方向上的转动经由转矩限制器(未示出)输入到分离辊108。

向片材进给方向上游延伸的升降板111支承在片材进给驱动轴107A上并且可沿竖直方向枢转。拾取辊102安装到拾取辊轴102A上,拾取辊轴102A可枢转地支承在升降板111的前端部上,并且拾取辊102经由被升降板111支承的惰轮114而连接到片材进给驱动轴107A。靠近升降板111设置有能检测升降板111高度位置的透过式(对射式)高度检测传感器110。当拾取辊102处于预定高度位置时高度检测传感器110通过检测到设置在升降板111上的检测标记(未示出)而产生ON信号,所述预定高度位置(以下简称片材进给位置)设定成使得拾取辊102接触到支承在托盘105上的片材。

片材传送单元104包括传送辊对(竖直路径辊)121(即,传送单元)、双面引导件122(即,引导部件)、可开闭盖124(即,盖部件)和止动部123(即,管制部)。片材传送单元104是经由形成于可开闭盖124和双面引导件122之间的竖直路径126传送片材P的片材传送装置。

传送辊对121是经由片材进给框架125而被设备本体支承的可转动第一传送辊121a和由可开闭盖124支承的可转动第二传送辊121b组成的。传送辊对121沿片材进给方向设置在进给辊107的下游。传送辊对121的第一传送辊121a和第二传送辊121b中的至少一个经由传动部连接至传送电机(未示出),并且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把从进给辊107接收的片材P朝向上方向传送。

双面引导件122设置在盒103和可开闭盖124之间,并且在可开闭盖124侧的表面和在盒103侧的表面都形成了引导表面。在双面引导件122中,在与可开闭盖124对向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即,第二引导表面)和可开闭盖124的引导表面124a(即,第一引导表面)之间构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路径126的一部分。与设置在片材进给框架125上的引导表面125a对向的进给路径引导表面122a(即,第三引导表面)设置在与双面引导件122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相反的一侧,形成了进给路径128。进给路径引导表面122a从右上方(即,进给辊107的进给方向)至向上方向(即,传送辊对121的传送方向)以平滑弯曲方式形成,并且把从进给辊107送出的片材P朝向传送辊对121引导。双面引导件122的上端部位于传送辊对121下面,并且进给路径128和竖直路径126在传送辊对121的夹持部下面的位置处汇合。换句话说,当从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看时,以弯曲方式形成的进给路径引导表面122a在下游端连接至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的下游端。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可开闭盖124可枢转地支承在设置在下部的盖枢轴124b上。可开闭盖124是以可在盖住设备本体201A右侧表面一部分的关闭状态(即,图2中所示的状态)和从关闭状态向右枢转的打开状态(即,图3中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的方式设置的开闭部件。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双面引导件122和片材进给装置100D的双面引导件122彼此上下设置,并且可开闭盖124的引导表面124a与这些双面引导件122各自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对向。此外,可开闭盖124支承片材进给装置100D的可转动的第二传送辊121b。因此,当操作可开闭盖124打开时,片材进给装置100C和100D的部件同时地暴露于设备外部。

双面引导件122是围绕引导轴122c可沿左右方向枢转地(摆动地)设置的枢转引导件(即,摆动引导件),引导轴122c设置在位于双面引导件122下部(即,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部)的枢转轴线上。固定部122e设置在双面引导件122上部沿宽度方向(即,图2纸面的垂直方向)的两个端部上,并且固定部122e朝向可开闭盖124和片材进给框架125突出。当可开闭盖124处于关闭状态时,固定部122e的盖侧接触表面122g接触可开闭盖124,而固定部122e的本体侧接触表面122f接触片材进给框架125。也就是说,通过使固定部122e夹在可开闭盖124和片材进给框架125之间固定了双面引导件122的位置,从而限定了竖直路径126和进给路径128。如稍后描述,当操作可开闭盖124打开时,双面引导件122通过其自重枢转,并且通过管制机构130来防止进一步枢转超过预定量。

片材进给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如上所述地构造的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片材进给操作。当接收到从设备本体201A中的控制单元发送至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片材进给指令时,片材进给电机和传送电机(两者都未示出)启动,并且开始片材进给操作。通过由托盘升降板109升起的托盘105把支承在盒103上的最上面片材P保持在预定高度处。

