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107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具有显影辊的显影单元相对于设置在装置主体的显影单元安装部在长度方向能够单独地插拔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感光鼓(静电潜像载持体)的感光体单元和具备显影辊的显影单元分别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单独地进行插拔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公知的。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图像形成时需要使感光鼓与显影辊接近,另一方面,在将显影单元插入装置主体时,为了防止显影单元与感光鼓接触而损伤感光鼓,需要引导显影单元使得显影单元在离开感光鼓的位置移动。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在相对于感光鼓在水平方向上接近的位置配置显影辊的情况下,通过使显影单元从正常的位置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平行移动,使感光鼓与显影单元分离。然而,这样的话,为了确保感光鼓与显影单元的间隔,在水平方向上需要大的空间,存在装置主体大型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2005年5月12日公开的日本特开2015-32056号公报[G03G 15/18,G03G 21/00,G03G 15/00](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在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能够以揺动轴为中心相对于感光体单元移动至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将显影单元插入装置主体时,使显影单元成为倾斜的状态以使显影单元从感光鼓分离。然后,在显影单元的插入结束后,通过使操作杆转动以使显影单元的转动机构动作,使显影单元与感光鼓接触。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与操作杆连动的转动机构使显影单元转动,因此,需要多个部件,花费成本。另外,需要分别地进行将显影单元插入装置主体的动作和在插入结束后使显影单元转动的动作,因此,使用者的操作负担变大。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装置主体小型化、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一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具有向静电潜像载持体供给调色剂的显影辊的显影单元;和设置于装置主体,沿长度方向能够插拔地安装显影单元的显影单元安装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插入引导件(insertion guide),该插入引导件,在从显影单元向显影单元安装部的插入开始至插入即将结束之前,使显影单元成为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使得显影单元在离开静电潜像载持体的位置移动,在从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伴随着显影单元的插入动作使显影单元转动以使显影单元靠近静电潜像载持体,进行定位使得显影单元成为正常的姿势。

在第一发明中,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具有显影辊的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相对于设置于装置主体的显影单元安装部,在其长度方向上能够单独地装卸(能够单独地插拔)。另外,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由突起和槽等构成的插入引导件,使用该插入引导件,在从显影单元向显影单元安装部的插入开始至插入即将结束之前,使显影单元成为从正常的姿势(位置)倾斜的状态,使得显影单元在离开感光鼓等静电潜像载持体的位置移动。然后,在从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伴随着显影单元的插入动作使显影单元转动以使显影单元靠近静电潜像载持体,进行定位使得显影单元成为正常的姿势。

根据第一发明,使用插入引导件引导显影单元,使得显影单元以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插入,因此,能够不怎么使用水平方向的空间而确保显影单元与静电潜像载持体的距离。另外,使用插入引导件进行定位使得显影单元成为正常的姿势,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与操作杆等连动的显影单元的转动机构。因此,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

第二发明是从属于第一发明的发明。在第二发明中,插入引导件在从插入开始至插入即将结束之前,使显影单元成为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并且引导显影单元使得显影单元在向下方偏移的位置移动。然后,在从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在将显影单元抬起的同时使显影单元转动,进行定位使得显影单元成为正常的姿势。由此,在插入显影单元时,能够不使用水平方向的空间而更适当地确保显影单元与静电潜像载持体的距离。

第三发明是从属于第一或第二发明的发明。在第三发明中,插入引导件具有能够滑动地嵌合的引导槽和引导突起。作为一个例子,引导槽包括在显影单元的两外侧面分别设置的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引导突起包括在显影单元安装部的两内侧面分别设置,分别与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嵌合的第一引导突起和第二引导突起。

第四发明是从属于第一~第三发明中的任一个发明的发明。在第四发明中,插入引导件具有形成为具有倾斜面的突起状的第一前端上推部和第一后端上推部。第一前端上推部在显影单元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并且在与静电潜像载持体相反的一侧的侧部,设置于显影单元安装部。另外,第一后端上推部在显影单元的插入方向跟前侧的端部并且在与静电潜像载持体相反的一侧的侧部,设置于显影单元。

