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076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边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翻边机构的工作头通过其高速自转及径向进给实现翻边作业,或者通过工件自身的高速自转和工作头的径向进给实现翻边作业。由于工作头的数量是一个,导致翻边时候,工作头对工件施加了径向作用力而容易使工件发生弯曲,并且容易在工件上留下划痕和挫伤,由于挤压不均匀,加工精度低。磁流变减振器利用电磁反应,以来自监测车身和车轮运动传感器的输入信息为基础,对路况和驾驶环境做出实时响应。这种控制系统以经济、可靠的部件结构提供快速、平顺、连续可变的阻尼力,减少了车身振动并增加了轮胎与各种路面的附着力。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作为磁流变减振器的关键部件,其在磁流变减振器的内筒中进行轴向滑动。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内部设置有下盖、铁芯、上盖等零部件,上盖和活塞杆固连。下盖、铁芯、上盖三个零件通过活塞环的翻边工艺实现固连。如果翻边不牢固,则上盖在活塞环内会出现松动,导致活塞杆和活塞环的相对位置无法保持同轴,增加活塞环和内筒之间的摩擦力,而影响磁流变减振器的正常工作;如果采用传统的翻边工艺,则容易使活塞环发生了弯曲变形,导致活塞杆和活塞环的相对位置无法保持同轴,容易使活塞环和活塞杆卡在内筒中而无法自由地滑动。

而现有技术中的翻边机构无法满足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翻边作业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该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进给稳定、挤压均匀,实现了活塞环和上盖的牢固连接,能保持活塞环原有的形位精度,活塞环表面光滑没有划痕或挫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用于活塞环翻边作业,所述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包括座体和设置于所述座体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所述活塞环;所述活塞环的轴线为加工轴线;所述座体上还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传动机构和加工部,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驱动所述加工部绕所述加工轴线旋转;所述加工部包括套筒和设置于所述套筒上的工作头,所述工作头还包括相对所述加工轴线倾斜设置的驱动斜面;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轮带和轮轴,所述主动轮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所述轮带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所述轮轴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从动轮,所述轮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套筒;所述座体上还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电机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工作头沿与所述加工轴线垂直的方向相对所述套筒移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凸轮、辊子和传动杆,所述凸轮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所述辊子和所述传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凸轮通过所述辊子驱动所述传动杆沿所述加工轴线的方向移动,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驱动斜面驱动所述工作头沿与所述加工轴线垂直的方向相对所述套筒移动;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三个所述工作头,所述传动杆上设置有三个所述驱动轮,所述工作头和所述驱动轮相对设置,并绕所述加工轴线的间隔均匀分布,所述第二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以恒定的扭矩驱动所述凸轮。

如此设置,该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作业时,三个工作头对活塞环的径向挤压力互相平衡,使得工作头对活塞环的作用力平稳,避免了单一工作头对活塞环作用力不平衡导致工作头弯曲变形的情况,并且不易因受力产生位移和变形,从而使得加工精度得以大幅提高,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采用伺服电机输出恒定扭矩使得工作头对活塞环的挤压作用力始终保持恒定,并且通过一个传动杆连接驱动三个工作头,使得三个工作头对活塞环的作用力也相等,从而使得工作头平稳进给,提高翻边作业的质量。

优选的,所述三个工作头的驱动斜面和所述加工轴线的夹角相等,并且所述夹角小于等于45度大于等于30度。

优选的,所述套筒包括顶部、底部以及连接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的筒部,所述三个工作头通过三个转轴枢转连接至所述底部,所述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工作头至少部分从所述通孔中伸出。

优选的,所述套筒带动所述工作头绕所述加工轴线的转动方向与所述工作头绕所述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工作头对活塞环的翻边作业更加平稳,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避免损伤。

优选的,所述三个工作头绕所述转轴的旋转方向相同。

如此设置,使得三个工作头在想活塞环进给之后,也能保持力平衡。

优选的,所述工作头的轴线和所述转轴的轴线互相平行,所述工作头的轴线和所述转轴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工作头的轴线和所述加工轴线也互相平行,所述工作头的轴线和所述加工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平面。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和所述加工部形成加工工位,所述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包括两个所述加工工位。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翻边作业的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张紧轮,所述张紧轮用于张紧所述轮带。