当片材进给电机的转动输入到片材进给驱动轴107A时,进给辊107、分离辊108和拾取辊102分别开始转动,而升降板111降低到使拾取辊102到达片材进给位置的位置。当拾取辊102到达片材进给位置并且接触最上面片材P时,最上面片材P被拾取并被朝向进给辊107传送,并且片材P被进给辊107经由进给路径128朝向传送辊对121进一步传送。此时,输入到分离辊108的反向转动防止多张片材P进入进给辊107和分离辊108之间,也就是说,防止双张进给。

当从进给辊107送出的片材P到达传送辊对121时,片材P被传送辊对121向上传送通过竖直路径126。片材P经由第一片材进给装置100A和第二片材进给装置100B的传送辊对121进一步传送,到达对准辊对240,并且供应给成像单元201B。此外,当从设置在下面的片材进给装置进给片材P时,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片材传送单元104也运转。也就是说,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片材传送单元104把经由片材进给装置100D的传送辊对121送出的片材P向上方传送。因此,双面引导件122分别把沿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即,第二引导表面)从片材进给装置100D传送的片材P以及沿进给路径引导表面122a从片材进给装置100C传送的片材P引导至成像部。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盒103是位于成像部下部的第一片材储存部的一例,并且片材进给装置100D的盒103是位于第一片材储存部下面的第二片材储存部的一例。

管制机构的详细构造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用于管制双面引导件122枢转的管制机构130。如图2中所示,管制机构130包括由双面引导件122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中的凹部所形成的抵接部122d和固定到设备本体201A上的止动部123。注:虽然在图2中示出止动部123在可开闭盖124内,但是止动部123实际上支承在成像设备201的本体201A上。当可开闭盖124打开时止动部123接触抵接部122d,并且防止双面引导件122枢转至超过预定角度的角度(参见图3)。这里,预定角度是指设定成使得当片材P卡在双面引导件122的进给路径引导表面122a和片材进给框架125之间或者卡在进给路径128中时能容易地移除片材P的角度。

如图4中所示,抵接部122d是用于止动部123的抵接表面,设置在双面引导件122的沿片材P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设置在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的传送区域范围内。抵接部122d和122d是沿引导部件宽度方向设置在一侧和另一侧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的例子。此外,分别与抵接部122d和122d接触的止动部123和123是第一管制部和第二管制部的例子。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的传送区域是指与片材P接触并且构造成起引导作用的区域。传送区域在片材P宽度方向上的范围是指要由传送辊对121传送的片材P的最大宽度的内侧,也就是,由本实施例中的虚线A-A和虚线B-B所限定的范围。

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形成为使得引导肋122h(即,沿着片材进给方向(图4的竖直方向)延伸的肋)以突出方式设置在与可开闭盖124的引导表面124a对向的光滑平表面122p上。引导肋122h设置在片材P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并且抵接部122d形成为在在宽度方向上不与引导肋122h重叠的位置处从平表面122p凹入。注:抵接部122d设置在与虚线D-D所示出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的片材进给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相比更靠近引导轴122c(即双面引导件122的枢转轴线)的位置处。

如图5和图6中所示,止动部123(即,管制部)固定到本体框架203(即,设备本体201A的框架本体)上,并且设置在能与抵接部122d抵接的位置处。换句话说,当可开闭盖124处于关闭状态时,止动部123位于可开闭盖124的引导表面124a的传送区域内在片材P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分处。此外,止动部123设置在侧面引导部124c(即引导表面124a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分)的下部。在本实施例中,止动部123与覆盖设备本体201A右侧表面后侧部分的外盖127形成为一体。

将参照图7A到图7C来描述抵接部122d和止动部123的横截面形状,图7A到图7C是在图4的虚线VII-VII处截取的横截面图。图7A示出了可开闭盖124处于关闭状态下的双面引导件122和管制机构130,图7B示出了图7A中由点划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图7C示出了可开闭盖124处于打开状态下的双面引导件122和管制机构130。

如图7A和图7B中所示,抵接部122d包括在片材进给方向(即,箭头Fd的方向)的上游侧处呈台阶形地从平表面122p凹进的台阶部d1和在下游侧处平滑且连续地倾斜连接至平表面122p的倾斜表面d2。因此,抵接部122d的整体形状是沿远离可开闭盖124的方向从平表面122p的位置(即,虚线的位置)凹入。

