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自动出料装置的数控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4844发布日期:2018-11-13 21:4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设有自动出料装置的数控车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车削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有自动出料装置的数控车床。



背景技术:

数控车床包括数控装置、床身、主轴箱、刀架进给系统、尾座、液压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以及排屑器,主要用于轴类零件或盘类零件的内外圆柱面、任意锥角的内外圆锥面、复杂回转内外曲面和圆柱、圆锥螺纹等切削加工,并能进行切槽、钻孔、扩孔、铰孔及镗孔,车床加工主要是通过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5629406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立式强车削车床,床身上设有动力柱,动力柱的前侧面上竖直设有两平行的滚动导轨,两滚动导轨上滑设有由伺服电机驱动的滑板,滑板上设有刀塔,刀塔上设有由电机驱动的刀盘,刀盘上设有沿圆周均布有若干个刀座,刀座上安装有车削刀头,床身的前侧设有落料箱,落料箱的右侧或左侧内侧壁上设有由上向下向左侧或右侧倾斜的倾斜台,倾斜台上安装有卡盘。

但是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车刀对工件加工时,需要将防护门关闭,当对一个工件加工完毕后,需要停止加工,打开防护门,从而将加工后的工件取出,然后再将防护门关闭,重新启动车刀对工件加工,如此反复,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如何能够使车床持续工作的同时又能便捷地将加工后的工件取出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自动出料装置的数控车床,具有能够使车床持续工作的同时又能便捷地将加工后的工件取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设有自动出料装置的数控车床,包括机体、开设于机体上的进料孔、转动连接于机体且连通于进料孔的卡盘、设于机体上的车刀座、设于车刀座上的车刀以及设于机体上的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装置包括设于机体上的接料机构、设于机体上以驱动接料机构沿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倾斜固设于机体上且位于接料机构下侧的出料板以及开设于机体上且连通于出料板较低端的出料口;所述接料机构包括固设于机体上的接料板、设于机体上的下料板以及驱动下料板沿垂直于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水平移动的动力组件;所述接料板与下料板能够相互抵接形成半圆形的接料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待加工的工件通过进料孔设于卡盘上,调整其与卡盘的相对位置,并且使车刀能够抵接于工件的加工位置,然后通过卡盘固定待加工的工件,使卡盘转动从而带动待加工的工件转动,从而使车刀对待加工的工件车削;此时位于待加工的工件下侧的接料槽能够接到被车削后的工件,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接料槽携带加工后的工件沿远离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移动,当其移动至出料板的正上方时,启动动力组件,使下料板沿远离接料板的方向水平滑移,从而与接料板分离,此时位于接料板与下料板上的工件通过出料板落至出料口,以实现自动出料的过程;出料的过程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反复打开防护门取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较佳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机体且平行于待加工的工件轴线方向的丝杠、螺纹连接于丝杠的驱动板以及固设于机体上且固定连接于丝杠远离卡盘一端的驱动电机;所述接料槽设于驱动板靠近卡盘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丝杠转动,从而带动螺纹连接于丝杠的驱动板水平移动,此时设于驱动板上的接料槽能够随之移动,从而实现了使接料槽沿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水平移动的作用,驱动方式简单实用。

较佳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设于驱动板远离卡盘一侧的移动板以及固设于驱动板远离卡盘一侧的气缸;所述驱动板上开设有滑动槽,所述移动板穿过滑动槽且固定连接于下料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启动气缸,固定连接于气缸活塞杆的移动板沿滑动槽水平滑移,从而带动下料板水平移动,使下料板与接料板分离,加工后的工件落入倾斜设置的出料板,然后从出料口取出加工后的工件即可。

较佳的,所述驱动板上固设有燕尾榫,所述机体上开设有供燕尾榫水平滑移的燕尾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驱动电机通过使丝杠转动从而使驱动板水平移动,此时固设于驱动板上的燕尾榫能够沿燕尾槽滑移,为其运动轨迹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燕尾榫与燕尾槽的相互配合,使得其运动的更加稳定,便于机体对驱动板进行支撑。

较佳的,所述机体设有位于出料口的集料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接料槽接收的工件经过驱动组件以及动力组件的作用,经由出料板落至出料口处,并且能够堆积在集料槽中,集中取料,减少取料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较佳的,所述出料板包括固设于机体上的框体以及若干个固设于框体上的挡料杆,所述挡料杆之间留有尺寸小于加工后的工件尺寸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车刀对待加工的工件进行车削时,会有废屑溅落至出料板上,由于出料板上设有的挡料杆之间留有间隙,使得溅落的废屑能够通过其间隙落出,减少废屑随加工后的工件落入集料槽中,降低劳动强度。

较佳的,所述机体与出料板之间固设有加强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加强杆能够加强机体与出料板之间连接,使出料板与机体的连接更加稳固。

