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换装置及翻转安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8830发布日期:2019-08-13 20:2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换装置及翻转安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换装置及翻转安装设备。



背景技术:

在自动化加工及自动化装配中,通常需要对工件两面分别加工或安装夹持,因此当完成对其中一个表面进行加工或装夹后,需要对工件进行限定角度的翻转,并重新对另一表面进行夹持或加工。

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工件多插设在放置架中,需要将工件从放置架中取出,并将取出的工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操作后,重新放回原放置架中,而后进行后续生产操作。如在对待加工的工件的两个面,即第一加工面和第二加工面分别进行相应工序操作时,工件的第一加工面朝向上,为保证动作稳定性,需通过夹持机构夹取工件的第一加工面一侧,而后对工件进行翻转动作,从而工件的第二加工面朝将向上设置,但是这将导致在翻转动作完毕后,夹持机构将仍夹持在第一加工面一侧,夹持机构无法将第一加工面插入在放置架内,此时松开夹持机构,工件将发生掉落而无法稳定固定在放置架内。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由于夹持机构在夹持过程中无法对工件夹持面进行调节,导致对工件夹持位置不当,无法稳固地将工件插回至放置架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换装置,包括:

夹持机构,具有相对设置的夹持组件,并围成夹持空间,所述夹持机构用以在所述夹持空间内限位夹持在工件外侧的夹持壁面上;

过渡机构,与所述夹持机构配合设置,具有从所述工件的开口进入以夹持工件的至少一对背向设置的支撑组件;所述开口设置于工件的非夹持壁面上;所述支撑组件背向支撑于所述工件内侧壁,以允许所述夹持机构在所述工件外侧的夹持壁面上切换夹持位置。

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夹持壁面包括外部形状和/或尺寸不同的夹持面,所述夹持组件内形成有与所述不同的夹持面对应设置的不同的夹持空间。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夹持面包括位于所述工件两端部的尺寸不同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夹持组件和一对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第二夹持面,所述工件的至少一个所述端部设有所述开口。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背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头和第二支撑头;所述第一支撑头和所述第二支撑头具有相互远离以支撑夹持于所述工件内侧壁面的第三位置,以及相互靠近设置并脱离对所述工件支撑的第四位置。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头和第二夹持头,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夹持头和第四夹持头;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避开所述过渡机构设置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其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转动安装在所述夹持组件上;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形成第一连线;

所述限位组件在与所述第一连线处于重合的第一位置,和与第一连线围成三角形的第二位置之间转换设置;所述限位组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适于抵接在位于所述夹持空间内的工件的顶部或底部。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的第三转轴;

所述第三转轴位于所述夹持组件外,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三转轴上,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

在所述限位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限位组件抵靠在所述工件的顶部时,所述第一支撑头和所述第二支撑头避开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且在过渡机构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限位组件容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头和所述第二支撑头围合成的限位空腔内。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

所述第一夹持头和所述第二夹持头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上相互远离的一端上;所述第三夹持头和所述第四夹持头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上相互远离的一端上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过渡板和第二过渡板上相互靠近的一端上;和/或

所述过渡机构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过渡板和第四过渡板,所述第一支撑头和所述第二支撑头之间对应固设第三过渡板和第四过渡板相对远离的一端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第一过渡板和所述第二过渡板相互面对的一端端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内,另一端分别伸出各自所在的通槽的槽口后套设在所述第三转轴上;

在所述限位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过渡板和所述第二过渡板相互靠近的一端上抵靠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转换装置,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器,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过渡板和所述第二过渡板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向运动;

所述过渡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器,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支撑头和所述第二支撑头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向运动。

一种翻转安装设备,包括

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相对设置于所述工件输送线的两侧;

升降机构,沿竖向固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

旋转驱动机构,用于旋转调整工件的安装方向,其设在所述升降机构上,并受所述升降机构带动升降;

上述的转换装置,其中所述夹持机构设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上,并受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带动旋转,所述过渡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旋转调整所述工件后,所述夹持机构切换其在所述工件上的夹持位置以安装所述工件;或者,所述夹持机构切换其在所述工件上的夹持位置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旋转调整所述工件以安装所述工件。