优选的,所述轮轴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座体。

优选的,所述轮轴呈中空的筒状结构,所述轮轴收容所述传动杆,所述传动杆通过直线轴承连接至所述轮轴。如此设置的两套传动机构,既紧凑又能够提高机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在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电磁线圈组件在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电磁线圈组件在拆装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电磁线圈组件在装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下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9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铁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正面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所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隐藏套筒筒部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此流变年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的工作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0所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侧面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0所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顶面的剖视图。

其中,

1自锁螺母 2防尘盖 3油封

4导向器 5导向衬套 6弹簧座

7活塞杆 8内筒 9贮油筒

10缓冲环 11内限位套 12转向节托架总成

13活塞总成 14底阀总成 15底盖

20下盖 21活塞环 22摩擦带

23励磁线圈 24铁芯 25阀片

26弹簧 27导线 28填充层

29长小孔 30阻尼通道 35上盖

36上盖 37圆形柱 38上盖方形座

39外螺纹 40内螺纹 41上盖下表面

42上盖上表面 43上盖U型孔 44下盖U型孔

45下盖方形孔 46短小孔 47下盖上表面

48下盖下表面 49下盖外圆面 50环形槽

51下凹槽 52上凹槽 54斜孔

55开口槽 56上止推面 57下止推面

58上内环 59下内环 60上翻边

61下翻边 62上段 63中轴段

64下段 65上盖外圆面 66中心孔

67光轴段 68上腔 69储油腔

70下腔 71绝缘层 72铁芯上表面

900.活塞环磁流变减 100.座体 101.张紧槽

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

边设备

200.夹持机构 201.夹持座 203.第一钳口

205.第二钳口 209.支撑环 300.工件

400.加工部 403.顶部 405.底部

407.筒部 409.通孔 411.工作头

413.驱动斜面 415.转轴 417.连接部

419.挤压头 421.凸缘 501.第一电机

503.第二电机 601.主动轮 603.从动轮

605.轮带 607.轮轴 609.轴承

611.张紧轮 613.中间轮 701.凸轮

702.联轴器 703.辊子 705.传动杆

707.驱动轮 709.直线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简单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1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在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 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电磁线圈组件在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一种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主要包括:自锁螺母1、防尘盖2、油封3、导向器4、导向衬套5、弹簧座 6、活塞杆7、内筒8、贮油筒9、活塞总成13和底阀总成14、底盖 15;活塞杆7的一端连接自锁螺母1,另一端连接活塞总成13,活塞总成13位于内筒8中;内筒8固定于贮油筒9内部,其上部依次固连有导向衬套5、导向器4及油封3,其下部固连有底阀总成14;贮油筒9的上部固连有防尘盖2,其中间部位固连有弹簧座6,其下部固连有底盖15;活塞总成13包括:上盖35、下盖20、活塞环21、摩擦带22、励磁线圈23和铁芯24,励磁线圈23绕制于铁芯24的外部,励磁线圈23的外部设置有绝缘层71,上盖35和下盖20分别固连于活塞环21的上端、下端,摩擦带22位于活塞环21的外侧,铁芯24位于上盖35和下盖20的中间部位;上盖35的上部设置有外螺纹39并向上延伸形成光轴段67,活塞杆7上设置有和外螺纹39相匹配的内螺纹40及和光轴段67相匹配的孔。

图3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电磁线圈组件在拆装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电磁线圈组件在装配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9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铁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铁芯24上沿着其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长小孔29,下盖20上设置有和长小孔29相匹配的短小孔46;活塞总成13上还包括弹簧6和阀片25,弹簧6和阀片25 设置于上盖35和铁芯24之间,阀片25贴于铁芯24的上段62上;弹簧6的一端接触上盖35的上盖下表面41,其另一端接触阀片25。

更具体地,长小孔29的数量为4个,并均布于铁芯24中心轴线的四周。

更具体地,长小孔29的直径为1.8mm至2.2mm。

更具体地,铁芯24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向内部凹进、结构为长方体的上凹槽52,上盖下表面41上设置有向下凸起的圆形柱37,圆形柱37和上盖35同轴,在圆形柱37的端面上向轴线方向进一步延伸出结构为长方体的上盖方形座38;铁芯24和上盖35同轴布置,上凹槽52和上盖方形座38的结构位置相互匹配。

