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模块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651976阅读:来源:国知局
101、102、103、104、110
[0129] 第一光学有效部:111
[0130] 第二光学有效部:112
[0131] 第一光学组件:200
[0132] 第二光学组件:300
[0133] 垫片:400
[0134] 遮光片:500
[0135] 固定座:600
[0136] 非圆形开孔:220、420、421、520、620、621
[0137] 侧面:230、430、630
[0138] 端面:240、440、441、640、641
[0139] 圆形开孔:250
[0140] 成像面:700
[0141] Iaa,:透镜的直线距离
[0142] Ibb,:透镜的最短直线距离
[0143] Icc,:透镜的最长直线距离
[0144] Γω,:透镜的其他外径
[0145] ΓΒΒ,:透镜的最小外径
[0146] Γ。。,:透镜的最大外径
[0147] Θ :透镜的直线距离1 ω,与透镜的最短直线距离Ibb,的夹角
[0148] Θ eB:透镜的最长直线距离1与透镜的最短直线距离Ibb,的夹角
[0149] a :透镜的其他外径Γ ω,与透镜的最小外径ΓΒΒ,的夹角
[0150] α ^:透镜的最大外径Γ与透镜的最小外径ΓΒΒ,的夹角
[0151] m1AA,:第一光学组件的直线距离
[0152] m1BB,:第一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
[0153] mlcc,:第一光学组件的最长直线距离
[0154] Ω ια;,:第一光学组件的最大外径
[0155] κ 1ΑΒ:第一光学组件的直线距离m 1ΑΑ,与第一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m1BB,间的夹 角
[0156] κ ira:第一光学组件的最长直线距离m ,与第一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m1BB,间 的夹角
[0157] m2AA,:第二光学组件的直线距离
[0158] m2BB,:第二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
[0159] m2CC,:第二光学组件的最长直线距离
[0160] Ω2。。,:第二光学组件的最大外径
[0161] κ 2ΑΒ:第二光学组件的直线距离m 2ΑΑ,与第二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m2BB,间的夹 角
[0162] κ 2CB:第二光学组件的最长直线距离m2rc,与第二光学组件的最短直线距离m2BB,间 的夹角
[0163] h:透镜的第一光学有效部在光轴上的交点与第一光学组件的圆形开孔的平行光 轴的距离、透镜的第二光学有效部在光轴上的交点与第一光学组件的圆形开孔的平行光轴 的距离
[0164] t:第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与第二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的平行光轴的距离
[0165] T :第一光学组件的非圆形开孔与第一光学组件的圆形开孔的平行光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166] 配合参照图1以及图2,其中图1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的外 观示意图,图2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爆炸图。成像镜头模块包含成像镜片 组100以及第一光学组件200。
[0167] 配合参照图3、图4以及图5,其中图3绘示依照图1剖面线3-3的剖视图,图4绘 示依照图1剖面线4-4的剖视图,图5绘示依照图1剖面线5-5的剖视图。成像镜片组100 具有一光轴且包含至少一透镜110。透镜110包含至少一光学有效部,其为非圆形且设于透 镜110的中央。非圆形的光学有效部的外缘大小具有不相等的直径,相较于传统圆形的光 学有效部具有减少杂散光强度的功效。详细来说,图3实施方式的透镜110可为塑胶材质 并可包含二光学有效部,其为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以及第二光学有效部112,分别位于透镜 110朝向物侧端的一面及朝向像侧端的一面,且至少一者为非圆形(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 学有效部111以及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皆为非圆形),并皆设于透镜110的中央。
[0168] 第一光学组件200具有一非圆形开孔220,非圆形开孔具有不相等的直径,相较于 传统的圆形开孔具有抑制杂散光及维持结构强度的功效。成像镜片组100设置于第一光学 组件200中,且成像镜片组100的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以及第二光学有效部112 皆与第一光学组件200的非圆形开孔220相对应,亦即成像镜片组100的成像光线通过透 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以及第二光学有效部112与第一光学组件200的非圆形开孔 220〇
[0169] 配合参照图6A、图6B以及图6C,其中图6A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 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示意图,图6B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镜110 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中参数1 M,、Ibb,及込,的示意图,图6C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 头模块的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中参数1 M,及ΘΑΒ的示意图。由图6B可知,透镜 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外缘上二点通过透镜110的中心的最短直线距离为1 ΒΒ,,透镜 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外缘上二点通过透镜110的的中心的最长直线距离为Icc,。由 图6Β及图6C可知,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外缘上任二点通过透镜110的的中 心的直线距离为1 ΑΑ,,图6Β表示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直线距离Iaa,的最小值, 图6C表不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直线距离I m,的最大值。
[0170] 再请参照图6D以及图6Ε,其中图6D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镜110 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中参数θ ΑΒ的示意图,图6Ε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 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中参数9 CB的示意图。由图6C及图6D可知,透镜110的第 一光学有效部111的直线距离1M,与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最短直线距离1 BB, 间的夹角为Θαβ,图6C表示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夹角Qab的最小值,图6D表 不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夹角Θ ΑΒ的最大值。由图6E可知,透镜110的第一光 学有效部111的最长直线距离1。。,与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最短直线距离1 BB, 间的夹角为Θ cb,图6E表示透镜110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的夹角Θ 的最小值及最大值。 前述参数1^、1<、1。。,、0^及9。8满足下列条件:、,彡1?,〈1。。,;以及19;?1>1%1,其中 SabI及I θ^ι皆小于等于90度。借此,可使缩减后的第一光学有效部111不会过度集中, 以维持稳定的光学品质,并减少杂散光的强度。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50度〈I θ ABI < 90 度。另外,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〇.80〈1^/1。。,〈0.98。再者,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 55〈1BB, /1。。,〈0. 95。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50度〈I Θ I〈75度。
[0171] 配合参照图7A、图7B以及图7C,其中图7A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 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示意图,图7B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镜110 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中参数I aa.、Ibb,及1。。,的示意图,图7C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 头模块的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中参数1 M,及ΘΑΒ的示意图。由图7B可知,第二 光学有效部112为非圆形,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外缘上二点通过透镜110的 中心的最短直线距离为I bb,,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外缘上二点通过透镜110的中 心的最长直线距离为lrc,。由图7Β及图7C可知,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外缘上 任二点通过透镜110的中心的直线距离为1 AA,,图7B表示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 的直线距离1M,的最小值,图7C表示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直线距离I aa,的最 大值。
[0172] 再请参照图7D以及图7E,其中图7D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镜110 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中参数θ AB的示意图,图7E绘示图1实施方式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透 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中参数0^的示意图。由图7C及图7D可知,透镜110的第 二光学有效部112的直线距离1 ω,与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最短直线距离Ibb, 间的夹角为θ ab,图%表示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夹角Θ 的最小值,图7D表 示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夹角ΘΑΒ的最大值。由图7E可知,透镜110的第二光 学有效部112的最长直线距离1。。,与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最短直线距离I bb, 间的夹角为θ?,图7Ε表示透镜110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的夹角θα的最小值及最大值。 前述参数1^、1<、1。。,、0^及 9。8满足下列条件:、,彡1?,〈1。。,;以及19;?1>1%1,其中 SabI及I 皆小于等于90度。借此,可使缩减后的第二光学有效部112不会过度集中, 以维持稳定的光学品质,并减少杂散光的强度。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50度〈I θ ABI < 90 度。另外,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〇.80〈1^/1。。,〈0.98。再者,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 55〈1BB, /1。。,〈0. 95。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50度〈I Θ I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