第五发明是从属于第四发明的发明。在第五发明中,插入引导件具有形成为具有倾斜面的突起状的第二前端上推部和第二后端上推部。第二前端上推部在显影单元的插入方向里侧的端部并且在静电潜像载持体侧的侧部,设置于显影单元安装部。另外,第二后端上推部在显影单元的插入方向跟前侧的端部并且在静电潜像载持体侧的侧部,设置于显影单元。

本发明的上述的目的、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参照附图进行的后述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的显影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显影单元的插入方向跟前侧的端面的图解图。

图4是面向图2的显影单元的插入方向表示右侧的侧面的图解图。

图5是面向图2的显影单元的插入方向表示左侧的侧面的图解图。

图6是表示图4的VI-VI线的显影单元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具备的显影单元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显影单元安装部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图8的IX-IX线的显影单元安装部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显影单元的插入过程中的状态的图解图。

图11是表示显影单元的插入结束时的状态的图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从正面观看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的概略结构图。

参照图1,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具有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和传真功能等的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用纸(记录介质)上形成多色或单色的图像。详细情况如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具备感光鼓36等的感光体单元;和具备显影辊76等的显影单元34,感光体单元和显影单元34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2各自单独地在其长度方向上能够装卸(能够插拔)。

首先,概略地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具备图像形成部30等的装置主体12;和配置在装置主体12的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14。

图像读取装置14具备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原稿载置台16。在原稿载置台16的上方,通过铰链等开闭自由地安装有原稿压盖18。在该原稿压盖18,设置有将载置在原稿载置托盘20中的原稿逐张地自动供给至图像读取位置22的ADF(自动原稿输送装置)24。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在原稿载置台16的前面侧设置有接受使用者的印刷指示等的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和操作按钮等操作部。

另外,在图像读取装置14中内置有具备光源、多个反射镜、成像透镜和线传感器(line sensor)等的图像读取部26。图像读取部26利用光源对原稿表面进行曝光,利用多个反射镜将从原稿表面反射的反射光引导至成像透镜。然后,利用成像透镜使反射光在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上成像。线传感器检测在受光元件上成像的反射光的亮度和色度,生成基于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作为线传感器,可以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

在装置主体12中内置有包含CPU和存储器等的控制部(未图示)和图像形成部30等。控制部根据对触摸面板等操作部的输入操作等,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位发送控制信号,使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各种动作。

图像形成部30具备曝光单元32、显影单元34、感光鼓36、清洁单元38、带电器40、中间转印带单元42、转印辊44和定影单元46等,在从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50输送的用纸上形成图像,将图像形成完的用纸排出到排纸托盘52。作为用于在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可利用由图像读取部26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计算机发送的图像数据等。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这4种颜色的彩色图像相应的图像数据。因此,显影单元34、感光鼓36、清洁单元38和带电器40各自设置有4个,以形成与各种颜色相应的4种潜像,由这些部件构成4个图像站(image station)。4个图像站沿着中间转印带54的表面的行走方向在水平方向上排成1列地配置。另外,感光鼓36、清洁单元38和带电器40已被单元化,由它们构成感光体单元。显影单元34和感光体单元各自能够从装置主体12的前面侧单独地插拔。

感光鼓3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圆筒状的基体的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静电潜像载持体,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围绕轴线旋转。但是,作为静电潜像载持体,也能够代替感光鼓36而使用感光带。带电器40是使该感光鼓36的表面带电至规定的电位的部件。另外,曝光单元32构成为具备激光发射部和反射镜等的激光扫描单元(LSU),通过对已被带电的感光鼓36的表面进行曝光,在感光鼓36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清洁单元38在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上之后,将在感光鼓36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除去并回收。

显影单元34利用4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使在感光鼓36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像化(形成调色剂像),具备向感光鼓36供给调色剂的显影辊76等。显影辊76配置在相对于感光鼓36在水平方向上靠近的位置,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围绕轴线旋转。另外,在显影单元34的显影外壳80内收容由调色剂和载体形成的显影剂(双组分显影剂),包含在该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76被供给至感光鼓36。关于显影单元34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中间转印带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54、驱动辊56、从动辊58和4个中间转印辊60等,配置在感光鼓36的上方。中间转印带54以与各感光鼓36接触的方式设置,通过使用中间转印辊60,将在各感光鼓36上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转印在中间转印带54上,在中间转印带54上形成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另外,在驱动辊56的附近配置有转印辊44,用纸通过中间转印带54与转印辊44之间的压印区域(nip region),由此,在中间转印带54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用纸上。

