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821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膜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子器件制造工程中形成薄膜时能够精密地印刷、涂布出膜厚均匀的薄膜的薄膜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薄膜形成装置如图9所示,至少具有将树脂或橡胶的弹性凸版31装设在辊体30的局部而成的印刷辊3,以及与上述印刷辊3相向旋转的、靠与上述印刷辊3接触而将印墨转移到上述弹性凸版30的表面上的凹版辊4;通过上述弹性凸版30与被印刷体(片状玻璃、塑料片、可卷绕成辊状的薄膜等)二者的压接,进行将印墨转移到被印刷体表面的印刷而形成薄膜。
上述薄膜形成装置中,印刷辊3的辊体30上未装设弹性凸版31的部分和非画线部不与凹版辊4相接触(参照

图12A),而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接触(参照图7、图12B)。凹版辊4的旋转轴6的小齿轮与印刷辊3的旋转轴6的小齿轮等驱动系统也相接触。
薄膜形成装置的主要用途是,在诸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板等电子器件的制造工序中用来形成液晶定向膜。作为显示板的液晶定向膜,对其膜厚的均匀性是有要求的,随着显示板逐年向高画质化、大型化发展,要求具有更高精度的膜厚均匀性。
但是,在液晶定向膜等薄膜的形成过程中,不允许存在微小的尘埃等,故只能在成本高昂的净化室环境下运行,为了尽可能减小净化室的大小以实现经济运行,人们强烈要求薄膜形成装置的小型轻量化。
而要形成高精度的薄膜,由于作为印墨的树脂液的粘度为50~100cp,比多功能印刷用印墨低,为保证弹性凸版的尺寸精度而要使用厚度较薄的弹性凸版,并且要在防止印刷辊和凹版辊的旋转轴的旷动和挠曲方面加以完善,因此,与一般的多功能印刷相比,必须增大弹性凸版和凹版辊之间的接触压力,以使印墨从凹版辊的印墨保持部均匀性良好地转移到弹性凸版上。接触压力是通过对弹性凸版31受凹版辊4挤压的挤压量等进行测量而测出的(参照图7)。其中,所谓“挤压量”是指,凹版辊4的表面未挤压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时的弹性凸版31的厚度与进行挤压而使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凹陷时的弹性凸版31的厚度之差。
按照以上所述,存在着下列问题。
印刷辊3与凹版辊4二者旋转时,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之间的接触状态(参照图7、图12B)与非接触状态(图12A)交替出现,由于接触状态下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之间的接触压力较大,故当从非接触状态改变为接触状态时,即凹版辊4的表面压到弹性凸版31的表面上时,凹版辊4将从侧向冲击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参照图12B)。这时的冲击与弹性凸版31的反力向印刷辊3的旋转轴6和凹版辊4的旋转轴6传递,由于轴承5本身的轴支承部位和旋转轴6与轴承内圈之间存在游隙100(参照图9、图10),将使印刷辊3和凹版辊4产生振动。因此,从微观上看,印刷辊3与凹版辊4相互跳动着旋转并接触。另外,也会出现凹版辊4在被印刷体上边跳动边进行印刷的情况。
而随着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从非接触状态向接触状态的改变,即凹版辊4的表面压在弹性凸版31的表面上,印刷辊3和凹版辊4包括辊体30发生挠曲。并且,由于该挠曲的反作用,引起印刷辊3和凹版辊4的振动。因此,从微观上看,印刷辊3与凹版辊4相互跳动着旋转并接触。另外,也会出现印刷辊3在被印刷体上边跳动边进行印刷的情况(参照图10)。
其结果,在弹性凸版31和被印刷体上产生平行于辊轴的条纹(印墨转移量或膜厚较厚的部分与较薄的部分交替生成而产生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克服上述缺点、可形成厚度均匀的薄膜的薄膜形成装置。
发明的公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式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即具有表面装设有树脂或橡胶构成的弹性凸版的印刷辊,以及通过与上述印刷辊的接触而将印墨转移到上述弹性凸版表面上的凹版辊,其特征是,上述印刷辊侧与上述凹版辊侧具有在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相接触之前彼此先行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二者相接触时的冲击的接触部件。
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式在第1实施形式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上述接触部件由设置在上述印刷辊的辊体或旋转轴上的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和设置在上述凹版辊的辊体或旋转轴上的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所构成,至少在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相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期间,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持续保持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彼此接触时的冲击。
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式在第2实施形式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至少在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相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期间,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持续保持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彼此接触时的冲击,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开始接触之前起,靠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的接触所产生的应力,使得上述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内侧的上述印刷辊的辊体和上述印刷辊的旋转轴,或者/以及上述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内侧的上述凹版辊的辊体和上述凹版辊的旋转轴不易挠曲。
