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工作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031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工作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手持式工作器具,其具有壳体(4)、至少一个工具和用于驱动工具的内燃机(11)。内燃机具有缸(24)和活塞(44),其驱动围绕转动轴线(47)旋转的曲轴(46)。曲轴驱动通风装置叶轮(42)。工作器具具有带有把柄弓形部(7)的把柄单元(2)和马达单元(16),其通过防振元件(17,18,19,20)相互连接。内燃机(11)具有横向平面(41),其含有缸纵向轴线(39)且平行于曲轴(46)的转动轴线(47)伸延。横向平面(41)将工作器具分成在其中布置有工具的伸出壳体(4)的区段(58)的前部区域(59)和后部区域(60)。防振元件(17)在缸(24)处的固定部处在前部区域(59)中。
【专利说明】
手持式工作器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权利要求1的前续部分中说明的类型的手持式工作器具。

【背景技术】
[0002]由文献DE 10 2007 048 887 Al已知一种手持式工作器具,更具体地讲机动锯,在其中,防振元件利用一端固定在把柄单元的把柄弓形部处,且利用其另一端固定在内燃机的缸处。防振元件在缸处固定在缸的后部区域中,其面向工作器具的后手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种类型的手持式工作器具,其具有有利的构造。
[0004]该目的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手持式工作器具来解决。
[0005]工作器具的内燃机具有横向平面,其含有缸纵向轴线且平行于曲轴的转动轴线伸延。横向平面将工作器具分成前部区域(在其中布置有工作器具的工具的伸出工作器具的壳体的区段)和后部区域。设置成防振元件在缸处的固定部处在前部区域中。由此可设置相对很长地构造的防振元件。防振元件可在此如此布置,即防振元件伸入缸的区域中。因此,把柄弓形部可在防振元件在其中固定在把柄弓形部处的区域中紧挨地在工作器具的壳体处且相对于缸以很少的间距来引导。因此,把柄弓形部在侧向方向上(即在内燃机的曲轴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仅少许突出超过工具平面。如果工作器具为机动锯且工具为环绕地布置在导轨处的锯链,这是尤其有利的。通过紧挨地在壳体处且相对于缸以很小的间距引导把柄弓形部的可利用机动锯接近侧部的极限实施切割。同时,由于防振元件的可实现的很大的长度得到很好的减振作用。
[0006]防振元件由于在缸处固定在前部区域中如此布置,从而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空气流并未或仅少许受到影响。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的冷却空气引导并未由防振元件影响。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可将冷却空气流紧挨地围绕缸引导通过相应的冷却空气引导部。由此可在运行中实现很好地冷却内燃机。
[0007]有利地,防振元件在中间平面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的侧部上固定在缸处。在中间平面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的侧部上通常还设置有用于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由此冷却空气流可在中间平面的面向通风装置叶轮的侧部上和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未由防振元件妨碍地流动。冷却空气流并未或仅少许由防振元件影响。因为防振元件相邻于用于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布置在缸处,所以冷却效果由于覆盖的肋状散热部或由于设置在用于防振元件的肋状散热部处的凹处等等的影响很小。由此确保很好地冷却内燃机。
[0008]有利地,防振元件包括螺旋弹簧。由此可在很小的结构空间的情况下实现很高的减振作用。有利地,防振元件的螺旋弹簧完全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由此得到有利的构造。
[0009]如果防振元件的螺旋弹簧的纵向中轴线在防振元件在该处固定在把柄弓形部处的部位处布置在把柄弓形部的背对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的侧部处,则得到一有利的构造。在此,把柄弓形部具有背对后部区域、面向前部区域的侧部以及面向后部区域、背对前部区域的侧部。在此,面向后部区域的侧部为把柄弓形部的更靠近工具的伸出壳体的区段的侧部。面向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的侧部为这样的侧部,其离工具的伸出壳体的区段更远。面向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的侧部尤其为这样的侧部,其处成更近地面向工作器具的后手柄。在此,把柄弓形部可部分地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且部分地布置在前部区域中或完全布置在后部区域或前部区域中。
