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5175发布日期:2018-06-15 21:19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A型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A型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由于国内钣金和冲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在相同的技术和质量水平下,现在的主要市场竞争压力集中在了成本和效率上。而且随着国内日益上升的人员用工成本,之前宁愿多添人也不愿添机器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如何提高机器利用率,减少人员及设备,使设备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发挥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研发方向。

专利文献CN201371199公开了一种用于负角薄板零件一次成形的负角折弯模,其特征在于:斜滑块滑套在所述卸料板中;驱动冲头的上部装置在固定板上,驱动冲头的下端设有驱动斜面;压料块滑套在下模板中;成形块相邻安装在压料块一侧,成形块与压料块之间抵装有复位弹簧;斜滑块上设有负角成形的斜凹槽,成形块的前端设有与斜凹槽配合的斜凸块,成形块的后端设有倒角。据该专利文献自述对负角折弯零件可一次折弯成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负角折弯零件需两副模具两次加工成形的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折弯半径较大的负角或直角折弯零件一次成形后,由于反弹需再次整形的问题,降低模具的制作成本,缩短模具的制作周期,同时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该专利文献提供的模具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对于A型工件的加工需要进行两道加工,而且加工负角难以根据实际需要去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A型折弯模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型折弯模具,包含上凸模与下凹模;

所述下凹模上设置有初弯凹槽与折弯开孔;所述初弯凹槽与折弯开孔均沿下凹模厚度延伸方向延伸;

初弯凹槽内部空间形成加工空间,折弯开孔内部空间形成容物空间;所述加工空间与容物空间相互连通;

折弯开孔同时贯穿初弯凹槽的槽壁面与槽底面;

折弯开孔内设置有圆型折弯块,圆型折弯块在折弯开孔中能够沿周向方向转动;

圆型折弯块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折弯缺口,所述折弯缺口沿圆型折弯块轴向方向延伸;

上凸模包含成型部,成型部沿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端面与成型部下端面之间夹角为锐角;

上凸模沿上下方向运动能够伸入或离开所述加工空间。

优选地,在横截面轮廓线上,圆型折弯块弧线延伸角度大于折弯开孔弧线延伸角度;折弯开孔弧线延伸角度大于180度;

初弯凹槽的槽壁面与槽底面之间夹角不小于90度。

优选地,初弯凹槽与折弯开孔沿轴向方向延伸贯穿下凹模沿厚度延伸方向上的两个端面;

下凹模沿厚度延伸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均设置有限位块;

所述限位块仅限制圆型折弯块在折弯开孔中的轴向位移。

优选地,所述折弯缺口包含第一贴合面与第二贴合面,第一贴合面与第二贴合面之间夹角为锐角;

圆型折弯块能够在收藏状态与压折状态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收藏状态下,第一贴合面位于加工空间之外,第二贴合面延伸至加工空间内且与初弯凹槽的槽底面存在夹角;

所述压折状态下,第一贴合面延伸至加工空间内,第二贴合面与初弯凹槽的槽底面平齐。

优选地,还包含弹簧牵引结构,圆型折弯块与下凹模通过所述弹簧牵引结构连接;

弹簧牵引结构在释放状态下,圆型折弯块处于收藏状态。

优选地,多个弹簧牵引结构安装在圆型折弯块沿轴向方向两端的其中一端或全部两端端面上。

优选地,下凹模的上端面与初弯凹槽的槽壁面平滑过渡。

优选地,还包含定位块,多个定位块紧固连接在下凹模的上端面上。

优选地,还包含上模座与下模座;

上模座、下模座分别与上凸模、下凹模紧固连接。

优选地,多个折弯开孔包含第一折弯开孔与第二折弯开孔,第一折弯开孔与第二折弯开孔分别位于初弯凹槽沿槽宽延伸方向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冲程中实现了板料在多个方向上的成型,能够直接获得A型工件成品,节约了模具成本,提高了机台设备的使用率;

2、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更换圆型折弯块即可实现不同负角的加工,适用面更加广阔;此外通过调整折弯开孔数量,可以在板料的单侧或双侧加工负角;

3、本实用新型采用行腔式的成型方式,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待机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次成型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二次成型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位脱料状态的立体结构。