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式在第1或2的实施形式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至少在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相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期间,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持续保持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彼此接触时的冲击,靠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的接触所产生的应力,将上述印刷辊与上述凹版辊二者向与彼此压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动的量,仅为将上述印刷辊及上述凹版辊各自的旋转轴可自如旋转地支承于支承部件上的轴承本身的游隙量以及在上述轴承的轴支承部位处上述旋转轴与轴承内圈之间的游隙量,以减小实质性的旷量。
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式是在第1~4之一的实施形式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属于上述凹版辊的上述辊体上设有上述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薄膜形成装置,上述凹版辊的印墨保持部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之间形成有防止印墨从上述印墨保持部流向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的一对凸部或槽部。
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式在第1~5之一的实施形式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或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装设有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
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式在第1~6之一的实施形式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或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装设有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上述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的材质与装设于上述印刷辊上的上述弹性凸版的材质相同或属于相同系统的材质。
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式在第1~7之一的实施形式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的薄膜形成装置,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或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表面上可更换地装设有弹性体,通过改变上述弹性体的至少一方的宽度、厚度或硬度来改变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
附图的简单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与特征,可从参照附图所作的、与最佳实施形式有关的描述获知。这些附图是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上述第1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2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3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4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局部剖开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5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接触体之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薄膜形成装置的印刷辊与凹版辊二者的接触状态(挤压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现有薄膜形成装置之一例的俯视图。
图10是现有薄膜形成装置之一例的俯视图。
图11是以相对于本发明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比较例进行印刷的玻璃基板的剖面图。
图12A与图12B是现有薄膜形成装置的印刷辊与凹版辊二者的非接触状态和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以本发明之图6的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进行印刷的玻璃基板的剖面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形式在继续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之前,对附图中相同的部件赋予了相同的参考编号。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第1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包括局部剖视的俯视图。图3~5是本发明第2~4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包括局部剖视的俯视图。图6是本发明第5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接触体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7是用来说明挤压量的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1是机座、2是支承架、3是印刷辊、4是具有可保持印墨的印墨保持部4a的凹版辊、5是轴承、300是印刷辊侧接触体、400是凹版辊侧接触体。