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防回转螺母铆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0958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防回转螺母铆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铆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全自动防回转螺母铆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生产方式一般采用简单的使用一般标准螺母,直接通过过盈配合,用人工手拿放取,进行单工位铆接完成。但单工位铆接不但效率低,而且铆接精度低,使得产品更易在铆孔内旋转,而无法固定铆压住,从而无法达成客户质量要求,无法满足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自动防回转螺母铆接装置,通过在铆接时对防松螺母进行预顶,使其在铆孔中保持静止,从而实现防松螺母与对应产品之间的铆接,并且提高铆接质量。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全自动防回转螺母铆接装置,所述装置用于将防松螺母铆接于产品的铆孔,所述防松螺母的铆接部分外表面具有反螺旋状外螺纹,所述防松螺纹与所述铆孔之间构成过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装置至少包括产品输送机构、防松螺母输送机构、铆压机构、铆接上压机构,其中所述产品输送机构和防松螺母输送机构具有交叉位置,所述交叉位置为所述产品与所述防松螺母的铆接工位,所述防松螺母输送机构位于所述产品输送机构的下方,所述铆压机构的铆压冲头位于所述铆接工位的上方并可施力于所述防松螺母的铆接部分,所述铆接上压机构的冲头位于所述铆接工位的下方并可将所述防松螺母的铆接平面顶至所述产品的铆孔平面。

沿所述产品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在所述铆压机构和所述铆接上压机构的后方设置有弯曲成型机构。

沿所述产品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在所述弯曲成型机构后方设置有成型成品分离机构。

所述铆压机构和所述铆接上压机构布置于同一平面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避免因传统螺母铆接等因素;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防止了人工误放,铆接件螺母非标设计防松铆压;实现了全自动生产的功能;大大提高了铆接精度、同心度及铆接牢度,提高了铆接质量稳定性;铆接深度控制精确,铆接牢度稳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铆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图中标号1-10分别表示为:防松螺母输送机构1、防松螺母2、产品输送机构3、产品4、铆压机构5、铆接上压机构6、弯曲成型机构7、铆压冲头8、冲头9、铆接工位10。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全自动防回转螺母铆接装置包括防松螺母输送机构1和产品输送机构3,两者分别用于输送需要铆接的防松螺母2和产品4,产品4上具有待铆的铆孔,防松螺母2铆入该铆孔位置。防松螺母2为非标件,在其铆接部分外表面具有反螺旋状外螺纹,且防松螺母2与产品4上的铆孔之间构成过盈配合,以保证防松螺母在铆接后在产品4内稳定地保持固定状态,而不会在产品4内旋转。防松螺母输送机构1和产品输送机构3之间具有一交叉位置,该交叉位置即为产品4与防松螺母2的铆接工位10,防松螺母输送机构1位于产品输送机构3的下方,即防松螺母2在铆接时位于产品4的下方。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产品输送机构3与防松螺母输送机构1交叉位置,即铆接工位的一侧设置有铆压机构5,铆压机构5上安装有铆压冲头8,铆压冲头8位于铆接工位10的上方。如图2所示,在铆接工位10的下方设置有铆接上压机构6,铆接上压机构6上设置有冲头9。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防松螺母输送机构1将防松螺母2输出至铆接工位10,产品输送机构3将产品4输出至铆接工位10。如图2所示,防松螺母2位于产品4的下方。此时,铆接上压机构10在防松螺母2和产品4到位后开始工作,其驱动冲头9向上顶推以将防松螺母2的铆接平面顶至与产品4同一水平面进行待铆。之后,铆压机构5开始工作,其驱动铆压冲头8下压以将防松螺母2和产品4精确铆接在一起,图2所示的即为防松螺母2和产品4铆接完成后的状态示意图。在铆压冲头8的下压过程中,冲头9也始终保持其向上的顶推力,从而保证防松螺母2和产品4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进而提高两者的铆接质量。

如图1所示,沿产品输送机构3的输送方向,在铆压机构5和铆接上压机构6的后方设置有弯曲成型机构7,弯曲成型机构7对已完成与防松螺母2铆接的产品4进行弯曲成型,使产品4满足设计要求。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铆接装置的效率和丰富其功能,沿产品输送机构3的输送方向,在弯曲成型机构7的后方还可以设置成型成品分离机构,以将产品4从其产品框架上分离出来,实现产品4的自动化生产。

如图1和图2所示,铆压机构5和铆接上压机构6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以保证防松螺母2和产品4之间的铆接精度。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