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7676阅读:9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



背景技术:

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与模具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在冲压成型电视背板的冲床中,需要把电视机背板模具搬运至冲床上,然而现有的冲床难以对模具进行定位,冲床安装上模具之后,模具的受力以及冲床的受力都不够平衡,影响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上模具之后受力较为均衡的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包括冲床本体和模具本体,所述冲床本体设置有工作平台,所述工作平台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定位柱,且两条以上的定位柱相对工作平台的几何中心点对称设置,所述模具本体的底部固定有下托板,所述下托板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槽。

其中,所述模具本体底部设置有若干条下垫脚,所述下托板与所述下垫脚可拆卸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下托板通过螺钉来与所述下垫脚可拆卸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定位柱为两条,所述定位槽为相适配的两个。

其中,所述下托板的厚度为25mm,所述定位槽的深度为20mm。

其中,该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还包括用于夹紧所述下托板的夹模器,所述夹模器与所述冲床本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包括冲床本体和模具本体,冲床本体设置有工作平台,工作平台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定位柱,且两条以上的定位柱相对工作平台的几何中心点对称设置,模具本体的底部固定有下托板,下托板设置有与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槽。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设置了在工作平台设置了定位柱,在下托板设置了定位槽,安装模具本体时,把模具本体放到了工作平台上,然后水平推动模具本体,下托板的定位槽能够与工作台上的定位柱相适配,这样模具本体就快速安装在工作平台上;而且定位柱关于工作平台的几何中心对称,这样模具本体的中心就落在了工作台上的中心,以使模具本体和冲床的受力都比较均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的下托板和工作平台配合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的下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冲床本体1、工作平台11、定位柱12、冲床中心13;

模具本体2、定位槽21、下垫脚22、下托板2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冲床本体1和模具本体2,冲床本体1设置有工作平台11,工作平台11设置有两条定位柱12,且两条定位柱12相对工作平台11的冲床中心13(表面几何中心点)点对称设置,模具本体2的底部固定有下托板23,模具本体2底部设置有若干条下垫脚22,下托板23通过螺钉来与下垫脚22可拆卸固定连接,下托板23设置有与定位柱12相配合的两个定位槽21。该能够快速定位模具的冲床还包括用于夹紧下托板23的夹模器(图中没示出),夹模器与冲床本体1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设置了在工作平台11设置了定位柱12,在下托板23设置了定位槽21,安装模具本体2时,把模具本体2放到了工作平台11上,然后水平推动模具本体2,下托板23的定位槽21能够与工作台上的定位柱12相适配,这样模具本体2就快速安装在工作平台11上,然后用夹模器快速把下托板23夹住固定,从而夹住了模具本体2,大大减短了架模时间,非常有利于架模生产,特别是应用于连线冲压产品,比如冲压电视机背板,一个产品就有好几套工序,需要同时分别架起七八套模具本体2在线上的七八台冲床上,通过定位槽21与定位柱12实现快速定位,在较短的时间就能定位夹住了模具本体2,从而快速进入生产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定位柱12关于工作平台11的几何中心对称,这样模具本体2的中心就落在了工作平台11上的中心,也即冲床的中心,以使模具本体2和冲床的受力都比较均衡。

本实施例中,下托板23的厚度为25mm,定位槽21的深度为20mm,定位柱12不高于定位槽21的深度,保障一定深度的定位槽21,能够保障定位之后的模具本体2不会移位,而且下托板23统一标准能够适用于多种模具本体2,使用更加方便。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