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如图1~图5所示,机座1的两侧部位形成有支承架2,各支承架2上固定有用以支承印刷辊3与凹版辊4的各个旋转轴6的轴承5。凹版辊4及印刷辊3受到轴承5的支承而可相对于支承架2自如旋转。凹版辊4与印刷辊3二者边保持接触边同步旋转或以不同的转速旋转。随着凹版辊4与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的接触,凹版辊4及印刷辊3的各旋转轴6将被推贴到轴承5的内圈上。另外,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也可以如图8所示,在凹版辊4的上部,配置将印墨以墨嘴150a供给凹版辊4的印墨供给装置150,以及将供给凹版辊4的印墨向凹版辊4的印墨保持部进行充填与计量的刮版151等;在机座1的上面,配置印刷台155,在印刷台155上载置被印刷体156,靠驱动装置157的驱动在印刷辊3的下方往复运动的同时,以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对被印刷体156进行印刷。图8中,160是连接于印刷辊3的旋转轴6的一端上的、通过该旋转轴6驱动印刷辊3旋转的印刷辊驱动电机,161是固定于印刷辊3的旋转轴6的另一端上的第1小齿轮,162是固定于凹版辊4的旋转轴6的一端上且平时总是与第1小齿轮161相啮合的、与第1小齿轮161的旋转同步地驱使凹版辊4的旋转轴6旋转的第2小齿轮。印刷辊3与凹版辊4可以由上述一个电机160进行驱动。
印刷辊3是将具有弹性凸版31的辊体30固定在其旋转轴6上而构成。弹性凸版31,是使印墨从凹版辊4的印墨保持部4a转移到其表面上,再使转移到其表面的印墨转移到被印刷体156上去的部件,装设在印刷辊3的辊体30表面的既定部位。弹性凸版31例如由丁基橡胶等橡胶或尼龙系树脂等合成树脂,或者感光性橡胶或感光性树脂等构成。弹性凸版31具有凹版辊4的印墨向其转移的画线部。弹性凸版31也可以具有由印墨不能转移的非凸部所构成的非画线部。
印刷辊侧接触体300,可以如图1、2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和图4所示第3实施形式那样,是一对与印刷辊3的辊体30相分离地固定在旋转轴6上的部件,也可以如图3的第2实施形式和图5的第4实施形式那样,在印刷辊3的辊体30的两端夹着弹性凸版31设置。也可以利用印刷辊3的辊体30的表面本身作为印刷辊侧接触体300。
印刷辊侧接触体300,可以是设置在印刷辊3的辊体30或旋转轴6的全周上的圆盘型部件,也可以是设置在印刷辊3的辊体30或旋转轴6的圆周的局部上的扇型部件。
印刷辊侧接触体300的直径,可以与辊体30与弹性凸版31的厚度之和的直径相等,也可以大一些,抑或小一些。印刷辊侧接触体300的直径最大可改变约±2.0mm。
凹版辊4是将辊体固定在其旋转轴6上而构成。凹版辊4与印刷辊3同步旋转或以不同的转速旋转。辊体的铁制芯的表面形成有镀层,该镀层的表面具有多个墨槽。墨槽是印墨保持部。墨槽的深度例如为10~数十μm。凹版辊的辊体以一定的压力与印刷辊3的辊体30的弹性凸版31接触。可以诸如图8所示,在凹版辊4的旋转轴6的一端固定第2小齿轮,并与印刷辊3的第1小齿轮相连结。凹版辊4的旋转轴6也可以不与印刷辊3的第1小齿轮连结,而在凹版辊4的旋转轴6的一端安装凹版辊驱动电机。
凹版辊侧接触体400,可以如图1、2所示的第1实施形式及图4所示的第3实施形式那样,是一对与凹版辊4的辊体40相分离地固定在旋转轴6上的部件,也可以如图3的第2实施形式和图5的第4实施形式那样,在凹版辊4的辊体40的两端夹着印墨保持部4a设置。也可利用凹版辊4的辊体40的表面本身作为凹版辊侧接触体400。
凹版辊侧接触体400可以是设置在凹版辊4的辊体40或旋转轴6的全周上的圆盘型部件,也可以是设置在凹版辊4的辊体40或旋转轴6的圆周的一部分上的扇型部件。凹版辊侧接触体400设置在与印刷辊侧接触体300相向的位置上。
凹版辊侧接触体400的直径,可以与辊体40的直径相同,也可以大一些,抑或小一些。凹版辊侧接触体400的直径相对于辊体40的直径最大可改变约±2.0mm。
印刷辊侧接触体表面与凹版辊侧接触体表面可以二者或者仅二者之一为金属。也可以在印刷辊侧接触体表面与凹版辊侧接触体表面的二者或者仅二者之一装设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310(图6)。装设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310,不仅可以消除更换凹版辊4或弹性凸版31时的个体差异,而且不会产生可招致成品不合格的金属研屑。印刷辊侧接触体整体、凹版辊侧接触体整体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树脂或橡胶等的弹性体310。
在印刷辊侧接触体表面或凹版辊侧接触体表面的至少一方上装设的弹性体310的材质,可以使用与印刷辊3上装设的弹性凸版31的材质相同或同一系统的材质,换言之,可以适当选用与弹性凸版31所具有的机械特性(例如硬度的数值和反力的数值等)完全相同或相同程度的树脂或橡胶等。此时,由于能够在装设于印刷辊3上的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二者实际接触之前,产生与装设于印刷辊3上的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二者相接触时的状态同样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装设于印刷辊3上的弹性凸版31和凹版辊4二者实际接触时产生冲击。另外,在尺寸精度和可靠性、货源的取得等各个方面均有效果。
特别是,印刷辊侧接触体表面或凹版辊侧接触体表面的一方装设有弹性体310,而另一方为金属表面时,印刷辊侧接触体300与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二者的接触状态和作为弹性体310的弹性凸版31与作为金属表面的凹版辊4二者的接触状态将相同,故硬度和反力特性等物理特性达到统一,从而,不仅装置调整容易,而且如果能够以制作弹性凸版31时的多余的材料制造弹性体310,则可经济地获得弹性体310。
也可以通过在印刷辊侧接触体300或凹版辊侧接触体400的表面装设可以更换的弹性体310,并改变上述弹性体310的至少一方的宽度、厚度或硬度来改变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表面二者的接触压力。当将宽度、厚度和硬度中的至少任意一项增大时,可使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以较小状态维持一定的值。若将宽度、厚度和硬度中的至少任意一项减小,则能够使得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以较大状态维持一定的值。例如在印刷辊侧接触体的表面装设弹性体310而凹版辊侧接触体上未装设任何材料时,相对于未装设弹性体310的状态下的印刷辊侧接触体的表面与凹版辊侧接触体之间的间隙距离,印刷辊侧接触体300或凹版辊侧接触体400的弹性体的厚度能够以约±1.0mm的幅度改变。相对于弹性凸版的厚度,印刷辊侧接触体300的弹性体的厚度的可变幅度为±20%以下即可。
