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孔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4716阅读:2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孔笛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管乐器,尤其是一种笛子。



背景技术:

无孔笛为壮族吹奏乐器,因笛身无按指孔,故称无孔笛。该乐器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流行于广西邕宁蒲庙、宁明等地,据原蒲庙中学玉欢明老师口述,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星光农场壮族艺人黄老先生(邕宁县蒲庙镇人 )曾以无孔笛演奏改编的民歌参加武鸣县的文艺比赛,也曾用于邕宁壮族八音的合奏。

现有技术的无孔笛是由一根中间开缝的主管和两根半圆副管构成,演奏者的原音气流冲击主管的开缝处时,与开缝处产生摩擦发出沙沙声,并在管内共鸣构成无孔笛特有音色,由于主管的竹子材质在演奏过程中受到气流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产生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影响,产生音色、音质的改变,有时造成气流不通畅,声音的传递产生障碍,有时演奏声音不流畅。

无孔笛是由人的声带发出原音,经过乐器内部各个腔体产生共鸣后传出构成乐器音色,其音高音高完全是演奏者声带发声的高度,故只要是会唱歌的人都可以很快学会吹无孔笛,正因为易于演奏,因此,无孔笛具备了可大范围推广和普及的前景,特别适用于广大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同时,无孔笛造价不高,在批量生产条件下价格完全可控制在每支100元一下或更低,普通家庭有能力接受,可为教育部一直推行的国民义务教育阶段中,器乐进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当代人民文化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无孔笛是一种嗓鸣和气鸣混合发音的乐器,顾名思义,其发声原理是就是由人的声带(俗称为嗓子)发出原音,经过笛身内部依膜和腔体的共鸣、混响后而获得的一种声音。其声音产生过程是:首先由演奏者的声带发出最原始的声音,声音经无孔笛主管上方吹管冲击管内依膜(Aa3)产生沙沙声,沙沙声在主管和副管的腔体内产生共鸣和混响,改变了音色,扩大了音量,发出无孔笛独特声音,究其无孔笛的功能,就是把人的声带发出的声音,经过无孔笛的各个环节的共振,改变其音色、扩大其音量,成为无孔笛独有的声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壮族无孔笛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无孔笛,该无孔笛不会受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影响音色、音质和演奏的流畅性,保证无孔笛的正常演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孔笛,吹口在笛身的一端,其特征在于:笛身侧面设有开口,该开口内安装振动膜。本发明把原来依靠气流冲击竹管开缝处产生摩擦获得的无孔笛特有音色,改变由振动膜来完成, 由于振动膜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受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影响无孔笛音色和音质。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设有向外凸出的凸台,在该凸台上覆盖所述振动膜,在所述凸台上装有振动环,该振动环将所述振动膜卡紧在所述凸台上。振动环的安装使本发明的音色更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振动环包括外铜套和内铜套,所述振动膜装在内铜套上,该内铜套安装在凸台内壁,所述外铜套扣压在所述凸台的边缘上。使音质音色保持永久稳定,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完成演奏。

作为优选,还包括共鸣管,该共鸣管侧面开口,端面呈大半圆形,该共鸣管贴合于笛身的外周。共鸣管起到扩音效果,美化音色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笛身与共鸣管通过捆绑部件贴合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共鸣管的侧面开口的角度为80~100°,可以达到最好共鸣音响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为15~25mm圆孔。使依膜保持最佳发音状态。作为优选,所述振动膜的厚度为0.001~0.002mm。上述圆孔和振动膜的尺寸能够实现最佳音色。

作为优选,所述笛身的上方比共鸣管高出3~20mm, 易于口形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一种由原来的气缝摩擦发音改为依膜振动发音的壮族无孔笛,不会受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影响无孔笛音色和音质,也不会受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影响无孔笛演奏的流畅性,且音色还能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演奏更显得轻松、方便,使得无孔笛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可以正常演奏。使声音稳定、流畅,音乐表现力更强,达到可以演奏人声音域的任何音。

本发明涉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领域中,对广西邕宁地区等地民族乐器壮族无孔笛的挖掘与传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无孔笛的笛身正面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无孔笛的笛身侧面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无孔笛的振动环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带共鸣管的无孔笛的的正面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带共鸣管的无孔笛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带共鸣管的无孔笛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共鸣管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共鸣管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所示,一种无孔笛,吹口1位于笛身2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笛身2侧面设有开口3,该开口3内安装振动膜4。

图2所示,一种无孔笛,开口3内装有向外凸出的凸台5,在该凸台5上覆盖所述振动膜4,在所述凸台5上装有振动环6,该振动环6将所述振动膜4卡紧在所述凸台5上。

图3所示,一种无孔笛,振动环6包括外铜套7和内铜套8,所述振动膜4装在内铜套8上,该内铜套8安装在凸台5内壁,所述外铜套7扣压在所述凸台5的边缘上。

图4~图6所示:还包括外套于所述笛身2的共鸣管9,所述笛身2与共鸣管9通过捆绑部件10贴合在一起。开口3为15~25mm圆孔,振动膜4的厚度为0.001~0.002mm,笛身2的上方比共鸣管9高出3~20mm。

图7~图8所示,该共鸣管9侧面开口,端面呈大半圆形,该共鸣管9与所述笛身2的外壁贴合,所述共鸣管9的侧面开口的角度为80~100°

作为优选,笛身2长500,直径Φ32,所述开口3为20mm圆孔,所述振动膜4的厚度为0.001mm。

该乐器在民间已失传,根据收集到的部分资料和一些残破的实物,经反复的研究,制作了多个样本,通过各种样本方案的对比、实验,保持乐器的原有特色不变的前提下,保持传统无孔笛原有音色、外形和演奏形态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该乐器的内部结构,并多次实际应用到民族乐队中进行检验,经在细节上的不断优化与修改,在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普遍认可之后,才予以定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前提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