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成型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8556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速成型钢模具。



背景技术:

钢模具相对于塑料模具,较为适用于尺寸较大的模具。钢模具硬度高,不易损坏,成型快,一般均为可拆卸型。在对钢板进行加工时,一般需要先对钢板进行校平,然后使用折弯机进行折弯加工,需要一定的机械加工成本。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利用压力机模具,可直接在室温下利用冲压机对钢板直接进行校平和折弯加工的快速成型钢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利用压力机直接对钢板进行校平和折弯加工,成型快速的快速成型钢模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成型钢模具,适用于冲压机,包括与冲压机台面固定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有下模块,所述下模块上表面为平面且一侧端面为弧形面;所述下模块上方对应平面处设有上平模块,上平模块内均匀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卸力孔;下模块上方对应弧形面处设有与弧形面相配合的侧面上部具有内凹弧形面的上弯模块,所述上弯模块的内凹弧形面侧下方具有导向坡面;上平模块上端固定有上平支架,上平支架上固定有平压气缸,平压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上平模块上表面固定,平压气缸的活塞杆外环绕固定有弹簧;上弯模块上端固定有上弯支架,上弯支架上固定有折弯气缸,折弯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上弯模块上表面固定;所述的上平支架下表面固定有上导套,下模块上则固定有与上导套相配合的导柱,上弯支架下表面固定有折弯导套,底座上则固定有与折弯导套相配合的折弯导柱。

进一步的,下模块与底座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进一步的,底座上对应下模块的弧形面处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有侧护板。

进一步的,下模块后侧面上部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有后挡板。

进一步的,卸力孔为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快速成型钢模具,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利用压力机直接对钢板进行校平和折弯加工,成型快速并可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底座 2.下模块 3.上平模块 4.卸力孔 5.上弯模块 6.导向坡面 7.上平支架 8.平压气缸 9.后挡板 10.弹簧 11.上弯支架 12.折弯气缸 13.上导套 14.导柱 15.折弯导套 16.折弯导柱 17.侧护板 。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快速成型钢模具,适用于冲压机,包括与冲压机台面固定的底座1,所述底座1上固定有下模块2,所述下模块2上表面为平面且一侧端面为弧形面。下模块2与底座1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底座1上对应下模块2的弧形面处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有侧护板17。下模块2后侧面上部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有后挡板9。后挡板9可提供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钢板校平折弯时向后位移。

下模块2上方对应平面处设有上平模块3,上平模块3内均匀间隔分布有至少两个卸力孔4。卸力孔4为柱形。卸力孔4可有效卸除上平模块3与下模块2之间的压力,提高模具的耐受力,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下模块2上方对应弧形面处设有与弧形面相配合的侧面上部具有内凹弧形面的上弯模块5,所述上弯模块5的内凹弧形面侧下方具有导向坡面6;上平模块3上端固定有上平支架7,上平支架7上固定有平压气缸8,平压气缸8的活塞杆端部与上平模块3上表面固定,平压气缸8的活塞杆外环绕固定有弹簧10;上弯模块5上端固定有上弯支架11,上弯支架11上固定有折弯气缸12,折弯气缸12的活塞杆端部与上弯模块5上表面固定;所述的上平支架7下表面固定有上导套13,下模块2上则固定有与上导套13相配合的导柱14,上弯支架11下表面固定有折弯导套15,底座1上则固定有与折弯导套15相配合的折弯导柱16。

在使用时,待加工的钢板平置于下模块2上表面,平压气缸8工作将上平模块3下压压紧钢板对钢板进行校平,折弯气缸12工作,上弯模块5下压,导向坡面6与钢板接触后将钢板下压直至上弯模块5的内凹弧形面与下模块2的弧形面配合将钢板折弯。下模块2、上平模块3和上弯模块5与底座1、上平支架7和上弯支架11均为螺栓紧固连接,可根据加工需要,设计不同弧度的模块用于适应不同加工需求。如此设计的快速成型钢模具,可采用模具钢制造,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利用压力机直接对钢板进行校平和折弯加工。校平和折弯在模具内直接成型,不仅可适用于钢板,也可适用于其他板型材料,成型快速,无需另外采购折弯机,可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