优选地,上述的翻转安装设备,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的旋转轴上的固定支架;

所述夹持机构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上的安装腔内,和/或安装于所述固定支架的外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换装置,包括:夹持机构与过渡机构,其中,夹持机构具有相对设置的夹持组件,并围成夹持空间,夹持机构用以在夹持空间内限位夹持在工件外侧的夹持壁面上;过渡机构与夹持机构配合设置,具有从工件的开口进入以夹持工件的至少一对背向设置的支撑组件;开口设置于工件的非夹持壁面上;支撑组件背向支撑于工件内侧壁,以允许夹持机构在工件外侧的夹持壁面上切换夹持位置。

此结构的转换装置,通过夹持机构与过渡机构的配合设置,支撑组件背向支撑工件的内壁面,从而,夹持组件可以在工件的外侧壁面两端转换设置,以切换夹持位置,对工件的夹持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保证在加工过程中,工件取出过程以及将工件重新装入过程,夹持组件均可将工件稳定夹持,并稳固插设在放置架内。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换装置,所述夹持壁面包括外部形状和/或尺寸不同的夹持面,所述夹持组件内形成有与所述不同的夹持面对应设置的不同的夹持空间。所述夹持面包括位于所述工件两端部的尺寸不同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夹持组件和一对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第二夹持面,所述工件的至少一个所述端部设有所述开口。

此结构的转换装置,适用于上下夹持壁面不同的工件,保证即使上下工件外部尺寸不同,夹持组件对应于不动大小的夹持空间,进一步保证对工件的夹持不至于过松,发生工件掉落等问题;或者夹持组件的夹持力过大,而破坏工件外形结构,产生不良品件。相应地,第一夹持头与第二夹持头分别对尺寸不同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进行夹持,进而保证对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的夹持过程中,第一夹持头和第二夹持头与其具有对应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换装置,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背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头和第二支撑头;所述第一支撑头和所述第二支撑头具有相互远离以支撑夹持于所述工件内侧壁面的第三位置,以及相互靠近设置并脱离对所述工件支撑的第四位置。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头和第二夹持头,第一夹持头和第二夹持头;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避开所述过渡机构设置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其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头和所述第二夹持头上;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形成第一连线;所述限位组件在与所述第一连线处于重合的第一位置,和与第一连线围成三角形的第二位置之间转换设置;所述限位组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适于抵接在位于所述夹持空间内的工件的顶部或底部。

此结构的转换装置,支撑组件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转换设置,从而保证支撑组件在支撑工件和脱离支撑工件位置转换设置;通过限位组件与第一连线处于重合时,第一夹持头与第二夹持头之间的间距调整到最大;当限位组件与第一连线由重合到围成三角形时,第一夹持头与第二夹持头之间的间距由大逐渐变小,实现对两个夹持头之间围成的夹持空间的大小进行调整,从而使夹持组件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工件夹持;同时,限位组件在第二位置时,限位组件与第一连线围成的三角形,除了第一连线外,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边水平伸向夹持空间内,对夹持空间内的工件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或工件的顶部起到限位作用,从而在实现夹持组件的夹持空间大小可调的同时对工件的竖向进行准确限位或定位,使得夹持组件的结构简单的同时可靠性高,防止工件沿竖向窜动造成定位不准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包括:第一固定架、升降机构、旋转驱动机构以及转换装置。其中,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相对设置于所述工件输送线的两侧;升降机构沿竖向固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旋转驱动机构用于旋转调整工件的安装方向,其设在所述升降机构上,并受所述升降机构带动升降;转换装置,所述夹持机构设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上,并受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带动旋转,所述过渡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所述旋转驱动机构旋转调整所述工件后,所述夹持机构切换其在所述工件上的夹持位置以安装所述工件;或者,所述夹持机构切换其在所述工件上的夹持位置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旋转调整所述工件以安装所述工件。

