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支撑管冲孔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61970发布日期:2019-07-24 12:2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向支撑管冲孔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转向支撑管冲孔模具。



背景技术:

转向支撑管是汽车的转向支撑总成里面的一个重要部件,转向支撑管呈圆管状,转向支撑管的两个侧面管壁上存在用处穿线束的孔,位于两个侧面上的孔的轴心线相互垂直。在转向支撑管的制作过程中,往往是先制作好圆管,然后再在圆管的筒壁上逐个钻出孔,使用这种方法加工转向支撑管时,费工费时,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支撑管冲孔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上模和下模;

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上夹板和脱料板、第一弹簧和若干上冲头,所述上夹板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脱料板位于上夹板的下方,所述脱料板可相对于上夹板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上夹板设有容第一弹簧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穿过第一通孔后抵触在脱料板上,若干所述上冲头固定在上夹板上,所述脱料板上在与每个上冲头正对的位置均设有容上冲头穿过的第二通孔;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若干下冲切部和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一端通过固定座水平固定在下模座的上方,所述固定管的侧壁设有若干与每个上冲头正对的第三通孔,每个所述下冲切部包括第一立板、第一顶动销、第二弹簧、第一移动块、下冲头和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立板固定在下模座上,所述第一立板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顶动销的一端穿过第四通孔后固定在第一移动块上,所述第一顶动销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弹簧串设在第一顶动销上,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抵在第一立板上,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抵在第一翻边上,所述下冲头固定在第一移动块上,所述第一驱动块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第一驱动块用于插入第一移动块和第一立板之间,以使第一移动块带动下冲头朝向固定管水平移动,所述固定管的侧壁设有与每个下冲头正对的第五通孔。

进一步,所述上模还包括多个等高套筒,所述上模座上设有与等高套筒相同数量的第六通孔,所述上夹板上设有多个与等高套筒适配的第七通孔,每个第七通孔正对一个第六通孔,所述第七通孔的直径比第六通孔的直径小,所述等高套筒位于第七通孔内,所述等高套筒的上端穿入第六通孔后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的下端面支承在上夹板的上端面上,所述等高套筒的下端固定在脱料板上。

进一步,所述下模还包括推动板和气缸,所述推动板上设有与固定管适配的第八通孔,所述固定管位于第八通孔内,所述推动板位于固定管的固定端,所述气缸用于推拉固定板,以使固定板在固定管上沿固定管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下模座上还固设有若干支撑块,若干所述支撑块的上端面设有弧形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位于固定管的正下方且平行于固定管,所述第一通槽与固定管同轴心线设置;所述脱料板的下端面设有与第一通槽平行的弧形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位于第一通槽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通槽的弧度与第一通槽的弧度相同,所有所述第二通孔均位于第二通槽的弧顶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移动块背离下冲头的一侧的上端设有朝背离下冲头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驱动块在靠近下冲头那一侧的下端设有朝背离下冲头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倾斜度相同,第二斜面位于第一斜面的正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驱动块的下端设有向上凹起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第一顶动销的正上方,所述第一缺口的宽度比第一顶动销的直径大,当上模和下模闭合时,所述第一顶动销位于第一缺口内。

进一步,所有冲切部均位于固定管的同一侧,所述固定管的另一侧还设有若干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上设有第九通孔,所述第九通孔内设有第二顶动销,所述第二顶动销的一端穿过第九通孔固设有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二顶动销的另一端设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二顶动销上串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抵在第二立板上,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抵在第三翻边上,所述支撑部还包括第二驱动块,所述第二驱动块固定在上模座上,所述第二驱动块用于插入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以使第二移动块朝向固定管水平移动。