定影单元46具备加热辊62和加压辊64,配置在转印辊44的上方。加热辊62被设定为规定的定影温度,用纸通过加热辊62与加压辊64之间的压印区域,由此,转印到用纸上的调色剂像被熔融、混合和压接,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在用纸上。

在这样的装置主体12内,形成用于使来自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50的用纸经由定位辊68、转印辊44和定影单元46输送至排纸托盘52的第一用纸输送路径S1。另外,在对用纸进行双面印刷时,形成用于使单面印刷结束并通过定影单元46之后的用纸在转印辊44的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返回到第一用纸输送路径S1的第二用纸输送路径S2。在该第一用纸输送路径S1和第二用纸输送路径S2中,适当设置用于辅助地向用纸提供推进力的多个输送辊66。

在装置主体12中进行单面印刷(图像形成)时,用纸通过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50被逐张地引导至第一用纸输送路径S1,由输送辊66输送至定位辊68。然后,由定位辊68,在用纸的前端和中间转印带54上的图像信息的前端一致的定时(timing)输送至转印辊44,调色剂像被转印在用纸上。然后,用纸通过定影单元46,由此,用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由热熔融而被固定,经过排纸辊70将用纸排出到排纸托盘52上。

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在单面印刷结束并通过了定影单元46的用纸的后端部到达排纸托盘52附近的排纸辊70时,使该排纸辊70反转,由此,用纸逆行而被导入第二用纸输送路径S2。被导入第二用纸输送路径S2的用纸,由输送辊66在第二用纸输送路径S2中输送,在定位辊68的用纸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导入第一用纸输送路径S1。在该时刻用纸的正反面被翻转,因此,之后,用纸通过转印辊44和定影单元46,由此在用纸的背面进行印刷。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显影辊76需要配置成,在图像形成时、即在显影单元34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安装结束的正常的安装状态下,其外周面与感光鼓36的外周面接近。另一方面,在向装置主体12插入显影单元34时,为了防止显影单元34与感光鼓36接触而损伤感光鼓36,需要进行引导使得显影单元34在离开感光鼓36的位置移动。此时,希望使得装置主体12不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因此,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显影单元34和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显影单元安装部102采用了如下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2~图6对显影单元3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从斜上方观看显影单元34的情形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跟前侧(装置主体12的前面侧)的端面的图解图。另外,图4是面向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表示右侧(感光鼓36侧)的侧面的图解图,图5是图4的相反侧、即面向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表示左侧的侧面的图解图。另外,图6是表示图4的VI-VI线的显影单元34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2~图6所示,显影单元34具备第一输送部件72、第二输送部件74、显影辊76和刮刀78等,这些部件由显影外壳80以规定的配置方式一体地保持。

具体而言,在显影外壳80的内部,以各自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输送部件72和第二输送部件74,并且收容将调色剂和载体混合而得到的显影剂。第一输送部件72和第二输送部件74是在圆柱状的旋转轴(螺旋轴)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叶片的螺旋钻螺杆。第一输送部件72和第二输送部件74一边搅拌一边输送显影剂,由此在显影外壳80内使显影剂在规定方向循环。

另外,在显影外壳80内,在第二输送部件74的上方配置有显影辊76。显影辊76是作为显影剂载持体发挥作用的磁辊,在相对于感光鼓36在水平方向上接近的位置,以相互的旋转轴平行地排列,并且相互的外周面彼此接近的方式配置。显影辊76将显影外壳80内的显影剂载持在表面,将载持的显影剂中包含的调色剂供给至感光鼓36的表面。由此,使在感光鼓36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像化。

另外,在显影外壳80内,以相对于显影辊76的表面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固定有刮刀78。刮刀78是在显影辊76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利用该刮刀78将载持在显影辊76上的显影剂的量限制为规定量。