更具体地,铁芯24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向内部凹进、结构为长方体的下凹槽51,下盖20的下盖上表面47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结构为长方体的下盖方形孔45;铁芯24和上盖35同轴布置,下凹槽51 和下盖方形孔45的结构位置相互匹配。

更具体地,圆形柱37的端面和铁芯24的上端面铁芯上表面72 相配合;阀片25设置于圆形柱37的外部,其二者之间留有间隙。

更具体地,铁芯24上设置有连通上凹槽52及中轴段63外表面的斜孔54。

更具体地,励磁线圈23绕制于中轴段63上,斜孔54向中轴段 63外表面的方向延伸,和上段62相交,在上段62的下表面上形成开口槽55,开口槽55向励磁线圈23的方向敞开。

更具体地,上盖35上设置有和斜孔54相通的中心孔66,活塞杆7上设置有和中心孔66相通的通孔73。

图6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下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由铁芯24的外侧和活塞环21的内侧形成阻尼通道30,下盖20上设置有和阻尼通道 30相通的下盖U型孔44,下盖U型孔44的数量为4个并相对于下盖 20的中心轴线成均匀布置。

图5是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活塞环的结构示意图。在活塞环 21中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向内部凹进的环形槽50,环形槽50里面设置有摩擦带22,摩擦带22的宽度和环形槽50的宽度向匹配,摩擦带22的厚度大于环形槽50的深度。活塞环21的上内环58的结构和上盖35的上盖外圆面65相配合,上盖下表面41和活塞环21的上止推面56相配合,上盖35的上盖上表面42的周边设置上翻边60;同样地,活塞环21的下内环59的结构和下盖20的下盖外圆面49相配合,下盖上表面47和活塞环21的下止推面57相配合,下盖20的下盖下表面48的周边设置下翻边61。

以下结合图1至9,描述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1)在初始状态下。活塞杆7、内筒8、贮油筒9、活塞总成13 构成同轴布置,活塞杆7固连于活塞总成13上并位于内筒8的内侧。内筒8位于贮油筒9的内侧,其上部依次固连有导向衬套5、导向器 4及油封3,其下部固连有底阀总成14。活塞杆7由导向器4保持其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和贮油筒9的同轴度。整个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内部充有一定量的磁流变液,油封3用于防止磁流变液泄漏至外界。内筒8和贮油筒9之间构成储油腔69,在储油腔69的上部充入一定量的高压气体,防止磁流变减振器出现空行程,使外特性丰满圆润;在内筒8中,位于活塞总成13上方至导向器4的空间构成上腔68,位于活塞总成13下方至底阀总成14的空间构成下腔70。摩擦带22 和内筒8的内表面接触,活塞环21和内筒8的内表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间隙。绝缘层71包裹于励磁线圈23的外表面。由励磁线圈 23引出的导线27依次穿过斜孔54、中心孔66,最后由通孔73引至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的外界。在斜孔54、中心孔66和通孔73的内部填充有绝缘材料。

2)活塞杆向上运动时。磁流变液由上腔68冲向活塞总成13,阀片25在弹簧6的压力和磁流变液的冲击力的双重作用下贴于铁芯上表面72上,长小孔29处于关闭状态。磁流变液通过阻尼通道30 流向下腔70,产生拉伸阻尼力,同时储油腔69的油液经底阀总成14 对下腔70进行补偿。

3)活塞杆向下运动时。磁流变液由下腔70冲向活塞总成13,阀片25在磁流变液的冲击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6的压力,从而脱离和铁芯上表面72的接触,长小孔29处于开启状态。4个长小、孔29打开,位于下腔70的磁流变液一部分经由阻尼通道30和长小孔29流入上腔68,另一部分经底阀总成14流入储油腔69,产生压缩阻尼力。

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通过以下手段以进一步提高有益效果:

上盖35的上部设置有外螺纹39并向上延伸形成光轴段67,活塞杆7上设置有和外螺纹39相匹配的内螺纹40及和光轴段67相匹配的孔。光轴段67和孔相匹配,实现活塞杆7和活塞总成13的同轴度要求,并由内螺纹40和外螺纹39实现对活塞杆7和活塞总成13 的固定连接。

