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9639发布日期:2018-11-09 21:33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端子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



背景技术:

线束加工过程中,线束端部通常要去掉的包胶层,露出芯线,将芯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接线端子通过模具压合,与芯线固定压合组装,现有工艺中,每一种尺寸的端子通常需要开一套模具,多种尺寸规格的端子则需要开多套对应的模具,模具费用投资量大,生产过程中,安装更换模具频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将多个端子模槽集成在同一套压接模具上,三种不同的端子可以在不换模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压接工作,减少连续换模的频率,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模具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下模具与上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楔形结构的端子模槽,相邻所述端子模槽的尺寸不同;所述上模具设置有与端子模槽的压形模。

作为优选,所述的端子模槽与压形模之间设置有导向装置;所述的导向装置包括设置在压形模的中部两侧的导向压边以及设置在端子模槽两侧的避位导槽;所述的避位导槽与导向压边对应,避位导槽能够容纳导向压边;一对所述导向压边形成敞口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避位导槽的深度大于导向压边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压边的厚度小于压形模的厚度。

作为优选,所述端子模槽的深度大于压形模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将多个端子模槽集成在同一套压接模具上,三种不同的端子可以在不换模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压接工作,减少连续换模的频率,减少换错模具的情况出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模具成本;压形模中部具有敞口形结构的导向压边能够合围住接线端子,防止接线端子移位或弹飞,使端子压接规律、整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的压倒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的实施例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的实施例2的上模具2侧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下模具1与上模具2;所述下模具1的上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楔形结构的端子模槽3,相邻所述端子模槽3的尺寸不同;所述上模具2设置有与端子模槽3的压形模4。所述端子模槽3的深度大于压形模4的深度,下模具1与上模具2合模后,压形模4与端子模槽3之间形成容纳端子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的端子模槽3为三个。

本实施例中,将三个端子模槽3集成在同一套压接模具上,三种不同的端子可以在不换模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压接工作,减少连续换模的频率,减少换错模具的情况出现,节省模具成本。

实施例2

如图3、4、5所示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下模具1与上模具2;所述下模具1的上端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楔形结构的端子模槽3,相邻所述端子模槽3的尺寸不同;所述上模具2设置有与端子模槽3的压形模4。所述端子模槽3的深度大于压形模4的深度。本实施例中的端子模槽3为三个。本实施例中的上模具2与油压机动力杆连接,下模具1固定安装在工作机台上。

所述的端子模槽3与压形模4之间设置有导向装置;所述的导向装置包括设置在压形模4的中部两侧的导向压边41以及设置在端子模槽3两侧的避位导槽31;所述的避位导槽31与导向压边41对应,避位导槽31能够容纳导向压边41,避位导槽31的深度大于导向压边41的高度;一对所述导向压边41形成敞口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工作时,敞口形结构的导向压边41能够合围住接线端子,防止接线端子移位或弹飞,使端子压接规律、整齐。

所述导向压边41的厚度小于压形模4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将多个端子模槽3集成在同一套压接模具上,三种不同的端子可以在不换模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压接工作,减少连续换模的频率,减少换错模具的情况出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模具成本;压形模4中部具有敞口形结构的导向压边41能够合围住接线端子,防止接线端子移位或弹飞,使端子压接规律、整齐。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