进一步,所述第二移动块背离固定管的一侧的上端设有朝背离固定管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三斜面,所述第二驱动块在靠近固定管那一侧的下端设有朝背离固定管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四斜面,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的倾斜度相同,第四斜面位于第三斜面的正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二驱动块的下端设有向上凹起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第二顶动销的正上方,所述第二缺口的宽度比第二顶动销的直径大,当上模和下模闭合时,所述第二顶动销位于第二缺口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向支撑管冲孔模具为转向支撑管冲孔时,首先将制作好的圆管从固定管的非固定端套在圆管上,并向固定管的固定端推动至合适的位置;然后驱动上模向下运动,脱料板首先与圆管的管面接触,脱料板支撑在圆管上,不能再向下运动,此时上模座和上夹板继续向下运动,压缩第一弹簧,上冲头从第二通孔的下端穿出,对圆管进行竖直方向的冲切,冲切下的废料被从第三通孔冲入固定管内,此时及完成了圆管的竖直方向的冲孔;在上模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块和上模座一起向下运动,运动一定距离时,第一驱动块插入第一移动块和第一立板之间,将第一移动块朝远离第一立板方向挤动,第一顶动销被第一移动块向下冲头所在方向拉动,第二弹簧被压缩在第一立板和第一翻边之间,第一移动块带动下冲头朝向固定管水平移动,对圆管进行水平方向的冲孔,被冲切下的废料从第五通孔被冲入固定管内,此时即完成了对圆管的水平方向的冲孔;在冲孔完成后,上模向上运动第一驱动块从第一移动块和第一立板之间拔出,第二弹簧复位,第二弹簧将第一顶动销槽远离下冲头方向抵动,第一顶动销带动第一移动块朝第一立板所在方向移动,将下冲头从固定管和圆管上拔出;同时上模座和上夹板向上移动带动上冲头从固定管和圆管上拔出,然后从固定管的非固定端抽出圆管即完成了转向支撑管的制作。整个冲孔过程十分简单快捷,不用逐个在圆管上钻孔,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转向支撑管的生产效率。

2、上模还包括多个等高套筒,上模座上设有与等高套筒相同数量的第六通孔,上夹板上设有多个与等高套筒适配的第七通孔,每个第七通孔正对一个第六通孔,第七通孔的直径比第六通孔的直径小,等高套筒位于第七通孔内,等高套筒的上端穿入第六通孔后设有第二翻边,第二翻边的下端面支承在上夹板的上端面上,等高套筒的下端固定在脱料板上。通过等高套筒将脱料板连接在上夹板的下方,等高套筒能够在第七通孔内上下运动,第一翻边能够在第六通孔内上下移动,以使脱料板能够相对于上夹板上下移动。

3、下模还包括推动板和气缸,推动板上设有与固定管适配的第八通孔,固定管位于第八通孔内,推动板位于固定管的固定端,气缸用于推拉固定板,以使固定板在固定管上沿固定管的轴向移动。在圆管上冲孔完成后,由于冲切后形成的孔上存在朝向固定管方向的毛刺,使圆管在固定管上套得很紧,圆管不容易抽出,在需要抽出圆管时,启动气缸,气缸的伸缩杆带动推动板向固定管的非固定端方向移动,第八通孔的边缘将圆管向固定管的非固定端抵动,将圆管在固定管上抵松,以此更容易将圆管从固定管上抽出。

4、下模座上还固设有若干支撑块,若干支撑块的上端面设有弧形的第一通槽,第一通槽位于固定管的正下方且平行于固定管,第一通槽与固定管同轴心线设置;脱料板的下端面设有与第一通槽平行的弧形的第二通槽,第二通槽位于第一通槽的正上方,第二通槽的弧度与第一通槽的弧度相同,所有第二通孔均位于第二通槽的弧顶位置。在圆管套在固定管上后,圆管的下侧壁支撑在第一通槽内,在圆管和支撑管受到上模的向下的压力时,圆管和固定管不会被向下压弯,在上模向下运动至脱料板与圆管接触时,支撑块上的第一通槽和脱料板上的第二通槽将圆管夹在中间,使圆管不容易在水平方向冲孔时发生移动。

5、第一移动块背离下冲头的一侧的上端设有朝背离下冲头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第一驱动块在靠近下冲头那一侧的下端设有朝背离下冲头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倾斜度相同,第二斜面位于第一斜面的正上方。在上模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一驱动块上的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接触,第二斜面相对于第一斜面向下运动,将第一移动块和第一斜面向远离第一立板的方向挤动,使第一移动块和第一立板之间的间距增大,最后第一驱动块插入第一移动块和第一立板之间,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使第一驱动块更容易插入第一移动块和第一立板之间。