[0010]有利地,防振元件具有用于固定在把柄弓形部处的固定元件。固定元件尤其固定在把柄弓形部的面向工具的伸出壳体的区段的侧部处。由此可将防振元件以简单的方式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
[0011]为了实现防振元件的足够的长度,有利地设置成内燃机的缸具有肋状散热部,且至少一个肋状散热部在防振元件的第二端部固定在缸处的区域中具有凹处。通过凹处可提供用于防振元件的第二端部固定在缸处的足够的结构空间。因此可使用带有相对很长的长度的防振元件。在此,把柄弓形部有利地紧挨地在壳体处来引导。把柄弓形部在防振元件的固定部的区域中有利地直地伸延。把柄弓形部在防振元件的固定部的区域中的隆起可通过在肋状散热部处的凹处来避免。
[0012]尤其在防振元件布置在中间平面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的侧部处的情况下,防振元件布置在内燃机的这样的区域中,即,冷却空气在该区域中流出。因此,肋状散热部在该区域中的凹处仅少许降低肋状散热部的冷却效果。肋状散热部在凹处的区域中尤其布置成并未关于中间平面对称。有利地,在凹处的区域中肋状散热部的外缘相对于中间平面的间距为在中间平面的相对而置的侧部上肋状散热部的外缘相对于中间平面的间距的最高80%。在中间平面的两个侧部上的间距在此在垂直于中间平面布置的相同的截面中来测量。有利地,至少两个肋状散热部具有凹处。由此防振元件可如此布置在缸处,即防振元件并未或仅少许突出超过缸的上轮廓。
[0013]有利地,内燃机具有火花塞,其伸入构造在缸中的燃烧室中。为了提供用于防振元件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的足够的结构空间,尤其设置成火花塞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布置在缸处。由此实现防振元件(在其第一端部和其第二端部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延伸部)布置在缸处,而不必配合把柄弓形部的形状。有利地,中间平面切开火花塞。通过火花塞近似居中地布置在缸处可实现很大程度上对称的布置且因此在燃烧室中实现有利的燃烧。由于火花塞居中地优选布置在燃烧室处,当仅把柄单元尤其把柄弓形部相对于缸尤其通过相应的隆起部具有相应的间距时,仅那时可实现非常长的防振元件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布置在缸处。然而,这对于工作器具的操纵并非是所期望的。尤其当工作器具为机动锯时,还应实现非常靠近障碍物(例如非常靠近地面)的切割。因此值得期望的是把柄弓形部在防振元件通常固定在其中的区域中尽可能平地且靠近机动锯的壳体伸延。这通过防振元件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来实现。
[0014]有利地,内燃机具有减压阀,利用其可在起动时降低在燃烧室中的背压,以便使得起动变得容易。有利地,减压阀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布置在缸处。减压阀通常比火花塞需要更小的结构空间,从而防振元件和减压阀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实现节省结构空间的布置方案。然而还可设置成减压阀布置在中间平面的侧部上。因此,减压阀沿侧向布置在缸处。火花塞还可在减压阀沿侧向布置时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
[0015]有利地,通风装置叶轮沿着缸输送冷却空气流。冷却空气流尤其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在中间平面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的侧部上从工作器具的壳体流出。防振元件尤其布置在冷却空气流在其中离开工作器具的区域中。由此冷却空气流在壳体中并未或仅少许地由防振元件影响。
[0016]防振元件的所提出的布置方案尤其对于工作器具是有利的,其缸纵向轴线在停放位置中与停放面围有大于大约60°的角度。角度尤其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来测量且小于90°。因此,工作器具的缸向后布置,即布置成朝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倾斜。通过缸纵向轴线的倾斜可将防振元件很好地在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中固定在缸处。防振元件的纵向中轴线可由此布置成尤其近似垂直于中间平面。由此得到有力的力引入且因此得到很好的减振作用。防振元件的所提出的布置方案尤其对于具有后手柄的工作器具是有利的,后手柄布置在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借助附图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显示了机动锯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显示了图1的机动锯的示意性的截面图示,