此结构的翻转安装设备,通过夹持组件对工件进行夹持动作,通过旋转驱动机构对工件进行多角度翻转,结构组合精巧且能实现多种功能需求,此外通过设置升降机构,保证在进行翻转和夹持动作之间顺利过渡,防止工件受到用于固定工件的治具的阻挡,对翻转动作产生影响;并进一步配合设置在第二固定架上的过渡机构,进行夹持机构对工件夹持位置的转换,进一步保证工件经过翻转后,仍可稳定插设在放置架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转换装置与工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夹持机构限位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夹持机构限位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爆炸图;

图5为实施例1中过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翻转安装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圈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a为实施例2中翻转安装设备工作步骤S1-S4状态示意图;

图8b为实施例2中翻转安装设备工作步骤S51-S56状态示意图;

图8c为实施例2中翻转安装设备工作步骤S6-S8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夹持机构;111-第一夹持头;112-第二夹持头;121-第三夹持头;122-第四夹持头;13-限位组件;131-第一限位件;132-第二限位件;133-第三转轴;

141-第一转轴;142-第二转轴;151-第一过渡板;1511-第一通槽;152-第二过渡板;1521-第二通槽;16-第一驱动器;

17-弹性件;181-连接体;1811-安装槽;182-盖板;183-限位销钉;

2-过渡机构;211-第一支撑头;212-第二支撑头;22-第二驱动器;231-第三过渡板;232-第四过渡板;

31-第一固定架;32-第二固定架;33-输送线;

41-第一夹持面;42-第二夹持面;43-放置架;

5-升降机构;51-第三驱动器;52-第一导轨;53-第三滑块;

6-旋转驱动机构;61-旋转轴;62-第一安装板;63-第四驱动器;64-驱动板;641-第一限位凸起;642-第二限位凸起;65-第三限位件;

7-固定支架;71-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换装置,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夹持机构1和过渡机构2。

其中,如图2所示,过渡机构2与所述夹持机构1配合设置,夹持机构1包括沿竖向分设的一对第一夹持组件和一对第二夹持组件;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共同形成夹持空间,用以在夹持空间内限位夹持在工件外侧的夹持壁面上;过渡机构2包括从工件的开口进入以夹持工件的一对背向设置的支撑组件21;支撑组件21背向支撑于工件内侧壁,以允许夹持机构1在工件外侧的夹持壁面上切换夹持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5所示,支撑组件21包括背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具有相互远离以支撑夹持于工件内侧壁面的第三位置,以及相互靠近设置并脱离对工件支撑的第四位置转换设置。上述的开口设置于工件的非夹持壁面上;本实施例中,工件的竖向端面具有通孔,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相互远离以支撑于工件的左右内壁面上。此外,夹持壁面包括外部尺寸不同的夹持面,夹持组件内形成有与不同的夹持面对应设置的不同的夹持空间。本实施例中,工件的横截面尺寸不同且竖向截面呈凸形的工件,“凸”形工件的横向截面两端均为方形,具有两种尺寸大小的第一夹持面41和第二夹持面42。

如图2所示,位于上方第一夹持组件所围合的夹持空间小于位于下方第二夹持组件所围合的夹持空间。其中,图2中,第一夹持组件适配于夹持横向截面尺寸较小的第一夹持面41;类似地,第二夹持组件适配于夹持横向截面尺寸较大的第二夹持面42;因而,竖向的两个不同的夹持空间与不同截面尺寸大小的工件一一对应性,进一步保证夹持机构1对凸形的工件夹持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夹持机构1中,包括避开过渡机构2设置的限位组件13、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以及第一驱动器16。在第一夹持组件中,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头111和第二夹持头112。在第二夹持组件中,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夹持头121和第四夹持头122。

其中,第一驱动器16的两个驱动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且驱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方向运动。第一夹持头111和第三夹持头121沿竖向分别安装在第一过渡板151与第二过渡板152相对远离的一端上;第二夹持头112和第四夹持头122沿竖向分别安装在第二过渡板152与第一过渡板151相对远离的一端上。