6、第一驱动块的下端设有向上凹起的第一缺口,第一缺口位于第一顶动销的正上方,第一缺口的宽度比第一顶动销的直径大,当上模和下模闭合时,第一顶动销位于第一缺口内。第一驱动块上的第一缺口起到让位作用,防止在第一驱动块插入第一移动块和第一立板之间时受到第一顶动销的阻挡。

7、所有冲切部均位于固定管的同一侧,固定管的另一侧还设有若干支撑部,支撑部包括第二立板,第二立板上设有第九通孔,第九通孔内设有第二顶动销,第二顶动销的一端穿过第九通孔固设有第二移动块,第二顶动销的另一端设有第三翻边,第二顶动销上串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一端抵在第二立板上,第三弹簧的另一端抵在第三翻边上,支撑部还包括第二驱动块,第二驱动块固定在上模座上,第二驱动块用于插入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以使第二移动块朝向固定管水平移动。在上模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二驱动块和上模一起向下移动,最后插入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将第二移动块朝向圆管所在方向水平挤动,第二顶动销随第二移动块一起向圆管所在方向移动,第二顶动销上的第三翻边将第三弹簧压缩在第三翻边和第二立板之间,最后第二移动块的靠近固定管那一侧抵在圆管上,防止在冲孔时圆管向支撑部所在方向偏移;在冲孔完毕后,上模向上运动,第二固定块随上模座一起向上运动,从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拔出,此时第三弹簧复位,带动第二顶动销和第二移动块复位。

8、第二移动块背离固定管的一侧的上端设有朝背离固定管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三斜面,第二驱动块在靠近固定管那一侧的下端设有朝背离固定管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四斜面,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的倾斜度相同,第四斜面位于第三斜面的正上方。在上模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二驱动块上的第四斜面与第三斜面接触,第四斜面相对于第三斜面向下运动,将第二移动块和第三斜面向远离第二立板的方向挤动,使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的间距增大,最后第二驱动块插入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使第二驱动块更容易插入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

9、第二驱动块的下端设有向上凹起的第二缺口,第二缺口位于第二顶动销的正上方,第二缺口的宽度比第二顶动销的直径大,当上模和下模闭合时,第二顶动销位于第二缺口内。第二驱动块上的第二缺口起到让位作用,防止在第二驱动块插入第二移动块和第二立板之间时受到第二顶动销的阻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模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推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脱料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驱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驱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座;2、上夹板;3、脱料板;4、第一弹簧;5、上冲头;6、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8、下模座;9、固定管;10、固定座;11、第三通孔;12、第一立板;13、第一顶动销;14、第二弹簧;15、第一移动块;16、下冲头;17、第一驱动块;18、第四通孔;19、第一翻边;20、第五通孔;21、限位块;22、等高套筒;23、第六通孔;24、第七通孔;25、第二翻边;26、推动板;27、气缸;28、第八通孔;29、支撑块;30、第一通槽;31、第二通槽;32、第一斜面;33、第二斜面;34、第一缺口;35、第二立板;36、第九通孔;37、第二顶动销;38、第二移动块;39、第三翻边;40、第三弹簧;41、第二驱动块;42、第三斜面;43、第四斜面;44、第二缺口;45、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模和下模;

上模包括上模座1、上夹板2和脱料板3、三个第一弹簧4和五个上冲头5,上夹板2固定在上模座1上,脱料板3位于上夹板2的下方,脱料板3可相对于上夹板2上下移动,第一弹簧4的上端固定在上模座1上,上夹板2设有容第一弹簧4穿过的第一通孔6,第一弹簧4的下端穿过第一通孔6后抵触在脱料板3上,五个上冲头5固定在上夹板2上,脱料板3上在与每个上冲头5正对的位置均设有容上冲头5穿过的第二通孔7;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上冲头5还可以为其它数量,第一弹簧4还可以为其它数量。