图3显示了图1的机动锯的透视性的图示,
图4显示了图3的机动锯的部分放大的图示,
图5在取下罩盖的情况下显示了图1的机动锯的俯视图,
图6显示了垂直于缸纵向轴线通过工作器具的截面,
图7显示了图6的防振元件的放大的截面图示,
图8显示了图6的截面图示,其中,机动锯的罩盖已取下,
图9在取下罩盖的情况下显示了机动锯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在缸的纵向中轴线的方向上显示了图9的机动锯的缸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图1作为手持式工作器具的一实施例示意性地显示了机动锯I。机动锯I具有把柄单元2和马达单元16,其彼此在振动方面分离。为了更好的可见性,在图1中以虚线显示出马达单元16,而以实线显示出把柄单元2。在本实施例中,把柄单元2包括后手柄6以及把柄弓形部7。此外,把柄单元2包括燃料箱3以及桥接部5。把柄弓形部7的端部固定在桥接部5处。在本实施例中,把柄单元2和马达单元16由四个防振元件17、18、19、20在振动方面分离。同样,其他数量的防振元件可是有利地。防振元件17至20相应可包括至少一个螺旋弹簧。然而,备选地或附加地,尤其防振元件18和19还可具有包含塑料或橡胶的元件。
[0019]机动锯I具有壳体4,其可由把柄单元2的元件和马达单元16的元件形成。在壳体4中布置有驱动马达,其构造为内燃机11。在本实施例中,内燃机11为单缸马达。内燃机11尤其为二冲程马达。然而内燃机11还可为四冲程马达,尤其为混合润滑的四冲程马达。第一防振元件17与把柄弓形部7和内燃机11相连接。防振元件18和19布置在把柄单元2的桥接部5处。防振元件20在燃料箱3的区域中固定在把柄单元2处。防振元件17至20桥接形成在把柄单元2与马达单元16之间的振动间隙30,其允许在把柄单元2与马达单元16之间的相对运动。如图1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20包括螺旋弹簧31。
[0020]内燃机11从环境中将燃烧用空气抽吸通过空气过滤器12。在本实施例中,内燃机11构造为利用扫气(Spillvorlage)工作的马达且具有用于输送燃料/空气混合物的吸入通道13。为了输送燃料而使用汽化器14,在其中构造有吸入通道13的区段。为了吸入很大程度上无燃料的燃烧用空气而设置有空气通道15。内燃机11驱动锯链10,其环绕地布置在导轨9处且形成机动锯I的工具。锯链10具有伸出机动锯I的壳体4的区段58。在把柄弓形部7的面向锯链10的侧部处布置有护手弓形件8。护手弓形件8可支承成可摆动且用来触发用于锯链10的未显示出的制动装置。
[0021]在图1中显示出机动锯I处在停放位置65中。机动锯I在停放位置65中处在布置成水平且构造成平的停放面66上。内燃机11具有缸纵向轴线39,其在图1中的侧视图中与内燃机11的横向平面41重合。横向平面41将机动锯I分成前部区域59 (在其中布置有锯链10的伸出壳体4的区段58)和后部区域60。在本实施例中,后手柄6布置在机动锯I的后部区域60中。
[0022]如图1显示的那样,缸纵向轴线39在停放位置65中相对于停放面66倾斜。缸纵向轴线39与停放面66围有角度α,其有利地大于60°。角度α尤其小于90°且在机动锯I的后部区域60中来测量。因此,缸纵向轴线39的在停放位置65中上部的区域比缸纵向轴线39的在停放位置65中下部的区域布置成更靠近后手柄6。
[0023]在后手柄6处可摆动地支承有加速杆21和加速杆止动部22。加速杆21用于操纵内燃机11且仅当按压加速杆止动部22时才可进行操作。
[0024]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内燃机11的构造。在此还显示出布置在桥接部5与马达单元16之间的振动间隙30。如图2显示的那样,内燃机11具有缸24和曲轴箱43。在缸24中构造有燃烧室53,其由往复地支承在缸24中的活塞44限制。活塞44通过连杆45驱动围绕转动轴线47旋转的、可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43中的曲轴46。减压阀29以及火花塞52伸到燃烧室53中。在图2中显示的示意性的截面图示中,缸纵向轴线39与内燃机11的中间平面40重合。横向平面41 (图1)相应于附图平面。横向平面41含有缸纵向轴线39且平行于曲轴46的转动轴线47伸延。在本实施例中,横向平面41含有曲轴的转动轴线47。然而,还可在缸纵轴线39与转动轴线47之间设置错位,从而曲轴46的转动轴线47与横向平面41平行且有间距地伸延。中间平面40布置成垂直于横向平面41且同样含有缸纵轴线39。
[0025]在曲轴箱43之外在曲轴46处固定有通风装置叶轮42,其用于输送冷却空气。此夕卜,通风装置叶轮42用作飞轮。在通风装置叶轮42处布置有未显示的磁体,其在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42的外围处的点火模块51中感应出电压。点火模块51为火花塞52供给点火能量,其通过通风装置叶轮42感应至点火模块51中。此外,内燃机11具有起动装置50,其布置在通风装置叶轮42的背对曲轴箱43的侧部上。在曲轴箱43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42的侧部处设置有离心式联结器48,其在超过结构上预订的转速的情况下使曲轴46抗扭地与小齿轮49相连接。小齿轮49环绕地驱动在导轨9处的锯链10。小齿轮49由链轮盖27覆盖。因此,锯链10的布置在小齿轮49处的区段未伸出壳体4。
