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0372发布日期:2018-10-09 22:03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丝工装,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零配件工厂在装配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时,通常采取的人工装配及人工打螺丝,装配质量的好坏与否,直接由装配工人的熟练程度决定,然而即使时熟练的工人,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装配质量,偶尔也会因其他外力因素或不可抗拒的内在因素而影响装配质量,为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企业不得不招收大量有熟练装配技能的技术工,而这无疑使企业增加了一笔不菲的用工成本。加之,目前注塑行业招工难,用人成本高,而拥有熟练装配技能的技工,用工成本更高。

为解决这一现状,亟需研发一套生产效率高、装配质量稳定可靠、且操作简单的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质量可靠一致的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包含锁紧机构、压合机构、胎膜、第一旋转机构、第二旋转机构、第一螺丝传输机构、第二螺丝传输机构、第一卡块传输机构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及第一螺丝传输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胎膜一端,且第一旋转机构位于胎膜与第一螺丝传输机构之间,所述第二旋转机构及第二螺丝传输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胎膜另一端,且第二旋转机构位于胎膜与第二螺丝传输机构之间,所述第一卡块传输机构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均位于所述胎膜前侧,所述锁紧机构位于所述胎膜后侧,所述胎膜跨设在所述压合机构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含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第三支撑台、第四支撑台、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第三机械手及第四机械手,所述第二支撑台与第三支撑台分设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两侧,所述第四支撑台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前侧,所述锁紧机构、压合机构、胎膜、第一旋转机构及第二旋转机构均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台上,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台上,所述第一卡块传输机构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均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台上,所述第一旋转机构与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机构及第一卡块传输机构相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旋转机构与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机构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相对应配合,所述第一机械手与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机构相配合,所述第二机械手与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机构相配合,所述第三机械手与所述第一卡块传输机构相配合,所述第四机械手与所述第二卡块传输机构相配合。

进一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包含锁紧气缸及锁紧块,所述锁紧气缸通过第一气缸连接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所述锁紧块与所述锁紧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在进行导轨螺丝装配时,锁紧块用于在锁紧气缸的作用下,对需要装配螺丝的导轨进行锁紧,使之与胎膜连接牢靠,便于后续的导轨卡快的压合与螺丝的装订操作。

进一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合机构包含压合气缸及压合架,所述压合气缸通过第二气缸连接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所述压合架与所述压合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在进行导轨螺丝装配时,压合架用于在压合气缸的作用下,将导轨卡块压合到导轨中。

进一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旋转机构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对称分设在所述胎膜的两端并均与所述第一支撑台连接;

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包含第一连接块、第一旋转轴、第一旋转臂、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螺丝夹持臂、第一电动起子及第一减速电机,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部,所述第一旋转轴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块与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下部的所述第一减速电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另一端固定穿设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上方的所述第一旋转臂上,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旋转臂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一旋转臂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螺丝夹持臂通过第一气缸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电动起子通过第二气缸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螺丝夹持臂及第一电动起子均位于所述胎膜的上方;

所述第二旋转机构包含第二连接块、第二旋转轴、第二旋转臂、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二螺丝夹持臂、第二电动起子及第二减速电机,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部,所述第二旋转轴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块与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下部的所述第二减速电机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另一端固定穿设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上方的所述第二旋转臂上,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第二旋转臂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第二旋转臂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螺丝夹持臂通过第三气缸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气缸连接,所述第二电动起子通过第四气缸连接件与所述第四气缸连接,所述第三气缸、第四气缸、第二螺丝夹持臂及第二电动起子均位于所述胎膜的上方。

进一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机构与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机构对称,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机构包含第一螺丝传输槽板、第一平推气缸及第一螺丝盒,所述第一螺丝盒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台上并与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槽板一端相邻,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槽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机构相对接,所述第一平推气缸通过第一气缸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台上,在所述第一平推气缸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螺丝推块,所述第一螺丝推块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槽板内。

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机构包含第二螺丝传输槽板、第二平推气缸及第二螺丝盒,所述第二螺丝盒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台上并与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槽板一端相邻,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槽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相对接,所述第二平推气缸通过第二气缸支座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台上,在所述第二平推气缸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螺丝推块,所述第二螺丝推块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槽板内。