此外,限位组件1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轴141和第二转轴142可转动安装在第一夹持头111和第二夹持头112上,例如,铰接连接方式,第一转轴141和第二转轴142分别固定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上相互靠近的一端上;同时,第一转轴141与第二转轴142之间形成第一连线。限位组件13在与第一连线处于重合的第一位置,以及限位组件13与第一连线围成三角形的第二位置之间转换设置;限位组件13在第二位置时适于抵接在位于夹持空间内的工件的顶部或底部上。

此结构的转换装置中,通过限位组件13与第一连线处于重合时,第一夹持头111与第二夹持头112之间的间距调整到最大;当限位组件13与第一连线由重合到围成三角形时,第一夹持头111与第二夹持头112之间的间距由大逐渐变小,实现对两个夹持头之间围成的夹持空间的大小进行调整,从而使夹持组件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工件夹持;同时,限位组件13在第二位置时,限位组件13与第一连线围成的三角形,除了第一连线外,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边水平伸向夹持空间内,对夹持空间内的工件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或工件的顶部起到限位作用,从而在实现夹持组件的夹持空间大小可调的同时对工件的竖向进行准确限位或定位,使得夹持组件的结构简单的同时可靠性高,防止工件沿竖向窜动造成定位不准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的夹持机构1中,如图3所示,限位组件13包括第一限位件131、第二限位件132以、及位于第一限位件131与第二限位件132之间的第三转轴133。具体而言,第三转轴133位于第一夹持头111和第二夹持头112、以及第三夹持头121和第四夹持头122外;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三转轴133上,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转轴141和第二转轴142上。例如,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的臂长相同,保证限位组件13在第二位置时,夹持在夹持空间内夹持的工件的竖向中心面与第三转轴133所在的中心线相互重合设置,进一步保证夹持机构1的夹持动作的稳定性。

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限位组件13在第二位置时,如图2所示,第三转轴133位于夹持空间内,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分别作为三角形的两个边,由第一连线向外水平延伸至位于夹持空间内的第三转轴133处。此时,若工件放置在夹持空间的下方时,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的底部表面面适于抵接在工件靠近限位组件13的一端,对工件位置进行限位;若工件放置在夹持空间的上方时,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的顶部表面适于抵接在工件的靠近限位组件13的一端,此时对工件将起到支撑作用。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面对的一端端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槽1511和第二通槽1521;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一通槽1511和第二通槽1521内,另一端分别伸出各自所在的通槽的槽口后套设在第三转轴133上;在限位组件1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靠近的一端上抵靠设置。在限位组件13处于第二位置时,且限位组件13抵靠在工件的竖向任一侧端面上,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避开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且在过渡机构2处于第三位置,限位组件13容置在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以及第三支撑头和第四支撑头围合成的限位空腔内。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1,还包括连接体181、盖板182、弹性件17。其中,第二过渡板152沿平行第一直线方向的开设有安装通孔;盖板182固定安装在安装通孔的背向第二夹持头112和第四夹持头122一侧开口上;连接体181安装在安装通孔内,且靠近第三转轴133一端伸出安装通孔,并与第二夹持头112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连接;连接体181另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1811;弹性件17嵌装在连接体181的安装槽1811内,一端抵接在安装槽1811的槽底,另一端伸出安装槽1811的槽口,并抵接在盖板182上。

具体而言,当限位组件13处于第一位置时,弹性件17保持在自由放松状态,限位组件13处于第二位置时,弹性件17处于压缩状态,在弹性件17的弹性力的作用下,限位凹槽将对第一夹持头111与第二夹持头11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夹持头121与第四夹持头122之间的距离进行微调。保证第二夹持头112和第四夹持头122在夹持工件时具有浮动性,同时,弹性件17进一步抵消第一驱动器16过大的夹持力,从而防止夹持力过大造成工件的损坏。例如弹性件17为弹簧。