而且,从图4~图6可知,在显影外壳80形成有引导槽82、84和后端上推部86、88。引导槽82、84和后端上推部86、88是将显影单元34安装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时的插入引导件。

引导槽82、84形成在显影外壳80的两外侧面80a、80b的下部。即,面向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在作为左侧的侧面的左外侧面80a的下部形成有第一引导槽82,在作为其相反侧的侧面的右外侧面80b的下部形成有第二引导槽84。

第一引导槽82和第二引导槽84各自以沿着显影辊76的轴方向、即显影单元34的长度方向(插入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显影单元34直立的状态下、即在显影单元34成为正常的姿势的状态下,第二引导槽84形成在比第一引导槽82的高度位置低的位置。另外,在第一引导槽82和第二引导槽84各自,如后所述,形成有用于在使显影单元34从倾斜的状态起在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转动以定位在正常的姿势时,允许引导突起110、112(参照图7)相对于引导槽82、84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的移动的回避部82a、84a。回避部82a、84a例如通过使引导槽82、84的槽宽度变宽或设置分支槽而形成。

后端上推部86、88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后端侧(插入方向跟前侧、即装置主体12的前面侧)的端部,形成在显影外壳80的底部。即,面向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在位于左侧、即与感光鼓36相反的一侧的显影外壳80的左侧壁的下端,形成有第一后端上推部86。另外,面向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在位于右侧、即感光鼓36侧的显影外壳80的右侧壁的下端,形成有第二后端上推部88。

第一后端上推部86和第二后端上推部88各自是从显影外壳8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突起,具有以向着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后端侧去其突出高度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86a、88a和在其后端侧形成的水平面86b、88b。第一后端上推部86的倾斜面86a的倾斜角度是与第二后端上推部88的倾斜面88a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的角度。另外,第一后端上推部86的倾斜面86a,与第二后端上推部88的倾斜面88a相比,从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前端侧开始倾斜,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后端侧结束倾斜。也就是说,第一后端上推部86的倾斜面86a与第二后端上推部88的倾斜面88a相比,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长,从其下端至上端的高低差大。

另外,显影外壳80形成为,在显影单元34成为正常的姿势的状态下,在其长度方向的大致全部长度的范围,其左侧壁的下端的高度位置比右侧壁的下端的高度位置低。由此,在如后所述使显影单元34成为相对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时,显影外壳80的左侧壁的下端不会过于向下方突出。

另外,在显影外壳80的底部,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后端侧的端部,能够转动地设置有停止器(stopper)90。停止器90是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结束之后,对显影单元34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部件,锁定杆92通过在显影单元3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结轴与停止器90连结。停止器90能够根据锁定杆92的转动操作,在与后端上推部86、88的下端相比向下方突出的锁定位置和与后端上推部86、88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转动。

另一方面,在设置于装置主体12内的主体框100形成有显影单元安装部102。上述的显影单元34能够从装置主体12的前侧相对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插拔地安装,通过使显影单元34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上沿着前后方向滑动,显影单元34被插入装置主体12内,或从装置主体12脱离。

以下,参照图7~图9对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从斜上方观看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情形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平面图。另外,图9是表示图8的IX-IX线的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7~图9所示,显影单元安装部102包括矩形板状的底壁104和从底壁104的两侧部向上方立起的侧壁106、108,形成为在装置主体12的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槽状。

另外,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形成有引导突起110、112和前端上推部114、116。引导突起110、112和前端上推部114、116是将显影单元34安装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时的插入引导件。

引导突起110、112是能够滑动地与上述的引导槽82、84嵌合的突起,以从两侧壁106、108的上端部向内部突出的方式形成。即,面向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即从装置主体12的正面侧观看),在作为左侧的侧壁的左侧壁106的上端部,设置有与第一引导槽82嵌合的第一引导突起110。另外,面向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在作为右侧的侧壁的右侧壁108的上端部,设置有与第二引导槽84嵌合的第二引导突起112。

第一引导突起110和第二引导突起112各自由沿着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多个突起构成。第一引导突起110和第二引导突起112形成在相同的高度位置。