较佳的,所述车刀转动连接于车刀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车刀转动连接于车刀座,便于调整车刀与待加工的工件的相对位置,通过转动车刀座上的车刀,调整不同的车刀对待加工的工件的加工,操作简便,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接料槽能够接收经过车削加工后的工件,通过驱动组件,使接料槽携带加工后的工件移动至出料板的正上方,通过动力组件的作用,使下料板水平移动,从而与接料板分离,使加工后的工件经过倾斜设置的出料板落至出料口处,然后堆积在集料槽中,当集料槽中堆积了一定量的工件后,一次性取出集料槽进行卸料;整个过程不需要反复开启防护门取出工件,并且能够实现对加工后的工件自动出料的过程,出料方式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接料槽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燕尾槽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突出显示动力组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中,1、机体;11、进料孔;12、燕尾槽;13、防护门;2、卡盘;3、车刀座;4、车刀;5、出料装置;51、接料机构;511、接料板;512、下料板;513、动力组件;5131、移动板;5132、气缸;514、接料槽;52、驱动组件;521、丝杠;522、驱动板;5221、燕尾榫;5222、滑动槽;523、驱动电机;53、出料板;531、框体;532、挡料杆;533、加强杆;54、出料口;55、集料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设有自动出料装置的数控车床,参见图1和图2,包括机体1、开设于机体1上的进料孔11、转动连接于机体1且连通于进料孔11的卡盘2、设于机体1上的车刀座3、转动连接于车刀座3的车刀4、滑移连接于机体1的防护门13以及设于机体1上的出料装置5。

参见图2,出料装置5包括设于机体1上的接料机构51、设于机体1上以驱动接料机构51沿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驱动组件52、倾斜固设于机体1上且位于接料机构51下侧的出料板53、开设于机体1上且连通于出料板53较低端的出料口54以及设于出料口54处的集料槽55。

参见图2和图5,驱动组件52包括转动连接于机体1且平行于待加工的工件轴线方向的丝杠521、螺纹连接于丝杠521的驱动板522以及固设于机体1上且固定连接于丝杠521远离卡盘2一端的驱动电机523,驱动板522上固设有燕尾榫5221,机体1上开设有供燕尾榫5221水平滑移的燕尾槽12。

参见图3和图4,接料机构51包括固设于驱动板522上的接料板511、滑移连接于驱动板522的下料板512以及驱动下料板512沿垂直于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水平移动的动力组件513(参见图2),接料板511与下料板512能够相互抵接形成半圆形的接料槽514,接料槽514设于驱动板522靠近卡盘2的一侧;将待加工的工件通过进料孔11(参见图1)设于卡盘2上,调整其与卡盘2的相对位置,并且使车刀4能够抵接于工件的加工位置,然后通过卡盘2固定待加工的工件,使卡盘2转动以带动待加工的工件转动,从而使车刀4对待加工的工件车削,此时位于待加工的工件下侧的接料槽514能够接到被车削后的工件;参见图2和图4,启动驱动电机523,驱动电机523带动丝杠521转动,从而带动螺纹连接于丝杠521的驱动板522水平移动,固设于驱动板522上的燕尾榫5221滑移于燕尾槽12(参见图5),此时设于驱动板522上的接料槽514能够随之移动,从而实现了使接料槽514沿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水平移动的作用。

参见图2和图6,动力组件513包括设于驱动板522远离卡盘2一侧的移动板5131以及固设于驱动板522远离卡盘2一侧的气缸5132;驱动板522上开设有滑动槽5222,移动板5131穿过滑动槽5222且固定连接于下料板512;参见图2和图4,接料槽514携带加工后的工件沿远离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移动,当其移动至出料板53的上方时,启动气缸5132,固定连接于气缸5132活塞杆的移动板5131沿滑动槽5222水平滑移,同时固定连接于移动板5131的下料板512沿远离接料板511的方向水平滑移,从而与接料板511分离,此时位于接料板511与下料板512上的工件落入倾斜设置的出料板53,经过出料口54堆积在集料槽55处,集中取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见图3,出料板53包括固设于机体1上的框体531以及若干个固设于框体531上的挡料杆532,挡料杆532之间留有尺寸小于加工后的工件尺寸的间隙,机体1与出料板53之间固设有使出料板53与机体1连接的更加稳固的加强杆533;当车刀4对待加工的工件进行车削时,会有废屑溅落至出料板53上,由于出料板53上设有的挡料杆532之间留有间隙,使得溅落的废屑能够通过其间隙落出,减少了其随加工后的工件落入集料槽55中,降低了劳动强度。

具体使用方式:将待加工的工件通过进料孔11设于卡盘2上,调整其与卡盘2的相对位置,并且使车刀4能够抵接于工件的加工位置,然后通过卡盘2固定待加工的工件,使卡盘2转动以带动待加工的工件转动,从而使车刀4对待加工的工件车削,此时位于待加工的工件下侧的接料槽514能够接到被车削后的工件;启动驱动电机523,驱动电机523带动丝杠521转动,从而带动螺纹连接于丝杠521的驱动板522水平移动,固设于驱动板522上的燕尾榫5221滑移于燕尾槽12,此时设于驱动板522上的接料槽514能够随之移动,从而实现了使接料槽514沿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水平移动的作用。

接料槽514携带加工后的工件沿远离待加工的工件的轴线方向移动,当其移动至出料板53的正上方时,启动气缸5132,固定连接于气缸5132活塞杆的移动板5131沿滑动槽5222水平滑移,同时固定连接于移动板5131的下料板512沿远离接料板511的方向水平滑移,从而与接料板511分离,此时位于接料板511与下料板512上的工件落入倾斜设置的出料板53,经过出料口54堆积在集料槽55处,集中取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车刀4对待加工的工件进行车削的过程中,会有废屑溅落至出料板53上,由于出料板53上设有的挡料杆532之间留有间隙,使得溅落的废屑能够通过其间隙落出,减少了其随加工后的工件落入集料槽55中,降低了劳动强度。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