长小孔29在阀片25的控制下,实现开启或者闭合,以调节磁流变液在上腔68、下腔70和储油腔69之间的流量。活塞总成13向上运动时,长小孔29处于关闭状态,磁流变液通过阻尼通道30流向下腔70,产生拉伸阻尼力;活塞总成13向下运动时,长小孔29处于开启状态,位于下腔70的磁流变液一部分经由阻尼通道30和长小孔 29流入上腔68,另一部分经底阀总成14流入储油腔69,产生压缩阻尼力。活塞总成13向下运动时,磁流变液的流通可以获得比活塞总成13向上运动时更大的流通面积,以充分保证磁流变液到达并充满上腔68的空间,有效防止在上腔68形成真空,最终防止汽车双筒磁流变减振器在复原过程中存在空行程。

参考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900用于对工件300进行翻边作业。在本实施例中,工件300包括活塞环21和活塞杆7。参考图2所示,活塞环21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定义活塞环21的轴线为加工轴线X。翻边作业是对活塞环21的两端向内的径向的挤压变形作业。本实施例中的活塞环21虽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简化结构示意,但其仍然是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

继续参考图10所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900 包括座体100。座体100上设置有夹持机构200。夹持机构200用于夹持活塞环21。参考图12所示,夹持机构200包括夹持座201和设置在夹持座上的第一钳口203和第二钳口205。夹持座201包括夹持孔,夹持孔中可拆卸的放置有支撑环209。支撑环209可以根据工件 300的不同更换不同尺寸。活塞杆7可以穿过支撑环209放置于夹持座201上,并可以通过第一钳口203和第二钳口205固定。夹持座 201和座体100之间还设置有导轨,夹持座201和座体10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导轨调节,从而使工件300安装后可以被调节至适当的位置。

同时参考图10至图12所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900还包括设置在座体100顶部的第一电机501。第一电机501的轴线和加工轴线X平行。座体100上还设置有第一传动机构和加工部 40,第一电机501通过第一传动机构驱动加工部40绕加工轴线X旋转。具体的,加工部40包括套筒和设置于套筒上的工作头411。更具体的,套筒包括顶部403、底部405以及连接顶部403和底部405 的筒部407,工作头411通过转轴415枢转连接至底部405,底部405 上开设有通孔409,工作头411至少部分从通孔409中伸出。优选的,工作头411为三个,该三个工作头411绕加工轴线X均匀间隔设置。这两个工作头411通过三个转轴枢转连接到套筒的底部405。工作头 411包括连接部417,连接部417通过转轴415枢转连接至套筒的底部405。连接部417的一端设置有驱动斜面413,连接部417的另一端设置有挤压头419。挤压头419通过轴承可转动地连接到连接部417 上。通过这样的设置,工作头411整体随着套筒绕加工轴线旋转,当挤压头419与活塞环21接触时,挤压头419又相对连接部417可以自转。参考图13所示,挤压头419周向设置有凸缘421。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900作业时,凸缘421贴于活塞环21的外表面,挤压头419用于挤压活塞环21完成翻边作业。

参考图11和图14所示,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601、从动轮 603、轮带605和轮轴607。主动轮601固定连接至第一电机501的电机轴,由第一电机501驱动旋转。主动轮601和从动轮603之间通过轮带605传动。本实施例中,从动轮603的转动轴线与加工轴线X 重合。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有两个从动轮603。更优选的,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中间轮613,所述中间轮设置在两个从动轮603之间以增加轮带605和从动轮603的接触面积。更优选的,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张紧轮611,张紧轮611可相对座体100向张紧轮带605的方向移动。具体的,座体100上设置有张紧槽101,张紧轮605的轴可以在张紧槽101中移动。轮轴607通过轴承609可旋转地连接至座体 100上,轮轴607的一端固定连接至从动轮603,轮轴60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加工部40的套筒上。具体的,轮轴60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套筒的顶部403。第一电机501的转动运动通过主动轮601和轮带605传递至从动轮603,从动轮603的转动通过轮轴607传递至加工部40的套筒上,而套筒的转动带动设置在套筒上的工作头411绕加工轴线X旋转。