[0026]图3详细显示了机动锯I的结构上的构造。在此,在图3中并未显示出导轨9和锯链10。如图3显示的那样,内燃机11由罩盖54覆盖。在内燃机11的缸24处布置有排气消声器28。排气消声器28布置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 (图1)中。罩盖54在护手弓形件8与把柄弓形部7之间的区域中并未完全伸至排气消声器28,而是在链轮盖27之上空出形成用于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 57的区域。防振元件17布置在离开开口 57中且包括螺旋弹黃34。
[0027]如图4显示的那样,螺旋弹簧34利用第一端部35固定在把柄弓形部7处,且利用第二端部36固定在内燃机11的缸24处。减压阀29相邻于第二端部36伸出缸24。在螺旋弹簧34处在第一端部35处保持有固定元件37,且在第二端部36处保持有固定元件38。固定元件37和38在其外围处相应具有螺旋形的凹部,固定元件利用其拧入到螺旋弹簧34中。利用固定元件37将防振元件17固定在把柄弓形部7处,而利用固定元件38将其固定在缸24处。固定元件37布置在把柄弓形部7的面向锯链10的伸出壳体4的区段58 (图
1)的侧部处。如图4还显示的那样,缸24具有多个肋状散热部55。
[0028]在图5中显示了固定元件38。固定元件38安放到肋状散热部55上且通过固定螺栓77固定在至少一个肋状散热部55处。固定元件38在此布置成相邻于用于冷却空气的离开开口 57(图4)。因为固定元件38布置在冷却空气的流出区域中,所以冷却效果由于固定元件38的妨碍很小。如图5还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17的螺旋弹簧34具有的长度为C。长度c平行于螺旋弹簧34的纵向中轴线61来测量。相邻于防振元件17,缸24相对于把柄弓形部7具有间距d。间距d相对于具有凹处56的肋状散热部55来测量,防振元件17延伸到凹处56中。如图5显示的那样,间距d明显小于长度C。因为防振元件17延伸到凹处56中,所以把柄弓形部7可在壳体4的导轨9固定在该处的侧部(图1)处构造成直的且靠近壳体4来引导。因此,把柄弓形部4的外侧82相对于锯链10的垂直于中间平面40测量的间距e很小。由此可利用锯链10实施靠近障碍物(例如靠近地面)的切割。如图5还显示的那样,中间平面40剖切减压阀29和用于在图5中未显示的火花塞52 (图
2)的容纳部83。
[0029]在图6中的截面图示显示了中间平面40和横向平面41。如图6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17布置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防振元件17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固定在缸24处。防振元件17因此还在缸24的前部区域中固定在缸24处。在本实施例中,缸24如此布置,即,离开燃烧室53的出口布置在缸24的前部区域中,而进入到曲轴箱43中的未显示的入口布置在缸24的面向后手柄6的后部区域中。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元件38在此完全布置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然而,还可设置成仅固定元件38的用于固定在缸24处的区域布置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如图6还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17布置在中间平面40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42的侧部上。如图6还显示的那样,用于起动装置50的起动把柄23伸出壳体4。起动把柄23伸出通风装置叶轮覆盖部25,其为壳体4的一部分。通风装置叶轮覆盖部25具有多个冷却空气开口 26,通风装置叶轮42通过其从环境吸入冷却空气。如图6还显不的那样,相邻于缸24在机动锯I的后部区域60中布置有间隔壁78,其分开缸24与汽化器14(图1)布置在其中的区域。间隔壁78紧挨地在缸24处来引导。有利地,间隔壁78构造在罩盖54处。因此,由通风装置叶轮42输送的冷却空气紧挨地沿着缸24在肋状散热部55之间流过且冷却缸24。冷却空气在后部区域60中的流动方向通过箭头67示意性地说明。
[0030]在前部区域59中相邻于缸24布置有屏蔽板69,其在排气消声器28与缸24之间伸延。在罩盖54处模制有间隔壁79,其同样紧挨地围绕缸24来引导。由此将由通风装置叶轮42引导的冷却空气还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紧挨地围绕缸24来引导且引导通过形成在肋状散热部55之间的空隙。这示意性地通过箭头68来说明。由通风装置叶轮输送的冷却空气在还在图4中显示的离开开口 57处离开机动锯I。防振元件17布置在离开开口 57的区域中。在本实施例中,防振元件17伸过离开开口 57。