止动部123包括与抵接部122d对向的接触表面123a,并且接触表面123a成形成以与倾斜表面d2匹配的角度倾斜以便与抵接部122d的倾斜表面d2面接触(参见图7C)。此外,当可开闭盖124处于关闭状态时,接触表面123a处于与引导表面124a的侧面引导部124c的最靠近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定位的最靠近部c1相比更远离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的位置处。

可开闭盖的开闭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可开闭盖124期间如上所述地形成的双面引导件122的操作。如上所述,当可开闭盖124处于关闭状态(图2和图7A)时,双面引导件122通过在固定部122e处夹在可开闭盖124和片材进给框架125之间而固定。此时,管制机构130的抵接部122d和止动部123分离。

在该状态下,当可开闭盖124朝向右方(就是说,沿图3的箭头A1的方向)打开并且切换到打开状态时,固定部122e被释放,并且双面引导件122通过其自重开始朝向右方(就是说,沿箭头A2的方向)枢转。当双面引导件122的枢转角度达到预定角度时,抵接部122d抵接止动部123的接触表面123a,并且双面引导件122的枢转停止(参见图3、图5和图7C)。这样,当可开闭盖124处于打开状态时,双面引导件122被管制使得枢转角度不超过预定角度。

当执行将可开闭盖124从打开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的关闭操作(即,向左方向的枢转操作)时,双面引导件122在固定部122e处与可开闭盖124接触,并且随同可开闭盖124的枢转一起向左枢转。此时,管制机构130的抵接部122d与止动部123的接触表面123a分离。当可开闭盖124到达关闭状态下的位置时,固定部122e再次夹在可开闭盖124和片材进给框架125之间,从而固定了双面引导件122,并且片材传送单元104将处于能传送片材P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例,片材传送单元104的双面引导件122随同可开闭盖124的打开操作而朝向设备本体201A的外侧枢转。因此,设置在双面引导件122内侧的部件露出并且可以通过打开可开闭盖124而容易地接近。在本实施例中,当可开闭盖124打开时双面引导件122和片材进给框架125分离,以便例如可以容易地移除卡在进给路径128中的片材P等。此外,通过管制机构130来防止双面引导件122枢转超过预定角度,以使得双面引导件122不会与其它部件发生干涉。

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片材传送单元104中,根据本实施例的管制机构130的抵接部122d以从双面引导件122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凹入的方式形成。因此,可以防止通过竖直路径126传送的片材P与抵接部122d接触。即使在可开闭盖124的开闭操作期间当抵接部122d抵接止动部123并且在抵接部122d上形成损伤(例如划痕)时,上述构造也能减少片材P卡在一部分传送路径中的传送故障机率。

这里,可以设想的是采用另一种构造作为关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对比例,其中,抵接部设置在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的传送区域外侧。也就是说,该对比例包括双面引导件122,其具有抵接部,抵接部形成为在图4的虚线A-A或虚线B-B的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固定到设备本体201A上的止动部抵接该突出部。期待该构造防止片材P被形成于抵接部上的划痕卡住。

然而,根据该对比构造,与本实施例相比,抵接部突出至双面引导件122的传送区域外侧,使得双面引导件122占据的空间在宽度方向上变大了。结果,设备的尺寸会变大。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双面引导件122,抵接部122d设置在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的传送区域内,并且止动部123类似地设置在可开闭盖124的引导表面124a的传送区域内。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管制机构130设置成利用了片材P所穿过的竖直路径126的部分,以便即使当设置管制机构130时也将设备尺寸的增大减到最小。

此外,考虑将管制部设置在双面引导件122的枢轴附近的例子作为关于本实施例的第二对比例。也就是说,该对比例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凸轮部件安装到引导轴122c上,并且管制部件设置成当双面引导件122到达预定角度时通过管制部件与凸轮部件接合来管制引导轴的枢转运动。根据该构造,可抑制双面引导件的占据空间增大,同时可防止片材被形成于抵接部上的划痕等卡住。

然而,根据该构造,例如,当使用者在移除片材P时接触双面引导件122时,将在靠近枢轴的区域处接收施加于双面引导件122的力矩。于是,较大的力施加于凸轮部件和管制部件上,从而必须采取措施(例如设置多个凸轮部件和管制部件)以防止设备损坏。在该情况中,设备的构造会变复杂并且设备的尺寸会增大,从而导致相关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止动部123构造成在设置于双面引导件122下部的引导轴122c和双面引导件122的上端部之间的位置处抵接抵接部122d。因此,与第二对比例相比,抵接部122d和止动部123所需的强度将变小,并且与第二对比例相比,采用了更简单的构造,同时在不增大双面引导件所占据的空间的情况下防止了片材P卡住。