进一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卡块传输机构与所述第二卡块传输机构对称,所述第一卡块传输机构包含第一卡块传送带、第一卡块盒及第一步进电机,所述第一卡块盒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台上并与所述第一卡块传送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卡块传送带另一端与所述压合机构及胎膜的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一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并通过皮带与所述第一卡块传送带传动连接;

所述第二卡块传输机构包含第二卡块传送带、第二卡块盒及第二步进电机,所述第二卡块盒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台上并与所述第二卡块传送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块传送带另一端与所述压合机构及胎膜的另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二步进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并通过皮带与所述第二卡块传送带传动连接。

进一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槽板支承在所述第二支撑台上,所述第二螺丝传输槽板支承在所述第三支撑台上。

进一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卡块传送带及第二卡块传送带的一端均支承在第四支撑台上,所述第一卡块传送带及第二卡块传送带的另一端均支承在第一支撑台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两套螺丝传输装置与两套导轨卡块传输装置相配合,同时对导轨与两个导轨卡块进行螺丝装配操作,不仅提高了导轨装配螺丝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节省了人工劳动量,降低了人工作业强度,减少了人工成本投入,此自动装配导轨螺丝工装还具有操作简单以及螺丝装配质量可靠一致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的局部结构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的局部结构图二;

图5为图3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使用状态的局部结构图;

图8为图7的前视图;

图9为图7的爆炸图;

图10为螺丝装配前的导轨结构图一;

图11为螺丝装配前的导轨结构图二;

图12为导轨螺丝装配时的结构图;

图中:1、锁紧机构;1-1、锁紧气缸;1-2、锁紧块;1-3、第一气缸连接块;2、压合机构;2-1、压合气缸;2-2、压合架;2-3第二气缸连接块;3、胎膜;4、第一旋转机构;4-1、第一连接块;4-2、第一旋转轴; 4-3、第一旋转臂;4-4、第一气缸;4-5、第二气缸;4-6、第一螺丝夹持臂;4-7、第一电动起子;4-8、第一气缸连接件;4-9、第二气缸连接件; 5、第二旋转机构;5-1、第二连接块;5-2、第二旋转轴;5-3、第二旋转臂;5-4、第三气缸;5-5、第四气缸;5-6、第二螺丝夹持臂;5-7、第二电动起子;5-8、第三气缸连接件;5-9、第四气缸连接件;6、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1、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2、第一平推气缸;6-3、第一螺丝盒; 7、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1、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2、第二平推旗杆;7-3、第二螺丝盒;8、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1、第一卡块传送带;8-2、第一卡块盒;9、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1、第二卡块传送带;9-2、第二卡块盒; 10、第一支撑台;11、第二支撑台;12、第三支撑台;13、第四支撑台; 14、导轨;14-1、螺丝孔;14-2、卡块槽;15、螺丝;16、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是如何实施的。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包含锁紧机构1、压合机构2、胎膜3、第一旋转机构4、第二旋转机构5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其中,第一旋转机构4及第一螺丝传输机构 6均设置在胎膜3一端,且第一旋转机构4位于胎膜3与第一螺丝传输机构 6之间,第二旋转机构5及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均设置在胎膜3另一端,且第二旋转机构5位于胎膜3与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之间,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均位于胎膜3前侧,锁紧机构1位于胎膜3后侧,胎膜3跨设在压合机构2的上方。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装配导轨螺丝工装,还包含第一支撑台10、第二支撑台11、第三支撑台12、第四支撑台13、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第三机械手及第四机械手,其中,第二支撑台11与第三支撑台12分设在第一支撑台10两侧,第四支撑台13位于第一支撑台10 前侧,锁紧机构1、压合机构2、胎膜3、第一旋转机构4及第二旋转机构 5均固定在第一支撑台10上,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设置在第二支撑台11上,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设置在第三支撑台12上,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均设置在第四支撑台13上,第一旋转机构4与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及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相对应配合,第二旋转机构5与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及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相对应配合,第一机械手与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相配合,第一机械手用于代替人工将螺丝15放置到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上,第二机械手与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相配合,第一机械手用于代替人工将螺丝15放置到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上,第三机械手与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相配合,第三机械手用于将导轨卡块16放置到第一卡块传输机构 8上,第四机械手与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相配合,第四机械手用于将导轨卡块16放置到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上,其中,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第三机械手及第四机械手均未在附图中示出。