[0031]如图6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17的螺旋弹簧34完全布置在中间平面40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42的侧部上。此外,螺旋弹簧34完全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伸延。防振元件17具有布置在前部区域59中的纵向中轴线61。在本实施例中,纵向中轴线61平行于横向平面41伸延。把柄弓形部7具有侧部62,其面向后部区域60且背对相对而置的侧部63,侧部63背对后部区域60。在此,由于把柄弓形部7的相对于横向平面41倾斜的走向,两个侧部62和63部分地布置在前部区域59中且部分地布置在后部区域60中。面向后部区域60的侧部在垂直于其纵向方向通过把柄弓形部7的任何截面中比背对后部区域60的侧部63离锯链10的从壳体4伸出的区段58(图1)更远。防振元件17的固定元件37布置在把柄弓形部7的背对后部区域60的侧部63处。如图7显示的那样,固定元件37利用固定螺栓74固定在把柄弓形部7处,固定螺栓74同样布置在把柄管7的背对后部区域60的侧部63处。
[0032]固定元件38在肋状散热部55的凹处56的区域中布置在缸24处。在图6和7中剖切地显示了固定螺栓77,利用其将第二固定元件38固定在缸24处。如图4至6显示的那样,多个肋状散热部55 (在本实施例中四个肋状散热部55)具有凹处56,在其中布置有固定元件38。因此,螺旋弹簧34可具有相对很长的长度。同时,如图5显示的那样,把柄弓形部7可在机动锯I的外侧处直地伸延。如图6显示的那样,肋状散热部55在凹处56的区域中实施成并不对称。肋状散热部55的外缘64在凹处56处相对于中间平面40具有间距a。间距a在此垂直于横向平面41来测量。外缘64在中间平面40的相对而置的侧部处(更确切地说在垂直于中间平面40的相同的截面中)相对于中间平面40具有间距b。间距b明显大于间距a。有利地,间距a最高为间距b的大约80%。间距a尤其为间距b的最高大约70%。如图6还显示的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在缸24处布置有四个固定螺栓70,利用其将缸24拧紧在曲轴箱43处(图2)。
[0033]图7以放大的图示显示了防振元件17。如图6还显示的那样,防振元件17的纵向中轴线61 (其相应于螺旋弹簧34的纵向中轴线)布置在把柄弓形部7的背对机动锯I的后部区域60的侧部63处。有利地,纵向中轴线61至少在防振元件17在该处固定在把柄弓形部7处的部位处(即,在固定螺栓74的区域中)布置在把柄弓形部7的背对机动锯I的后部区域60的侧部63处。在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34的纵向中轴线61平行于横向平面41伸延。有利地,纵向中轴线61在防振元件17的整个长度上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伸延。如图7显示的那样,固定元件37(其布置在螺旋弹簧34的第一端部35处)利用固定螺栓74旋紧在把柄弓形部7处。固定螺栓74从面向锯链10的侧部朝机动锯I的后部区域60的方向上拧入。
[0034]防脱件(Abreifisicherung) 71从固定元件37延伸通过螺旋弹簧34至固定元件38。防脱件71包括安全绳72,其有利地构造为抗剪切的钢绳。安全绳72在其端部处具有接头73,其固定地保持在安全绳72处。在固定元件37处构造有用于接头73的容纳部75。可将固定元件37的接头73沿侧向(即横向于纵向中轴线61)在把柄弓形部7处推入到容纳部75中。在固定元件38处设置有用于第二接头73的容纳部76,其可有利地同样沿侧向推入到固定元件38中。在容纳部75的底部中构造有开口 80,其如此大使得待布置在固定元件38处的接头73可在装配时被推动穿过开口 80,从而可装配防脱件71。
[0035]图8在取下罩盖54的情况下显示了机动锯I。在缸24处可看出通到曲轴箱43 (图
2)中的吸入接管81。在图8中还可识别出布置的减压阀29,其以其伸到燃烧室53中的区段剖切地示出。
[0036]图9以俯视图显示了机动锯I的一实施例。在图9中显示的机动锯的构造基本上相应于在图1至8中显示的机动锯I的构造,其中,在所有的附图中的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彼此相应的元件。内燃机11的缸24倾斜地布置在机动锯I的壳体4中,如在图1状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防振元件17布置在中间平面40的背对通风装置叶轮42的侧部上。在缸24处布置有火花塞52,其由中间平面40剖切。在缸24处保持有减压阀89,其布置在中间平面40的这样的侧部上,在该侧部上还布置有防振元件17。减压阀89在此在机动锯I的停放位置65(图1)中离开中间平面40且倾斜地向上突出。
[0037]如图10显示的那样,减压阀89在机动锯I的后部区域60中直接相邻于横向平面41。火花塞52同样布置在后部区域60中,而防振元件17处在机动锯I的前部区域59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持式工作器具,带有壳体(4)、至少一个工具和用于驱动所述至少一个工具的内燃机(11),其中,所述工具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工作器具的壳体(4),其中,所述内燃机(11)具有缸(24),在其中往复地支承有活塞(44),其中,所述活塞(44)驱动围绕转动轴线(47)旋转的曲轴(46),其中,所述工作器具具有由所述曲轴(46)旋转地驱动的通风装置叶轮(42),其中,所述工作器具具有把柄单元(2)和马达单元(16),其为了在振动方面分离而通过至少一个防振元件(17,18,19,20)相互连接,其中,所述马达