根据本实施例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包括平表面122p、以突出方式形成于平表面122p上的引导肋122h、和以凹入方式形成于平表面122p上的抵接部122d。换句话说,抵接部122d从平表面122p进一步地凹入,相对于引导肋122h的顶端部处于更低(即,凹入)位置处。这样,可以更可靠地防止片材P与抵接部122d接触。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抵接部122d与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相比设置在下侧。因此,与双面引导件122的枢转角度管制方式相同但抵接部122d与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在竖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相比设置在上侧的情况相比,在关闭状态下止动部123可以设置在更靠近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位置的位置处。因而,可以减小在双面引导件122枢转方向(即,图2的左右方向)上的设备尺寸。

变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8和图9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变例。根据本变例的双面引导件122具有用于提升片材P的提升斜坡122s(即,倾斜部),其在片材进给方向上设置在抵接部122d的上游。其它构造类似于前面描述的片材进给装置100C,因此共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说明。

如图8中所示,提升斜坡122s在片材进给方向上设置在抵接部122d的上游(即,下侧),并且在宽度上与抵接部122d重叠。如图9A和图9B中所示,提升斜坡122s包括:倾斜部s1,其形成在上游侧并且从平表面122p平滑地倾斜并连续地升高;和台阶部s2,其形成在下游侧并且呈台阶形从倾斜部s1降至平表面122p的高度。倾斜部s1和台阶部s2邻接的区域相对于平表面122p具有最大的高度,并且该高度设定成等于或者小于最靠近提升斜坡122s的引导肋122h的高度。这种布置能够防止提升斜坡122s干涉片材P的传送。

在根据该变例的片材进给装置100C中,当通过竖直路径126向上传送的片材P经过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时,片材P在经过对应于抵接部122d的位置之前经过提升斜坡122s。在本例中,抵接部122d和设置在抵接部上游侧的竖直路径引导表面122b之间的高度差与上述实施例相比设定成要大出相应于台阶部s2高度的一高度,以便能更可靠地防止片材P与抵接部122d接触。因此,除了上述实施例的效果以外,即使片材P沿宽度方向或者片材进给方向卷曲,本变例还能够防止片材P与抵接部122d接触并且确保片材P的传送性能更可靠。

其它实施例

在所示实施例中,片材传送单元104构造成作为片材进给装置100C的一部分,但是也可设置作为片材传送装置独立地从片材进给装置传送片材P的传送单元(例如,反向传送单元201D)。在此情况中,引导部件不是必须构造成两侧都设定为引导表面(例如,双面引导件122的情况),引导部件仅需至少在盖部件的对向侧上具有引导表面即可。

此外,可开闭盖124设置成可围绕设置于盖下部上的盖枢轴124b在左右方向上枢转,但是盖的枢转轴也可设置在上部或者侧部处。作为另一例,可设置滑动式盖部件来代替枢转式可开闭盖124,或者盖可以是可从设备本体201A上拆下的盖部件。总之,可以采用任何盖部件,只要可以在覆盖设备本体201A一部分的关闭状态和露出双面引导件122(即,引导部件)的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即可。

双面引导件122(即,引导部件)不限于沿左右方向枢转的部件,而是可以采用例如沿上下方向枢转地支承引导部件的构造。根据本实施例的引导部件(即,双面引导件122)采用了随可开闭盖124的打开操作而朝设备本体201A的外部方向枢转的构造,但是引导部件也可以采用在盖部件从关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之后引导部件枢转的构造。此外,实施例不限于引导部件通过自重而枢转的构造,引导部件也可以采用通过从偏压部件(例如螺旋弹簧)接收偏压力而枢转的构造。

此外,止动部123(即,管制部)不限于与外盖127一体设置的构造,而是可以是固定到设备本体201A上的独立部件。只要至少当盖部件处于打开状态时在管制部支承在设备本体201A上的状态下管制部通过与抵接部件接触能够管制引导部件的枢转,那么管制部的一部分或者整个管制部可以设计成能相对于设备本体移动。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