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机构1,还包括穿伸在限位凹槽内的限位销钉183,连接体181在沿竖向设有向下凹陷的限位凹槽,限位凹槽沿平行于第一直线方向呈长腰形;第二过渡板152的顶侧壁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通孔。限位销钉183竖向依次穿过第一通孔,以及限位凹槽后,与连接体181内弹性伸缩的的弹性件17固定插接设置,用以防止设置在安装槽1811内的弹性件17脱落。当弹性件17沿夹持方向弹性伸缩时,连接体181相对限位销钉183沿呈长腰形的限位凹槽的长度为行程范围稳定往复运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过渡机构2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以及第二驱动器22。其中,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之间对应固设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相对远离的一端上。第二驱动器22的两个驱动端分别连接于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的竖向顶端一侧。例如,第一支撑头211的顶端以及第二支撑头212的顶端与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通过螺纹定位件固定设置,螺纹定位件为螺钉。

具体而言,在支撑组件21处于第三位置,限位组件1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相互远离,且向外支撑工件的第二夹持面42一侧内壁面,此时,第三过渡板231与第四过渡板232相互远离设置,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竖向的底端与工件的第二夹持面42一侧的端部之间具有留存的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用以容纳限位组件13的竖向高度,即,第一限位件131、第二限位件132以及第三转轴133的竖向高度。

此外,在支撑组件21处于第四位置,限位组件13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相互靠近设置,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也相互靠近设置,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相互面对的一侧的内侧壁面之间具有留存的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用以容纳限位组件13处于第二位置伸出于第一直线部分中,沿夹持方向的长度距离。用以保证当夹持组件稳定夹持工件够,支撑组件21脱离工件时,第一夹持头111和第二夹持头112避开第一限位件131和第二限位件132伸出第二夹持面42一侧的内部壁面,进一步防止工件与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转换机构的转换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夹持机构1,其夹持过程为:

首先,限位组件13处于第二位置,支撑组件21处于支撑工件的第三位置,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的上方,第一夹持组件夹持第一夹持面41;

然后,第一驱动器16驱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远离,限位组件13转化为处于第一位置,支撑组件21仍处于支撑工件的第三位置;此时,夹持机构1沿竖向向上运动,直至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的下方,且在沿水平方向,第二夹持组件与第二夹持面42相平齐;

最后,第一驱动器16驱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靠近,限位组件13转化为处于第二位置,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的下方,第二夹持组件夹持第二夹持面42;支撑组件21仍处于支撑工件的第三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换装置,通过夹持机构1与过渡机构2的配合设置,通过支撑组件21背向支撑工件的内壁面,从而,夹持组件可以在工件的外侧壁面两端转换设置,以切换夹持位置,对工件的夹持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保证在加工过程中,工件取出过程以及将工件重新装入过程,夹持组件均可将工件稳定夹持,并稳固插设在放置架43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变形实施方式,其中,弹性件17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夹持头111与第一过渡板151的连接侧、以及第三夹持头121与第一过渡板151的,保证第一夹持头111和第三夹持头121在夹持工件时具有浮动性,从而抵消部分过大的夹持力,进一步防止夹持力过大造成工件的损坏。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变形实施方式,当对横截面尺寸相同的工件,无需对竖向设置的夹持头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此时,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设置一组即可,只要保证第一夹持头11111和第二夹持头11212相对设置,从而二者围合形成的夹持空间同样可对工件进行夹持;或者第二夹持头112和第三夹持头121相对设置,并围合成夹持空间对工件进行夹持即可;或者,

沿竖向分别设置三组、四组或更多的夹持组件;只要保证一一对应的夹持头相对设置,从而二者围合形成的夹持空间同样可对工件进行夹持即可;并且,同样可以将工件分别夹持在限位组件13之上或者限位组件13之下。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三种变形实施方式,还可以不设置弹性件17、盖板182、连接件,此时保证夹持头对工件的夹持力的大小适中即可。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四种变形实施方式,还可以不设置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通过第一夹持头111与第二夹持头112、或者第三夹持头121和第四夹持头122直接与限位组件13相互连接即可。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五种变形实施方式,还可以不设置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只要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直接与驱动器的两端直接连接即可,同样保证支撑组件21对工件的支撑。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安装设备,如图1、图6至图8所示,包括: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相对设置于工件输送线33的两侧;升降机构5竖向固设在第一固定件31上;旋转驱动机构6用于旋转调整工件的安装方向,其设在升降机构5上,并受升降机构5带动升降;过渡机构2固定设置在第二固定支架7上。