图中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型折弯模具包含上凸模2与下凹模3,所述下凹模3上设置有初弯凹槽31与折弯开孔32,所述初弯凹槽31与折弯开孔32均沿下凹模3厚度延伸方向延伸,初弯凹槽31内部空间形成加工空间,折弯开孔32内部空间形成容物空间,所述加工空间与容物空间相互连通,折弯开孔32同时贯穿初弯凹槽31的槽壁面与槽底面。折弯开孔32内设置有圆型折弯块4,初弯凹槽31的槽壁面与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圆型折弯块4直径略小于折弯开孔32内径,以使得圆型折弯块4在折弯开孔32中能够沿周向方向转动,圆型折弯块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折弯缺口40,所述折弯缺口40沿圆型折弯块4轴向方向延伸,在横截面轮廓线上,圆型折弯块4弧线延伸角度大于折弯开孔32弧线延伸角度,折弯开孔32弧线延伸角度大于180度。上凸模2包含成型部20,成型部20沿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的端面与成型部20下端面之间夹角为锐角,上凸模2沿上下方向运动能够伸入或离开所述加工空间。实际使用过程中,初弯凹槽31用于对板料5进行第一次折弯成型,也就是说当上凸模2将板料5下压在初弯凹槽31内时,板料5开始进行这边,这边后板料5长度延伸方向呈夹角为90度的C型结构,并未在板料5上加工出负角;上凸模2继续向下运动,带动板料5到达圆型折弯块4中的折弯缺口40中时,才开始第二次折弯成型,即对板料5进行负角的加工。

实施例中,所述折弯缺口40包含第一贴合面41与第二贴合面42,第一贴合面41与第二贴合面42之间夹角为锐角,圆型折弯块4能够在收藏状态与压折状态这两种状态之间转换,所述收藏状态下,第一贴合面41位于加工空间之外,第二贴合面42延伸至加工空间内且与初弯凹槽31的槽底面存在夹角,所述压折状态下,第一贴合面41延伸至加工空间内,第二贴合面42与初弯凹槽31的槽底面平齐。圆型折弯块4与下凹模3通过所述弹簧牵引结构7连接;多个弹簧牵引结构7安装在圆型折弯块4与下凹模3在前后两个端面的其中一个端面或全部两端端面上;弹簧牵引结构7在释放状态下,圆型折弯块4处于收藏状态。第二次折弯成型加工中,板料5向下运动先与第二贴合面42接触,将第二贴合面42压至与初弯凹槽31的槽底面平齐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圆型折弯块4发生周向转动,带动第一贴合面41转至工作空间之中,并将板料5的折边向靠近成型部20沿长度延伸方向两端端面的方向上弯折,进而形成负角。

定义下凹模3厚度延伸方向为前后方向,优选地,初弯凹槽31与折弯开孔32沿轴向方向延伸贯穿下凹模3的前后端面,下凹模3的前后端面上均设置有限位块10,所述限位块10仅限制圆型折弯块4在折弯开孔32中的轴向位移,也就是说,圆型折弯块4在折弯开孔32中依然可以周向转动;优选地,初弯凹槽31与折弯开孔32也可以只贯穿下凸模的前后两个端面中的其中一个端面,从贯穿端面可以将圆型折弯块4装入到折弯开孔32中,再通过限位块10将圆型折弯块4固定在折弯开孔32中。为防止圆型折弯块4沿径向方向从折弯开孔32脱出,因此在横截面轮廓线上折弯开孔32弧线延伸角度大于180度。优选地,初弯凹槽31的槽壁面与槽底面之间夹角还可以大于90度,也就是说,板料5经过第一次折弯成型加工后,长度延伸方向上这边与底边的夹角为钝角,但是相比实施例,在第二次折弯成型加工中,板料5需要弯曲更多的角度。优选地,多个折弯开孔32包含第一折弯开孔32与第二折弯开孔32,第一折弯开孔32与第二折弯开孔32分别位于初弯凹槽31沿槽宽延伸方向的两端,第一折弯开孔32与第二折弯开孔32同时设置,有利于在一个冲程中对板料5的两侧同时加工负角,极大地增加了加工效率。当然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折弯开孔32可以只存在于初弯凹槽31沿槽宽延伸方向的两端的其中一端,适用于单侧加工负角的工况。优选地,下凹模3的上端面上紧固连接有多个定位块6,多个定位块6之间形成下模定位槽,用于板料5定位,提高加工精度。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上模座1与下模座8,上模座1、下模座8分别与上凸模2、下凹模3紧固连接。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将板料5置于下模定位槽中;在上凸模2驱动下,板料5在下凹模3的工作空间内完成第一次折弯成型,如图2所示;上凸模2继续下行,至板料5与圆型折弯块4的第二贴合面42接触时,圆型折弯块4开始转动,模具闭合后完成第二次折弯成型,如图3所示;板料5完成加工获得成型工件9后,上凸模2上行,圆型折弯块4在弹簧牵引下复位,如图4所示,从而实现在一个冲程中完成对板料5两次折弯的动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