另外,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的最跟前侧设置的第一引导突起110和第二引导突起112,以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的方式(即以左右平行地排列的方式)设置,与其相比靠里侧的第一引导突起110和第二引导突起112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通过将最跟前侧的第一引导突起110和第二引导突起112左右地排列,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开始时,容易使引导突起110、112与引导槽82、84嵌合。另外,通过将第一引导突起110与第二引导突起112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能够以少的突起数有效地防止插入显影单元34时的显影单元34的前端部的摇摆。

另外,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的跟前侧的引导突起110、112比里侧的引导突起110、112在前后方向上宽。由此,在使引导突起110、112相对于引导槽82、84滑动时,能够防止引导突起110、112进入比想要的更靠跟前侧的回避部82a、84a。

前端上推部114、116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里侧(即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端部,形成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底部。即,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底壁104的左侧壁106侧、即与感光鼓36相反的一侧的侧部上表面,形成有第一前端上推部114。另外,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底壁104的右侧壁108侧、即感光鼓36侧的侧部上表面,形成有第二前端上推部116。

第一前端上推部114和第二前端上推部116各自是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底壁104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具有以向着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里侧去其突出高度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114a、116a和在其里侧形成的水平面114b、116b。第一前端上推部114的倾斜面114a的倾斜角度是与第二前端上推部116的倾斜面116a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的角度。另外,第一前端上推部114的倾斜面114a,与第二前端上推部116的倾斜面116a相比,从更靠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跟前侧的位置开始倾斜,在更靠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里侧的位置结束倾斜。也就是说,第一前端上推部114的倾斜面114a与第二前端上推部116的倾斜面116a相比,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长,从其下端至上端的高低差大。

另外,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底壁104,在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跟前侧的端部形成有容纳显影单元34具备的停止器90的卡止孔118。

接着,参照图10和图11对将显影单元34安装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时的显影单元34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显影单元34插入过程中的状态的图解图,图11是表示显影单元34的插入结束后的正常的安装状态的图解图。

显影单元34,在从向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插入开始至插入即将结束之前,如图10所示,为相对于正常的姿势(位置)倾斜的状态并且被引导使得显影单元34在向下方偏移的位置移动。然后,在从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伴随其插入动作,显影单元34在被抬起的同时被转动,靠近感光鼓36,如图11所示,被定位使得成为显影辊76的外周面与感光鼓36的外周面接近的正常的姿势。即,仅通过将显影单元34安装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操作,显影单元34被定位成为正常的姿势。这样的显影单元34插入时的动作,由包括上述的引导槽82、84、引导突起110、112、后端上推部86、88和前端上推部114、116的插入引导件实施。

具体而言,在将显影单元34安装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时,将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引导突起110、112嵌入显影单元34的引导槽82、84,保持该状态使其滑动,在长度方向上压入显影单元34。此时,第一引导突起110和第二引导突起112形成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引导槽84形成在比第一引导槽82低的高度位置,因此,显影单元34在从插入开始至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能够稳定地维持相对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

在持续地压入显影单元34时,显影单元34的前端部在插入即将结束之前到达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前端上推部114、116。然后,显影单元34的前端部经由前端上推部114、116的倾斜面114a、116a搁置在水平面114b、116b上,并且显影单元34的后端部经由后端上推部86、88的倾斜面86a、88a搁置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底壁104上,由此,在从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显影单元34整体被向上方抬起。此时,第一后端上推部86和第一前端上推部114的倾斜面86a、114a,与第二后端上推部88和第二前端上推部116的倾斜面88a、116a相比,高低差大,因此,显影单元34以右侧壁的下端为支点顺时针转动。即,显影单元34,在从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在由后端上推部86、88和前端上推部114、116抬起的同时被转动,靠近感光鼓36,被定位成为正常的姿势(位置)。

显影单元34的插入结束之后,通过使锁定杆92转动,使停止器90移动至锁定位置。由此,停止器90嵌入卡止孔118,显影单元34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显影单元34以正常的安装状态被固定。

另外,在将显影单元34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卸下(使显影单元34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脱离)时,包括上述的引导槽82、84、引导突起110、112、后端上推部86、88和前端上推部114、116的插入引导件作为脱离引导件发挥作用,对显影单元34进行引导,使得显影单元34进行与上述插入时的动作相反的动作。即,显影单元34在从脱离开始至脱离刚开始之后的期间,在转动的同时向下方移动,离开感光鼓36。然后,显影单元34,在从脱离刚开始之后至脱离即将结束之前,被引导使得显影单元34处于相对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并且在向下方偏移的位置移动。