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夹持机构1设在旋转驱动机构6上,并受旋转驱动机构6带动旋转,旋转驱动机构6旋转调整工件后,夹持机构1切换其在工件上的夹持位置以安装工件;或者,夹持机构1切换其在工件上的夹持位置后,旋转驱动机构6旋转调整工件以安装工件。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还包括固定在旋转驱动机构6的旋转轴61上的固定支架7;夹持机构1安装于固定支架7上的安装腔71内,安装于固定支架7的外壁面上。如,固定支架7上设有三个安装腔71,三个夹持机构1分别安装在一个安装腔71内,另有一个夹持机构1安装固定支架7的外壁面上。

如图1和图6所示,升降机构5包括:第三驱动器51、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导轨52以及沿竖向可滑动设置在第三驱动器51和第一导轨52上的第三滑块53。其中,第三驱动器51为电机丝杠组合,保证在多个高度对工件进行夹持或者放置;第一导轨52为竖向延伸的直线导轨,进一步保证升降运动的直线性。

如图1图7所示,旋转驱动机构6包括:第一安装板62、第四驱动器63以及驱动板64。其中第一安装板62固定设置在第三滑块53上,并在第三滑块53的带动下沿竖向升降运动,第四驱动器63为旋转气缸;驱动板64与旋转轴61连接设置。例如,第四驱动器63为齿轮齿条式旋转气缸。

驱动板64的侧壁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凸起641和第二限位凸起642,相应地,第四驱动器63靠近驱动板64一侧壁面上设有第三限位件65,驱动板64具有第三限位件65顶侧壁面抵靠在第一限位凸起641的侧壁面的第五位置;以及第三限位件65的底侧壁面抵靠在第二限位凸起642的侧壁面的第六位置。驱动板64由第三位置转向第四位置时沿水平方向翻转180度,通过第三限位件65以及限位凸起的配合设置,进一步保证翻转角度的唯一确定,提高翻转动作的可靠性。

此外,驱动板64的限位凸起在沿远离第三限位件65一侧还设有液压缓冲器,用以放置旋转驱动装置在翻转动作时,由于第四驱动器63冲击力过大造成驱动板64的损坏或断裂。

如图8a、图8b以及图8c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工作过程,如下:

S1:工件的第一夹持面41沿竖向朝向上设置,第二夹持面42插设在放置架43内;第一夹持组件设置在第二夹持组件的下方;限位组件13处于第一位置;第三驱动器51驱动第一安装板62沿竖向向下运动;

S2:夹持机构1运动至沿水平面上,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一夹持面41相平齐,此时,第三驱动器51停止运动;

S3:第一驱动器16驱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靠近,直至限位组件13转化为形成三角形的第二位置,第一夹持头111和第二夹持头112夹持在第一夹持面41上;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之下,限位组件13的底部抵接在工件靠近第一夹持面41的顶部表面;

S4:第三驱动器51驱动第一安装板62沿竖向上升运动,当固定支架7避开放置架43以及过渡机构2位置时,驱动第四驱动器63旋转驱动板64,并使驱动板64翻转180度,旋转驱动机构6由第五位置转化为第六位置,此时翻转后,限位组件13仍处于第二位置,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之上,工件的底部抵接在限位组件13的顶部表面上,第一夹持组件仍夹持于第一夹持面41上;

S51:第三驱动器51驱动第一安装板62沿竖向继续上升,当夹持组件穿伸在工件内时停止上升;限位组件13仍处于第二位置,支撑组件21处于第四位置;

S52:驱动第二驱动器22,使得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相互远离,支撑组件21转化为支撑支撑工件的第三位置;第一支撑头211和第二支撑头212支撑工件内侧壁面;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的上方,第一夹持组件夹持第一夹持面41;