如图3和图5所示,锁紧机构1包含锁紧气缸1-1及锁紧块1-2,锁紧气缸1-1通过第一气缸连接块1-3固定在第一支撑台10上,锁紧块1-2与锁紧气缸1-1的活塞杆端部连接。

如图3和图5所示,压合机构2包含压合气缸2-1及压合架2-2,压合气缸2-1通过第二气缸连接块2-3固定在第一支撑台10上,压合架2-2与压合气缸2-1的活塞杆端部连接。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旋转机构4与第二旋转机构5对称分设在胎膜3的两端并均与第一支撑台10连接;

其中,第一旋转机构4包含第一连接块4-1、第一旋转轴4-2、第一旋转臂4-3、第一气缸4-4、第二气缸4-5、第一螺丝夹持臂4-6、第一电动起子4-7及第一减速电机(图中为示出),第一连接块4-1固定在第一支撑台10上部,第一旋转轴4-2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块4-1与固定在第一支撑台 10下部的第一减速电机转动连接,第一旋转轴4-2另一端固定穿设在位于第一支撑台10上方的第一旋转臂4-3上,第一气缸4-4与第一旋转臂4-3 一端连接,第二气缸4-5与第一旋转臂4-3另一端连接,如图8所示,第一螺丝夹持臂4-6通过第一气缸连接件4-8与第一气缸4-4连接,第一电动起子4-7通过第二气缸连接件4-9与第二气缸4-5连接,第一气缸4-4、第二气缸4-5、第一螺丝夹持臂4-6及第一电动起子4-7均位于胎膜3的上方;

其中,第二旋转机构5包含第二连接块5-1、第二旋转轴5-2、第二旋转臂5-3、第三气缸5-4、第四气缸5-5、第二螺丝夹持臂5-6、第二电动起子5-7及第二减速电机(图中为示出),第二连接块5-1固定在第一支撑台10上部,第二旋转轴5-2一端穿过第二连接块5-1与固定在第一支撑台 10下部的第二减速电机转动连接,第二旋转轴5-2另一端固定穿设在位于第一支撑台10上方的第二旋转臂5-3上,第三气缸5-4与第二旋转臂5-3 一端连接,第四气缸5-5与第二旋转臂5-3另一端连接,如图8所示,第二螺丝夹持臂5-6通过第三气缸连接件5-8与第三气缸5-4连接,第二电动起子5-7通过第四气缸连接件5-9与第四气缸5-5连接,第三气缸5-4、第四气缸5-5、第二螺丝夹持臂5-6及第二电动起子5-7均位于胎膜3的上方。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与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对称,第一螺丝传输机构6包含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第一平推气缸6-2及第一螺丝盒6-3,第一螺丝盒6-3设置在第二支撑台11上并与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一端相邻,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的另一端与第一旋转机构4相对接,第一平推气缸6-2通过第一气缸支座(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二支撑台11上,在第一平推气缸6-2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螺丝推块(图中未标出),第一螺丝推块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内。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螺丝传输机构7包含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第二平推气缸7-2及第二螺丝盒7-3,第二螺丝盒7-3设置在述第三支撑台 12上并与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一端相邻,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的另一端与第二旋转机构5相对接,第二平推气缸7-2通过第二气缸支座(图中未标出)固定在第三支撑台12上,在第二平推气缸7-2活塞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螺丝推块(图中未标出),第二螺丝推块活动设置在述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与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对称,第一卡块传输机构8包含第一卡块传送带8-1、第一卡块盒8-2及第一步进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卡块盒8-2设置在第四支撑台13上并与第一卡块传送带8-1一端连接,第一卡块传送带8-1另一端与压合机构2及胎膜3 的一端相对应,第一步进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撑台10上并通过皮带与第一卡块传送带8-1传动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卡块传输机构9包含第二卡块传送带9-1、第二卡块盒9-2及第二步进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二卡块盒9-2设置在第四支撑台13上并与第二卡块传送带9-1一端连接,第二卡块传送带9-1另一端与压合机构2及胎膜3的另一端相对应,第二步进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撑台上并通过皮带与第二卡块传送带9-1传动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通过第一支架(图中未标记出)支承在第二支撑台11上,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通过第二支架(图中未标记出)支承在第三支撑台12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卡块传送带8-1及第二卡块传送带9-1的一端均通过支架(图中未给出)支承在第四支撑台13上,第一卡块传送带8-1 及第二卡块传送带9-1的另一端均通过支架(图中未给出)支承在第一支撑台10上。