参考图11和图15所示,座体100上还设置有第二电机503和第二传动机构。第二电机503通过第二传动机构驱动工作头411沿与加工轴线X垂直的方向相对套筒移动。上述垂直的方向是指,在工作头刚刚与活塞环21接触的时候,工作头沿与加工轴线X垂直的方向相对套筒移动,并且其移动方向和加工轴线X是共面垂直的,而当工作头411进一步进给时,其移动方向并不能保证完全垂直,而是沿其转动方向发生了偏转,但是这样的偏转是微小的,因此在加工进给过程中,发生绕转轴的偏转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凸轮701、辊子703和传动杆705。凸轮701固定连接至第二电机503的电机轴。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凸轮701的轴和第二电机503的电机轴通过联轴器702固定连接。辊子703和凸轮701抵接,在凸轮701的驱动下沿加工轴线X移动。加工轴线X和第二电机 503的轴线是垂直设置的。辊子703可旋转地连接至传动杆705的一端,而传动杆705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轮707。第一传动机构的轮轴 607呈中空的筒状结构,轮轴607收容有传动杆705,传动杆705通过直线轴承709可滑动地连接至轮轴607的内部,实现了两套传动的紧凑设置并提高了机构强度。驱动轮707优选为三个,更优选的,驱动轮707绕加工轴线X周向均匀设置,并与工作头411的驱动斜面 413相对抵接设置。优选的,三个工作头411的驱动斜面413和加工轴线X的夹角相等。更优选的,加工轴线X和驱动斜面413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大于等于30度。传动杆705沿加工轴线X方向的移动带动驱动轮707沿与加工轴线X平行的方向移动,通过驱动轮707 和驱动斜面413的抵接,将驱动轮707的运动转化为工作头411绕转轴415的转动运动,从而使工作头411相对套筒沿垂直于加工轴线X 的方向移动。凸轮701驱动传动杆705及驱动轮707向工件300所在方向运动,工作头411的侧部和工件300抵接,工作头411的上部和驱动轮707抵接。第二传动机构向工件300施加与加工轴线X垂直的挤压力,并最终通过挤压头419作用于工件300,使工件300和挤压头419接触的部位产生翻边,包括下翻边61。优选的,三个工作头 411绕转轴415的旋转方向相同,从而当工作头进给后也能保持径向力的平衡。优选的,工作头411的轴线和转轴415的轴线互相平行,工作头411的轴线和转轴415的轴线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工作头411的轴线和加工轴线X也互相平行,工作头411的轴线和加工轴线 X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二平面。优选的,第二电机503为伺服电机,该伺服电机以恒定的扭矩驱动凸轮701。挤压头419的凸缘421被驱动向活塞环21的端部进给,进给时受到作用力以伺服电机驱动凸轮701的扭矩的形式最终反馈至伺服电机,从而由伺服电机控制作用于活塞环21端部的作用力维持恒定。

在本实施例中,工作头411在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的共同作用下,一边绕加工轴线X高速旋转,一边绕沿垂直于加工轴线X 的方向进给。从而实现工作头411对活塞环21端部的稳定翻边作业,提高了加工精度并避免了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900进行翻边作业时,套筒带动工作头411绕加工轴线X的转动方向与工作头 411绕转轴415的转动方向相反。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工作头411对活塞环21的翻边作业更加平稳,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避免损伤。

结合图10至图15所示,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在作业时,第一电机501驱动主动轮601转动,主动轮601通过轮带 605带动从动轮603绕加工轴线X转动,从动轮603的轮轴607也随之绕加工轴线X转动,轮轴607的转动带动套筒绕加工轴线X转动,套筒的转动使得设置在套筒上的工作头也随之绕加工轴线转动。同时,第二电机503驱动凸轮701转动,凸轮701的转动带动辊子703沿加工轴线X上下运动,辊子703的运动带动传动杆705上下运动,传动杆705的上下运动使得驱动轮707也随之上下运动,驱动轮707的上下运动通过驱动斜面413的转换,变成了工作头411绕着转轴415转动,从而使得工作头上的凸缘421沿着和加工轴线X垂直的方向朝活塞环21进给,凸缘421对活塞环21的挤压作用使得活塞环21完成翻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200和所述加工部40形成加工工位,优选的,磁流变减振器活塞环的挤压翻边设备900包括两个加工工位。驱动另一加工工位的加工部对活塞环进行加工的传动机构与前述传动机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