S53:第一驱动器16驱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远离,限位组件13转化为处于第一位置,支撑组件21仍处于支撑工件的第三位置;

S54:第三驱动器51驱动第一安装板62继续上升,直至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的下方,且在沿水平方向,第二夹持组件与第二夹持面42相平齐;

S55:第一驱动器16驱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靠近,限位组件13转化为处于第二位置,工件处于限位组件13的下方,第二夹持组件夹持第二夹持面42;支撑组件21仍处于支撑工件的第三位置。

S56:驱动第二驱动器22,使得第三过渡板231和第四过渡板232相互靠近,支撑组件21转化为脱离支撑工件的第四位置;工件仍处于限位组件13的下方,第一夹持组件夹持第一夹持面41;

S6:第三驱动器51驱动第一安装板62沿竖向向下运动,并当第一安装面插设在放置板内时,第三驱动器51停止下降;

S7:第一驱动器16驱动第一过渡板151和第二过渡板152相互远离,限位组件13转化为处于第一位置,第二夹持面42处于与第二夹持组件的平齐位置;

S8:驱动第三驱动器51向上运动,当固定支架7避开放置架43以及过渡机构2位置时,驱动第四驱动器63旋转驱动板64,并使驱动板64逆时针翻转180度,旋转驱动机构6由第六位置转化为第六位置,此时翻转后,第一步骤S1中所处状态,即沿竖直方向上,第一夹持组件设置在第二夹持组件的下方。

至此,翻转安装动作结束。

此结构的翻转安装设备,通过夹持组件对工件进行夹持动作,通过旋转驱动机构6对工件进行多角度翻转,结构组合精巧且能实现多种功能需求,此外通过设置升降机构5,保证在进行翻转和夹持动作之间顺利过渡,防止工件受到用于固定工件的治具的阻挡,对翻转动作产生影响;并进一步配合设置在第二固定件32上的过渡机构2,进行夹持机构1对工件夹持位置的转换,进一步保证工件经过翻转后,仍可稳定插设在放置架43内。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安装设备,其与实施例2中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相比,存在的区别之处在于

作为夹持装置设置位置的变形,可以仅在固定支架7的安装腔71内设置一个夹持装置,相应的固定支架7上仅具有一个安装腔71。

或者,设有两个夹持装置,夹持装置中其中一个设置在安装腔71内,另一个设置在固定支架74外壁面上。

或者,在同一个固定支架7上设有三个、五个或者更多夹持装置,从而对多个工件进行夹持和翻转,进一步提高夹持以及安装工件的效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安装设备,其与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中所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相比,存在的区别之处在于

第三驱动器51还可以为电缸、气缸或其他驱动装置,只要升降机构5可控制第一安装板62的升降,进而控制安装在其上的工件一同升降即可。

第四驱动器63还可以为可限定角度的旋转电机或其他驱动装置,只要保证可以对与其旋转轴61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7,以及固定支架7内设置的工件进行限定角度翻转即可。

作为第四驱动器63翻转角度的限制,第四驱动器63还可以翻转45度、60度、90度等等,只要保证可以将夹持装置内的工件插设在待安装的治具内即可。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安装设备,其与实施例2至实施例4中任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相比,存在的区别之处在于

还可以不设置第一限位凸起641、第二限位凸起642以及与第三限位件65,只要保证第四驱动器63限定角度且稳定翻转即可。

作为夹持装置安装位置的变形,固定支架7上还可以不设置安装腔71,夹持装置仅固定安装在固定支架7上即可。

作为夹持装置安装位置进一步的变形,还可以不设置固定支架7,夹持装置还可以直接与旋转驱动机构6的旋转轴61连接,进而仅设置一个夹持装置,同样可以对工件进行夹持和翻转的动作需求。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安装设备,其与实施例2至实施例5中任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翻转安装设备相比,存在的区别之处在于

翻转安装设备还可以不设置升降机构5,此时,与工件对应安装的治具上设置有升降机构5,而翻转机构仅对工件的翻转即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