下模包括下模座8、三个下冲切部和固定管9,固定管9的一端通过固定座10水平固定在下模座8的上方,固定管9的侧壁设有若干与每个上冲头5正对的第三通孔11,每个下冲切部包括第一立板12、第一顶动销13、第二弹簧14、第一移动块15、下冲头16和第一驱动块17,第一立板12固定在下模座8上,第一立板12上设有第四通孔18,第一顶动销13的一端穿过第四通孔18后固定在第一移动块15上,第一顶动销13的另一端设有第一翻边19,第二弹簧14串设在第一顶动销13上,第二弹簧14的一端抵在第一立板12上,第二弹簧14的另一端抵在第一翻边19上,下冲头16固定在第一移动块15上,第一驱动块17固定在上模座1上,第一驱动块17用于插入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立板12之间,以使第一移动块15带动下冲头16朝向固定管9水平移动,固定管9的侧壁设有与每个下冲头16正对的第五通孔20。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下冲切部还可以为其它数量。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向支撑管冲孔模具为转向支撑管冲孔时,首先将制作好的圆管从固定管9的非固定端套在圆管上,并向固定管9的固定端推动至合适的位置,此位置由固定在靠近固定管9的固定端的凸出于固定管9表面的限位块21限定;然后驱动上模向下运动,脱料板3首先与圆管的管面接触,脱料板3支撑在圆管上,不能再向下运动,此时上模座1和上夹板2继续向下运动,压缩第一弹簧4,上冲头5从第二通孔7的下端穿出,对圆管进行竖直方向的冲切,冲切下的废料被从第三通孔11冲入固定管9内,此时及完成了圆管的竖直方向的冲孔;在上模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块17和上模座1一起向下运动,运动一定距离时,第一驱动块17插入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立板12之间,将第一移动块15朝远离第一立板12方向挤动,第一顶动销13被第一移动块15向下冲头16所在方向拉动,第二弹簧14被压缩在第一立板12和第一翻边19之间,第一移动块15带动下冲头16朝向固定管9水平移动,对圆管进行水平方向的冲孔,被冲切下的废料从第五通孔20被冲入固定管9内,此时即完成了对圆管的水平方向的冲孔;在冲孔完成后,上模向上运动第一驱动块17从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立板12之间拔出,第二弹簧14复位,第二弹簧14将第一顶动销13槽远离下冲头16方向抵动,第一顶动销13带动第一移动块15朝第一立板12所在方向移动,将下冲头16从固定管9和圆管上拔出;同时上模座1和上夹板2向上移动带动上冲头5从固定管9和圆管上拔出,然后从固定管9的非固定端抽出圆管即完成了转向支撑管的制作。整个冲孔过程十分简单快捷,不用逐个在圆管上钻孔,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转向支撑管的生产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上模还包括多个等高套筒22,上模座1上设有与等高套筒22相同数量的第六通孔23,上夹板2上设有多个与等高套筒22适配的第七通孔24,每个第七通孔24正对一个第六通孔23,第七通孔24的直径比第六通孔23的直径小,等高套筒22位于第七通孔24内,等高套筒22的上端穿入第六通孔23后设有第二翻边25,第二翻边25的下端面支承在上夹板2的上端面上,等高套筒22的下端固定在脱料板3上。通过等高套筒22将脱料板3连接在上夹板2的下方,等高套筒22能够在第七通孔24内上下运动,第一翻边19能够在第六通孔23内上下移动,以使脱料板3能够相对于上夹板2上下移动。

如图4和图6所示,下模还包括推动板26和气缸27,推动板26上设有与固定管9适配的第八通孔28,固定管9位于第八通孔28内,推动板26位于固定管9的固定端,气缸27用于推拉固定板,以使固定板在固定管9上沿固定管9的轴向移动。推动板26上还设有容固定管9上的限位块21穿过的避让槽45,以使推动板26不会受到限位块21的阻挡;在圆管上冲孔完成后,由于冲切后形成的孔上存在朝向固定管9方向的毛刺,使圆管在固定管9上套得很紧,圆管不容易抽出,在需要抽出圆管时,启动气缸27,气缸27的伸缩杆带动推动板26向固定管9的非固定端方向移动,第八通孔28的边缘将圆管向固定管9的非固定端抵动,将圆管在固定管9上抵松,以此更容易将圆管从固定管9上抽出。