单元(16)包括内燃机(11),其中,所述防振元件(17)利用第一端部(35)固定在所述把柄单元(2)的把柄弓形部(7)处,且利用第二端部(36)固定在所述内燃机(11)的缸(24)处,其中,所述内燃机(11)具有横向平面(41),其含有缸纵向轴线(39)且平行于所述曲轴(46)的转动轴线(47)伸延,并且其中,所述内燃机(11)具有中间平面(40),其布置成垂直于横向平面(41)且含有缸纵轴线(39),其中,横向平面(41)将所述工作器具分成:前部区域(59),在其中布置有所述工具的伸出所述壳体(4)的区段(58);和后部区域(6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17)在所述缸(24)处的固定部处在前部区域(59)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17)在所述中间平面(40)的背对所述通风装置叶轮(42)的侧部上固定在所述缸(24)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17)包括螺旋弹簧(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17)的螺旋弹簧(34)完全布置在所述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59)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17)的螺旋弹簧(34)的纵向中轴线¢1)在所述把柄弓形部(7)的背对所述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0)的侧部(63)处布置在这样的部位处,即,所述防振元件(17)在该部位处固定在所述把柄弓形部(7)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元件(17)具有用于固定在所述把柄弓形部(7)处的固定元件(38),其中,所述固定元件(38)固定在所述把柄弓形部(7)的这样的侧部处,其面向所述工具的伸出所述壳体⑷的区段(5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11)的缸(24)具有肋状散热部(55),且至少一个肋状散热部(55)在所述防振元件(17)的第二端部(33)固定在所述缸(24)处的区域中具有凹处(5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处(56)的区域中所述肋状散热部(55)的外缘(64)相对于所述中间平面(40)的间距(a)为在所述中间平面(40)的相对而置的侧部上所述肋状散热部(55)的外缘¢4)相对于所述中间平面(40)的间距(b)的最闻80%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肋状散热部(55)具有凹处(5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11)具有火花塞(52),其伸到构造在所述缸(24)中的燃烧室(53)中,其中,所述火花塞(52)在所述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0)中布置在所述缸(24)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平面(40)切开所述火花塞(5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11)具有减压阀(19),其在所述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59)中布置在所述缸(24)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11)具有减压阀(89),其布置在所述内燃机(11)的中间平面(40)的侧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叶轮(42)沿着所述缸(24)输送冷却空气流,其中,冷却空气流在所述工作器具的前部区域(59)中在所述中间平面(40)的背对所述通风装置叶轮(42)的侧部上从所述工作器具的壳体(4)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器具具有停放位置(65),在其中所述工作器具处在水平的、平的停放面¢6)上,并且所述缸纵轴线(39)在停放位置(65)中与停放面(66)围有角度(α),其大于6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角度(α)在所述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60)中来测量,且角度(α)小于90°。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器具具有后手柄(6),其布置在所述工作器具的后部区域出0)中。
【文档编号】B23D57/02GK104339033SQ201410357142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7日
【发明者】J.库岑贝格尔, J.克瑙斯, J.门策尔, S.弗里德里希 申请人: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