如以上所述,根据该第一实施例,显影单元34被引导,使得显影单元34以相对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移动,因此,与显影单元34以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平行移动的状态移动相比,能够不怎么使用水平方向的空间而确保显影单元34与感光鼓36的距离。另外,通过使显影单元34为相对于正常的姿势倾斜的状态,并且对显影单元34进行引导使得显影单元34在向下方偏移的位置移动,能够更适当地确保显影单元34与感光鼓36的距离。

另外,使用由引导槽82、84、引导突起110、112、后端上推部86、88和前端上推部114、116等突起和槽构成的插入引导件,对显影单元34进行定位使得显影单元34成为正常的姿势,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与操作杆等连动的显影单元34的转动机构。另外,仅通过进行插入显影单元34的操作,将显影单元34定位在正常的姿势,因此,能够减轻使用者的操作负担。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例,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防止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另外,能够减轻使用者的操作负担。

[第二实施例]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显影单元34和显影单元安装部102设置的插入引导件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其它的部分是同样的,因此,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重复的说明,省略或简化。

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形成引导槽82、84和引导突起110、112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反。即,相对于显影外壳80的两外侧面80a、80b,沿着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向外部突出的引导突起110、112。另一方面,相对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两侧壁106、108的内表面,沿着显影单元34的插入方向形成有呈直线状延伸的引导槽82、84。此时,例如,在显影单元34的左外侧面80a形成的第一引导突起110,在显影单元34成为正常的姿势的状态下,形成在比在显影单元34的右外侧面80b形成的第二引导突起112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另外,在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两侧壁106、108形成的引导槽82、84分别形成在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防止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另外,能够减轻使用者的操作负担。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为了使显影单元34成为倾斜的状态,在形成于显影单元34侧的引导槽82、84或引导突起110、112,在左右改变高度位置,但是,也可以在形成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侧的引导突起110、112或引导槽82、84,在左右改变高度位置。

[第三实施例]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说明。在该第三实施例中,在显影单元34和显影单元安装部102设置的插入引导件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其它的部分是同样的,因此,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重复的说明,省略或简化。

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在第三实施例中,作为设置于显影单元34的后端上推部,仅形成显影外壳80的左侧壁下端侧的第一后端上推部86,不形成右侧壁下端侧的第二后端上推部88。另外,作为设置于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前端上推部,仅形成左侧壁106侧的第一前端上推部114,不形成右侧壁108侧的第二前端上推部116。

显影单元34由包括引导槽82、84、引导突起110、112、第一后端上推部86和第一前端上推部114的插入引导件引导,使得显影单元34在从向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插入开始至插入即将结束之前,以相对于正常的姿势(位置)倾斜的状态在离开感光鼓36的位置移动。然后,在从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显影单元34伴随着其插入动作进行转动,靠近感光鼓36,被定位成为显影辊76的外周面与感光鼓36的外周面接近的正常的姿势。

在该第三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防止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另外,能够减轻使用者的操作负担。

另外,插入引导件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采用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仅利用在显影单元34和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两侧部设置的引导槽和引导突起,在从显影单元34的插入即将结束之前至插入结束的期间,伴随着其插入动作在将显影单元34抬起的同时使其转动。另外,例如,用于维持显影单元34倾斜的状态的引导槽和引导突起也可以在显影单元34的底面和显影单元安装部102的底壁104等形成。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例示了将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等组合而成的复合机,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和打印机等中的任一种、或者将这些中的至少2种组合而成的复合机。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对使用由调色剂和载体两种成分构成的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应用于使用单组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显影单元34的内部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第一输送部件72和第二输送部件74也可以以在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而不是以在横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也可以还具备第三输送部件。

另外,对上述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所示的结构的变更,分别单独地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各实施例或各变形例中记载的各个技术特征也可以相互组合而同时采用。

另外,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和图示,但是其只是作为图解和一个例子使用,而不应该理解为是限定,这是显然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只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