如图1、图4、图9和图10所示,下模座8上还固设有若干支撑块29,若干支撑块29的上端面设有弧形的第一通槽30,第一通槽30位于固定管9的正下方且平行于固定管9,第一通槽30与固定管9同轴心线设置;脱料板3的下端面设有与第一通槽30平行的弧形的第二通槽31,第二通槽31位于第一通槽30的正上方,第二通槽31的弧度与第一通槽30的弧度相同,所有第二通孔7均位于第二通槽31的弧顶位置。在圆管套在固定管9上后,圆管的下侧壁支撑在第一通槽30内,在圆管和支撑管受到上模的向下的压力时,圆管和固定管9不会被向下压弯,在上模向下运动至脱料板3与圆管接触时,支撑块29上的第一通槽30和脱料板3上的第二通槽31将圆管夹在中间,使圆管不容易在水平方向冲孔时发生移动。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移动块15背离下冲头16的一侧的上端设有朝背离下冲头16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一斜面32,第一驱动块17在靠近下冲头16那一侧的下端设有朝背离下冲头16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斜面33,第一斜面32和第二斜面33的倾斜度相同,第二斜面33位于第一斜面32的正上方。在上模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一驱动块17上的第二斜面33与第一斜面32接触,第二斜面33相对于第一斜面32向下运动,将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斜面32向远离第一立板12的方向挤动,使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立板12之间的间距增大,最后第一驱动块17插入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立板12之间,第一斜面32和第二斜面33使第一驱动块17更容易插入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立板12之间。

如图3、图4和图11所示,第一驱动块17的下端设有向上凹起的第一缺口34,第一缺口34位于第一顶动销13的正上方,第一缺口34的宽度比第一顶动销13的直径大,当上模和下模闭合时,第一顶动销13位于第一缺口34内。第一驱动块17上的第一缺口34起到让位作用,防止在第一驱动块17插入第一移动块15和第一立板12之间时受到第一顶动销13的阻挡。

如图1、图3、图4和图8所示,所有冲切部均位于固定管9的同一侧,固定管9的另一侧还设有若干支撑部,支撑部包括第二立板35,第二立板35上设有第九通孔36,第九通孔36内设有第二顶动销37,第二顶动销37的一端穿过第九通孔36固设有第二移动块38,第二顶动销37的另一端设有第三翻边39,第二顶动销37上串设有第三弹簧40,第三弹簧40的一端抵在第二立板35上,第三弹簧40的另一端抵在第三翻边39上,支撑部还包括第二驱动块41,第二驱动块41固定在上模座1上,第二驱动块41用于插入第二移动块38和第二立板35之间,以使第二移动块38朝向固定管9水平移动。在上模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二驱动块41和上模一起向下移动,最后插入第二移动块38和第二立板35之间,将第二移动块38朝向圆管所在方向水平挤动,第二顶动销37随第二移动块38一起向圆管所在方向移动,第二顶动销37上的第三翻边39将第三弹簧40压缩在第三翻边39和第二立板35之间,最后第二移动块38的靠近固定管9那一侧抵在圆管上,防止在冲孔时圆管向支撑部所在方向偏移;在冲孔完毕后,上模向上运动,第二固定块随上模座1一起向上运动,从第二移动块38和第二立板35之间拔出,此时第三弹簧40复位,带动第二顶动销37和第二移动块38复位。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支撑部还可以为其它数量。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二移动块38背离固定管9的一侧的上端设有朝背离固定管9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三斜面42,第二驱动块41在靠近固定管9那一侧的下端设有朝背离固定管9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四斜面43,第三斜面42和第四斜面43的倾斜度相同,第四斜面43位于第三斜面42的正上方。在上模向下运动过程中,第二驱动块41上的第四斜面43与第三斜面42接触,第四斜面43相对于第三斜面42向下运动,将第二移动块38和第三斜面42向远离第二立板35的方向挤动,使第二移动块38和第二立板35之间的间距增大,最后第二驱动块41插入第二移动块38和第二立板35之间,第三斜面42和第四斜面43使第二驱动块41更容易插入第二移动块38和第二立板35之间。

如图1、图3、图4和图12所示,第二驱动块41的下端设有向上凹起的第二缺口44,第二缺口44位于第二顶动销37的正上方,第二缺口44的宽度比第二顶动销37的直径大,当上模和下模闭合时,第二顶动销37位于第二缺口44内。第二驱动块41上的第二缺口44起到让位作用,防止在第二驱动块41插入第二移动块38和第二立板35之间时受到第二顶动销37的阻挡。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