当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上附着印墨时,会出现印墨积聚、印墨飞散而污染周围等情况。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也可以在凹版辊4的辊体40的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与印墨保持部4a之间形成用来防止印墨从印墨保持部4a流向接触体400的槽部401或凸部402(图4、图5)。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中,至少在从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二者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状态期间,使得印刷辊侧接触体300与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二者持续保持接触,因此,进行印刷动作时,能够在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二者接触之前,印刷辊侧接触体300与凹版辊侧接触体400先行接触。即,在印刷辊3的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二者接触之前,能够将印刷辊3或/和凹版辊4的旋转轴6推贴到轴承内圈上,主要使辊预先挠曲到所能挠曲的限度,因此,能够使一个接触体的内侧的印刷辊3与凹版辊4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避免从凹版辊4与印刷辊3上的画线部之间的非接触状态(图1、图3、图12A)变成接触状态(图12B、图2、图4、图5)时的冲击,该冲击引起的微观上的跳跃也可减轻。
以本发明图6的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薄膜形成装置,在下述条件下进行印刷而形成液晶定向膜。
凹版辊(アニロツクス辊)直径180mm印刷辊的辊体 直径250mm(包括弹性凸版厚2.84mm×2)弹性凸版 旭化成(株)制APR版凹版辊侧接触体直径180mm(50mm宽)印刷辊侧接触体直径250mm(包括弹性体厚2.84mm×2,50mm宽)被印刷体(玻璃)长370mm×宽480mm×厚1.1mm,带透明导电膜作为与上述实施形式的具体例进行比较的比较例,以没有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和印刷辊侧接触体进行印刷,对印刷结束后的样品,进行干涉色外观评价与膜厚测量以作比较。作为比较例,经过印刷的玻璃基板600上的液晶定向膜700上,在距玻璃基板600的端部600a70mm的范围内,弹性凸版的挤压量减少,因此,存在着比其它部分的膜厚要厚的部分,在距端部250mm的范围内,观察到由于辊的振动导致膜厚变化而形成的条纹(参照图11)。其结果,同一基板内的印刷膜厚精度为±8%。
相对于此,对上述实施形式所涉及的具体例也作相同测试,在距端部70mm的范围内,不存在比其它部分的膜厚要厚的部分,距端部250mm的范围内,辊的振动减轻,膜厚变化所导致的条纹也减轻。其结果,同一基板内的印刷膜厚精度为±6%(参照图13)。
在上述条件下,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时,能够作到形成膜厚均匀的薄膜。
如上所述,作为上述实施形式,至少在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二者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状态期间,印刷辊侧接触体300与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二者持续保持接触,因此,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二者开始接触之前,由于印刷辊侧接触体300与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二者接触引起的应力,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300的外侧的旋转轴6或/和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400的外侧的旋转轴6将挠曲,而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300的内侧的辊体30或旋转轴6或/和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400的内侧的辊体40或旋转轴6不易挠曲。另外,印刷辊侧接触体300与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二者接触所引起的应力,将印刷辊3与凹版辊4二者向彼此的压接方向的反方向推动的量,仅为轴承5本身的游隙量和轴承5的轴支承部位处的旋转轴6与轴承内圈之间的游隙100量,因此,可从实质上减小旷量。
如上所述,由于有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300和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400存在,使得在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二者开始接触之前,使印刷辊3与凹版辊4的辊体40的挠曲与游隙减小,并且,在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二者开始接触之前,可将弹性凸版31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二者的接触状态,通过一对的印刷辊侧接触体300和一对的凹版辊侧接触体400的接触予以再现,因此,可减缓印刷辊3的画线部与凹版辊4的印墨保持部4a之间的、主要是在开始接触时(参照图12B)的冲击所引起的接触压力的波动,在弹性凸版31和被印刷体156上不再出现与辊轴方向平行的条纹(印墨转移量或膜厚的较厚部分和较薄部分交替形成时出现的)。另外,还可减缓印刷辊3的画线部与被印刷体156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波动,不会出现因印刷辊3的画线部与被印刷体156之间接触压力的波动所引起的条纹。
本发明,通过在凹版辊与印刷辊之间设置先于弹性凸版的图案而接触的接触部件,例如前述的接触体,以抑制印刷动作中的双方的辊的振动,稳定弹性凸版的挤压压力,从而可减轻因膜厚变化引起的印刷斑驳。
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与说明书摘要在内的、于1996年3月15日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8-87294号所公开的所有申请文件,作为参考,在此一并收入。