如图6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前后门导槽导轨自动装配螺丝工装的工作过程如下:

(一)由操作工先将待装配螺丝的导轨14(如图8所示)放置到胎膜 3上,然后启动锁紧气缸1-1工作,通过固定在锁紧气缸1-1活塞杆端部的锁紧块1-2将导轨14锁紧到胎膜3上;

(二)由第一机械手将第一螺丝盒6-3中的螺丝15排设到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上,第二机械手将第二螺丝盒7-3中的螺丝15排设到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上,第三机械手将第一卡块盒8-2中的卡块16排设到第一卡块传送带8-1上,第四机械手将第二卡块盒92中的卡块16排设到第二卡块传送带9-1上;

(三)同时启动第一平推气缸6-2及第二平推气缸7-2工作,在第一平推气缸6-2与第二平推气缸7-2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螺丝推动块推动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内的螺丝15向第一旋转机构4推进,通过第二螺丝推动块推动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内的螺丝15向第二旋转机构5推进,然后同时启动第一气缸4-4及第三气缸5-4工作,通过第一气缸4-4推动与之连接的第一螺丝夹持臂4-6下移,并将推送到第一螺丝传输槽板6-1端部的螺丝15夹持住,同时通过第三气缸5-4推动与之连接的第二螺丝夹持臂 5-6下移,并将推送到第二螺丝传输槽板7-1端部的螺丝15夹持住;

(四)同时启动第一减速电机及第二减速电机工作,在第一减速电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一旋转轴4-2将第一螺丝夹持臂4-6夹持住的螺丝15旋转至锁紧在胎膜3上的待装配螺丝的导轨14一端的上方,在第二减速电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二旋转轴5-2将第二螺丝夹持臂5-6夹持住的螺丝15旋转至锁紧在胎膜3上的待装配螺丝的导轨14另一端的上方,然后让第一气缸4-4与第三气缸5-4同时下移,同时推动对应的第一螺丝夹持臂4-6与第二螺丝夹持臂5-6下移,使被第一螺丝夹持臂4-6夹持住的螺丝15以及被第二螺丝夹持臂5-6夹持住的螺丝15同时下移至待装配螺丝的导轨14 上的对应的两个螺丝孔14-1中,再同时松开被第一螺丝夹持臂4-6夹持住的螺丝15和被第二螺丝夹持臂5-6夹持住的螺丝15,并使第一气缸4-4与第三气缸5-4回位,带动第一螺丝夹持臂4-6与第二螺丝夹持臂5-6上移;

(五)再同时启动第一减速电机及第二减速电机工作,在第一减速电机及第二减速电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一旋转轴4-2与第二旋转轴5-2将步骤(4)中的第一螺丝夹持臂4-6与第二螺丝夹持臂5-6旋转至初始位置,等待下一次的螺丝15夹持操作,与之同时通过第一旋转轴4-2与第二旋转轴5-2将对应的第一电动起子4-8与第二电动起子5-8旋转至待装配螺丝的导轨14的两个螺丝孔14-1上方;

(六)同时启动第一步进电机及第二步进电机工作,在第一步进电机与第二步进电机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卡块传送带8-1与第二卡块传送带9-1 同时向胎膜3的两端传送卡块16至位于待装配螺丝的导轨14上的两个卡块槽14-2处,然后启动压合气缸2-1工作,通过固定在压合气缸2-1活塞杆端部的压合架2-2将两个卡块16同时压向对应的卡块槽14-2中,然后压合气缸2-1回位,带动压合架2-2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下次压合操作;

(七)同时启动第一电动起子4-8与第二电动起子5-8工作,通过第一电动起子4-8与第二电动起子5-8分别将步骤(四)中被穿设在两个螺丝孔14-1中的螺丝15向下钻动打螺丝,使两个螺丝15分别与压设在两个卡块槽14-2中两个卡块16连接固定,然后第一电动起子4-8与第二电动起子5-8停止转动并回位,等待下次打螺丝操作;

(八)锁紧气缸1-1回位,带动锁紧块1-2后移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按照步骤(一)~(八)重复操作,直至生产结束。

最后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