对本发明,结合附图就最佳实施形式作了充分的描述,但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员来说,显然可有种种变形和修正。这种变形和修正,凡未超出一并提交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本发明的范围者,即应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薄膜形成装置,具有表面装设有树脂或橡胶构成的弹性凸版(31)的印刷辊(3)和通过与上述印刷辊的接触而将印墨向上述弹性凸版的表面转移的凹版辊(4),其特征是,上述印刷辊侧与上述凹版辊侧具有在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相接触之前彼此先行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二者相接触时的冲击的接触部件(300、400)。
2.如权利要求1的薄膜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接触部件由设置在上述印刷辊的辊体(30)或旋转轴(6)上的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300)和设置在上述凹版辊的辊体(40)或旋转轴(6)上的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400)所构成,至少在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相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期间,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持续保持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彼此接触时的冲击。
3.如权利要求2的薄膜形成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在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相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期间,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持续保持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彼此接触时的冲击,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开始接触之前起,靠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的接触所产生的应力,使得上述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内侧的上述印刷辊的辊体(30)和上述印刷辊的旋转轴(6),或者/以及上述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内侧的上述凹版辊的辊体(40)和上述凹版辊的旋转轴(6)不易挠曲。
4.如权利要求2或3的薄膜形成装置,其特征是,至少在从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二者相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期间,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持续保持接触,以吸收或缓和上述凹版辊与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二者彼此接触时的冲击,靠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二者的接触所产生的应力,将上述印刷辊与上述凹版辊二者向与彼此压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动的量,仅为将上述印刷辊及上述凹版辊各自的旋转轴(6)可自如旋转地支承于支承部件(2)上的轴承(5)自身的游隙量以及在上述轴承的轴支承部位处上述旋转轴与轴承内圈之间的游隙(100)的量,以减小实质性的旷量。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的薄膜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属于上述凹版辊的上述辊体上设有上述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薄膜形成装置,上述凹版辊的印墨保持部(4a)与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之间形成有防止印墨从上述印墨保持部流向上述凹版辊侧接触体的一对凸部(402)或槽部(401)。
6.如权利要求1~5之一的薄膜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或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装设有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310)。
7.如权利要求1~6之一的薄膜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或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装设有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310),上述树脂或橡胶的弹性体(310)的材质与装设于上述印刷辊上的上述弹性凸版的材质相同或属于相同系统的材质。
8.如权利要求1~7之一的薄膜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印刷辊侧接触体或凹版辊侧接触体的表面上可更换地装设有弹性体(310),通过改变上述弹性体的至少一方的宽度、厚度或硬度来改变上述印刷辊的上述弹性凸版与上述凹版辊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
全文摘要
一种薄膜形成装置,具有表面装设有树脂或橡胶制成的弹性凸版31的印刷辊3以及与上述印刷辊3相向地旋转的、通过与上述印刷辊3的接触而将印墨向上述弹性凸版31的表面转移的凹版辊4,其特征是,印刷辊的辊体或旋转轴上具有一对印刷辊侧接触体300,凹版辊的辊体或旋转轴上具有一对凹版辊侧接触体400,至少在从弹性凸版31与凹版辊4二者相接触之前到保持接触期间,印刷辊侧接触体300与凹版辊侧接触体400二者持续保持接触,从而形成膜厚均匀的薄膜。
文档编号G02F1/13GK1214126SQ9719309
公开日1999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15日
发明者正木健一, 山田真也, 三浦大辅 申请人: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